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田野日志

关中选村记与北方文化初体验——华北小农调查选村启示之一

作者:余孝东  责任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6-10-15  浏览次数: 3160

2014年暑假调查放弃省内(湖北),选点大西北——宁夏隆德县马河村(六盘山地区),并于第二年继续跟点。住在村委会,吃在农户家,第一次较浅层次的接触了北方生活。此次“黄河区域”村庄调查,选点八百里秦川腹地咸阳市,得以有机会深度体验关中文化。

 

一、选村历程

1、日程梳理

1108  初到古都,夜宿小镇

10月7日晚11点多到达咸阳,一件长袖衬衣在凉意浓厚的深夜显得非常单薄,安顿下来已近12点。8日早上在房间处理手头工作,延至2点多出门吃饭,走老远找到一家快餐店,清一色的全是面食。

上午抽空与咸阳市老龄办电话沟通,得知重阳节这几天,单位非常忙,省市县都有慰问、检查等系列活动,办公室仅剩值班人员,表示电话请示领导再回复。相关领导亲自打来电话后,我先是简要介绍了调查概况、选点计划和预期成果,打开局面后,聊了本地和我家乡的文化差异(我家乡基本不过重阳节,重视程度和操办规模远不及此),也借此表示歉意,在工作集中季过来打扰。此后工作迅速变得顺畅,对方联系了我提出的意向镇村,并迅速提供了联系方式。泾阳县民政局很快打来电话,邀请我明天一同参加活动(由于行程已定,明天上午无法赶到)。

拜访秦都区民政局,完成接洽并寄存行李后出门搭车。在多次转车后,晚630赶到小镇(秦都区马庄镇),历经半小时总算找到住处,简单安顿下来。

2109  乍冷入寒季,初探天阁村

一早醒来,听窗外雨声很大,出门就被一阵冷风吹了一个寒颤。行李放在了民政局,没法加衣服,只能硬着头皮开始今天的行程。

11点多来到马庄镇天阁村大队铺(当地叫法,即村委会),村支书与监委会主任(刘耀明老人,68岁)已等候多时,交流过后,两位干部很希望选中本村调查,表示尽力支持。随后随刘耀明老人回家,为我介绍村史等情况,并带我拜访了2位明白老人,傍晚时分,在村中走了一程,看民居、农田、水利设施等情况。晚上在刘大爷家借宿。

 

 

 

31010  换地泾阳,夜访于右任故里

早饭(馒头)后,随刘大爷拜访78岁的焦大爷,把握80岁以内年龄段的了解情况。近一小时的试访谈下来,大体还不错,但部分细节性、深度性须由高龄老人补充证实。

简单看了寺庙后,回住处收拾行李,刘大爷骑电动车送我去镇上赶车。到民政局拜访了此前在忙慰问没见到的老龄办主管领导,汇报了选村情况,随即到车站搭车换地泾阳县。下车已是3点,匆匆找地方吃中饭(拉面)后赶往民政局。老龄办负责人开具接洽函并联系我提出的第一个选村后,再次去搭车。

到达斗口于村时,已是晚上7点,与村主任陈叔沟通后,似乎不理想,为了心里有底,我提出能否马上去看看情况。此后走夜路去拜访了86岁的孙大爷。晚8点多回到主任家,得知他们不吃晚饭,只能骑电动车带我去远处公路边的“食堂”(当地叫法,即餐馆),自然也是面食。

因下午坐车耽搁,到村太晚,夜宿陈叔家,特意带我到儿子家住(新房子,似乎是孙女的房间)。

 

 

 

41011  追村史馆筹建线索,探访阴郭村

因斗口于村80岁以上老人数量过少,且在传统时期属于典型的平民型村庄,无地主富农,因此果断放弃。陈叔骑电动车将我送至村口候车,回到泾阳县后换道桥底镇,决心去看看该镇筹建村史博物馆的阴郭村(泾阳县仅此一村)。

桥底镇社会事务办张姐找到统计数据,为我梳理了全镇13个行政村80岁以上老人数量,最高的为褚牛村(63人),原计划探访的阴郭村处于较低水平(26人)。得知两个村相邻,我果断决定都拜访一下。分管民政的镇领导安排了一位工作人员骑摩托车载我到阴郭村,老协会会长、秘书长等已在此等候,随即到办公室座谈。我拿着打印的该村80岁以上老人名单,一个个提出来讨论,结果令人失望,全村仅有2个能访谈者。

