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田野日志

秋调纪实(三):中农院团队对西北农村的调研

作者:拜杰欣等  责任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6-11-08  浏览次数: 3317

拜杰欣: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

20161022

今天和我的三个小伙伴踏上了青海之旅,我们各自的点不同,我选择了果洛藏族自治州,我老家是阿坝藏族自治州的,所以对这个地方有一种亲切感,尽管这样,但这趟“旅途”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太多,我们将面临诸多的考验和挑战,没有公函、没有熟人、语言不通、高原天气,这一系列都让我们的这趟旅途在还没有开始之前就显得困难重重了。去青海的这趟车上人不多,连推销奶片的阿姨都说,人太少,工作起来没有意思,我们三个倒是成了火车上最热闹之处,大家在火车上你一言我一语的打发着时间,设想着去了种种困难应该如何解决,当然,乐观派的我们也大胆的幻想了各种一帆风顺。一切都是未知的,就像沿途的风景,你永远不知道你的窗外会出现什么风景,但是一切都是那么新奇,让你勇往直前。

20161023

刚下火车,一股寒风袭来,我们三个蜷缩在一起,赶紧的换上了厚厚的羽绒服,这里虽然阳光明媚,但是让人瑟瑟发抖,刚来西北的新奇让我们不顾寒冷,在西宁站像三个小疯子一样各种拍照留念。

因为我们三个的调研点不一样,且都离西宁较远,我们决定今晚在西宁住一晚。这里四处都是西北风味,手抓肉、羊肉泡馍、炮仗面......街上也是随处可见藏族和穆斯林,领悟到了不一样的民族特色。到这里,还体验到了干燥,不一会嘴巴就起皮了,而且由于海拔较高的原因,大家都呼吸急促,气喘吁吁,到了宾馆我们赶紧喝了准备好的葡萄糖,稍作休息后,买好了各自去的票,我在果洛藏族自治州,明天早上九点,我将踏上真正的行程。

20161024

早上九点,我踏上了去果洛州州府所在地——大武镇的班车,车上坐的大部分都是藏族同胞,他们穿着特有的民族服装,这样的服装让他们在寒冷的冬天可以暖暖的,汽车里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草地、酥油、牦牛的味道,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我很适应这个味道。

车子发动了,早上九点到晚上七点,整整9个小时,在这九个小时里,虽说一路颠簸, 我却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十里不同天,处处有奇景,一座山前白雪皑皑,荒无人烟,翻过去后艳阳高照,炊烟袅袅。

除了收获美景,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收获了我的调研必备之法宝——翻译。她坐我旁边,17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藏族小姑娘,叫赵措,浓眉大眼,高高的鼻梁,黝黑的皮肤。她的普通话夹杂着藏族口音,显得十分可爱。她上高二了,现在在补放国庆的假,来西宁看她的爸爸,这才和我结下了缘分,发挥着“厚脸皮”的精神,我要了她的电话号码,说明了我的来意,并且同意支付一定的报酬,这样,就完满的解决了开始时的一大困难——语言障碍了。才来第一天就遇“贵人”,着实让我心里高兴了一把。

 

  


20161025

昨天到大武已经天黑了,来不及好好欣赏这个小镇,今天我早起去政府接洽,才发现这里真的是地广人稀,视野宽阔,街道上不管是建筑还是人们,都彰显着少数民族的特色,这里和西宁一样,藏族和回族居多。

去政府接洽是一项“大工程”,没有公函还是让我怕怕的,政府对我们是否帮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调研是否顺利。怀着忐忑的心我还是踏进了州民政局的办公室,工作人员还是很热情的,听了我简单的介绍后,他建议我去镇政府直接接洽。

镇政府的民政局工作人员是一位热心的藏族大姐,看了我的介绍信和学生证后,她立马帮我联系了当地的养老院的多吉院长,并叫院长一定要好好支持我的工作。

从政府出来以后,我直奔了当地的养老院,这家养老院开了接近十年了,都是政府出资,里面有12位孤寡老人和3位流浪汉。这里坐落在当地最大的寺院朗日寺的旁边,院长说,藏族老人每天都会去转经念经的,这是他们的信仰。养老院比较简单,五排小平房,大部分是空着的或者堆积物资。多吉院长是为40来岁的藏族汉子,很和蔼,很热情,他的普通话很不标准,但是他还是很热情的和我介绍和聊天,今天没有带翻译,所以我大部分时候是连猜带蒙加重复的问,最后我们两个人都哈哈大笑的。

