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田野日志

兰考选点纪实——华北小农调查选村启示之三

作者:杨 嬛  责任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6-10-17  浏览次数: 8911

深秋初冬的季节开始了华北地区村庄调查的工作,此次调查选在兰考县,主要是之前再次做过调查,对当地有一定的了解。上次去到兰考县还是两年前的秋天,在村里的时候途径兰考的高铁还在修建之中,这次去兰考我就坐上了高铁。正如我此次看到的焕然一新的兰考县城,高铁是兰考高速发展的一个侧面。

本次调查选点工作一共经历了四天,在孙云龙博士的协助,当地民政局的支持下,开展顺利,比较高效地完成了选点工作。

10月11号,我5点起床,坐着7点半从武汉站出发的高铁,10点就到了开封高铁站。云龙接上我,我们不到11点就到了兰考县民政局,民政局的杨局长亲自接待了我们,还是十分重视我们这次调查工作的。我想杨局长和老龄办的宋主任介绍了我们这次调查的主要目的:了解兰考地区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主要是在一个村子进行长期实地调查。我还提出需要一套兰考县志、与县里的史志办进行一下座谈、并介绍几个村庄我们进行前期摸底,杨局长都一一作了安排。


文史专家座谈

下午三点钟,我们与在县志办工作了30多年的李瑞军老师进行了座谈,李老师在长期的史志编写工作和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对我们有很多启发。了解到我们此次调查的目的,他给我们介绍几个村庄作为摸底调查的对象:

1、仪封乡老君营村,村庄来历有两个说法,一个是于太上老君有关,另一个说法是唐朝时期尉迟敬德曾在此驻军,后来形成了这个村庄。此后村里出了很多名人,具有代表性的有:

张伯行,被称为天下第一清官,官至礼部尚书

王廷相:明朝中期,思想家、军事家,督查院右都督,官至兵部尚书

吴家大院,明末清初的时候吴官正的父亲带着他从这里外出经商

现在分为两个行政村,东、西老君营村,有3000多人口。

2、谷阳镇爪营寨:民国是爪营二区的区公所,村庄形成于金元时期,黄河行洪,南大堤边。

3、小宋集:传说北宋时期宋祺、宋祥两兄弟上京赶考,弟弟排名第一,哥哥排名第二,主考官觉得这样不妥,就请当时的太后决断,太后就亲自把各个点位状元,弟弟第十名。后来弟弟就到了小宋集这个地方住下,这个村因此得名。

小宋集是很早的一个集市所在地,是历来商贾云集之地。

4、谷营镇的四明堂村,民国时期出过武状元,村里习武的人很多

5、考城东三华里坝城寺村,是刘姓济阳堂发源地,被认为是刘氏始祖,现在还有很多海外华侨认祖归宗。汉光武帝刘秀就出生在这里,是当年他的父亲刘青在济阳县做县令的时候生的他。



村庄摸底

12、13号,在宋主任的陪同下,我们对李老师介绍的几个村庄进行了摸底调查,对村干部和村内部分80岁以上老人访谈,从人口、土地关系、社会关系等几个角度进行了考察,每个村庄的大体情况如下:

1、小宋集小宋村

小宋集是考城县最早的六个集市之一,小宋集现在分为6个行政村,小宋村是集市所在中心地,现在村委会门口就是“赶会”的会场,最近刚迁到不远的地方。小宋村是集镇所在的村庄,村委会就在街道的北面。小宋村村内现在一共有1800口人,耕地面积人均5分地。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有20多人,其中男性有七八人左右。村里现在一共有11个姓,比较多的有杨(40%),苏(30%),孔(10%)。

解放前,小宋一共分为4个保,当时一个保有400多人。土改的时候被评为地主的有4户,多的一家有100多亩地,少的也只有几十亩地,大概60亩左右,都是小地主。

村里现在离黄河30里地左右,现在是25里地。200多年以前小宋是一个港口,因此形成了繁华的集镇,后来黄河改道就不从这里走了。一年有好几个会,重阳节会、二月二会,会的名称丰富多样,体现了当地的商业发达。

小宋传说有72座庙、72眼井,现在恢复了的有关公庙、土地庙、泰山庙。现在向下挖,挖到10多米的时候见到了青龙阁的瓦片。还有一个火神爷爷庙,传说是唐朝尉迟敬德平辽东的时候,在这里犒劳三军,就在这里建庙,还有一个说法是尉迟敬德在这里防白袍军(薛丁山)。村里有传统的民间舞蹈“麒麟舞”,现在还经常到各个地方参加文化表演,表演要用到一个特制的麒麟头,是多人参加的舞蹈。

以前土匪多,土匪也不是真的土匪,也是有维护地方治安的意思。小宋这边有一个马逢时,自封为“豫东抄共(匪)总司令”,有1000人以上的武装,他比保甲长还大。

以前农民就称为“种地的”,种地主的地分为“分种地”“把握地”,分种地一般是五五分成,租地的人自己出种子、牲口、肥料、劳力;把握地就是租地的人出劳力,其他的种地、牲口都是地主出,有三七分的,也有四六分的。



