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田野日志

尝试与收获:山东聊城莘县选村记——华北小农调查选村启示之十一

作者:张绍杰  责任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6-10-27  浏览次数: 4011

首次参加村调,目的地为山东聊城莘县的村庄,自打记事以来从未在村庄生活长达2月之久,因此出发前带着体验山东风土人情的好奇心,少了一些任务艰巨的紧张感,算是轻装上阵。1010号从武汉出发,11号到达,选村过程虽有小插曲,但基本顺利。


一、选村过程

11号到15号,前前后后经历5天时间,基本确定调研村庄——莘县张寨镇主簿营村。

(一)市县协调

11号上午武汉到达聊城后恰逢各个县老龄办主任在市里参加活动,通过市老龄办的协调,顺利与莘县县老龄办孙主任对接,后随之到达县城。到达莘县后已是下午,孙主任安排入住县邮政局。

下午主要与老龄办主任沟通选村事宜,告知选村标准后得知莘县80岁老人无高龄补贴因此难以拿到80岁老人名单,无从了解各个地区80岁老人数量。无奈只能暂以各个村庄90岁老人的数量为参考,同时前往史志办期待其提供有效参考信息。得知前来目的后史志办严主任慷慨地送我两本莘县相关书籍,但和主任交流后基本得出各个村庄情况基本趋同、老人占比相当的结论,仍旧无法在众多乡镇中做出选择。

最终结合老龄办孙主任的建议及村中90岁老人的数量确定二个村庄作为试调查的起点,一是莘亭镇张吕家村,二是张寨镇东节村。

(二)24村试调

12号到15号经历4天的试调查,期间一直住在县城邮政局,每天往来各个乡村。12号由老龄办孙主任陪同前往张吕家村和东节村,对此深表感谢。后不便多日打扰其工作提出自行前往村庄的想法,13号独自再次前往莘亭街道张吕家村,14号前往莘亭街道曹屯村,15号冒雨前往张寨镇主簿营村。到达各个村庄前县老龄办已帮助协调好,每日住宿问题老龄办也已帮助解决,交通问题可靠的司机大姐帮忙解决,因此一切顺利。比较多个村庄后,最终在邓老师指导下确定主簿营村为此次村调的村庄。

 

 


 


二、多村比较

(一)张吕家村

村庄距离镇大概约5里,距离县城有10多里,是距离城镇比较近的村庄。现在4个小组,350户,总人口约830人,属于中等规模村庄,但是在当地是一个长寿村,九十岁以上的有六位,24女,八十岁以上的有将近30人,但80岁以上明白老人较少。解放前村庄基本情况如下:

1.庙宇。村中两座庙,一是泰山奶奶庙,一是关公庙。关公庙多是老人去世的时候去“送盘缠”,依据老人在家停留的时间送的次数三到七不等,每次送盘缠的时候有人拿着盘子在队伍前方烧纸。

2.姓氏。村庄是杂姓村,张吕家村最初张性较多,但后来张姓逐渐消失,解放前主要有三大姓,分别是吕(30户)、杜(30户)、王(15户),另外有少量康氏、刘氏、姜氏等。

3.经济。建国前村庄比较穷,耕地比较少,约有1000多亩,村庄无地主,仅有3家富户,村庄东街、后街和中间各有一户,门楼修建比较好。

4.集市。村庄内部无集市,附近有3个集市,一是莘县集市,位于莘县北街(莘县东西南北各有集市),但村民不常去县城集市,因县城内有汉奸及日本人欺负村民。二是河店集市,村民常去的集市。另有王庄集市,比较小且位于阳谷县,因此村民去的次数较少。

5.水井。解放前村中有5口水井,后街3口,前街2口,水井分别在前街人和后街人之间是公用的,前街人不可用后街的水井。

6.买卖土地。解放前村庄买卖土地的现象比较普遍,买卖土地的时候需要有中间人和地契。一般情况下村民不会卖地,有事需用钱时才会卖,比如红白喜事。附近村庄有富户儿子被土匪抢走,要求给3600块才放人,无奈家中人卖地,当时土地二三块一亩,卖地凑钱。