院长帮我确定了5位适合访问的老人,只是很不巧,今天是25号是藏族的吉祥日,大家都去寺里念经了,院长叫我明天早上来,他会给老人说好。表示感谢后我离开,在家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明天准备正式开始我的访问。 


 

 

20161026

上午九点,却已经是大雪纷飞,覆盖了整个大武镇,街上空空荡荡,是的,上班的已经上班,学生们也在教室里认真学习了,穿上我最厚的羽绒服,带上厚厚的围巾,叫上我的小翻译,来到了养老院,多吉院长已经帮我找好了三位老人了,幽默有趣的永藏奶奶(会说各地的方言)命很苦,在访谈过程中奶奶讲到伤心处多次流泪,却又以玩笑带过,大方健谈的保拉奶奶举目无亲,只有一个表孙在侧陪伴,和蔼可亲的阿热爷爷很热情,但是似乎他的藏语和我小翻译的藏语有点不一样,所以没有访谈成功。两位奶奶都讲述他们在藏区各自的经历,虽不一样,但是都是一样的苦楚与辛酸。老人们都对现在能在养老院里安详晚安而感到满足与幸福,在这里,他们吃得饱,穿得暖,有足够的条件去追寻他们的信仰,他们对过去的日子已然挥手告别了,在他们的屋子里,挂满了他们的活佛,还有我们伟大的毛主席。

20161027

今天是传奇的一天,本来约好的小翻译去参加婚礼啦,临时找不到翻译,我决定自己出去晃悠,碰碰运气。结果,在打的的时候本来想和司机打听一下,结果司机不知道,旁边一起拼车的藏族大姐来了兴趣,说她知道有另外两家养老院可以带我去,她介绍说她是州工会的财务科科长。卓玛姐上午有事,叫我回去休息,下午见面的时候先送了我一套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州志,又带我去了另外一家养老院找老人,那家养老院早就搬迁,辗转了几次才找到,只是很可惜这里只有四位老人了,80的还不在,我们遗憾而归。热情的卓玛姐又帮我打听到了下乡还有一家养老院,那里人多,只是路程较远,约了第二天见面后,我们分别。出门遇贵人,还有比这更爽的事情吗?嘿嘿。

20161028

昨晚就开始下雪了,早上起来,果然是一片银装素裹,走在路上咯吱咯吱的,对面的雪山显得格外壮丽,像是来到了童话世界。卓玛姐找好了车,我们驱车一个小时来到了另外一家养老院,这家养老院规模较大,场地很宽,是二层楼房的院子,有100多个房间,在院子里就为信徒们准备了转经筒,但是虔诚的老人们还是喜欢亲自去寺院里,所以我们来的时候,即使院长十分热情,我们也只找到了两位老爷爷,两位爷爷都十分开朗,也积极配合,卓玛姐全程翻译,院长也热情的拿出来藏族的特色食品酥油茶和和尚包子给我们吃。

采访完两位爷爷后,我们回到大武,已经采访了四位老人了,看起来进度还是不错的,每位老人的访谈时间都不是很长,我总结了一下,一是因为语言不通的原因,虽然有翻译在,但也不能完全直接的和老人交流了解情况。二是藏区特殊的土改政策,这段时期过度的很快,所以老人们没有很多的说的,对集体化这段时期记忆深刻。

 

 

 

20161029

今天周六,加上天气实在太冷,考虑到老人都在家里取暖,我决定大干一场。早早的就约上我的小翻译来到了大武的养老院,院子里静悄悄,院长也还在休息,我决定自己直接去找老人,现在和这里的人已经非常熟了,有个流浪汉每次我来了他都会给我打招呼,今天他给我看了他的新鞋,很漂亮。

现在我的小翻译对提纲已经很熟练了,很多时候我都没有开口,她就已经顺着问下去了,俨然才是她的助手呢。今天访谈比较顺利,爷爷和奶奶们都是比较健谈乐观的,还有位爷爷主动要求我们采访他,在采访过程中,他的妻子偶尔说几句,他还打趣的说,你那个时候还小,你知道什么!嘿嘿,只是到了第三位采访者的时候,我已经体力不支了,本来想结束这次的访谈,但是我的小翻译坚持说再做一个,在她的鼓励下,我今天完成了四位老人的访谈,可喜可贺啊!

