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田野日志

“通衢之地”河北保定选村记——华北小农调查选村启示之二

作者:朱 露  责任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6-10-16  浏览次数: 2089

怀着好奇的心情、带着求知的目的走入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在当地部门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经过5天时间找到了一个满足条件的村庄,看起来不那么复杂的过程是因为充分的前期准备,一切好的结果都要付出很多努力和采取相应技巧,第一次村调,打一场有准备的仗,加油!


    一、选点过程

虽是第一次参加村调,但我在8月份时就到余孝东师兄的村调点去做过口述史专项调查,本来就早有意向参加此次华北村庄的调查,所以平时对师兄的调查技巧和调查经验都多加关注,此外,我还多参与、多询问、多体会,因此学到了很多经验。这次参加华北村调,我的选点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通过网络与同学了解各县情况

我初定的调查区域选择在河北省保定市,根据村调选点的要求我不仅先在网上查阅各县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势、行政区划、农作物种植、文化概况等,对各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且因为保定有很多大学同学,我私下常常与同学联系、询问各县实际情况,热心的同学们都会为我解答,根据她们的成长经历和亲身体验,基本上把各个县的大致情况都跟我讲了个遍,通过网上资料查阅与多方联系,我最终把选点范围缩小在容城县,确定县之后,我开始查阅各个乡镇的资料,也是把大概情况了解透彻,以便后续与县负责人进行选点探讨。

2做好层级沟通工作

国庆节结束之后,10月8号早上8点,我就从武汉市出发,13点到达保定市,直奔市民政局老龄办,当天和朱主任的对接很顺利,提前沟通并告知老龄办负责人我们的计划十分重要,以便他们做好相应安排,之前沟通发短信时主任回复的“欢迎你们来保”已温暖我心,可能是自己幸运吧,朱主任给我的感觉很温和、友好,我先说了我的调研目的,多从记录历史方面谈,还强调了我得在村里住两个月左右,是一个长时间的调查,希望他能和县民政局的负责人沟通好,主任当即打电话给容城县民政局的刘主任,详细说了我的情况,希望他们能保证我的安全,并协助我的调查,我很感谢。当天我就坐上了从保定到容城县的汽车,下午4点多到了容城县政府一楼的民政局,见到了刘主任,首先也是把调研概况、选点要求、调研时长以及需要他们哪方面的帮助全部说清楚,因为那天他们快下班了,我们就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刘主任说他会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让我先安顿下来,我就在县政府对面的酒店住下了。



3、政府和个人双渠道同时进行

我及时到档案局询问容城县的档案情况,了解到这里解放前的档案资料都没有,他们只是保存政府文件一类的资料,我仅仅拿到了一本容城县志,通过与师兄师姐的交流,了解到北方的档案资料普遍保存率较低,有本县志也还算好的。民政局刘主任拿了今年各个乡镇上交的80岁以上的高龄补贴名单给我看,我全部查看了一遍,并且记录下各乡镇80岁以上老人的总数量以及男性的数量,南张镇的三个村脱颖而出,北张村,总人口1万多,80岁以上有132个,男性有43个,沙河村总人口1万多,80以上92个,男性39个,沙河营村总人口6000多,80岁以上84个,男性34个。看到这个数字我高兴极了,立马跟主任说了我的想法,一方面我先选择老年人最多的北张村自己下村试调研,看看村里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请主任跟镇长先沟通好,镇长也先跟各村先沟通好,能有时间让他们知道即将有一个学生下村调研的这件事情,因为之前来调研的同学们了解到河北的各层级沟通需要较多的时间,可能不是那么快,所以双管齐下是最好的,一边等消息一边亲自到农村试调研。



4、初次访谈,各个专题都要涉及

在去北张村之前,我还去过城关镇的东牛村,在各村的试调研中,我见着老年人就上前聊天,并一直询问村里有哪些明白老人,在北张村,我了解到村里有一个91岁的老八路军,就一路问路过去找到了老人家里,看到老人身体还很好,便和老人聊起来,为了保证今后调查专题的全面性,我几乎每个专题都选择了较为重要的问题询问,与老人聊了3个多小时,了解到很多有效信息,长时间的交谈过后老人看起来并不累,身体还特别好,以后可以作为我的重点访谈对象,通过老人我了解到村庄里还算明白的还能聊天的80岁以上的男性大概有20个左右,我当时心里想,这就是我要找的村啊。



   二、确定乡镇,联系住处

经过跟老师的汇报和自己对实际情况的了解,我基本上选定南张镇的北张村作为调研点,之前还没有确定点的时候,白天都是到民政局查资料或到农村去试调研,刘主任看我已经在酒店住三天了,花费了不少钱,他也为我着急,听了我对北张村试调研的情况汇报,他很高兴,正好他们联系的点也是南张镇的南张村,南张村离北张村不远,就一条马路之隔,两个村庄还有渊源,据说,在明朝永乐年间,张氏一家在此落户、垦荒生存,后因张氏兄弟俩分家,分居南北二处,老大居北张,老二居南张,村名由此得来。因为南张村委会条件也比较好,各方面都比较方便,出于对我调研期间的安全考虑,他们强烈建议我也可以试调研一下南张村,如果南张村适合调研就最好了。我知道选择调研点肯定不是以自己的方便和舒适来决定,找到一个合适的有特点的村庄是很重要的,南张村总人口4000多人,80岁以上老人73个,男性19个,明白老人12个,相对来看,这个村的明白老人数量偏少,调查内容会不完整,但是我想到老师说过可以适当扩大调查范围,我就跟他们委婉表达了我的想法以及强调调查村庄老人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性,坚持调查北张村,可以辅助调查南张村。

