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田野日志

秋调纪实(二):踏雪而去,破冰而回——中农院团队对东北农村的调研

作者:郭皎皎等  责任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6-11-08  浏览次数: 3207

郭皎皎:延边自治州龙井市的调研之行

20161026  

去吉林之前一直在纠结,去了延边朝鲜语听不懂(虽然有同学给翻译),担心受不了那边的温度,更怕找不到合适的老人(不少同学跟我说那边的老人难找),不过不管过程咋样,最终还是踏上了去往延边的火车。

25日下午三点从汉口出发,经过25个小时的颠簸顺利抵达长春,然后接着又从长春转车,到达延吉站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七点半,一下车就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度,那种刺骨的感觉真不是一个冷字就可以形容的。因为提前就已经跟当地的一个同学联系好了,在车站接到我后直接领着去了她家,阿姨还特意做了一桌丰盛的当地菜欢迎我——包括我最爱的泡菜,让我在异族他乡感受到了不同于室外温度的温暖,饭后热情的阿姨跟我说了几个可以找到老人的地方,明天打算先去光荣院(类似于养老院的形式)瞧一瞧。许久不见的朋友有太多的话要说,一下子也忘记了时间和长途奔波后的劳累,截止到现在,对一切还是充满好奇和希望的。

 

 

 

20161027   

这边天亮的早,早市四点就开始,所以不到五点就能听到窗外的吵闹声,阿姨一早就准备好了热腾腾的饭,准备好所有的资料,大约八点来钟出发去光荣院,朋友因为突然接到面试的通知,我和另一个小伙伴先去踩踩点,在那里找到了办公室的负责人并向她说明了来意,却得知这边都是朝族老人,不会说汉语,如果没有翻译的话很难办,不过被告知可以去不远处的一个社区,让他们帮忙找一下。当天正好赶上他们这边的一个选举,来来回回也是忙的要死,不过最终还是帮忙介绍了一个老人。龙井市不算大,大约2500平方公里,公园里不少出来晒太阳的爷爷奶奶,解决午饭后在公园溜达,正好碰到一个老爷爷,今年已经91岁,但是身体看着特硬朗,拉着他在路边唠起了嗑。爷爷是朝鲜族的,但是汉语说的特别好,当时村里边读书识字的人很少,他算是学历比较高的人了,学会汉语之后就负责在村里翻译各种文件,东北这边的土地都是按“垧”来计算,一垧地合计15市亩,一家大约有二、三垧地,让我这个只见过每家二、三亩地的人来说大开眼界。

 

 


20161028  

不得不感叹一下东北人的热情,阿姨不仅仅好饭好菜招待我,还一直帮我联系老人,昨天又给我介绍了龙井市的老干部局,那边都是离休干部,有文化,也有参过军的,于是今天马不停蹄的来到了这里。通过这边的负责人介绍,我见到了龙井市前党校校长,聊起延边土地改革的事情老人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说到激情处的时候更是站起来模仿当时的场景,很和蔼的一个爷爷。下午一点半左右去了市政府,得知我们的来意之后也很热情,虽然没有推荐老人,但是给我们指了个方向,可以去周边稍近的村看看,并且还另外赠送了两本延边资料,考虑到已经是下午,这边不到五点就天黑了,而且这边的老人晚上七点半就早早的睡下了,打算周末再去,然后再次去了老干部局,说来也巧,在门口碰到一个正要回家的老爷爷,一番打听之后发现非常合适,在不断的“纠缠”下终于答应跟我聊聊,爷爷戏曲、书法、乐器样样精通,会朝鲜语、汉语、日语,聊天过程中还时不时的来上那么一嗓子,整个氛围非常的轻松愉快。

今天收获颇丰,早点休息,接着再战。

 

  