20161030

晚上我的小翻译要开学了,还有最后两位老人!

今天她陪我来到了较远的拉加养老院,山路十八弯,她有些晕车,但是还是坚持不要休息,说早点帮我弄完。今天我们又赶上了藏族的一个神圣的日子,在今天,他们不说话,只是念经,有两位老人因为身体不适,暂缓,所以成了我们的采访者。爷爷一开始还是很热情的,到了后期开始有些不耐烦了,我的小翻译做了好多工作才顺利结束。

最后一位奶奶是92岁的高龄,非常热情,在访谈过程中,一直给我们做吃的,我吃到了地地道道的藏族食品——。哇瑟,超级好吃,奶渣、酥油、糌粑、白糖、奶茶混合在一起,就着馍吃,太好吃了,奶奶也很幽默,和她拍照的时候一直问我们她是不是最漂亮的。

访谈顺利结束,今天还去小翻译的家做客了,她的妈妈去念经了,她准备了下午饭就得去学校了,我们约定,以后常联系。

 

 

 

20161031

调研十分顺利,我开始踏上归校的路途,在这里,就像回了一次家,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此刻的心情已然是欣喜,却又带着不舍。 

感悟

此次青海调研,最大的困难有两点,一是高原气候,二是语言不通,凡事预则立,在来之前准备的葡萄糖和保暖装备让成功的克服了气候不适,又加上在车上偶遇小翻译和工会姐姐的经历让我成功克服语言不通的困难,这两点让我的行程顺利不少。

在这里,最大的感慨就是这里的人真的很淳朴很热心,他们简简单单,在采访的时候没有人怀疑我的身份,没有人拒绝,他们是那样乐于助人,懂得分享。同时我也感觉到,出门在外,一定要大胆,勇敢地去交流,去发现,你才会看见不一样的风景,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关于此次土改的调研,藏区确实情况特殊,和我们在四川的汉族地区的调研完全不一样,这里开始的时间晚,过程短,不激烈,人们记住更多的是轰轰烈烈的集体化时期,讲到集体化他们总是滔滔不绝。

不一样的地区,风景各异,历史也有所不同,还需要我们去深层的挖掘记录。

杨琪:青海省海西州

10.23 到达西宁 晴

上午1140准点到达西宁,一下火车,冷空气猝不及防让我们打了个哆嗦,出站一看,好一个大晴天,西宁火车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背面就是高山起伏的丹霞地貌,风蚀的山体一层层,有种庄严确又荒凉的感觉。

由于我的调研点在海西州都兰县香日德镇,距离西宁市有七个小时车程,如果即日出发,得要晚上八九点才能到达调研点。李风珠建议我在西宁住一晚明日赶早出发,同时前往果洛州调研的室友拜杰欣也因路途遥远不便当日抵达,我们三人便在西宁住一晚。晚上去了墨家胡同,点了网上大家比较推荐的一些小食,锅贴,面片之类,可能我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的缘故,这些小食并不符合我的口味,后来被室友买的一个大烙饼给撑饱了。

回到宾馆我把洗干净的衣服直接搭在暖气箱子上,三人聊了一会儿天,便沉沉睡去。

10.24 天空之境 晴

一大早我们便赶去汽车站,坐上了各自的大巴。我的大巴是西宁开往香日德,前日家里的朋友要我一定要发沿途美景给大家欣赏,我便打起了精神,不敢睡着。

车子开了半个小时,发现风景平平,无非就是大西北的荒凉之感,上车前我就穿了件风衣,此刻太阳还没有出来,我在大巴上被冻得瑟瑟发抖。

(一)雪山

大概到了上午十点钟,视野开始有了变化,大巴绕过几座大山,远处的山顶有斑驳的白色,可以看到有带着雪砂的大风从山顶一阵一阵刮过,这样经过了几座积雪的山峰,雪线开始下移了。接下来山顶便开始变得斑白,白雪覆盖到了公路边上的草地里,我转头看车的另一边,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耀眼的白。