7.娱乐活动。村庄有小型类似赌博的活动,成为“牌九”,冬天的时候有瞎子说书,经常一说到后半夜。

8.职业。村庄内部有“掌线的”、瓦匠、木匠、杀猪的、叫魂的。

(二)东节村

村庄位于山东省和河南省的交界处,距离镇10多里,1966年以前村庄属于河南管,1966年以后划入山东人管辖。该村一共有四个小组1500人左右,姓氏一共有13个为杂姓村,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有7位,一男六女,80岁以上的老人约有20位,老人虽多但明白老人较少,较多信息难以获得。

1.经济。解放前村庄是个穷村,无地主,经济关系比较简单。

2.庙宇。解放前村庄大庙主要由三个:泰山奶奶庙、老爷庙和关音庙,另外还有三个小的土地庙,但是这些庙都在后来被拆毁。目前村庄又新建了2个泰山奶奶庙,2个土地庙,每年21517三天有很多人到庙里祭拜。

3.职业。村庄内部的职业人主要有木匠、泥水匠、瓦匠以及“断磨的”(音译),据老人讲村子里的泥水匠和瓦匠在远近都是闻名的。

4.旱灾。解放前村庄种地基本靠天收,无灌溉水井,经常出现旱灾,1942年旱灾比较严重,村庄人多出门要饭。村庄内部有求雨文化,比如说“哭井”,“偷勺子”,每年的正月初三看月亮是平还是立,根据月亮的不同形状判断是否会下雨。

(三)曹屯

村庄距离县城约15里,距离莘亭街道6里。7个小组,2000多人口,居住集中,村庄内部有饭店、商店等。80岁以上的老人约15位,其中男性6名,90岁以上老人一位(97岁的奶奶,年纪高身体好但过去的事情已淡忘)。

解放前村庄基本情况了解如下:

1.经济。解放前村庄一共有土地4000亩左右,村中约4个地主,4个富农,另有大量中农、贫雇农。村中地主不是特别大的地主,土地约七八十亩,贫雇农生活贫困,租地、做长工短工甚至要饭。买地卖地的现象比较普遍,买地卖地需有文书、中人、地契,地契上会写明土地“四邻”(“四至”)。

2.人口。总人口约700人,其中曹姓、李姓和刘姓为大姓,另有康、张、德等多个姓氏。村庄原有人为庄长,后全家搬迁至安徽。原来亦有保长,现在保长后代依然生活在村中。

3.庙宇。听老人讲述一共有5个庙,三官庙、关爷庙、奶奶庙、小庙屋(无名字,村里人称小庙屋)和曹家家庙。村庄内部无庙会,2里以外的协马厅有庙会,像集市,比较热闹,较远的庙会有山堂庙,距离村庄四五十里地。

4.集市。村内无集市,村庄附近集约6个集市。河店集(4.9)、燕店集(2.7)、马桥集(1.6)、沙镇集(2.10),另有莘县县城内的集市和才庙小集,莘县县城内东西南北各有集市,分别称为东街、西街、南街、北街。

5.水井。关于村中水井数量老人回答不一,一老人说有2口井,东西各一个。另一老人称4口水井,分别是贷家井(最早的水井)、曹家井、李家井以及刘家井,水井以姓氏命名但村庄人共同使用,均可取水。

6.学校。村子里没有出现过私塾。一所学校,最初在村子的西北角由私人办学。后村庄有人入关求生房子无人居住改为学校,村中80多岁的老人多在此学校中上学,曹其来爷爷称在学校读“六册”,上学无需学费,只能在村中上初小,高小需去冯海读。解放后以村中家庙为学校,曹家家庙共3间房,民国32年建成,解放后家庙改为学校。

7.组织。老人提及的有两个一是民团,二是黄沙会。民团为村庄内部自发形成的组织,参加者多位年轻人,抵挡坏人,保护村庄安全。黄沙会在本村不是特别发达,邻村较多,带有迷信色彩,抵抗八路军。

解放前村民娱乐活动比较少,多有说书人,说书人多为盲人,另外会看戏,看戏需多个村庄“敛钱”才能看上,次数比较少,村庄内部木匠、泥瓦匠较多,各种作坊比较少,据老人回忆有豆腐坊。