20161030   

早上一个人在车站等车的时候,迎来了今年延边的第一场雪,雪花很大,即使经常可以看到大雪的当地人也难掩喜悦之情,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这唯美的一刻,我也脱不了俗。乘车来到郊外的一所养老院,此时地上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有一点就是他们这边的雪很“散”,不太容易堆雪人。雪下的很美,但是寻找老人的事却不太美了,养老院的负责人费劲找出一个合适的,还被老人拒绝了,理由就是“我不知道,我啥也不知道”,无论怎么恳求都不听,最后只能作罢。原路返回,决定进村看一看,对于这个决定也是蛮大胆的,先不说这天气,关键是碰上不会汉语的情况咋办,贸然进村会不会被以为是骗子,所以我先去了村委会,热心的村会计开车载我在村里转了一圈,还帮忙询问前会计是否有合适的老人人选,不过结果有点让人沮丧,道过谢之后灰溜溜的返回了市里。一天过得挺坎坷,但是接下来的路还是要继续的。

20161031   

时间一天天过去,还未找全老人,心情不是来的时候那么愉悦了,阿姨也是为我着急,说龙井这边的村庄里老人确实很少,附近还有个社区,可以到那看看。带着那丝丝期盼的心来到安民社区,负责老人这一块服务的大姐知道我们的用意之后,立即帮忙联系了前老年协会的会长文奶奶,不过聊了几句发现这个受访对象不太合适,便向她打听有没有认识的老人,说到这我不得不再次夸一下东北人的热情,文奶奶给四、五个老人打了电话,最后定下了池奶奶,不过她不会说汉语,我就把我同学拉过来充当了翻译,这还是来到这之后访问的第一个全程说朝鲜语的老人,虽然是女性,但是对于土改的时候了解的不少,从之前的访问中已经了解到延边妇女在土地改革的时候就是“半边天”,男人出去打仗的时候,家里大事小事都是妇女说了算,部分地区连土改都是妇女领导进行的,延边地区以前自己家很少有地,村里边的地都是地主家的,穷苦人家就只能去给人家“扛活”(也就是现在的打工),雇农是那种家里什么都没有的,全家老小都住在地主家外边的小隔间里,干满一年后,如果地主满意就会继续雇你干活,要是不满意就只能打听下一任主家,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

池奶奶的访谈结束之后还热心给我找来了她的一个小伙伴,帮助我完成了延边的最后一个访谈。

 

  


调研感悟

从武汉到延边,从延边到松原,再从松原返回武汉,五千多公里的路程,来回十三天的奔波,领略了别具特色的朝鲜族风光,睡到了从未睡过的火炕,也感受到了东北刺骨的冷风。这一次没有公函,没有明确的地点,全凭一张介绍信以及自己的“不耻下问”和“死缠烂打”,中间也有为找不到老人而发愁的时候,也有被拒绝的时候,但更多的是感激,包括在龙井辛辛苦苦给我当翻译的朋友,每天精心给我准备饭菜并且给我找老人的金阿姨,尽管语言不通但是仍然热心的配合我的池奶奶,以及在松原提供食宿的杜爷爷一家,每天晚上都把炕烧的热乎乎的,还有东北的白菜炖粉条,也感谢即使在我只有一张介绍信的情况下还能竭尽所能帮助我的每个部门......

原本对于自己跑去东北还心存怀疑,到底能不能找到老人,这是我最大的担忧,再者就是语言关,事实也是,越往北走老人越难找,年龄小的有,但是不了解情况,年龄大的也会有,不过这些人要么土改的时候去参军了,要么因为身体原因记不住了,所以我非常珍惜遇到的每一个老人,这才真的是在跟时间赛跑。

第一次跑到这么远的地方调研,有担心,也有迷茫,但是收获更多,老人们的讲述让我了解到了东北土改整体是怎么样的,然后又体会到了不同的老人对于土改的不同感受,一次不同于山东的土改调研和感受。同时还亲身体验到了延边富有民族特色的美食和大自然风光,虽然室外温度不太那么讨喜,但是东北人的热情与好爽足以秒杀一切,一次难以让人忘怀的调研之行,但是调研之路不会就此打住,接下来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感动,以及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只有一句话:且调且珍惜!

