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相关学科

政府回应、公共服务与差序政府信任的相关性分析——基于江苏某县的实证研究

作者:王浦劬 郑姗姗  责任编辑:陈静雯  信息来源:《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20-01-23  浏览次数: 2635

【摘 要】研究表明我国公众的政府信任整体水平较高同时信任程度央强地弱呈现治理层级差序结构分化的特征。为实现政府治理的统一均衡有效性需要在进一步厚植公众政府信任的同时改善其结构逐步实现政府信任的层级均衡。本文试图以政府回应性和公共服务供给为自变量以县辖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揭示政府回应性和公共服务改进与改善差序政府信任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提出改善政府信任差序结构的建议路径。

【关键词】政府回应公共服务差序政治信任基层治理

一、引言

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是政府切实有效决策和运行实施公共治理达成治理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社会资本和心理基础。

学者对中国内地的实证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政府信任具有“整体信任水平高中央政府高于地方政府”的基本特点。[1][2]在这其中以农民[3]县处级干部[4]、大学生[5]等亚群体为主要调查对象的数据分析表明其政府信任自中央至乡镇逐级递减。学者把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高于地方政府对上级政府的信任高于下级政府的这种现象概括为“差序政府信任”。[6]“差序政府信任”的概念表明我国公众总体上高度信任政府尤其高度信任中央政府。同时公众政府信任具有政府层级性分化倾向存在央地差异和层级差异实际呈现为“央强地弱、层级递减”的差序结构性特点。

“差序政治信任”固然具有政府信任总体程度高和中央政府信任程度高的优势但是也存在公众政府信任层级性分化和地方政府信任程度较低的问题。研究显示公众政府信任层级性分化和基层政府信任度低增加了基层治理的难度、风险与成本。基于CGSS2010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央强地弱”的差序政治信任结构与社会冲突之间甚至呈现正相关关系。[7]同时基层政府的信任程度偏低往往具有联动传导效应可能导致社会失序和中央权威下降和信任流失。[8]此外基层政府信任度显著低于高层政府也可能使公众在利益受损和表达意见时更倾向于寻求上级政府帮助进而提升公众对群体性事件的感知水平和参与意愿加剧越级维权的可能性。[9]

由此可见公众对中央和高层级政府的高度信任并不代表其均衡地信任各级政府尤其不代表其高度信任基层政府而公众对基层政府的低信任度却可能间接导致对政府信任的系统性侵蚀。因此在进一步厚植我国公众政治信任的同时改善差序结构性政府信任是我国政治发展和政府治理的重要命题。有鉴于此本文以实证研究方法对于差序政府信任的关键性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验证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寻求改善差序政治信任结构的机制和路径。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差序政府信任”是政治信任的衍生概念政治信任是社会公众的政治心理感知它以人们对政治体系利好与弊病的感知为基础[10]是客观实际与主观感知相结合的产物。显然厘清差序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是探究其发生原因寻求其改进路径的前提。为此学界对差序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形成了制度绩效、文化心理或两者混合作用等不同解释性看法。

制度绩效解释论者认为现行政府治理体制有利于中央和高层级政府不利于地方和基层政府是形成差序政府信任的体制性原因。研究显示我国政府治理体制以“漏斗”机制将任务层层下解在政绩激励和晋升锦标赛催化下基层政府往往选择性执政施政致使公众产生对基层政府的不信任。[11]同时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也加剧了农村居民的央地信任差距使得其政府信任的差序分化程度显著高于城市居民。[12]此外1994以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分配调整为主要目标的财税体制改革直接造成地方、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财权事权严重失衡降低了公众、特别是农村地区群众的政府信任。[13]

文化心理解释论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含有深厚的威权主义价值观念公众受此影响具有崇拜权威与传统的心理而差序政府信任是传统的威权价值观念与公民政治参与不充分交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威权价值观往往赋予中央政府关注民生的“父母”形象而将政策失当等相应归咎于基层政府及其代理人[14]因此有学者分析指出威权意识越高政府信任程度越高。[15][16]此外以社会资本为视角对汶川震后灾区居民的政府信任研究显示乡村社区中个体社会资本与社区社会资本的缺乏是造成央强地弱政府信任格局的重要诱因。[17]