2、坝城寺村

坝城寺是兰考县内历史比较早的一个村庄,现在全村人口1785人,2884亩耕地,80岁以上的老人有30人左右,男的在10人以上,90岁以上的老人有6个,2个男的,4个女的。村里现在有22个姓,最大的姓是张,占1/5,接下来是毕,占6/1,有400口人。

村里曾有一个老庙,为十八罗汉庙,占地有18亩,庙里有一个大铜钟,是跟开封寺的大铜钟一起造的。据说当时是准备把考城县的县城建在村里,但是在村里没有找到红砂地,不适合杀人,但是建县城需要有可能给犯人执行死刑的地方,没有红砂地不行,就在村里建了一个庙。

解放前,村里当时是一个大保,管七八个村,解放前村里分为三个甲。村里没有大地主,都是小地主,最多的地主土地只有80亩地。解放前村里有私塾,国民党的时候有学校。一个上过私塾的大爷说,上学要交100斤麦、100斤秋(玉米、高粱)。

村里当时修了寨,都是来百姓出工修的,避黄河水,避土匪,村里当时还有大炮。遇到土匪来,参加打寨的老百姓都能到寨子里面躲避。村里有老会首,就是村里的负责人;还有老寨主,他帮便衣队收款。

3、谷营镇爪营寨

爪营寨以前是一个土寨,解放前是兰考县内比较重要的一个集镇,现在爪营分为四个村,我们调查的是爪营二村,现在一共有5000多人,人均土地1亩左右,土改的时候人均合耕地2亩地左右。村里一共有二三十个姓,最早的姓氏为郭姓,郭、张、陈是大户。大户人家都有家谱。

解放前爪营寨分为4个保,是兰封县内的第五保。以前村里最大的地主是黄文亮,有几百亩地,给他家种地的人都有10多个;还有一个何家的地主,家里有一两顷地。解放前对地多、财产多的人家称为“大户”,给大户打工的管家叫做领作人,租种地主的地也分为分种地和把握地两种类型。

解放前有学校,是国民党给办的洋学,有四五十号学生。当时村里还有叫黄开健的先生,办了一个私学。杨大爷读书的时候学校校长是许明春,是当时的伪区长兼学校校长。读书当时不收钱,从一年级一直读到毕业,当时是日本人在这里办学,从三年级开始就要学日语(杨大爷还能说几句日语)。

寨里面有两个庙,一个是大王庙,就是村里以前的老学校,还有一个龙王庙,大概有2亩地,10来间房,庙里有没有地不知道,都是大户养着这些和尚的。

爪营在解放前出过一个郭百里,是爪营一村的人,养了1000多号人,自称司令。他控制兰封县的二、五区,就是他自己跑马划地,区长都管不住他。他后来被张效禹枪毙,张曾经是皇协军司令,实际上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解放后当过县的武装部长。

那个时候种地都是一家一户种地,谁都不管谁,没有河、没有井,都是靠天吃饭。按个时候栽红薯,就用大水缸,从坑里面拉水到地里,以前坑多水多。吃水靠挖井,挖一个土坑,周围砌上砖。种菜的菜园里面也有井。



4、谷营镇四明堂二村

四明堂有尚武之风,清朝时候曾出过武进士、民国时期出过擂台擂主,在兰封县境内比较有名气。四明堂解放前都是一个村,1958年高级社的时候分为2个社,中明、四明大队,以后慢慢分为5个村。村里一共有二十多个姓,大姓有王、周、冯。村里现在人口5000人左右,80岁以上的老人有20个以上,男的有10来个。整个四明堂人口15000多人,80岁以上的老人人数就多了。

四明村以前的位置在黄河的大堤北岸,清朝的时候黄河涨水,搬过来的,搬到现在这个地方有七八百年。四明堂最早叫做“四门台”,是四个大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村,最早的四个姓有王、符、(现在都没有人了)任,位置在北面1里多地,解放的时候改叫四明堂。

解放前,四明堂分为两个保,寨内、寨外个一个保。1个保分3个甲,解放的时候有1000来人。四明堂也修过寨子,居住的地方分为寨里寨外,南北有1里多地,东西有2里多地,寨墙有2丈高,寨海子有2米多深,10米多宽。不知道寨子是什么时候修的,就是起到保护群众的作用。有寨门,是一个很大的大门,大门上还有大铜钉。

村里有一个石牌楼,是给武进士任茂松的祖上立的。据说任茂松他爹是给修黄河大堤“领工的”“带班的”,他修堤没有挣到钱,赔钱了,就把自己家里地卖了给工人发工资,工人就给他立了一个碑。

村里有一个观音庙,有四五亩地,东西南北都有房,里面没有和尚道士。面里面啥神都有。庙的年数多了,不知道什么修的,光听说庙可灵,村里人结婚都要从庙里面包土。村里还有土地庙,北边有一个,一片一个。