杨振亮、周世东、焦方杨:秋调黑龙江

2016.10.27  星期二  

10月25日中午五个去黑龙江的小伙伴一起奔赴汉口火车站,等待我们的是28个小时的火车生活。在车上大家气氛轻松欢快,一路上憧憬着东北的情景。刚到沈阳北便迫不及待的冲下火车感受当前东北的温度,穿着短袖的我们被别人像怪物一样看着,也体会到了这次旅途终将非同一般。武汉还算暖和的天气与这里形成了鲜明对比。26日晚赶到了哈尔滨,变化的不只是温度还有小伙伴们从夏装换成了厚厚的大棉袄。由于没有直达七台河的火车,只能连夜倒车奔赴目的地。五个小伙伴也在哈尔滨兵分两路前往调研地,连续30多个小时的火车生活也终于伴随着七台河站的抵达而结束。 

 

 


2016.10.29   星期四  

吸取了前几次寻找老人时遇到问题的经验,今天目标更加的明确,不断的改进我们工作的方法。之前遇到合适的老人,经过一段核实然后询问老人愿不愿意接受我们访谈,结果态度便从刚开始的热情转变成害怕,并且总是说自己说不好,我没有说什么坏话,后来了解到在东北因为是老解放区,所以老人一辈子经历了很多的运动,很多人对待过去的事情总是很谨慎。不愿意在公开的情况下谈论过去的得失。经过这些教训小伙伴今天终于顺利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在社区偶遇宋荣彩老人,经过三个人的不懈努力说服老人接受了我们的访谈,并且奶奶主动帮助我们找了另外两个老人接受访谈。访谈结束的那一刻内心的喜悦终于可以尽情散放出来。

2016.11.01   星期二  

三个搭伙的小伙伴告别七台河来到了双鸭山,越往北低温度给我们的考验越大。早上起来刺骨的寒风让我们备受煎熬。还好昨天下午约好了老人,今天早上可以直接去访谈。于文老人虽然84岁,但是记忆力确实让我这个20多岁的人自叹不如。访谈过程中,老人可以清晰的回忆起来当时土改时期自己的屯子里有多少户恶霸地主,地主,富农,中农和贫雇农,以及当时农会干部的情况,当时八路军跟地主的枪战也让我体会到土改时期并非所有的地主都是那么容易妥协的。访谈完回想起昨天寻找老人时的风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真是恰当。 

 

  


2016.11.04   星期五  

今天访谈的奶奶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了跟老人聊天的乐趣。之前访问土改时期的事情很多老人当时因为受过地主的压迫,所以回忆那段历史的时候总是有相当强的情绪,即使事情过了那么久,但是跟方淑珍奶奶的聊天却是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期间说到高兴出奶奶笑声连连,氛围被奶奶带的很是轻松愉快,最后给奶奶合影的时候奶奶希望我们能够给她一张照片,虽然可以在鹤岗当地就洗好照片,但是还是感觉回到学校用邮寄的方式给奶奶寄过来,只为一种类似亲人来信的那种情怀。

 

  




感悟

经过这差不多半个月的调研,期间虽然经历了许多我们意料之外的事情,但是三个人还是通过交流,妥协完成了任务。虽然说不上完美,但是内心已经可以接受。从出发时候的满怀信心,到遇到挫折时候的沮丧,再到三个人重新振奋,收拾好心情投入工作,感觉这种情绪的波动随着我们访谈的进行变得不再那么强烈,一切似乎是那么理所应当,遇到问题不再像刚开始的时候那么情绪化,慢慢的学会理性看问题,这是我们三个人最深的体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挫折不应当成为我们退缩的理由,迎难而上,享受这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自然不会太差。 

马智佳: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秋调剪辑

20161022   周六

火车到站时是凌晨两点半,虽身穿冬衣却依旧抵不住这里的寒风,于是便就近在一家宾馆住下,考虑到星期天政府人员休息,所以出门吃早饭时就向楼下服务员王阿姨打听哪里有养老院或其他有老人聚集较多的地方,阿姨告诉我南楼有个张官敬老院,随后吃完早饭我就直奔此地。

