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研究 > 集体化研究

集体化时期山西省中阳县南川河流域治理探析

作者:王 彦 张小萍  责任编辑:网络部  信息来源:《史志学刊》  发布时间:2017-09-24  浏览次数: 30324

摘 要本文以集体化时期山西省中阳县南川河治理工作为研究重点,利用大量的档案资料和地方志,详细论述当时南川河治理的情况,以及治理取得成功的经验,力争给解决当代地方小流域治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理论上的借鉴和实践上的指导。

关键词集体化时期;南川河;治理


中阳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脉中段西麓,全县国土总面积1441.4平方公里,现辖5镇2乡100个行政村(居),总人口15.3万人。境内东南为土石山区,多有崇山峻岭,林茂草丰;西北是黄土丘陵,田地广阔,沟壑纵横。整个地形由东南向西北逐渐低倾。本县最大的河流南川河南源上顶山,北入三川河,全长56公里,流经4个乡镇,48个村庄,流域面积825.5平方公里,沿河有较大支流106条[1](P237)。流域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耕地经常被冲毁,自古被称为“难”川河。流域内耕地面积占全县的47%,人口占全县的64%,因此,彻底治理南川河是关系到全县人民生计的大问题。

一、南川河流域治理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开始重视农田水利建设,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以及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从1958年开始,中共中阳县委和县人委响应国家号召开始动员沿川人民修水库驻河坝,移河改道。淤滩垫地,治理南川河。在六十年代,已在南川河沿岸修建陈家湾水库一座,东西两条干渠可浇川地一万三千多亩,两岸丘陵地区做了不少水土保持工程,削减了河道的洪峰流量,为之后大规模的治理南川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六十年代,由于种种原因,南川河基本停止治理,河水继续泛滥。直到七十年代在全国农业学大寨和毛主席“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下,南川河人民于1970年8月吹响了征服南川河的进军号。广大民众提出了“一年突击,一年扫尾,两年根治南川河”的战斗口号,在8月8日召开了根治南川河的誓师大会,并组成了由领导干部、贫下中农、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三结合”规划队伍,历时一个月,从上游到下游,按公社、战区、大队一项工程一项工程进行了现场规划设计。制定的主要的治理内容有:1.沿河修筑拦河坝、顺水坝、挑水坝、护田坝等。2.维修东西干渠,健全渠系配套。3.平整水地,实现田园化。4.绿化河岸[1]。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沿河两岸已筑起石坝两万五千多米,人工移河三十多处,不但保住了原有的土地,而且还新增水地七千多亩,使南川河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1974年,为了进一步落实毛主席“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认真回答“三年行不行”的问题,加快了治理南川河的步伐。南川河流域1974年治理的方针是“以土为首,土、水、林综合治理”。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并重,长远利益与当年收效相结合。具体措施是:1.继续闸沟,扩大沟坝地。2.完成筑河坝任务,扩大河坝地。3.积极改造坡地,大搞梯田建设[2]。此外还要利用各种水资源,采取蓄、引、提、挖多种形式积极扩大水浇地面积,与工程措施同时并举,因地制宜,大力造林种草。在全县人民的积极努力下到1975年南川河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沿河两岸共筑起河坝六万五千米,使4600余亩乱石河滩变成水浇地,河道上游扩建了陈家湾水库,新建了5个小水库,在河岔内打了429条淤地坝,修建梯田32000亩,荒坡造林39000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6%,全流域六个公社的粮食总产比1970年增长了72.5%[3]。

1977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又提出了“举旗抓纲学大寨,百里南川再大干,三级书记齐上阵,三万大军大会战”的口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农田水利大会战,到1980年时已达到每人一坝滩,二亩“三保田”,整个流域做到了土不下山,水不出沟的景象,昔日荒凉的“难川河”畔,如今是“沉沉石坝穿南北,乱石河滩变良田,鱼肥稻香粮增产,南川河畔似江南”[4]。南川河由一条洪水肆虐的灾河变成了鱼肥稻香的江南,根本原因是集体化时期所实行的特殊政治体制。集体化时期所实行的集体所有制和合作化的生产方式,都为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集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积累了宝贵的农田水利建设经验。

二、南川河流域治理成功的经验

1.思想动员。毛泽东曾经表示:“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我们之所以不惜反反复复地说到这一点,实在是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胜利,没有许多别的必要的东西固然也没胜利,然而这是胜利的最基本条件。”[5](P513)南川河在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对民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成立学习班,树立模范典型,开展舆论宣传等方式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动员,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治理工作。

为了在思想上树立一切为了党,一切为了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奉献精神,南川河治理过程中始终在沿河工地设立政治室,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号召民众努力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同时开展广泛的学习毛泽东著作的运动,全县452个大队,建立了448个政治室,2530多个学习小组,培养了3570名宣传辅导员,办起了22000块语录牌或黑板报,买了毛选25000多册,有50000人参加学习,占成年人80%[1]。广大民众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礼。