就这样,我调查北张村,居住在南张村委会,我居住的房间原来是村委会的广播室,堆放了一些杂物,经过一下午的打扫与布置,一个干净整洁的房间出现在我眼前,解决了住宿问题,以后就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提高调研质量上。我多次尝试说为了更好地体验当地农民的生活,想住在农户家里,可是从县里到镇里到村里甚至农户,都表示不方便,跟同学们交流,也都纷纷表示很难住到农户家里,我也就放弃了。在此特别感谢民政局的刘主任和朱主任,亲自开车把我送下村,还一直跟镇里和村里的人沟通协调,解决了我的住处问题,还多次强调要保证我的安全,叮嘱我晚上要把门锁好等,当晚,我在当地新做了一床被子铺在沙发床上,以后就在这里驻扎下来了,希望我能好好调研,取得成果。



    三、调研进行时

住下来我就开始拿着名单寻找老人了,我没有想到的是南张村委会担心我独自去调查会被人怀疑和拒绝,特地安排了大队里一个74岁的老会计带着我去村里找老人,他们安排了人带我调研,我就更要珍惜这个机会,如果现在我直接先调查北张村,面临着还要先跟村干部打招呼,并且可能出现没有人管的状态,我已经跟南张村的人熟悉了,我就决定先调查这边,以后作为对北张村的一个辅助调查。同时,我还联系了在镇政府上班的一个北张村的驻村干部,她每周都会去北张村,对那里的情况也比较了解,我想第一次正式入村的时候就跟着她去,请她把我介绍给村委会的人,也方便我以后自己下村调研。截止目前为止,我已经访问了南张村的5位男性,2位女性,了解到解放前期南张村的村民都是去北张村的集市赶集,两个村从以前就开始打交道这就让我放心了,这几天调查收获颇丰,现正在整理部分专题初稿,多亏了村会计一路带着我,让我减少了不必要的问路和自我介绍,村会计读完了小学,平时爱好看书和听广播,在访谈期间,总是能帮我翻译,并且写出一些我听不懂的土话和土字,特别感谢杜会计。






   四、调研感悟

1、当地人民都挺善良友好。从市到县到镇到村,我感受到了当地人的善良友好,不仅和民政局的主任、哥哥姐姐们,镇政府的镇长,村委会的会计关系良好,和楼下做被子的阿姨、小商店的大姐、包子铺的奶奶都已熟络,见面打招呼,临走时嘱咐,觉得自己融入新环境的速度还是挺快的,好像一路都是在体验新生活,交新朋友,所以就感觉没有那么辛苦和那么累了,以前看见别人写个东西感谢那么多人就会觉得矫情,其实仔细想想,自己一个人出门在外,能够得到别人无私的帮助,真的挺感谢,有些感谢也还是需要表达出来的。来河北之前还好有河北小分队的经验分享还有覃师姐对我提出的很多好建议,让我在选村的时候少走弯路,在真正调研时杜会计领着我直接到老人家里,简单介绍后我就开始访问,老人说着说着跑偏的时候他及时拉回来,去访问富农的时候他好心嘱咐我不要说别人不爱听的话,他这几天都是早上9点下午14点在村委会楼下等我,感谢点到为止,我将铭记在心。

2、历史永远在那里,做一个用心的记录人。这里的老人很多,也很善于交谈,在访谈老人的过程中,常常听着故事就沉醉了,因为从小生活在南方,通过调查也看到了南北方农民的一些生活差异,我好像看到了电影里的真实场景,人们在井边用轱辘打水,在老集市上购置生活物品,在田地里收割小麦和谷物等画面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我从老人的描述中想象着以前的人生活是个什么样子,突然觉得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只是这还需要我们长时间的耐心和认真的书写与整理。过去了的都是历史,探索就是对理所当然留存下来的东西问个究竟,挖掘那些日子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往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农民生存着、生活着、繁衍着,生生不息。

3、人口流动能促进个体知识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这是我这几天在想的一件事情,我从南方来到这里,仿佛这里的一切都很新奇,我也听着这里的人们称赞着贵州,说起去贵州旅游时候的心情,老家农村也有很多民族特色和风俗习惯,可是对那里的一切事物,我永远都缺乏关心与好奇心,一切自然到我从来都不会去问一句:为什么?如今来到这里,我不厌其烦的问着这里关于土地、家族、文化、结婚、丧葬等一切原汁原味的生活状况,并且记录下来,记录的过程正好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不断学习,想走出农村走进城市,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却忘了自己身边原来也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事情。步入大学到现在,在城市独自生活近6年,重新回到农村进行深入的调查竟觉得农村是一个宝地,这里的一切都这么真。或许人的认识终究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多去几个地方,多见几种人生,也是好的。

4、“平台+个人”是一个发展大趋势。人的社会性决定着我们走入社会的时候往往不能以一个个体的身份,别人总会问你来自哪里,代表着什么,我每次都回答,我来自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我们这一次河北总共来了15个人,我们其他省份又去了多少人。虽然我是一个人来到这个县这个村,但是在我背后,是整个调研团队,因为有老师有师兄师姐的及时指导,有同级同学的沟通交流,还有家人朋友的日常关心,我一个人来到这里,也就不是一个人,那些孤单和委屈,安心睡一觉也就没有了。

最后,希望我们学院这次每一个出来调研的同学都开心顺利,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