本想先找院长说明下我的情况,可是院长周六不上班,管理员也出去办事了,我只好等管理员回来再说,办公室门是锁着的,因此我在一位阿姨的带领下坐到了她们的房间,一进门有五六位阿姨,都是在这里为老人服务的人员,聊天中我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她们说这里老人大多是身体抱恙、精神状况不佳、家中无人照料的老人,而且年龄条件不太够,但是其中一位阿姨还是热心的带我找了位老人,聊到中途到了吃饭时间,阿姨还很热情的带我去食堂吃饭。后来和管理员交谈之后,他说只能等院长决定,他没有权利让我对老人做访问,交涉不成便退而求其次,管理员在我的请求下给我推荐了另外一家敬老院——钢都敬老院。

下午在钢都敬老院和院长聊了半天,虽然拿出了我的各种证件并做出解释,但院长表示不能给我提供什么帮助,还一直说让我走,让我找别人去。毕竟大老远过来了,不甘心就这样走掉,于是开始自己在每个楼层找老人,而且尽量避开院长可能出现的地方,通过各楼层服务员阿姨的介绍和一个热心老人带路,我把每个楼层年龄到80的老人找得差不多了,但总是因各种原因无法作为访问对象。印象较深的是一位92岁的爷爷,那位爷爷不仅对土改记忆犹存还关心时事,可惜年事已高听力丧失,即使带了助听器也完全听不到我的讲话,聊天全程是以我写他看的方式进行的。最终我锁定了两位可以做访问的老人,这中间还遇到了两次院长,问我为何还在这里,让我赶紧走,好在我机智的化解了当时的小尴尬。第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后悔出门前没有带提纲等访问必备品,只能明天再去一次。

 

  


20161023   周日

今天直接去钢都敬老院做访问,找到许爷爷便开始了我们的访问,我们是在餐厅进行的访问,偶尔也会有旁人过来小听一会儿或了解我的来意,其中一位爷爷不止一次的说,这些东西不能乱讲以后会负责之类的话,这让我很是担心爷爷会不再接受访问,甚至会影响下一位老人的访问,幸亏爷爷是个明事理的人,也愿意相信我,直到午饭时间我们才结束访问。在许爷爷的帮助下我在敬老院解决了午饭问题,在餐厅休息一阵儿后,我想去找另一位爷爷,却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那位爷爷昨夜突发急病入院,而且病情严重,这才发现原来上午大家讨论的入院爷爷就是我计划做访问的爷爷,真的是万分难过。于是我又去了92岁爷爷那里,因为实在不想就这样错过难得的明白人,我们依旧是以一写一看的方式进行交流,甚至拿出提纲给爷爷看,说服无效后爷爷说他实在听不到讲话,让我另找他人,我只好作罢。

这里已然没有适合的访问对象了,所以转身又去了张官敬老院,却得知昨天和我聊天的爷爷外出探亲不知何时归来,我悔不当。我再三恳求下,阿姨才带我去见了另一位爷爷,刚进屋却被院长发现了我这个不明人士,果断被叫出去问话,向院长解释许久并将证件拿给他看,他还是对我持怀疑态度,还一直说这事儿怪,他也没有接到什么指示说有研究生来访问,并指出若不是因院内施工、人多眼杂,我是不会有机会得以进门。交谈许久院长始终态度坚决,连和老人聊天也不允许,也不让我再接触这里的老人,让我另想办法,服务员阿姨见此状也有意躲我了,最后我落寞的离开了。今天错过两位老人,真心可惜,真的要学会抓住每一次机会,老人等不起,我们要珍惜。

  

 

20161024   周一

终于等到了周一政府上班的这一天,打算先去老龄委一趟,经打听民政局距离住处不远,所以步行去的,可是走了半天,我找到的却只是负责婚姻登记处,指路的叔叔说民政局也不远,于是又徒步去的,哪里知道所谓的不远竟花费了我20分钟,不幸的是老龄委已经独立出去不归民政局管辖,大多人又不知老龄委搬去哪里,多方打听才知道搬去了市水利局附近,打车过去可惜没找到,又听说已经从那里搬走两三年,几番折腾才打听出老龄委现所在地,而且只有个大概位置,此时的我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一整天都在问路人、问司机、问百度地图,只为了找到老龄委已经浪费了近一天的时间,等我真正找到老龄委办事处时已经下班,保安让我第二天再去。想到今天什么也没做成,心急如焚,希望明天会顺利一些。