一辆油罐车呼啸而过,视线里就只剩下了天与地平面交接的一片纯白,一座座雪山连绵过去,分不清究竟是山顶的雪盖还是白云,大巴沿着国道快速行驶着,而我们犹如置身于云端,在天空之境穿梭前行。天空中漂浮着成片的密云,压的极低极低,仿佛随时都可以让我们触碰,它们和雪山连成一片,太阳还没有升起,一星点泛白的日光就从这些白色中错漏出来,却显得这片白色的海洋更加纯白耀眼。大巴不断地向前开进,我们就一头扎进了这云海之中。

 

 

 

(二)青海湖

青海的阳光特别的亮,特别地温暖,也特别地烈,照射在脸上是火辣辣滚烫。

车窗外的地平面上开始出现一条蓝色的带子,细细的,却十分醒目。行了十几分钟,蓝色带子渐宽,隐约可以看到有粼粼的光,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传说中的青海湖!

这时候大巴突然停了下来,原来是牧民赶着羊群过马路,我一看,这是浩浩荡荡一堆圆球摇摆地跑向了湖边,一个个圆圆的摆着小腿十分可爱。不远处的青海湖像一块蓝色的绸布倒悬在马路之上,远处有洁白的雪山,近处是肥圆的羊群,还有穿着亮蓝色藏袍和皮靴,带着宽檐帽子的牧民。

(三)班禅行辕

到达河西小学的时候,看到三三两两的学生在地上用粉笔写着字,不一会儿便有学生告诉李风珠我过来了,风珠忙从教室里赶出来安顿我,告诉我这几天晚上都住在一位蒙族奶奶家里。

吃完晚饭风珠带我去班禅行辕,这是都兰县的一个著名寺庙。走进正殿,红袍僧人正坐在蒲团上喝羊奶,看到我们便招呼我们进来。

红袍僧人主动带我们去参观唐卡,宫殿里放着历任班禅的唐卡画像,十分精美庄严,我听不懂青海话,就由李风珠一直在边上翻译,原来这位僧人是石河子人,之前一直在西藏的小昭寺修行,是去年这里的行辕在扩建时候被派过来的。宫殿里有一副黑白的班禅照片,看起来只有十来岁,僧人告诉我们,这是八世班禅童年时候的照片,是从大英博物馆迎回来的,这位八世班禅成年后,身高堪比姚明。这时候进来了一位红衣老僧人,八十多岁的年纪,嘴中念念有词,每靠近一副班禅的画像便额头轻触,然后吟唱一段,我们跟着走了一会儿,便回到了正殿之中,随后离开。

10.25 第一位受访者 晴

风珠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便带我去第一户农户家里采访,马元琪给我们带路。不出所料,走了出去半个小时后,马小姑娘发现带错路了。后来我们找对了门,说明来意之后,奶奶热情地拿出瓜子给我们嗑,爷爷坐在沙发上开始接受我们的访问。原来爷爷是解放前从西宁边上逃难逃到这里来的,因为是新到这里的农民,所以没有土地,也不能抵押租种地主家里的土地,只好给地主家里打临时工,所以爷爷一家准确来说应该是佃农。爷爷年纪比较大了,加之去年动了手术,最近无论是身体上,还是记忆力上都不是太好了,问道很多有关于时间的事情,爷爷都记不清楚,但是关于事件的细节,爷爷却有很多很准确的描述。

 

 

 

10.26 镇上一行 晴

风珠今天要去镇上都兰二小听课,我便一同前往了。都兰二小是2014年竣工的,建的十分宽敞漂亮,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教学楼内暖气,多媒体,个各种设备都十分优良完备。我们去教导主任那那里报道,教导主任给我们安排听一节他上的课。

好好长了一番见识,晚上又去了一户刘姓爷爷家里采访。爷爷正在储物间装面粉准备烙饼,听说我们来问土改,一口应允了采访。爷爷斜靠在炕上,风珠说:“爷爷,我帮你做饭吧,我们这个采访可能要两个小时。”爷爷笑着用青海话回复我们:“两个小时怕什么,三个小时都行!”

