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网络与新闻部 责任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6-10-18 浏览次数: 4340次
编者按:山西运城,得名于盐运之城,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常以小麦种植为主,形态吻合黄河区域调查的基本要求。基于此,黄河村调在山西省选取了运城作为主要观察点,在闻喜县,新绛县,永济市,万荣县,临猗县分派调研员进行深度调查。为了有效开展调查工作,五人在前期进行了组团选点,目前已走访三县七村。
团队集结获取“路条”
2015年10月11日团队在运城集结完毕,由于最后一位对于到达较晚遂决定第二天前去对接。次日五人奔赴运城市老龄委与运城市老龄委黄俊科长接洽。一方面基于山西省老龄委前期转发了公函并及时通知,另一方面因为我们团队行动,运城市这一级的对接异乎寻常的顺利。运城市老龄办黄俊科长对于我们的调研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我们讲明来意后黄科长提出两套方案,一是黄科长挨个给我们要前往的县打电话通知;另一种方案是转发山西省的公函给我们开具“路条”。显而易见我们选择了后者。热情的黄科长很快便为我们开好了路条,并在工作群中发出了我们要去开展调研的通知,并告知我们期间遇到困难一定要与他保持联系。
运城选点第一站——闻喜东姚村
昨日从黄科长处拿到路条后,今日早上八点半到了闻喜县便直奔民政局老龄办开始选点工作。领导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表层品相上给我们把了把关,第一轮筛选,初定了几个村,通过上午交流,掌握了闻喜基本情况,并了解到档案馆本就在楼下,但正在搬迁至新馆中,因而没有直接查询到档案资料。同时了解到方志办亦在楼中,目前运城许多村庄都在兴办地方志,于是麻烦领导为我们取来了数本村志,为调查补充了一点面上的资料,从村志中找到了相当的调查线索,基本确定下了几个待选村。
其中宰相村裴柏村原为计划调查村,但此次简单了解后也证实了之前担忧的几点担忧,一是裴姓单姓村,宗族力量较强,二是正在创建旅游村落,恐不方便深入调查,于是便放弃了这美好的设想。下午直奔东姚村、文典村进行初步了解。其中文典村虽然人口较多,但是80岁以上老人统计只有39人,其中清楚者大约只有三分之一不到,且大部分为女性。另外,村中大部分成分在中农以下,没有地主,经济形态较为薄弱,因而简单访谈之后便放弃了该村。而到了东姚村则较为理想。
1.人口耕地:3628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60人左右。耕地5600亩,现仍种小麦,水浇地与旱地各占一半。解放前就修有12眼井。
2.姓氏:该村杂姓村,拥有52个姓氏。其中有任、王等五个大姓。
3.庙宇:现存两庙,以前有45座庙,如娘娘庙、高庙、佛楼庙。
4.会社:目前只了解到有红枪会、火委会(组织闹社火)。在初步访问中不知具体线索,直接提问比较难以问出内容,还待深入调查时补充。
5.成分:10户地主,19户富农、93户中农、30户贫农、61户雇农。
6.行政区划:1912年前该村为保甲制,之后该村改实行村公所——闾——排三级管理,该村有6个闾,6个排。其中,一个闾一个排,排长为闾长的通讯员,主要负责收取摊牌税费等。
7.副职业:东姚原有一个木场,村中10余人做过木匠。总体情况感觉比较符合理想状态。
运城选点第二站——新绛席村
结束了闻喜的选村,今天转战新绛,原本以为从闻喜可以很方便的直达新绛,可是不曾想并不能直接到达,一行五人一早从运城的闻喜跑到了临汾的侯马,再从临汾的侯马转车到了运城新绛。新绛县古代降州,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县城的格局和建筑远不及第一站的闻喜县,县政府大楼是一座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楼,看着有种说不出的担忧和心酸。因为昨天已经和新绛老龄办刘主任通过电话,提前说明了选村的要求,所以见面也没有过多寒暄直奔主题。
刘主任根据我的要求给出了三个备选村庄:1.周庄村(《弟子规》作者李毓秀故里)2.光村(历史文化名村,多家媒体报道过的村庄)3.席村(荀子故里,历史悠久)结合之前的了解提出了第四个中苏村。依据村庄人口数量、村庄具体位置、当前村庄情况、最重要的80岁以上老人数量,一一排除了周庄(80岁以上老人数量不够)、光村(村庄在山脚下并且村庄人数较少)、中苏村(村庄缺乏历史底蕴,老年人口也不大理想)。刘主任推荐席村,席村又基本符合村庄选点要求(有历史底蕴,种植小麦,80岁以上老人数量较多)遂决定前往席村查看。以下内容为席村选点试调查情况介绍:
1.村庄概况:席村,荀子故里,相传为西周姬姓封地,苗国之都城曾称荀城,晋武公灭荀,以此地赐大夫原氏。汉代席姓由湖广迁入,遂改为席村。目前全村4595人,耕地面积8451亩,解放前约有人口1300-1400人,简要访谈有13个闾(相当于甲,民国时期阎锡山统治山西特有的一种制度)。全村有四个大姓:席、南、郑(运城话发音可能为“张”姓)、韩,四大姓氏构成了四大家族,每个家族都有家庙,有家户长,每年清明由家户长带领举行家族男丁上坟(烧坟),家户有共同田产,“烧坟”男丁会获得两个馒头的奖励。
2. 租佃关系(阶级情况):土改划地主席村共有5个地主(试调查获知),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地主为“能干地主”(靠勤劳致富);第二类地主为继承祖业地主;第三类地主为工商地主。当地地主也叫财主,租佃关系并不明显,当地贫下中农过去主要靠给地主做活(打长工、短工)谋求生计,包地的农户数量不大,包地要押金,分成不定,一般是对半分。因为要押金,所以多数无地农户选择做工,长工吃住在地主家,白天做活,夜里喂牲口(一般住在牲口窝棚旁边),一年干下来可以得到三担麦子。也有农户选择农忙时候给财主打零工,打零工按天算,一天也就5-6斤麦子。
3.土地灌溉及用水:解放前席村水浇地数量不大,这里的水浇地主要是引“古水”(一眼泉水),“古水”并不是席村一村所有,所以涉及到水的管理(有待进一步挖掘),另一种水浇地是靠水井灌溉,用于灌溉的水井主要集中在村子北坡,水井多为私人所挖私人所有(一般多为地主所挖),有少量是几户共有水井。更多的土地属于旱地,靠天吃饭,十年九旱,所以产量并不高,一亩地小麦产量也就200斤左右。生活用水同样依靠水井,除了财主家会将水井挖在自家院子里,其他农户用水的水井都在院子外,用水一般为就近原则,天旱用水也有一定的规矩。
4.治理层面:乡(乡长)——编村(编村村长)——村(村长)——闾(闾长)的层级治理体系,除此之外四大家族还有家户长来实现家族的治理。
5.庙:解放前,席村东门外有玉皇庙、奶奶庙、三观庙、魁星阁,魁星阁位于东南方向,村民子孙考取学校一般前去烧香,并在考中后还愿。玉皇庙里面供奉着“子孙娘娘”,村民若求子多拜“子孙娘娘”,玉皇庙的周围还有地,由看庙的人来种,并有1眼吃水井,供看庙人吃水。在村子里有一座娘娘庙,稍靠前有一个八卦亭,八卦亭前面还有一个戏台子。
6.集市:解放前,席村当地没有集市,村民多前去泉掌、三泉、县城三个集市赶集,其中三泉离席村最近,约5华里,县城集市次之,约15华里,泉掌集市最远,约20华里。泉掌集市靠近北山,山里的穷人会下来买二手衣服,席村的村民也多去泉掌集市上卖棉布。
7.会:1、古会。解放前,席村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二举办古会,办古会时,白天类似集市,晚上会唱大戏,一般唱五夜或七夜,古会当天,白天也会唱戏,村民的亲戚朋友一般会前来观看,其他时间白天不唱戏,唱戏由村里出钱。2、“闹热闹”。正月二十“闹热闹”,类似庙会,有踩高跷、打花鼓等节目。
8.池塘:池塘在当地又叫“池po”或“po池”,每个“池po”均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出水口一般通向村外,“池po”一般用来收集雨水,供村民生产生活使用,如洗衣服、供牲口饮水、泡麻子等。 “池po”没有专人看管,村民均可以使用,但一旦“池po”被破坏,则由村子出面,责令破坏者修缮。
运城选点第三站——永济成子埒村
15号(周六)一早,小分队从新绛转车侯马,又坐动车到达永济已经是下午。由于到达永济是周末下午,无法与老龄委直接对接,未免浪费宝贵的时间,于是,几位调研员乘车到达城子埒村(瑞敏家乡)进行初步选点,一方面了解永济当地的文化,另一方面,打算将该村作为一个备选点。15号下午,调研员到达村庄以后,与村庄明白老人(70岁)访谈,了解了村庄的基本情况。16号一天,与村庄几位8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访谈,了解到该村解放前的概况如下:
1.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型村庄,解放前全村都是种植小麦和玉米。改革开放以后,现在种植小麦的不足5%,村民皆以种植水果为生,形态保存不太完整,品相略差。
2.该村目前共有人口3000人左右,村庄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等成分基本都有,目前现存地主后代1位,年龄是80岁。解放前,该村贫苦人家给财主家扛长工(又叫扛活儿,熬活儿)的人很多,反而租地的人很少,目前试访谈没有问到详细的租佃关系,有待后期补充。老年人不多,只有15位左右,多为80岁上下,年纪较大的不多。