20161025   周二

今天先后去了大石桥市老龄委、大石桥市政府和下一级的镇政府(以就近原则自选的一个镇),然而没有公函、介绍信又行不通的情况下,我难以取得他们的认可和相信,他们始终态度坚决,不肯提供任何信息和帮助,包括去了一个较近的村委会,也是得到了同样的答案。

屡屡碰壁的我走在路上很是迷茫,毕竟没有认识的人更找不到可以帮忙的人,心灰意冷时看到位推着轮椅的老人从身边经过,这大冷天的居然能遇到老人实在难得,心存侥幸的我追上老人去搭话,老人心疼我一个小姑娘这么冷的天气在外闯,于是和我多聊了几句,聊天中得知老人住在附近的老年公寓,感觉有机会做访问便继续和老人在背风处聊,最后成功说服老人接受了访问,本想让这位爷爷再推荐下老人,可爷爷刚搬进公寓才三天,不熟悉这里的老人,而且后来我被管理员发现,痛斥一番后把我轰了出去,并紧闭大门。

白天在与政府人员交谈中,出关于老年公寓、老年协会、老年人聚集场所方面的事情,没有问出有效信息,而且这两天与旁人打听到的相关消息也大致差不多,而且他们提到的养老院也是我去过的那两家,感觉在市里问不出什么了,因此决定自己直接下村入户寻找老人,也是就近原则选取村庄。

 

  


20161030   周日

前几天在东江村断断续续的找了四位老人做访问,毕竟无人介绍一家家一个个打听,能遇到相信我或找到适合做访问的老人有点困难,因此进度很慢,每天都在焦急中度过。后打听到山西头老人比较多,因此今天坐车去了山西头。

前几天虽然刮着寒风但天气还好,路上至少会看到一两个村民,今天不仅寒风阵阵,接近中午便开始下雨,我借口躲雨才得以有幸走进一家年龄80的爷爷家里,可惜老人对土改几乎没有什么记忆,难以作为访问对象,后来在我的软磨硬泡下爷爷才帮我推荐了另一位符合年龄条件的老人—李世章,看雨停了我立即出发去找这位老人。

奈何路上又开始下雨,此时我已被风雨吹的饥肠辘辘,村里也找不到吃饭的地方,在一家小卖部买了桶泡面,本想可以借机在那里吃面然后打听点儿什么,可是叔叔说没有热水可以让我泡面,于是又去了另外一家农户要热水吃泡面,阿姨只给我热水却不让我进屋,此时雨却已经下大,我无处可去,只好端着泡面站在门下面吃完。虽然我已经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并做出了解释,但他们不仅不相信还说如今年头骗子多之类的话,我就这样吹着风、看着雨、吃着面,站到离开的那一刻,最后阿姨说不下了你走吧,我除了感谢阿姨让我吃了顿热乎面,还能说些什么,毕竟这里的人防备和警惕意识都很强,能够遇到愿意相信我的老人真的是我运气好。

饭后经过打听我终于找到那位李爷爷,爷爷当时在听录音机,知道只有一人在家我放松不少,经验告诉我有儿女在家一般很难说服成功,最后和爷爷聊了一下午的土改,然后坐最后一班车回到了宾馆。可惜今天到这里又断线了,明天又要从头开始寻找老人,太多的未知,但睡前总会在心里暗示自己希望明天会顺利一些。

 

 