制度与文化混合论者将个体因素、制度安排与文化心理共同视为影响差序政府信任的要素。实证研究表明威权主义价值观和制度经济绩效的交互项与差序政府信任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18]对公民的结构性访谈显示公众对于地方资源收支行为偏差的感知、对于地方政策执行偏差的感知、关于央地制度绩效差异的感知、关于媒介倾向及个体“亲央疏地”的思维习惯等等均会对差序政府信任产生影响。[19]

显然既有研究多方面揭示了差序政府信任具有复杂多样的影响因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既有研究对象多以央地信任差代替差序政府信任以验证各特定因素的相关性为主要关切以因子分析界定的高层政府信任和基层政府信任仅围绕政府信任研究展开尚未专门用以分析“差序政府信任”问题这种分析倾向为差序政府信任深度研究留下了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法则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20]因此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入把握和分析才能使复杂矛盾迎刃而解。

据此分析“差序政治信任”现象可知这一现象本质上是公众对不同层级政府情感分化的映现其内部包含着复杂多样的矛盾和影响因素。而改善差序政府信任的结构首先在于确定差序政府信任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求公众政府信任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与政府信任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才能针对性地探讨优化途径和机制达成政府信任的结构性改善。

既有研究表明虽然差序政府信任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性但是政府公共服务绩效[2124]和政府回应[2527]却是显著影响公众政府信任的共同关键性因素。两者与差序政府信任的相关性成为研究差序政府信任结构性矛盾改进机制的主要方面也是本文验证和论析的主题。

政府作为公共治权的代理机关“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和公共事务”[28]服务于公众利益。研究表明“符合公众偏好的公共服务有助于提升政府信任”。[29]在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公共治理绩效提升公众的县级政府信任影响因素发生转变民生福利、社会治安以及纯粹公共物品供给不断发展成为提升基层政府信任的新源泉。[30]进入新时代后“民众对公共服务已不仅仅满足于数量的增多还提出品质和环境方面更高的要求”。[31]据此可以认定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状况是政府信任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之一。基于政府层级与职能分化的基本事实结合公共服务供给与政府信任的显著相关关系本文假设公共服务供给可以优化政治信任的差序分化结构据此提出假设1和假设2

假设1公共服务供给与公众政府信任层级差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改善能够缩小基层政府与高层政府的公众政府信任差距。

假设2公共服务供给与央地政府信任差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公共服务供给的改进能够弱化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政府信任差距。

同时由于政府信任本质上是“社会公众对政治系统的合理预期以及系统回应基础之上的一种互动、合作关系”。[32]所谓政府回应“政府对公众关于政策变革的接纳和对公众的要求作出反应并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33]研究表明“回应性是地方政府信任形成的主要机制与地方政府信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4]据此本文同时假设地方政府回应亦能优化公众政府信任的差序分化结构进而提出假设3和假设4

假设3地方政府回应与公众政府信任级差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地方政府回应性的提升能够弥合基层政府与高层政府的公众政府信任差距。

假设4地方政府回应与央地公众政府信任差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地方政府回应性的提升能够平抑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公众政府信任差距。

三、数据收集与实证检验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中国政府质量评价体系”项目组。本次调查于20186月在江苏省某县展开调研对象为该县城乡居民经严格的分层抽样最终确定城内3区及所辖8乡镇16村为调研点本次问卷共计发放700实际回收647有效回收647有效回收率为92.4%

变量界定

本文的因变量为“差序政府信任”依概念和算法区别分为央地信任差距和层级信任差距前者指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公众政府信任差距后者指基层政府与高层政府的公众政府信任差距,(1两者共同构成“差序政治信任”。

本文通过直接提问“您对下列机构的信任程度如何”获取公众政府信任数据列举内容包括“中央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采取赋分制的记分原则得分区间介于1-5分别对应于“非常不信任”“不信任”“一般”“信任”“非常信任”分值越高表示信任程度越高。央地信任差为中央政府与四级地方政府省、市/区、县、乡/信任均值的差值。通过对五级政府信任进行主因子分析Alpha值为0.923KMO值为0.802),旋转后提取出两个公因子分别为基层政府信任因子与高层级政府信任因子,(2信任层级差为两者差值。