解放前有学校,私塾,李宝生的爷是教书先生,上学得有钱,都是大户的学生,二三十个学生还是有的。村里有会,会有会头,就是管会的。

5、仪封乡老君营

仪封乡老君营最早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将军尉迟敬德平顶西辽,在此犒劳三军,建立了老君庙,因此称为老君营。老君营现在分为东、西两个村,西老君营村现有人口3002人,东老君营村人口1452人,根据民政所提供的数据两个村80岁以上的男性老人有23人,但是村干部说很多老人都不能聊天了,所以能够访谈的老人水在15人以内。大姓按顺序排有陈、吴、王、李、张、范。

解放前,老君营分为3个庄,东、西、中北。村内最大的地主为吴家,吴家当时有七八顷地(有的老人说有10多顷),据说吴家的房子有170多年了,吴家当时有俺兄弟,东院的叫吴万芳、西院的叫吴万君、中院的叫吴万堂。

以前村里也修过一个寨,南边有海子,北边、南边都有炮楼,分寨里和寨外,具体多大不知道。寨子的寨墙打了有79年了,寨墙有屋子高,海子有10米宽。用挖海子的土打的寨墙。村里有红枪会,还有国民党的三青团,用的都是红枪会的人。

解放前村里有私学,上学的时候有20多个学生,1个老师,叫吴熙之,学校在吴家东院,都不要钱。学生也不都是姓吴的,也有其他的姓。

村里有一个庙,老君庙,有3分地,只有1间房。当时没有什么其他修路、修桥的会,当时就是仪封乡组织打飞斗(蝗虫)。

种地没有水浇地,都是一头天(靠天收)。以前村里有旱井,都是农民自己打的井,主要是吃水。解放前村里没有会,赶集都是到到红庙集、葡萄架赶集,有各种各样的会,比如耕会就是卖牲口的。那个时候村里有一个杂货铺,有1家杀猪的(曹家),有一个木匠兼铁匠,没有磨坊。


查找档案

为了进一步准确了解放前这些村庄的情况,我们在14号到了县档案局查阅村庄档案,希望能够对这些村庄解放前后的的情况有所了解。希望查阅的档案包括民国档案和土改、文革档案。

档案局提供了所有的民国档案,不多可以利用的不多,我们只是从档案中了解到爪营是当时比较重要的一个集镇,1945年之后每年国民党都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干部培训班,对当地的干部进行培训。

建国后的档案最早是从1952年开始,没有之前土改时期的档案,我们大致看了文革时期的档案,都是以政府文件为主,没有其他的档案,也就放弃了。不过档案局提供了一个信息,解放前的地契等都属于文物,我们可以到当地的文物部门了解一下,看是否有相关的资料。由于时间有限,我计划调查中有时间的时候再去。



初步定村

通过摸底调查,对兰考县内解放前农村基层的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1、传统时期,由于地处黄河拐弯处,经常有水患发生,当地的县城、集镇和村庄都有不断搬迁的历史,人口流动也比较频繁

2、兰考位于黄河岸边,也是属于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清末、民国这个地方比较乱,所以很多地方都兴建了防御性的土寨,当地很多乡镇、村庄的地名中都带有“寨”,是一个地方防御性组织单位

3、地方武装很发达,比如小宋的、爪营的,这些武装都自立为王,拥有枪支

4、历史比较悠久,很多村都有一些小故事、小典故可以挖掘

根据我们院村庄调查的目标,初步选定爪营作为调查点,其中核心调查区域为现在的爪营二村,也就是解放前的第五保。选择这个村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地权关系、社会关系比较丰富。首先村里有比较大的地主,能够体现当时的租佃关系;其次是村里有会、有学校、有各种商铺。

2、爪营是一个完整的土寨,是当时比较重要的一个地方防御单位,老人对保甲制度也很了解,爪营还是一个集镇,社会形态比较丰富。

3、村里老人比较多,本村有10来个可以访谈的对象。当天座谈的3个老人都是1949年前在村里生活,后来当过工作过的老干部,思路比较清晰。根据介绍两家比较大的地主都有年纪比较大的后代,能够较好的了解当时地主家的情况。还可以将访谈对象扩大到爪营其他三个村,访谈的对象更多


选点心得

调查村庄选择是做好村调的第一步,大家都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分享。结合我之前宗族村庄的经验,我对调查村庄选择心得总结如下:

1、村调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反应传统时期村庄社会运转,由于我们选择一个村庄作为一个地区的代表,因此要尽可能的体现当地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比如土地关系、社会组织关系、市场关系、国家与村庄的关系,因此在村庄选择的时候要多了解村庄情况,选择传统时期社会关系丰富的村庄。

2、由于一个县域内的村庄数量多达数百个,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一一了解,因此要在进行摸底调查前选择5-10个村庄作为备选。选择方式有多种,可以相互结合。首先是现在网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可以提前对调查区域内的村庄情况进行搜索,看看有没有传统历史文化名村,这样的村庄社会关系比较丰富;其次就是跟调查县的民政局联系后,可以请民政局联系一下当地县志办、文史委等单位,请这些单位对当地历史文化了解较多的专业人员介绍一下当地传统文化和社会情况,并推荐相应的村庄作为备选村庄。

3、摸底调查主要了解两方面的信息,一是村庄传统时期社会关系丰富程度,关键了解是否有,不需要深入挖掘,可待定村之后再深入访谈;二是了解村内明白老人的数量,保证调查中有充足的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