董一娇: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的调研

2016.10.22 星期六 晴

本次秋调我选择了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作为调研点,在来之前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到辽宁的土改进行的比较早,在19471952年之间,因此寻找老人的难度较大。在朋友的推荐和介绍下,一大早就坐大客车来到了喀左县西村,顺利进村之后由姚姥姥带我开始寻找老人。我们采访的第一位老人是85岁的张爷爷,虽然已经年过80,但是张爷爷一身中国红的唐装显得十分精神。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爷爷在十岁的时候给地主家放羊,后来在老保家打过杂,还在衙门院呆过几年,土地改革的时候家里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后来不得不给人打工做活挣钱。

第一位老人的访谈很顺利,之后姚姥姥又带我拜访了两位老人,但是由于土地改革时期两位老人恰好都在当兵,对于家里和村里的情况不了解,所以没能成为受访对象。在两位老人的介绍下得知村里的李爷爷土改时期一直待在村里,没有外出过,对村里的情况应该有所了解,于是姚姥姥又带着我来到了李爷爷家中。爷爷一个人在家,见我们来了很高兴。说明来意之后,爷爷开始向我讲述土改时期的事情。在访谈要结束的时候,爷爷拉着我,让我有空没回常来玩,声音还有些哽咽。

一天的访谈下来,虽然辛苦,虽然十月的东北寒风凛冽,但是东北人的热情淳朴足以驱散所有严寒。

 

 

 

2016.10.23 星期日 晴

按照调研计划,今天要到一家养老院寻找老人。上午坐客车来到南公营子喀左县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服务中心。这里的负责人王院长非常热情,安排我采访两位老人。第一位老人是89岁的孙爷爷,卧虎沟村人,曾担任过生产委员。在访谈中了解到喀左地处辽西低山丘陵区,山地、丘陵、平地、河川相间交错,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地貌。全县形成西北和东南高、中间低的槽形地形,因此不利于农业生产。在土地改革时期,主要种植高粱、大豆、谷子,粮食产量极低。每次讲到这里的时候,爷爷都长叹一口气,说像我这样年纪的孩子都没有经历过,不知道那时候的条件有多艰苦。现在的我们确实没有办法体会在那个生产条件极度艰苦,物质和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下,老一辈人过着怎样艰苦的生活,但是不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我们都应该牢记的是老一辈人所留给我们的艰苦奋斗、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

2016.10.24 星期一 晴

凌晨5点,在朋友的带领和帮助下来到了第二个村——喀左县白塔子镇于杖子村。在盛叔叔和婶婶的帮助下,上午9点成功采访了一位95岁的奶奶。奶奶十分热情,拉着我坐到炕上,主动向我讲述她过去的经历和土改的详细情况。奶奶的丈夫曾当过兵打过仗,后来由于劳累过度去世了。奶奶一个人带着孩子回到村里,吃过很多苦,白天种地,晚上还要做活,虽然生活很辛苦,但是奶奶不曾改嫁,一直照顾着家里人,也曾担任过村里的妇女主任,现在是村里年龄最大的老人,也是土改时期的明白人。采访结束要离开的时候,奶奶要我多留一会儿,再多聊一会儿。走的时候,奶奶坚持要送我出门,我们已经走了很远,奶奶还一直站在门目送我们。在奶奶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女性的坚强和独立,纵使命运坎坷,生活艰难,纵使时间刺破了青春的华丽精致,把平行线刻在美人的额角,但这把横扫的镰刀并没有划过老人的心里,而是选择依然坚韧顽强的面对生活。

下午我们又成功采访了85岁的王爷爷,天气很冷,但是爷爷还是很耐心的接受我们的访谈。从王爷爷口中我们得知,土改前村里的土地大多是山地,很少有平地,土地改革以后才分到家跟前这6亩平地。土改时期村里地主很少,只有一两家是地主,即使是地主家也不是特别富裕。之前采访的奶奶也曾提到过,当时朝阳还是比较贫困的,很少有富裕地主,因此斗地主的情况并不是很严重。

 

  