我询问未来村史馆将有何内容,老人们表示,该村有土改以后的村务档案,虽在文革中有部分损毁,但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数量,且有部分实物,不过目前已送交上级部门整理。这让我十分欣慰,虽然不能作为选点村庄,但倘若村史档案能够同意我们扫描,将填补数据库中没有陕西村庄档案的空白。又对此作了一番了解后,我一一记下线索,计划后期争取能够实地看到档案,评估数量和价值,沟通扫描事宜。

随后驱车到达褚牛村,不料村支书外出,老协会会长也一直联系不上,只能返程。

镇政府已经下班,谢过陪同的工作人员后,我只能到社事办办公室稍事休息,聊有落脚之地。中间与旁边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沟通得知,从该镇到达我计划去的王桥镇较为便利,于是果断背起书包,出门赶车。

前秦时期修建的郑国渠渠首即在该镇木梳湾村,在与民政办翟主任交流中得知,该村人口约为4000人,80岁以上老人有50人;王桥镇老人数量最多是社树村,为82人,且总人口3200余人,行政村与自然村同一。又了解了一些社树村相关情况后,我提出去社树村的想法。翟主任驱车将我送到村委会,并和村支书(书记、主任一肩挑)王建军(陕西省劳模,省十大最美村官)完成接洽。与村干部座谈结束后,老协会长邢叔应我要求,拿出老协会员名册,就80岁以上老人逐一提出讨论,最后圈出12人。时已黄昏,村干部临时收拾房间,简单安顿下来。

 

 

 

51012  初访社树村,再回桥底镇

按约定的时间,上午8点,邢叔准时来到住处,带我拜访选定的明白人。先后拜访了81岁的陈志杰老人、80岁的姚建平老人,情况令人欣慰。这里一天两餐,上午9-10点,下午3-4点,只得结束初访,回村委会食堂吃饭。食堂是付费制,主要是供村中部分空巢老人吃饭。虽说是食堂,其实并不能点餐,每顿饭的供应是一样的,食客无法决定。

因为桥底镇帮忙约定了褚牛村村干部今日接洽,饭罢就走到村口赶车。

仍然是拿着该村老年人名单一一敲定,最终63人中仅圈出3人,且有一人入赘到村,对于本村历史可能并不熟悉。随之进行初步访谈后,发现三人中仅有一位非常明白,另一位较一般。随即决定放弃该村,但这位明白老人仍然计划后续再来拜访。

下午赶回社树村夜宿。

 

 

 

61013  条件再对比,初定社树村

邢叔为我安排了村中的综治管理员(主要巡查焚烧秸秆)为临时向导,上午即拜访了4位老人,为了赶进度,没有回村委会吃上午饭。到下午1点时,让向导回家休息,下午4点再继续访谈。利用这个空隙,向导为我借来一辆自行车,骑车3公里去王桥镇洗澡(已经多天没有洗澡洗头发),顺带吃饭。在10元一次的澡堂洗完澡,简单吃完饭,又马不停蹄的回村,已近4点,向导正好过来。

还回自行车,又继续拜访剩下的5人,6点时方才结束。圈出的12位明白老人中1人在县城居住,已93岁高龄,是解放后的村干部;除此之外的11位今日已全部拜访,其中2人听力不好,但大声尚可,只是有些吃力,可作为补充访谈;剩下9人中有5人情况乐观,4人一般,但均可以讲出东西。总体来看,明白人质量较好,结合该村丰富的水利文化和经济形态,初步选定该村。

2、寻访村庄条件对比

1)咸阳市秦都区马庄镇天阁村

距咸阳城区35里,面积约5050亩,下设10个村民小组,622户,2522人;以刘姓为主(过半),另有张、李、焦、董等多个杂姓。解放前至今,村庄范围未发生大的变更,为历史形成的单一自然村。

解放前村内有4户地主,每户有地二三百亩,其中一户为“破烂地主”(当地话语,即占地多,但经营不善并不富裕,有别于破产地主);小土地出租1户;上中农2户;一般中农、贫农较多,雇农较少。整体上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贫富差距并不大,“真正可怜的人不多”。

1862年回民起义,天阁村被洗劫一空。此后,村民又陆续整修了原来遗存的十庙一寺:关公庙、红爷庙、无量庙、马王庙、七星庙、日光庙、雷神庙、娘娘庙、老爷庙、老祖庙和最师崆寺,此后多毁于文革。光绪23年,村人刘古愚办天阁村义学。