10.27 南丝绸之路 雪

今天的访户是史正章爷爷家里,史爷爷家里以前是开明地主,鉴于青海这一边,“斗地主“不是很惨烈,所以史爷爷在整个过程中并未受到太多的苦难。这是我第一次采访”地主“成分的农户,史爷爷给我讲了”吐谷浑王朝“,”南丝绸之路“,还有永乐年间史家先祖从江苏迁居过来“戍边”的故事。史家奶奶还给我们做了“蘑菇羊肉胡萝卜丁”拉面,我们边聊边吃,十分温暖。

10.28 去县上 雪

李风珠和我说这趟周末带我回家给我过生日,风珠的爷爷是从西宁边上的湟源县城迁居过来的,所以风珠的爸爸是在德令哈市长大的,也算是土生土长的都兰人了。路上乘了顺风车到了镇上,一个小时候的小面包车(海西蒙藏自治州的城乡公交都是面包车)我们又经过了荒漠雪山,到达都兰县城,风珠的父母来接我们,买了一大包小包的零食,新鲜的花馍,还有大羊腿。

李风珠的父亲是察汗乌苏镇的人大代表,群众基础十分扎实,晚上叔叔带着我们去张进德爷爷家里访问。张进德爷爷家在这边是出名的干净整洁,室内白瓷砖纤尘不染,窗台边上一盆盆菊花开的正艳,爷爷和我们说故事的时候,大儿媳就一直在在边上做家务,给我们添茶水,大儿子把火炉子烧的旺旺的,室内温暖而明亮。

10.29 生日 晴

今天难得睡了一个懒觉,起来就是八点半了,院子里十分安静,我一出房门,便有几只麻雀被惊得哗啦飞走了。

李风珠的母亲正在前院做早餐,砧板上是一个精瘦的大羊腿,阿姨用大菜刀割下来好几块,切成滚刀片状,然后去院子里拔了两根大葱,几颗抖干了雪渣的小油菜,然后又去仓库装出了一盘盐渍的大白菜。火炉烧的正旺,阿姨架上锅子烧热,倒上清油,等到冒出烟气的时候,马上把热油倒在了剁碎了的盐渍白菜上,顿时一阵酸辣的浓香。锅子里还有大半的热油,这时候把羊腿肉和大葱段爆香,整个小房间全是一股焦香,小油菜此刻就放下来,用油煸炒得深绿,放酱油,放盐,放辣椒,加上一瓢水,盖上锅盖,油菜在咕咚咕咚中吃透了肉汤,最后瓷盘子乘上来,热气四溢,香味散得更远。阿姨给我们一人端上一碗用清油拌了的大米饭,颗颗饱满,泛着油光。

饭饱之后我们便又踏上了调研之路,这一次去的是一寇姓的爷爷家里,爷爷家里的电视边上挂着切.格拉瓦的木版画,就问爷爷是不是认识。爷爷热情地给我介绍这位是古巴国家的开创者,还有青海话说了他的名字,发音有点类似于“鲁卡斯特鲁”。爷爷指着电视上面的一张合照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孙就在里面,带着红色领带,我们走前去一看,居然是爷爷的大孙孙和习大大的合照。爷爷告诉我们他的孙孙大古巴读博士,家里还有一个侄女已经博士毕业,在四川某大学上博士后。

晚上我在李风珠家里过了22岁的生日,虽然远在青海,却和家一样温暖。

 

 

 

 

 

 

10.30 “南可可部落” 晴

今天李风珠有很多家务活要干,所以只好拜托了一个学生同我去做口述史。今天的天气异常晴朗,我们走到了下村,李风珠在都兰一中实习时候的学生龚宏鑫早就在家里等候着我们,宏鑫在村子里面找到了三个符合年龄的老人,经过甄别,只有一个符合要求。

下午的时候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们找到了王发爷爷。进门时候王爷爷正在打“藜麦”,这是今年开始都兰县农业局开始推广种植的农场品。进门短暂交谈之后,我们发现王爷爷真是一位“宝贝”老人,王爷爷今年82高龄,仍然保留着读报看书的习惯。爷爷说“察汗乌苏镇”是蒙族人的方言,其实就是“白水河“的意思。爷爷告诉我们,这一边解放前长期受着”南可可(音)王朝“的统治,那时候国民党和”南可可“王爷在这边各自为政,都兰县城以南,都要向”南可可“交纳粮食,作为缩减牧区的罚金。都兰县城以南,则是国民党的保甲制度。爷爷精神抖擞,思路清晰,仿佛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访谈完毕后,我们还就都兰县城的历史做了小讨论,就此,调研任务基本完成。