2016.10.25 星期二 晴

前一天在路过政府广场的时候见到有几位老人坐在广场上晒太阳,于是和老人们开始交谈。在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有一位叫做“张百万”的爷爷对土改的事情比较了解,而且比较有文化,爱聊天,但是当天并没有见到这位张爷爷,于是今天决定去碰碰运气,没想到正巧碰到张爷爷在广场上锻炼。于是我一边陪着爷爷在广场上锻炼,一边和爷爷聊着。除了土改时期的情况以外,爷爷还给我讲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将近中午,广场上的人逐渐稀少,爷爷依然很有兴致在给我讲过去的故事。老人真的是一部活历史,老人口述的历史事件远远比教科书教给我们的丰富而鲜活。在和爷爷合影留念之后,爷爷有些落泪,我答应爷爷下午把照片洗好送过来。

一个人在完全陌生的城市里,收获了沉甸甸的历史,也收获满满的感动,感谢所有遇见。

 

 


2016.10.26 星期三 晴

上午又去了县里的一家敬老院,但是很遗憾被拒绝,敬老院的负责人告诉我他们这的老人身体条件不是很好,不方便采访,于是只好放弃。幸运的是朋友介绍了一位同学给我,他的奶奶和姥姥都年过80,而且都经历了土地改革。确定了受访对象之后,就立刻去拜访了这两位老人。姥姥年纪大了,耳朵有些背,但还是很认真的配合我,努力回忆着,回答着我的问题,娓娓道来。老人经常讲小时候父亲总让她们上山上捡石子,在家没有闲着的时候。老人一家人都很受村里人欢迎,父亲非常勤劳能干,鞋底上面打的都是钉子,已经看不见原来的底了,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干活,对穷人也很关照。虽然土改时期的成分不好,但是家人也并没有因此遭到过批斗。后来老人到了姐姐家里,又到了婆家,就这样离开了小波汰沟村。

 

 


感悟

此次调研从武汉到朝阳,有3000多公里路。从西村到南公营子,再到于杖子村,辗转了很多地方,经历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有过寻找老人未果的担忧,也有过访谈成功后的喜悦,有被人拒绝后的沮丧和泪水,也有在陌生的地方收获的温暖和感动。但是更多的是感恩、感激与感谢。

探寻最小人物的生活、最广大农民的底色、最基层的村庄治理,顶天立地,理论务农。在这条记录口述历史的路上,我才刚刚开始,路还长......

任禹霏:对辽宁省锦州市的口述史调查

20161020日 星期四 晴

这次秋调的选点是辽宁省锦州市。虽然作为一个辽宁人,但是从来都没有去过锦州,所以选点之后对自己的秋调之行不免是有些担忧的,但更多的是期待。调研之前,再熟悉一遍口述史调查的内容,上网查阅了一下当地的气候环境,就收拾行李准备出发了。

20日早上,做动车出发去锦州南。下车后,锦州南站的大风先开始欢迎我了,让我一个刚从二十多度的武汉出发的人有点不太适应。决定先在锦州市内待一晚,和高叔叔了解一下明天要去的村庄的基本情况和老人的情况,第二日早上再出发去农村做口述史。

20161021日 星期五 晴

早上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了这次做口述史调查的目的地: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地藏寺满族乡兀拉草沟村。调研出发之前已经拜托过高叔叔的姐姐帮忙找一下经历过土改的老人,所以到了之后把行李放下就跟着高阿姨去做口述史了。

下午采访了81岁的陆占宇老爷爷,老爷爷曾经被划为地主。做的口述史一直是贫下中农,所以这次听陆爷爷讲述的土改给了我一些不一样的看法。陆爷爷说,他家的地都是自己省吃俭用得来的,有钱也不舍得花都用来买地。雇工大家也都只是交易,一天给他钱给他粮食还供他饭,并没有剥削雇工的情况。土改前几年雇工都块雇不起了,几乎都是赔钱雇,粮食都快给不起雇工了。土改的时候并没有很严重的斗地主,后来在文革时期斗地主的情况非常严重。虽然,斗地主的经历对陆爷爷来说有些伤痛,但老人家一直在感叹新中国好啊,改革开放好啊,现在农民的生活好啊,多亏了党和政府的领导啊。