村庄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根基久远,近代大儒、新学倡起人刘古愚生于该村,有“北有刘古愚,南有康有为”之说,于右任等均曾受教。村有族谱七本左右,各类契约、土地执照等资料50余份。另有一位80岁老人,现居西安,爱好写作,熟悉村史。

80岁以上老人有42位,但明白且可访谈的只有5位(且有2位在城区居住的),社会、文化、村落变迁访谈不成问题,经济形态有一定困难。

 

 

 

2)泾阳县云阳镇斗口于村

距泾阳县30里,4个小队约1600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故乡。民国18年,陕西大旱,于老为改良农业,增加生产,于第二年自费创办“斗口村农事试验场”,现今农场属杨凌高新区管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村和农场不同一)。80岁以上老人不多,明白者4位(9187868484为妇女)

解放前斗口于村有民约60户左右,均从陕西南山、河南逃荒而来,无地主、富农,中农占地面积在30-60亩之间,贫农居多(大部分贫农有少量土地),“于大胡子(于右任)家也并不富裕”。致贫者多因染鸦片,村内有人小规模种植,政府并无管理。

综合来看,属于典型的平民型村庄,历史断层,底蕴不厚,规模中等偏小,4个小队即4个自然村,也是由解放前的4个甲发展而来(开始有5个甲,但第五甲人口不断减少,后与第四甲合并)。虽有几位高龄明白人,但总的来说,不如天阁村。

3)泾阳县桥底镇阴郭村

该村由阴郭、云天王、枣杨等八个自然村组成,辖11个村民小组,共3800余人。在册80岁以上老人26人,较明白者2人,另有一位74岁老者在整理村史。村内临泾渡遗址是明朝时泾阳县12个渡口之一。今年5月,该村村史馆正式动工建设,计划展出该村土改以来的档案资料及留存的少量民国时期文献资料。

虽然历史底蕴较好,且有部分文字资料,但明白老人过少,遂放弃。但后期计划回访该村,一是寻访相关文献资料,二是访谈明白人。

4)泾阳县桥底镇褚牛村

褚牛村由川流、西陈等八个自然村组成,辖13个村民小组,830户,3320人。明末,牛场村牛姓人因相处不和睦,部分人迁居建村,故名除牛村。1966年更为现名。

该村在册80岁以上老年人63人,经与老协会秘书长等人反复讨论,圈出3人适合访谈,且有1人为入赘到村。由于老人情况过于不理想,遂不再考虑。

5)泾阳县王桥镇社树村

下面一部分详述。

3、选点村(社树村)基本情况

1)该村为历史形成的单一自然村(与行政村同一),民国至今,村界基本没有变化。距镇2公里、县城20公里。现有14个村民小组,820多户,3200余人;80岁以上老人83人,其中能访谈的男性12人。

 

 

 

2)社树村南邻泾河,西距2公里为泾惠渠(即历史上的郑国渠演化而来,民国时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修建),灌溉便利,旱涝保守。陕西省水利博物馆(李仪祉纪念馆)和中华水利会馆坐落于村内。历史上姚姓是大户人家,其管家姓刘,账房姓邢,发展成村内三大姓。清朝时姚家逐渐衰败,姓氏渐杂,民国年间外地逃荒人(1929年关中大旱、1942年河南大逃荒)大量入村,形成几十个姓氏杂居的格局。

 

 

 

3)历史上为抵御兵匪,村中修有城墙。1862年回民起义冲击该村,大量建筑被焚毁,此后部分重建。由于人口增长,居住和生产突破城墙限制,民国时城里城外均有居住,且无阶级差别,不过城内姚姓破产地主较多(解放前濒临破产)。如今,城墙尚有遗留的残垣断壁,但早已没有界限,不过村中人仍有“城里”和“城外”的习惯性说法。

 

 

 

4)该村约有地主50余户,多为破产地主,大地主7户左右,占地最大者400多亩,家有8个长工,开有一家花店(收棉花的)。即使是贫农,大部分也有少量土地,靠经营土地、打短工、在纺织厂做工等多种途径维持生计(土改划成分基于土地数量和劳动力,不达标准为贫雇农,达标为中农,请短工多者为富农,有长工者为地主)。大户地主家请有长工,兼请短工,管家务的称“管家”,负责生产的称“把头”。管家不干活,地位远高于把头,把头自身也是长工,因为会种庄稼,懂生产,且忠于主人,被指定为把头。把头较为固定,一般连续多年为同一家地主所雇,其选定并不凭关系,而是依靠自身能耐,对地主来说,经营好土地决定着经济收入,因此一般对把头比较好。