1 县居民对各级政府信任的因子分析


在公众政府层级信任差中高层政府与基层政府信任差值为正即为差序政府信任占比96.9%差值为负意指基层政府信任高于高层政府即为反差序政治信任差值为零指基层政府信任与高层政府信任相同即无差序政府信任本文将反差序政府信任和无差序政府信任统称为否差序政府信任两者累计占比3.1%。这一分类标准同样用以描述央地信任差的结构分布央地信任差序结构占比40.65%央地无差别信任占比55.49%地强央弱信任结构占比3.86%。本文将信任层级差与央地信任差分别作为因变量stata14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2 公民差序政府信任描述性分析%


自变量分为两类:(1公共服务本文确定的公共服务为民生性公共服务包含人居环境、食品药品品质安全、教育和教师发展水平。对此同样采取赋分制记分原则得分区间介于1-5得分越高代表改善程度越高;(2地方政府回应主要指涉地方政府就公共政策相关信息的主动公开和回应居民诉求具体内容包括信息公开渠道、公开信息理解便捷度、对居民意见重视程度、回应程度及回应时效性采取赋分制的记分原则得分区间介于1-5得分越高表示政府回应性越差。为了保持与因变量测量向度的同质性在回归分析中对其进行了逆序处理。

根据既有研究本文设置的控制变量包括社会资本、信息媒介及社会人口特征。社会资本指涉社会关系网络通过测量受访者亲戚朋友中是否有公务员获取媒介信息分为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也包括网络及移动终端含手机新闻客户端、微博、QQ、微信群和朋友圈等还包括日常对话即生活中与他人沟通互动。此外本文还将性别、年龄、政治面貌与收入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分析。其中党员为1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共青团员、群众为0年龄最小值为19最大值为70为方便统计共分为三组第一组为19-30第二组为31-50第三组为51岁及以上人口收入在分析中以其对数形式呈现。

相关分析

3是人口特征、社会环境、政府信任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公共服务三维度与信任级差、央地信任差显著负相关与中央政府信任、地方政府信任、高层级政府信任、低层级政府信任均显著正相关。政府回应所有维度和信任级差、央地信任差显著负相关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层级政府和基层政府显著正相关。

控制变量中性别和政府信任、政府信任差序结构显著负相关即男性相比于女性政府信任度更低也更不易发生差序政府信任。年龄和政府信任、政府信任的差序结构均正相关即公众差序政府信任和政府信任随年龄增长而增强。共产党员比非共产党员含民主党派与无党派民主人士、共青团员、群众的政府信任度更高但与差序政府信任无显著相关性信息媒介与差序政府信任显著正相关与地方政府信任、高层政府信任、基层政府信任显著负相关社会关系与其他变量均不具有显著相关性。

依据表3的结果可以初步形成以下观点公共服务、政府回应与差序政治信任的两个构成即信任级差和央地信任差相关。但囿于相关分析仅提供变量间的依存关系并没有揭示变量间的相互影响规律和变量预测效力所以需要在回归分析中进一步展开验证。


3 人口特征、社会环境、政府信任相关分析1


表示在p<0.01水平显著表示在p<0.05水平显著表示在p<0.1水平显著


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分别将政府信任层级差和政府信任央地差作为因变量来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用以探究多个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关关系通常认为比单一变量更精准有效也更符合实际。

4是以政府信任层级差为因变量的一般线性回归结果。多元共线性诊断发现VIF最大值均小于10表明即使按照较严格的标准各模型自变量间也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一以社会关系、信息媒介、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收入为自变量以信任级差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从结果来看社会关系网络对级差信任的影响不显著相比于传统媒介以网络媒介和日常对话为获取信息主要媒介渠道的居民中更容易发生政府信任层级差男性公民群体比女性公民群体更不易产生信任层级差31岁及以上的公民群体更容易产生政府信任级差政治面貌的相关性不显著收入越高越容易发生信任级差。

模型二在保持模型一自变量不变的基础上加入公共服务变量结果显示人居环境、食用品药品安全、教育发展及教师水平与政府信任层级差显著负相关。信息媒介、性别、年龄依然具有显著相关性收入相关性不再显著可以推论在差序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中公共服务对收入具有一定的替代效应。

模型三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加入政府回应变量结果显示信息理解难度、诉求回应度、诉求回应时效的改善能够有效缩减基层政府与高层级政府的信任差距。模型四将公共服务与政府回应综合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公共服务中的人居环境和政府回应中的诉求回应度、诉求回应时效与政府信任层级差依然显著负相关。根据标准化回归系数自变量中的诉求回应度每提升一个单位政府信任级差可以得到0.145水平改善政府回应时效和人居环境每提高一个单位政府信任层级差亦可改进0.1100.108控制变量中年龄、性别、信息媒介对政府信任层级差的影响性递减51岁以上的群体和以网络媒介为主要信息来源的群体更易发生政府信任层级差。