3.该村的姓氏比较多,约有20个,主要的大户人家有4家,郭,朱,周和王,每个大家族都有祠堂,称为郭家户,朱家户等。每个户都有户长,类似族长。户长的权威等家族管理方式暂时没有问到,倒是问到一个有关家族惩罚的小案例。在解放前,郭家有个人因为抽大烟将家败光,户长很生气,在一次家族的活动上,户长拖着他的腿,在院子里拖了一圈羞辱他。
4.历史悠久。该村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当时国家实行军垦制,将军营驻扎在此,最早该村名叫做城子埒营,如今还有很多地名含有军营的元素,例如点将台等等。另外,该村在古代,是运城市往长安的第一大驿站,而运城盛产盐,古代盐铁官营,为了将盐源源不断的运往全国各地,而修建官道和驿站。这里是运城往长安的第一站,又有官道经过,历史比较悠久,现在村庄仍有驿站的遗址。
5.公共性强。
(1)庙:在解放前,村庄共有大小庙宇36座,其中大庙3座,每个庙都有庙地,而管理者皆是村长。
(2)水井:以前村庄吃水井和灌溉井都有,吃水井财主家有私人井,普通村民按照小组使用水井。灌溉水井分为三种,一种是财主家的私人水井,另一种是普通村民合伙打的水井。第三种是普通村民的私人水井,水井的使用次序尚未问清楚,有待补充。
(3)村庄的管理以及权威。每个村庄都有村门,大户人家居住群附近,每个小巷子都有巷门,每天早晚由村里的更夫负责打更并负责开关城门。更夫的工资由全村人摊派。
村长的权威比较大,北方村庄的修路都是由村长组织,闾长负责,此外村长派下来的任务,派到谁家没人敢不去,不去就会有自卫队的人打他。另外,拉壮丁也是村长一句话,不敢不去,与长江小农丰富的拉壮丁形式相比,华北这边拉壮丁的形式显得单调,只靠村长权威。
(4)磨坊
古代磨坊都是由财主家修建,类似出租。如果是想要在财主家磨面,也要自己带着牲口去,使用一次给财主5斤麦麸,财主家的牲口不给用。如果没有牲口,只能人力去推磨,或者自己借一头牲口。磨坊的公共空间功能尚没有问到,待补充。
6.顾虑。目前社会组织基本问不到,此外是自己家乡,很难有问题意识,因此目前还没有敲定村庄,明天跟县老龄委对接,再找寻和对比更加合适的村庄。
选村印象与感受
杨涛:首先,厚重的历史让选点更像是一场寻根之旅。5000年历史看山西这话在这次华北村调选点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老龄办随便推荐一个村子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来到尧舜禹的故乡想找个没有历史的村子都难,几天走下来看下来发现在运城选一个较为合适的村子相对而言难度不是很大。其次,作为一个山西人,此次到运城开展调研也是一次让我对晋南文化与历史的认识过程,虽然可以说是本土作战,但是本次调研依然是一种异文化的眼光去开展调研,所以同样是满眼的好奇去新鲜;第三,刚刚结束了长江小农村庄调查,不免会有做出一些对比与思考,例如北方的村落相对南方要大很多,北方村庄的公共性要强于南方等等。最后,团队作战的好处尤为明显,共同访谈、共同探讨、共同思考让选村效率凸显。
李博阳:作为一个南方的孩子,对北方了解仅限于大学、硕士期间几次有限调查的表层印象中。刚来到山西,首先就被北方的热情所感染。一路上遇到事情决议不下时,路人听到我们讨论后多次主动给我们指路。在新绛县一位老爷爷腿脚不方便还领着我们走了几百米路。其次是强集体意识,从以前来看,新绛县曾十余个村联合治理古水,形成了大水利共同体,而这在长江小农地区多将陷入无人治理的僵局。到了现在,老人们的意识中集体也十分重要。访谈时老人们说现在自己也没有什么事做了,多为我们调查做贡献,也是给村里以后留下点记录。再次,则是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运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就几日走访就走过了舜帝,荀子,司马光,关公等一系列名人的故里。而老人们也关注历史,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无疑为调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最后,则是感觉到了组团选点的优势。相比长江选村的孤军奋战,此趟我们调研县市距离较近,五人抱团选点,相对而言更为高效。一是政府重视,比起一个人单打独斗,组团力量更加充足,此次政府为我们提供了相当的帮助,陪同选村,提供参考,几乎都是畅行无阻。二是可以互相参谋,比较学习。在长江村调时曾时常陷入怀疑的怪圈中,而在组团选点中,大家更易发现不足、挖掘亮点,便于及时更换,也能迅速敲定。同时,在与大家访谈中,也能学习到新的思维方式与调查方法。