在治理过程中,凸显出了很多典型模范事例,成为推动民众继续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例如,金锣公社高家沟生产大队的延改清同志听到队里要在南川河畔筑坝淤地主动组织铁姑娘战斗队,踏破冰层挖坝基,拉车一天跑几十里,最后光荣牺牲。之后在全县范围内及时地宣扬延改清的英雄事迹,一个“学习延改清,永做革命人,根治南川河,山河换新容”的群众运动很快就开展起来了,延改清精神鼓舞着人们向穷山恶水开战。

除此以外,中阳县人民积极响应“农业学大寨”精神的号召,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大寨、昔阳治山治水的经验,结合本县的经验教训把治理南川河作为学大寨、赶昔阳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批判了天命论,进一步坚定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县里为此组织了“一学二培三宣传”活动,“一学”是虚心学习大寨、盂县和其他单位的经验,组织群众分批分期外出参观学习。“二培”是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小大寨”由县委领导带头亲自培养先进团体,召开现场会,组织参观学习。“三宣传”是对大寨事迹、外地经验和本地“小大寨”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2]。宣传分三步走:第一步通过广播、小报、标语、板报大登先进事迹,大造学大寨声势。第二步订报纸、发书刊,组织全党全民学习,仅大寨经验的书籍就推销了3000册,每个大队平均两本。第三步组织文化馆、电影队、文工队、流动展览小组把大寨经验和先进事迹编成红歌、红戏、幻灯片、展览图等在300多个中心队进行

说唱演展,历时一年,行程5000里,约30000人受到教育[2]。通过这些活动,极大鼓舞了民众的建设热情,提高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思想觉悟。

2.政府重视,领导支持。为了加强对治河工程的领导,1970年中阳县成立了南川河流域治理指挥部,由县委书记担任总指挥,由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担任副总指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指挥部成员由水利局长、交通局长、农林局和农机局以及各公社党委副书记担任。同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学习,从县委常委到一般干部,努力学习毛泽东著作,一是每周学习两半天,二是布置、检查、总结工作,从毛泽东著作中找理论依据,发现问题在毛著中找答案,三是开办党团生活会和机关生活会,共同学习毛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此外,县委还在党校举办了“读书会”。县、社、队主干轮流参加,每期半月到二十天,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每月集中学习六个晚上,为了学活学好,不少大队都举办了“讲用会”每月一至两次[2],专门讲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的事迹和经验。

除了加强理论学习之外,各级领导干部还深入治河第一线,县委常委带头蹲好点,实行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全县县、社、队共142个点。9个常委,46名部局,21名公社书记,社长一律带头蹲点。加上县社一般干部共组织了403人到点上长期工作,为了便于加强具体领导,将全县22个公社分为5个片,成立中心公社,常委和县委分工蹲好一个点,带好五个片,留在单位工作的同志,也都打破了“留我在单位,埋头做文章”的旧习气,以部局为单位,联系了34个点隔几天下去一次了解情况,帮助基层工作[1]。正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参与,深入基层第一线,才使得治河工作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3.合理规划,各行业配合。为了治理好南川河,各部门经过对以前治河经验的总结研究做了合理的规划。

在专业队建设之前,县委领导就亲自动手,组成了贫下中农、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三结合规划小组,深入基层,对南川河的山山水水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了全流域的治理规划。根据这个全流域的统一规划,全河上下统一部署,左右两岸统筹兼顾,县、社、队明确分工,全流域的百万方以上的水库、干渠和大型建筑物等骨干工程,由县专业队承担;南川河的河坝、支流治理以及一个公社范围的中型工程,由公社专业队承担,小型工程、坡面治理和田面工程由生产大队专业队去搞。三级专业队有机配合,全面治理,为了加强对县、社、队三级专业队的统一领导,在县委的领导下,由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任总指挥和副指挥,吸收沿川各公社书记参加,组成治理南川河总指挥部,做到定期部署,定期研究,定期检查,定期总结交流。这样使三级专业队既有明确分工,又置于县委统一领导之下,使全流域的工程形成一个整体。

治河民众按民兵建制,每公社成立一个战团,以下按战区、大队、生产队成立营、连、排、班,基本上坚持常年施工,农闭时男女老少一起上。首先,经过仔细勘察规划,从上游到下游,谁治哪一段都明确了治理任务,全县制订了三种治理形式,生产大队治理,联村队治理,公社统一治理,明确划分了河坝淤地所有权,这样做到战线长,长而有序;头绪多,多而不乱。各个工地都固定了专业队,坚持农忙专业队搞,农闲群众运动搞,队队之间,队社之间,分工协作,紧密配合。在治理方法上,着眼长远,立足当年,边筑坝,边垫地,边开渠,边平田,做到一面筑工程,一面见土地,半年见效果。