5)泾惠渠(当地称龙洞渠)由政府统一管理,水利会馆(当地称水利会)即为办公场所。有田地者用水要交钱(按照谁种谁交的原则,即按经营权归属在谁),1亩地一年2元钱(待查证,应为纸币;因为根据在咸阳市秦都区马庄镇天阁村的访谈,当时1个大洋可以购买1亩地,不过该村解放前没有灌溉水源,完全靠天吃饭,土地较为廉价),负责管水的多为有钱有势的人家,称为“水佬”。有恶霸地主并不服从水利会的管理,擅自开闸放水,普通农民也没有办法。

6)由于灌溉有保障,解放前社树村以种植棉花、玉米、小麦为主,基本是两年三熟。一亩地年产棉花10-11捆,110斤,如果是租佃的土地,给地主交2捆(两年三熟,但租子是以年为计)。大户地主开有花店,收购棉花。

7)该村原有牌楼、戏楼10余处,有大王庙、黑虎庙、车公寺等庙宇五六所,均在解放后毁坏殆尽。以信仰佛教、道教为主,个别农户信仰天主教。整体来说,在历次运动中破坏程度较大,家谱、契约等文献几乎没有留存。  

二、选村经验

1、善用网络,了解地情,做足功课

现今,几乎每一个村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蛛丝马迹”的信息,区县、乡镇更是较为完善。下村前和选村中善用网络,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对选村有一定帮助。就此次关中选村来说,第一站天阁村是咸阳市秦都区委宣传部所做“咸阳百村”系列村庄之一,据此获知该村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其后更是联系上一位现居西安的该村老人,了解了部分情况。

在下村之前,我查阅了咸阳市属各县的基本情况(考虑到区一般比较发达,不在优先考虑之列),发现泾阳县不仅是因泾河得名,更是八百里秦川腹地,有关中“白菜心”之说,辖区面积的64%为平原,剩下也多为台地(近看仍然较平)。离咸阳、西安均不远,受力文化辐射较大,中国大地原点、郑国渠首、泾惠渠主干等位于境内,水利发达。按此线索,进一步梳理了平原且农业主导型乡镇,并敲定了几个意向村(于右任故里、郑国渠首、中国大地原点等地)。此后,在与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沟通过程中,结合他们对当地的了解,又进行了一些调整,并重点参考高龄老人数量进行有针对性的寻访。

就信息来源来说,市县志、政府网站、档案馆等机构网站,甚至是博客、微信,多元方式,多种手段。如陕西省地情网(http://sxsdq.cn)做的很好,省志、市县志都有在线文字版,查阅十分方便。

从长江村调和此次黄河村调选村来看,在具体的村庄选择中,对民政、史志等政府部门均不能寄托过多的希望。由于部门分工的限制,即使遇到热心工作人员帮助推荐,往往也很难满足我们的选村综合条件。而提前掌握地情,避免盲目下村,提高选村精准性显得十分必要。

2、政府渠道,从上到下,层级联系

绝大多数调研员需要借助官方渠道下村,虽然北方村庄对陌生人的防御性要低于南方,但政府单位较南方要保守,认权、认上的思维定式比较明显。为了给调研员留下选点调整空间,我们的公函多开至市一级,下村第一站最好到市一级老龄办拜访,完成接洽,请对方联系意向区县。到县一级后,老龄办工作人员一般难以全程陪同,可以请其开具接洽函(或在省函上签批),请拟走访乡镇提供支持。这样以来,有了全国老龄办、省办的公函,加之市办的联系以及县办的接洽,再到乡镇一级基本很顺利。以泾阳县老龄办开具的接洽函来说,虽然措辞简单,且无正式红色抬头,但在乡镇一级,见文件有如见领导本人,认可度高,执行也就变的非常迅速。

和政府部门的沟通中,不卑不亢,合理要求现场提出;同时,务必拿到相关负责人联系方式,便于中途需要。如果当地老年协会运转较好,可作为重点突破口,村一级的协会干部对老人情况十分清楚。