(四)主簿营村

主簿营起源于唐代前,有个主簿官在此安营扎寨,人们便称该村为主簿营,时间长了,避繁就简,成了现在的主簿营村。主簿营村原为一自然村,现分为4个行政村,分别为主一村、主二村、主三村、主四村。总耕地面积6000亩,总人口约5000人,有王、李、刘、田、邱、吴、张等13个姓氏。村中有百岁老人1位(女性),90岁以上老人10多位(均为女性),80岁以上近百位,有多位明白老人。

村庄解放前情况如下:

1.解放前村庄有寨墙,墙外有“海子”,有东西南北四个大门,大门有人看守,早开晚关,远村村民不得入内,日本人入侵的时候附近村庄的村庄纷纷前来避难。解放前村庄面积比较大,人们多用前街、后街、东头、西头来表示方位。村庄有现一进士二个举人,解放前村庄有两户人家有牌匾,一为“英勇进士”,一位“乡允协平”,后被拆毁。

2.成分。村中有地主三四个,富农有四五个,大量中农、贫雇农。本村地主不是特别大的地主,土地100亩左右,邻村杨庄有一大地主,有自己的炮楼和武装。

3.庙宇。解放前村中有三王爷庙、奶奶庙、周王爷庙、关帝庙等六七个庙,比较大的关帝庙有18亩庙地,现村中关帝庙被修复,逢年过节有人前来祭拜。解放前村中无庙会,但村子附近有两个比较大的庙会,一是姜庄普庙奶奶会,一是任庄十八里玉皇庙,庙会人多、卖东西的多,非常热闹。

4.水井。村庄水井分为饮用水井与灌溉水井,饮水用水井一村约五六个,村庄人共用,浇灌用的水井太多无准确数量。

5.集市。村庄内部未形成集市,相传光绪三十二年村中产生一位进士,当初想在村中成立集市的时候遭到进士的反对,认为集市会影响小孩学习。村庄附近有4个集市,张寨(1.3.6.8)、马集(2.7.4.9)、朝城(2.7.4.9)、莘县。张寨集市除了日常的赶集以外还有“赶会”,会是每年的2月、10月两次。

6.解放前村庄内部有2所学校,上学无需交钱,书本免费,村庄内部有馍馍坊、多个豆腐坊等,村庄内部有木匠、唱戏的、吹喇叭的、教师、医生多种职业。

 

 


 




三、选村感悟

1.多多交流学习经验

第一次参加村庄调查在选村阶段多有困惑,对于何为真正合适的村庄难以把握,后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多有启发、受益良多。起初以90岁老人为参考选择村庄,但走访两个村庄之后发现此标准不够恰当,村中90岁老人多位女性,对历史细节少有记忆。后借鉴同学们的经验,转向选择大村,但发现莘县无特别大的村庄,一如河北近万人的村庄更是不可能,选村遇瓶颈。在与邻县雯雯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得知她选择的村庄虽小,但由解放前的一个自然村一分为三得来,三行政村在解放前实际上是一个村庄。受到启发开始关注一自然村分为多个行政村的村庄,正好莘县此类村庄比较多,在多个村庄选择其中人口较多的村庄试调查果然合适。

2.心态平和灵活应变

不同地区村庄基本情况各有差异,选村进度各不相同。初期看到邻近省份选村速度快、村庄质量好,内心开始些许焦虑。庆幸后期观念转变,心态调整,结合所在地区实际情况耐心选择。陌生环境中新开始的任何一段旅程均会有各种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有一个平和的心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积极调整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3.陌生环境处处感恩

不断换镇换村的过程中会有焦虑,回头看更多的依旧是感恩。从市县到镇最终到村庄,工作人员都积极配合,加之本地师兄、同学的帮助甚是温暖。更让人感动的是多位陌生人的帮助,一是出租车司机大姐,市区多次打车从未收到过名片,在需要用车进村的前一天突然收到一大姐的名片,从此一个电话她便及时到达,不仅给出优惠的价格且帮我在陌生村庄和村干部协调。二是村中遇到的陌生年轻人,热情的小伙子因为工作原因对各个村庄人口总数比较了解,在后期选大村的过程中给予很多帮助,并在选定村庄后开车送我下村。三是村中遇到的多位大爷大娘,村民对外来人一眼便可认出,大村总是迷路,在村子里一句带路的请求换来的就是印着风冒着雨的护送到目的地。陌生的地方有信任危机,同样有信任的温暖,对北方人的好感又增加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