冯超:第一次参与村调,有幸能与四位师兄师姐结伴而行,是历练,更是学习。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人,回到家乡开展调研,语言自然不是问题,但选村对自己来说却是一个全新的学习过程。
一、走官道。山西小分队到达运城后的第一站便是与运城市老龄办黄俊科长接洽,这也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运城人民的热情,爽朗的黄俊科长与我们简要交谈后既为我们开好了去县城的公函,又在电话上通知了各个调研点的负责人,为我们接下来的选村提供了官方渠道的保障。在选村之行中,不论是闻喜县的东姚村还是新绛县的席村,均由县级负责人带领我们下去,村镇一级的干部也十分配合,甚至村庄的老人都没有表现出拒绝访谈,也许是北方人的“畏官”情结,但这也告诉我们选村要尽量争取官方的支持。
二、团队“作战”。山西小分队一行五人,是分开各自选点还是集体行动一起选点?这成为五个人首先要做出的选择,商议之后,小分队决定集体行动。一方团队前往可以引起县级政府的重视,另一方面,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参谋,相互协助,提高选村的质量与效率。而这也在接下来的选村过程中得到了验证,在新绛县席村,面对前后陆续过来的十几位80岁以上老人,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大声“嘶吼”,成功对前来的十几位老人开展了简要的试访谈,一番下来,虽是口干舌燥,嗓子冒烟,但收获颇多。
选村还在继续,相信小分队会有更大的收获。山西小分队,在路上!
唐丹丹:都说“五千年文化看运城”,第一次初入晋南就被山西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震撼。在接连走访的五个村子中,每个村庄的历史都能被老人娓娓道来。和南方的村庄调查相比,北方还是有颇多的差异。
一是村民热情,入户容易。在前往村子的公交车上,见着年迈的老人就搭话已经成了习惯。和以前村民戒备心高不同,这里的老人竟然不问我们的来由,就给我们热情的介绍村子情况,还根据我们说的条件为我们推荐村子。和老龄委的领导一起入村也一样,老人家并不问我们的来由,就接受我们访谈,在新绛县席村试调查时,老人协会的席爷爷一下子带了近10位80岁以上的老人来访谈。相比于南方入户的戒备心,北方的入户似乎更显容易。
二是底蕴深厚,故事丰富。运城文化底蕴深厚,无论去哪个村子,都有老人为我们介绍村子的来由,历史最悠久的村子历史都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村子的故事代代相传,村内故事丰富,文化丰富,而且流传下来的较南方多,更容易了解解放前的历史。以村子里的庙为例,闻喜县东姚村解放前有大小45座庙,大部分庙的来由、管理等老人都口口相传,可以问到。
三是公共性强于个体性。15个村子合修古水灌溉、村集体修路、村长和闾长的大权威等,都感受了北方的集体性要强于南方。但在社会组织这一块,暂时未问到具体情况,不知道是问的方式不对,还是社会组织在运城不丰富,还请其他调研的同学可以一起交流。
四是包地(租佃)少,“扛活”多。从走访的五个村子来看,老人普遍反映解放前租佃行为不多,地多的人家更愿意雇长工来干活,地少的家庭租地意愿也不强烈,而是大多在村里“扛活”(做长工、零工等),这和南方差异巨大。
虽然运城选村较为顺利,但饮食习惯的差别、方言的难懂还是给调研带来不小的挑战,希望接下来选村能顺利找到理想型村庄。
郭瑞敏:在自己家乡运城调研,心情是激动的,首先没有方言的障碍,跑了3个县,老人方言都听的懂,这是最大的欣慰。同时,回到家乡调研,也是对自己家乡文化的一个再认识。开始调研发现,运城的文化底蕴比长江小农地区实在是丰厚很多,并传承的很好。村里的老人即使是年轻人,都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经历过长江小农,才发现家乡人的热情着实让人感动,在公交车上随随便便一个人都热情的帮忙选点,介绍村庄,老龄委的领导以及村里的老人配合度明显的高于南方。但是,作为一个北方人回到家乡,明显感觉到,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因为生活了多年,总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很难跳出固有的思维,我想这是在北方村庄调研要克服的一大难题。在我看来,只有不断的思考,与南方的宗族和个体性小农对比,才能不断发现北方集体化村庄的特色,并不断进行挖掘。希望接下来的村庄调查一切顺利,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