在接洽过程中,有几点可以注意,一是简要介绍清楚调查概况;二是明确指出,对于当地现实问题(如上访等)不介入,打消政府疑虑;三是要说明是经过层级联系,上级介绍下来,可暗示所见领导何人,如何重视等,如此,以上级重视来达到当地重视的目的。

3、心态平和,不怕折腾,灵活计划

选村作为村调的第一站,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个别调研员陆续定村的情况下,容易放大自己的挫折,产生沮丧辛心理。在这段时间,心态平和十分重要。

行李箱是出行的一大负担,可以考虑寄存(政府、宾馆等地),轻装上阵。选村过程中,调研员对当地风俗文化和历史背景会逐步加深了解,结合前期所做功课,适时进行调整。

到达一地后,迅速搞清楚当地农村客运方式,为迅速换镇、换村,自己主导选村做好准备。以关中为例,基本各县都开通了通往辖区乡镇的班车,分清客运站后,搭车非常方便。

4、不畏吃苦,入乡随俗,调整适应

北方的政府多带有保守色彩,行政效率不高。108日上午,我电话联系咸阳市民政局,对方表示,第二是老年节,省市县均有活动和检查,单位非常忙,让第三天再去。我表示已到咸阳,不可能空置三天,不添过多麻烦,只需帮我电话联系区县民政局即可。

截止目前的两次村调选村,均是以自己跑村为主,中间偶有政府工作人员开车陪同。虽然自己搭车,自己找路线,自己接洽镇村麻烦且辛苦,但相比起来,正是因为自己占据主导权,才得以提高选村效率。

5月底的选村中,在一家农户住下后,以此为据点继续找村;换县后,每晚回县城住宾馆。本次选村,除前两晚未到村一级,后续都是“遇村住村,遇农户住农户”,当然这与北方人热情、防御性小、接受度高有关系。但要注意,提前准备相应礼品(如烟、茶等),以示感谢。

自己主导选村,以住农户(村)为主,少了来回赶车的麻烦(农村客运多有时间节点,错过就走不了了),固然是提高了选村效率,但北方生活和南方确有较大差异,吃住均存在诸多不便,这就需要调研员不怕吃苦,克服困难。当然,这部分经验对于女同学可能适用性不大(男同学住别人家顾虑不多)。

 

 

 

三、北方文化体验

1、村庄规模普遍较大,基本为集中居住,东南西北分的很清楚(村东头、村北边……),每户的庭院由于连片,找人时多要提前确认,村中也较容易迷路。自然村的概念非常明显(南方多为小地名,很多地方没有自然村的说法),从政府到民间,自然村都是一个实际的存在,且解放前已有村名,很多是历史名称沿用至今。以四川为例,解放前有保甲而无村的概念,很多村名是废除保甲制后所取,特别是公社化以后,红旗、胜利、联盟等词被大量用作村名,至今仍有个别保留。

 

 

 

2、北方人较热情,对外来人的防御性较低(是否历史上大量逃荒人多次迁入村庄有关),入户容易,访谈很好开展。但村中留守问题严重,空巢现象十分普遍。

3、受干旱影响大,小麦等作物产量有限,“吃饱饭”是首要问题。从访谈来看,解放前关中的家户规模普遍较小,“即使兄弟两人,也要分家”,“家里人多了没饭吃,分家出去自己混,生死由天,富贵在命。”也正是长期吃不饱饭,解放后受集体化的影响十分深远,至今老年人仍把餐馆称“食堂”,可能正是在于食堂时期,极大满足了人们吃饱饭的第一层次追求(食堂前期)。

 

 

 

4、公共性较强。村干部虽然薪酬不高,但带村致富,为村做事的心理倾向显著。社树村由260多岁的老人担任综治管理员(主要是巡查焚烧秸秆),两人戴着红袖章,各自负责一块,一天多次在村中巡查,十分负责。而走访5个村也发现,老年协会不仅有组织有框架,也均投入了实际运转,会员们定期开展活动,会长等尽心工作,真正当成一项工作来做。

但另一方面,村容村貌却并不整洁,农民随意丢弃垃圾,甚至将秸秆堆在公路上,导致过往车辆只有碾压通过的现象也同样存在。

 

 

 

5、从社树村庭院门口的牌匾来看,“贵在自立”、“天道酬勤”出现的比例最高,反映出一种勤劳上进的精神面貌,而有别于南方部分地区牌匾多为“财源广进”的财富追求导向。

 

以上仅是近几天选村过程中的肤浅认识,随着调研的深入,想必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