因级差政府信任不能脱离基层政府与高层政府而单独存在模型五和模型六分别将高层政府和基层政府作为因变量置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政府回应和公共服务的改进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增进了民众对基层政府和高层政府的信任除诉求回应时效外公共服务和政府回应以对基层政府信任改善强度高于高层政府实现政治信任层级差的有效弥合。亦即公共服务和政府回应能够在增进民众对高层和基层政府信任的同时优化其差序结构。因而前述假设一与假设三得到验证。

5是以央地信任差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多元共线性诊断亦表明各模型自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七表明社会关系、政治面貌、收入与央地信任差不具有显著相关性以传统媒体为参照将网络媒体与日常沟通作为主要信息渠道的公众更容易发生央地信任差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央地信任差31岁及以上人群更容易发生央地信任差。


4 政府信任层级差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表示在p<0.01水平显著表示在p<0.05水平显著表示在p<0.1水平显著括号中为标准误。


模型八在模型七的基础上加入公共服务变量结果显示人居环境、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发展及教师水平与央地信任差显著负相关。社会和人口特征中性别、信息媒介、年龄的相关性依然显著。模型九在模型七的基础上加入政府回应变量根据回归结果信息公开渠道、对公民诉求的重视度、诉求回应度均与央地政府信任差显著负相关。模型十将公共服务与政府回应综合置于回归分析中从回归结果看人居环境、诉求重视度和诉求回应度与央地信任差具有稳健的显著相关性。

因央地信任差不能脱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而独立存在模型十一和模型十二分别将中央政府信任与地方政府信任作为因变量置于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教育教师水平和信息公开渠道的改善能够不同程度增进公众的中央政府信任。以网络媒介为主要信息来源的群体比较不信任地方政府党员比非党员更信任地方政府人居环境、食药品安全、教育教师发展水平、信息公开渠道、理解难度和诉求回应度均与地方政府信任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中央政府信任更多受到信任主体特征的影响地方政府信任更多受到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这既验证了文化心理论者关于威权主义文化价值观有利于中央政府信任的论证亦指明了改善央地信任差的主要努力方向在于改进地方政府行为。


5 央地信任差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表示在p<0.01水平显著表示在p<0.05水平显著表示在p<0.1水平显著括号中为标准误。


公共服务、政府回应和央地信任差的相关性验证了本文的假设二和假设四同时公共服务、政府回应与中央政府信任、地方政府信任、央地信任差的相关性的区别则表明央地信任差的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因此“差序政府信任”研究中的央地信任差和层级信任差的区分更具现实意义。

四、结论与启示

根据本文的实际验证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数据分析证实了公共服务、政府回应和政府差序信任结构改进存在相关性的假设。回归结果表明人居环境、政府回应度与回应时效的改进能够有效缩小基层政府和高层政府的信任差距人居环境、重视居民诉求和提升诉求回应度能够缩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信任差距。这表明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层级感知的差异性是政府信任央地分化和层级分化的重要诱因弱化这种层级差异性则是改进这种结构性分化的关键路径。

2.公共服务和政府回应影响央地信任差和信任层级差的作用路径具有差异性。公共服务和政府回应能够同时不同程度地增进公众对基层政府和高层政府的政府信任并实现政府信任差序结构的优化。但是公共服务、政府回应对央地信任差的抑制与其对中央、地方政府信任的增进并不具有统一性这种验证论吻合中国公众传统政治心理对中央政府信任程度高且具有稳定性的实际情况也凸显出差序政治信任结构的复杂性。

中国的政治制度设计和文化传统固然有利于增进中央政府权威和公众信任但不能据此认定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信任失衡具有充分合理性。如前所述差序政府信任对于国家和政府治理具有消极影响和负面功能。为此笔者基于以上实证调查和分析提出改善和优化政府信任结构的建议如下

首先深入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变革理顺中央和地方的机构设置优化政府权力结构坚持放管结合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研究显示省直管县分权改革显著促进了县级民生性公共服务的发展。[31]本文的研究亦表明民生性公共服务与差序性信任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地方政府分权改革是改进公众差序政府信任的重要路径。因而机构改革应以地方赋权为主要导向规范政府权力的纵向合理配备实现各级政府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