感悟

青海调研之行短暂而充实,我们从穿着短袖的武汉,走到了披大羽绒的青海,从雪山下经过,从枯草中跋涉而过,看了湛蓝色的天空,见过了比这天空还要通透的青海湖。牛羊成群而过,牧民悠闲地坐在草地上抽烟,云卷云舒,日子就这样安逸地过去。

这一次的口述史调研中,有回族,藏族,蒙族,汉族四个民族的样本,但庆幸的是在访谈过程中都能够用青海话沟通。海西这边的居民十分热情,进门就领进屋子里喝热茶,老人的媳妇或者给我们炒菜,或者给我们做拉面。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本科室友李风珠,整个调研期间她一直陪伴着我找老人,帮我做翻译,风雪无阻。

总体而言,青海这边的土地改革都进行的比较温和,对地主的斗争也比较宽容,农民之间的关系比较淳朴,较之我之前在江西做的土改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从青海回来之后就是整理口述史,希望能够在接下的整理中,有更多的收获。

罗彦: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

20161024日 晴

想看透明如玻璃珠的天空,想听浑厚如野马一样的嗓音,想知道那些边远地区的土改老故事……这大概就是我无所顾忌选择青海调研的原因。而当我的列车越加靠近目的地——共和,因高原反应而无法欣赏车窗外的雪景时,我才开始忧虑:无亲无故无公函的自己要如何去让自己和他们懂得彼此呢?

“不管他了,有办法要做,没有办法创造办法也要做!”

辗转来到共和县老龄委,自信满满地介绍了自己和自己的学院之后,老龄委的多吉杰姐姐检查了我的介绍信后对我的热情打消了我刚开始的担忧,马上给我联系了敬老院,安排我在那里住下,然而令我失望的是,下午带我去民政局请示领导的意见之后,民政局局长党拉加要求公函等一切正规的手续,见我没有,便不甚支持我的调研活动,鉴此,我便一方面做好自己找老人的准备,一方面不直接和领导打交道,转而和民政局的秘书以及老龄委的姐姐,只需要他们给我提供一些信息就可以了。这样下来,第一天我就把民政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基本认识了,互留了电话。

晚上,多吉杰姐姐送我到城北敬老院安排住下,敬老院院长是个胖胖的藏族中年叔叔,说的话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我能从那和蔼的笑容里闻到热情的气息。阿姨们帮我铺好床,打好水,教我说简单地藏语,我教他们说汉语,他们用汉语对我说了一句话:你一个小姑娘到这里真是不容易!

我想这大概就是我好运的原因,因为懂得,所以对我慈悲。

 

 

 

20161025日 晴

一大早被阳光叫醒,我迫不及待地早起和老人们一起用餐,现挤的羊奶泡米糟喝,我喝不太惯,但是很享受和老人们一起晒太阳的感觉,邀上昨天院长给我安排的翻译小伙伴,我去和老人们拉话。意外的是,老人们或是不太愿意聊,或是根本想不起,或是神智已经不清,旧日的苦难被时光磨出茧子,厚得纹丝不动。无奈之际,下午我拉上我的小伙伴上街去买了很多好吃的,在院子里分给老人们吃,在吃东西的同时,大家说说笑笑,终于约上一位老人——王进财。答应一晚上想想,第二天给我讲述。

至少,开门大吉。

20161028日 大雪

敬老院老人们的身体实在堪忧,精神不正常的占多数,院长推荐的10个老人,现下确定能做的只有2个,昨天准备自己出去找老人,巧合的是,接到局长党拉加的电话,询问我是否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一项工作——担任区里面下来对“两学一做暨民族团结系列活动验收工作”的讲解员。我当即答应了,考虑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对方,或许对自己的工作更有方便;建立良好的关系更有利于长远的合作。活动安排是在今天上午,从接到电话到接待讲解,我只有一天时间,任务量之大超过10多页的内容,必须相当熟悉共和县民政局的基本概况、两学一做开展情况、大大小小10多场活动时间地点和详细的情况、特色老年人代养服务政策落实情况。在一晚上的时间,硬着头皮把他们消化、记诵下来。好在今天的讲解十分顺利,领导对工作和讲解都赞赏有加,我心里暗吐舌头,word妈,运气真好!