20161022日 星期六 晴

早上起床,高阿姨开始准备包饺子,于是我也加入了包饺子的行列中。这边的饺子主要是蒸出来的,下面铺着一层绿油油的白菜叶子,味道十分鲜美。阿姨说,这些白菜叶子蒸完饺子就给鸡吃,不浪费啊。

昨天跟着阿姨走了一天,基本了解了村庄和村里老人的情况。阿姨说,“咱这儿土改没有像别处那么严重。那一个屯儿好几个地主,情况也都差不多,没啥剥削。土改之前啊,咱这儿没地的少,就那么一户两户吧。”80岁以上的老人很多,但是能把土改经历的事情讲清楚还是有点困难,和阿姨商量了一下老人人选就开始今天的口述史调查。

姚俊山老爷爷对土改时候发生的事情,记得还是比较清楚的,67年的时候开始担任兀拉草沟村前队的小队长。姚爷爷当时被划分为下中农,说到土改,姚爷爷就有点激动,感觉土改让农民大伙儿解放了。访谈到最后,老爷爷直夸党和政府现在政策好,对老年人照顾得都很周到。

 

  


20161023日 星期日 晴

李永吉老爷爷现在还在生产队干活儿,早上采访到一半,李爷爷就必须要赶到田里指挥大家干活儿。所以我们就跟着老爷爷一起到田里。23日,锦州突然降温。我一边举着手机录音,一边拿着提纲采访,一边跟着姚爷爷走向田里。听在这里的干活的阿姨们介绍说,这片土地生产队要用来种果树,就需要把地里这些东西清理掉,姚爷爷现在每天就负责指挥她们把东西清理干净。

姚爷爷休息的时候就是我采访的机会,旁边的拖拉机呜呜作响、噪音很大,老爷爷就扯着嗓子跟我聊土改,高阿姨在一旁也是很耐心地同我解释一些我听不懂的词语。两个多小时下来,在外面眼睛冻得湿润的、红红的,想必也一定有感动的成分在其中吧。

 

  


20161024日 星期一 晴

今天天气很好,太阳很大,有一点点回温,很适合做口述史。

田雨卜老爷爷今年85岁了,除去在生产队当过会计之外,之后还在民办学校里当过教师。老人对土改的印象很深刻,描述得也十分细致。例如,封官、十家户。回忆土改工作队来村里开会,工作队员是这样说的:“这回共产党要来了,咱们得好好干,共产党来给咱们解放了,给咱们出气了……”说到斗地主的时候,爷爷说,就批斗了两回就开展正常工作了,咱村那会儿地主可多了。

20161025日 星期二 晴

方德民老爷爷土改的时候被划分为中农,1960年又被划分为富农,像之前采访过的姚爷爷就是后改为地主的。方爷爷说,不止斗地主,那时候儿成分好的这些人也会被斗。方爷爷十分热情,做完口述史,还一直留我和姑姑吃饭。到今天为止,十个土改口述史已经全部做完了。

20161026日 星期三 晴

今天就要启程回去了,在村里吃过早饭,就从村里回锦州市内,再从锦州坐车回去。锦州市位于辽宁省的西南部、辽西走廊”东部,是连接华北和东北两大区域的交通枢纽。一直在村里,没能上网定日子早早买票,到了南站再去买火车票还是很方便的。 

调研感悟

为期七天的秋季口述史调研就这样结束了。在兀拉草沟村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许多。

首先要感谢在锦州给予我帮助的高叔叔一家人,有了她们的帮助,我才能顺利完成这次秋季口述史调研。还要感谢在这七天中,乐意并且支持我做口述史调研的十位老人,在两个小时的访谈,对有些老人来说有点吃不消,所以非常谢谢各位老人愿意同我完成每一份口述史。在这七天中,我感受到了锦州人的热情好客,行程漫漫,感动满满。

其次,这次口述史调研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份收获。听到了不一样的土改经历,见识到了不同阶级成分的土改过程。听老人们讲,和书上看到的也不是完全一样的,只有自己去听、去调研,认识才是最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