在分配收益问题上坚决执行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在南川河治理过程中坚持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谁治理,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大都实行了按流域统一规划。县专业队的劳力由南川河总指挥部统一向各公社、大队抽调,生活费由县统一补助,公分由专业队介绍回队参加分配。公社专业队,由公社按大队劳力比例抽调,统一管理。受益问题,有的按投工分配土地,有的由公社建立农场统一经营,收入归公社农场,农场向各队归还投工投资。在未归还投工投资前,公社的各大队所调劳力,提取积累后,长余部分,按工付酬,回队参加分配。有些属于县社专业队联办工程,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县里补助材料费,其余一律由社队自筹。大队专业队,采取由大队向各生产队抽调劳力的办法,收益归大队所有或分配到各生产队,村小人少的生产队,采取统一领导、联队组织、分期治理的办法,实行领导、劳力、工程、食宿四集中,自带口粮,收益单位补助,工分归队,各记各账,逐年还工。属于突击性的,由公社把各队的专业队组织起来,统一领导,分片集中,口粮自带,由队补助,流动作战,轮流还工,各记各账,当年齐工[1]。

此外,从县级到基层,各行各业开展了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的”三面向“运动。工业部门除了保证国家分配的任务外,深入农村,与干部农民三结合,试制、改制提水、正地等农业机具17种,工人组成流动服务队,定点巡回修配农具,直接支援农村。交通部门抽出汽车组成运输突击队,给缺煤地区送煤,节省了大量开支。邮电部门和供销部门也送货上门,同时还帮助农村开展多种经营。

正是由于各部门的合理规划和统一领导,以及各行业的积极配合,治河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此外在治理南川河的过程中,中阳人民坚持学习大寨经验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道路。没有资金,集体搞副业,没有工具,就自己上山砍木割条,民众自己学烧石灰,自己培养技术人员,边干边学。炸石头所用的炸药太贵,各社队就都办起了土炸药厂,自己制造炸药。例如:张子山公社专业队刚刚成立时一无所有,自己开煤窑,办农场,组织农机服务队,仅1975年总收入就达二十三万九千元,除支援别的大队以外,全部用于南川河治理,专业队自用的粮食,除了自带的基本口粮,不足部分完全由农场补足[1]。正是由于民众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的革命奉献精神,才有了“南川河畔似江南”的景象。

总之,集体化时期中阳县南川河流域治理取得巨大成就,既为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做出贡献,也为我国现阶段的地方小流域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三、新时期广大农村的水利建设面临的困境

1.主体缺失,职责不清。集体化时期我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当时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就是集体,即生产队或人民公社。采取民兵大作战的劳动形式,各级部门的职责明确。南川河治理时期就成立治河总指挥部,并成立三级专业队,治河民众按民兵建制,在县领导的统一指挥下开展治河工作。现阶段随着集体经济的逐渐退出,农村水利建设主体缺失的问题越来越明显。问题集中在,农田水利建设该农民自己办还是由政府办,由地方财政支出还是中央财政支出,都有着不同的说法。正因为认识不一,职责不清,导致在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主体缺失,难以集中力量进行有效的治理。政府部门应该加强领导,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真正为老百姓办事,同时要注意对民众的思想教育,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只有政府和民众统一配合起来,才能真正建设好新农村。

2.资金投入少,孤立无援。集体化时期虽然我国国力不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少,更多的是靠民众的自力更生和各行业的积极支援,在南川河治理时就有从县级到基层,各行各业开展了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的”三面向“运动,工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等部门都不同程度地给予了帮助和支援,才使得治理工作取得相应的成就。新时期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尤其是农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水平下降,再加上没有相应的协助机制,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进程减缓。因此在以后的农田建设中应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农田水利资金。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同时,完善农业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农田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合理使用和管理[2]。

3.没有处理好收益分配问题。当今社会,“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投入主体是农民,受益主体也应该是农民”[3]。集体化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在分配收益问题上基本上坚持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谁治理,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并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具体政策。既解决了负担和受益问题,又提倡了社会主义协作精神,处理好了整体与局部的利益关系,是治理工作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也一定要处理好收益和分配问题,维护好民众的切身利益,才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集体化时期,在全国经济薄弱,物资匮乏,技术人员缺乏的情况下,南川河流域治理工作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不能不说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现阶段我们仍然要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才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成绩。


参考文献:

[1]中阳县革命委员会关于根治南川河的初步方案.中阳县档案馆,档号:69-1.1.2-020.

[2]中阳县南川河流域一九七四年治理规划实施方案.中阳县档案馆,档号:69-1.2.2-028.

[3]以阶级斗争为纲办好三级专业队,加速南川河流域治理.中阳县档案馆,档号:69-1.2.1-033.

[4]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改河治水.中阳县档案馆,档号:69-1.2.2-025.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

[6]大学主席著作,重建中阳山河.中阳县档案馆,档号:69-1.1.2-014.

[7]中阳县在大灾之年是如何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的.中阳县档案馆,档号:69-1.1.2-014.

[8]以阶级斗争为纲办好三级专业队,加速南川河流域治理.中阳县档案馆,档号:69-1.2.1-033.

[9]以阶级斗争为纲办好三级专业队,加速南川河流域治理.中阳县档案馆,档号:69-1.2.1-033.

[10]王炜.环境视野下的传统农田水利建设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1]刘莹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新探.广东水利水电,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