下午游荡在大雪纷飞的街上,心中忧虑着自己的口述史,来到这里已经快一个星期了,进展却十分的缓慢,就在这个时候,路过一个老人活动中心,走廊里一个老爷爷一个人在下象棋,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我走上去拉话。爷爷很开心,要我陪他下一局象棋,勉为其难地应付一局之后,我告诉爷爷我的处境,爷爷表示他经历过土改,可以给我讲述。我眼前一亮,马上找一个茶馆坐下来就开始访谈。

暖暖的茶雾升起来了,和那过去交织缠绵。

 

 

 

20161031日 大雪

在我帮助了共和县民政局之后,通过活动和大家的关系更为熟络,局长秘书才宫太哥哥调出老年人登记簿,并亲自带着我去各个社区和乡镇寻找,最后在金安社区找到4位老人,在城北社区找到1位老人,在铁盖乡葫芦寺村找到3位老人。安排了年轻的驻村干部王哥每天接送、翻译。三天下来,工作顺利完成了。

 

 

 

调研杂感

雪地里的脚印还没有融化吧?阳光后的皮肤也还带着高原红!共和时个以藏族为主,民族杂居的地方,这次的调研成果就成了民族大杂剧,说真的,我感谢自己,感谢自己的在高原上的感冒发烧还那么坚持和勇敢,同时我感谢那些耐心给讲述的老人们,其中一位叫做更臧南吉的爷爷,同时经历农区和牧区的土改,当我故意引出一些问题的时候,爷爷对我的无知总要哈哈大笑,扶着腰,抹着胡子,酥油茶我喝不惯,但一杯一杯地续着,袅袅婷婷地光影里,爷爷说:我们这里的人,生活苦,大家都苦,人与人之间关系却很好,因为能活着就是好事,就不容易。

也许就是这种观念,让这里的土改没有经历很大的运动,基本按照和平改革。土改中对于地主的斗争,不论是什么成分的老人,都说没有过激的行为。在恶劣的环境下,人是多么的渺小,所以明白你和我之间更多的是相同的处境,而不是彼此的斗争。

这种“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大概称得上是西北土改温和化的根源,同时,血液里慈悲的颜色,也是西北底色之一, 就像我认为那浑厚的歌声里总有一份柔情!

裴元圆:甘肃省嘉峪关市

20161026日 雨

上午6:30从学校出发,搭乘飞机、转坐动车,耗费16个小时终于到达嘉峪关。而之所以选择嘉峪关作为调研地点,既有对方言沟通有无障碍的考虑,又有想回西北待几天一解乡情的私心,所以这次调研既是求知路,也是探亲旅。晚上22:10,哥哥开车接我回家,之后调研的几天都暂居哥哥家(雄关区育才小区)中。虽然自幼生活在西北,但嘉峪关更干更冷的气候还是很难适应:在室内鼻腔口腔会因太过干燥而呼吸不畅,在室外眼睛会因风吹而一直流泪;不过一眼瞟见窗外明净无云的蓝天(在武汉很难见得到)心情还是会好很多。

 

 

 

20161028日 晴

在调研之前就了解到居住地附近有一家养老公寓——嘉峪关夕阳红公寓,所以找寻受访老人的第一站就定在了这里。但事实上,嘉峪关夕阳红公寓是一家以就餐和住宿为主营的企业,虽然公寓中有老人长期居住,但因其收费过高并非一般家庭可承受,老人并不多;而且在这里养老的老人大多是一直生活在城市的退休干部,无法作为土地改革的亲历者接受访谈,这也是调研初期寻访老人举步维艰的原因所在。当然,在夕阳红公寓并非一无所获,在公寓经理的介绍下还是完成了对两位老人的访谈:一位是87岁的谭学敬爷爷,一位是92岁的耿万吉爷爷。两位老人虽然年老,但身体状况非常好;其中谭爷爷还爱好广泛、生活充实,每天会在固定的时间练习书法、创作国画、摆弄花草、阅读书报,老人的自律和毅力让作为学生的我都自愧不如。

 

 

 

20161029 

眼见在嘉峪关夕阳红公寓无法按预期完成任务,第二天便转战夕阳红敬老院。夕阳红敬老院也是一家民营企业,但费用亲民,居住其中的老人至少有二三十位。在刘春芳院长的帮助下,选定了四位老人作为访谈对象,包括徐顶国爷爷、杨佩林爷爷、王耀州爷爷和李桂兰奶奶。印象最深刻的是徐爷爷和李奶奶。徐爷爷自幼生活在农村,土改前家里几乎没有土地,依靠逃荒要饭、给地主做工才勉强维持生存。提及土改前的苦日子,老人总是会无法抑制地哽咽流泪,时代和当时社会留给老人的创伤令人心疼。李奶奶在土改期间是一名土改工作队员,问到为什么会成为工作队成员,李奶奶会像小姑娘一般娇羞地捂嘴一笑,说“就是有一次公公婆婆去队里开会了,开完会回来说以后开会他们就不去了让我去,说是人家要让我当工作队员咧。我那时候年龄小也不懂土改什么的,就爱耍秧歌(即社火),就爱去得很么”。奶奶有亲和的一面,也有执拗的一面,访谈结束需要拍照的时候便怎么劝说都不愿意配合了。之后反思,人老了就像小孩,需要的不只是关爱,而是像宠小孩一样的那种溺爱,作为调研员自己也得非常有耐心有爱心才是。

 

 

 

2016111日 晴

结束了在夕阳红敬老院对四位老人的访谈,第三站选择了暂居地所属的嘉峪关雄关区绿化社区居委会。居委会姚主任起初直言社区内的老人大多是退伍军人,恐怕没有合适人选作为访谈对象,但最终还是同意安排专门负责残老工作的魏姐帮我确定受访老人。姚主任是一位谦逊又务实的基层干部,在一上午和主任的闲聊中,主任提到老一辈共产党员的党性和信仰、城市居民自治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在从基层严防邪教势力和境外势力的渗透,使初出茅庐的我受益匪浅。下午,在魏姐的帮助下,完成了对吕中福爷爷的土改访谈,但后来由于我操作不慎,意外删除了和吕爷爷最后半小时的访谈录音,没办法的情况下只能找爷爷进行缺失内容的二次访谈,感动的是爷爷非但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不耐烦,还在访谈结束后和我唠家常,给我讲自己的家庭、工作、年轻时的理想、对生活的感悟等。

2016114日 晴

辗转间已到调研的最后一天,可还有一位老人的访谈没有做完(前两天完成了一半),跟老人约好的下午三点半,但等了一个多小时后被告知老人临时有事,所以只能想办法在仅剩的几个小时内(晚上20:55的返程火车)再找到一位符合条件的受访老人。让人庆幸的是天气晴好,社区内有不少老人出来晒太阳,四处搭讪后确定一位老爷爷作为最后一名访谈对象,才算最终完成秋调任务。

调研感悟

这次调研难度最大的莫过于找寻受访对象,遭遇的状况大抵包括三种:相关负责人的质问、老人直接拒绝以及老人意外爽约;好在经过反复解释和沟通,这些难题并非化解不了。其次,西北偏北更干更冷的气候也是一大挑战,期间突然造访的感冒更是雪上加霜。磕磕绊绊,有很多理由委屈崩溃想放弃,又有更多理由捡起撇在一旁的访谈提纲,耐着性子坚持下去。

独自在外的调研好似修行,困难自然少不了,但收获更多。在我个人看来,每个老人都是一本值得被细细翻阅的书,进行口述史调研的意义不仅在于求知,也在于参与老人的生命历程。试想,凭借机缘结识一位位陌生老人,在交谈中倾听老人娓娓道来少年时受过的苦、青年时遇到的爱、壮年时求生的勇、老年时忆惜的叹,并在其中挖掘可供头脑风暴的学术素材,是一件多么深情又有意义的事;而且数年之后,我们很可能是唯一留存有老人录音的(机构),如此一来,冷静客观的学术思考之上是不是还蒙着一层人情之暖。

调研已经结束而感恩常在,谢谢每一位受访老人的理解和耐心,谢谢敬老院刘院长、居委会姚主任、魏姐、李姐的信任和帮助,谢谢在调研期间表哥表嫂一家提供的生活便利和关爱。期待下一段学术之旅,但愿下次旅行中还能结实善良如您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