其次改善公共服务、尤其是民生性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地方基层政府发展公共服务应坚持综合基础上有所侧重特别是向基础公共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倾斜。从本文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居住环境、食药品安全、教育发展和教师水平与公众政府信任及其结构的相关性表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尚不能充分满足公众实际民生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深化公众政府信任有必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特别是对于社会风险抵御力和社会保障体系比较薄弱的县辖区居民而言。

再次确保政府与群众现有信息沟通机制发挥实效完善政府回应机制建设和实施保障有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保持同步。在新时代随着公民参与和政治利益表达需要和能力的不断发展应当强化政府主动信息公开意识和回应能力在不增加或尽可能少增加基层负担的原则下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和公民回应的制度性建设强化监督考核机制激励政府与公民的信息良性互动惩戒应公开不公开、当回应不回应的懒政、怠政行为渐进有序实现公民制度化利益表达和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回应的良性互动。

最后加快推进基层政府质量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政府质量评估体系高度重视“政府回应”在基层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中的关键作用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回应型政府”。


参考文献

[1][10]ShiTianjian2001.Cultural Values and Political TrustA Comparis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aiwanComparative Politics200133.

[2]WangZ.Before the Emergence of Critical Citizen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Trust in China.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51.

[3]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J].社会学研究20073.

[4]肖唐镖.中国政治改革的体制内资源——对地方官员政治态度的调查和分析[J].当代中国研究20053.

[5][14]管玥.政治信任的层级差异及其解释-一项基于大学生群体的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22.

[6]李连江.差序政府信任[J].二十一世纪20123.

[7]谢秋山许源源.“央强地弱”政治信任结构与抗争性利益表达方式-基于城乡二元分割结构的定量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24.

[8]上官酒端.论级差政治信任的结构特质、成因及可能风险[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11.

[9]谢星全陈光.“央强地弱”政治信任结构与群体性事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定量研究[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71.

[11]上官酒瑞.级差政治信任的形成机理、风险及改革思路-基于压力型体制的一种分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10.

[12]张小劲陈波苏毓淞.差序政治信任的城乡比较-基于2015年中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

[13]刘勇政冯海波.中国的财政分权与政府信任[J].政治学研究20152.

[15]李锋孟天广.政治信任的结构与政治文化起源-基于潜在类别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6.

[16][18]吴结兵李勇张玉婷.差序政府信任文化心理与制度效应的影响及其交互效应[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9.

[17]罗家德帅满杨鲲昊.“央强地弱”政府信任格局的社会学分析-基于汶川震后三期追踪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72.

[19]陈丽君朱蕾蕊.差序政府信任影响因素及其内涵为度-基于构思导向和扎根理论编码的混合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85.

[2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274-297.

[21]胡荣胡康温莹莹.社会资本、政府绩效与城市居民对政府的信任[J].社会学研究20111.

[22]胡荣池上新.社会资本、政府绩效与农村居民的政府信任[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63.

[23]胡荣范丽娜龚灿林.主观绩效、社会信任与农村居民对乡镇政府信任[J].社会科学研究201811.

[24]罗爱武.政治参与和治理绩效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基于广东、湖北和贵州三省的实证分析[J]探索20165.

[25][34]孟天广李锋.政府质量与政治信任绩效合法性与制度合法性的假说[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6.

[26]游宇王正绪.互动与修正的政治信任-关于当代中国政治信任来源的中观理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3.

[27]吴结兵李勇张玉婷.差序政府信任文化心理与制度绩效的影响及其交互效应[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9.

[28]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37.

[29]Tom Christensen and Per Laegreid.Trust in Government-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ervice SatisfactionPolitical Factors and DemographyPublic Perfor mance and Management Review 200528 .

[30]孟天广杨明.转型期中国县级政府的客观治理绩效与政治信任-从“经济增长合法性”到“公共产品合法性”[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7.

[31]盛明科蔡振华.公共服务需求管理的历史脉络和逻辑现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7.

[32]程竹汝.政治信任研究三个基础性问题[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4.

[33][]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M].陈宽王红金相文程大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32.

[35]李荣华.地方政府分权改革对民生性公共服务的影响-基于河南“省直管县”分权改革的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82.

注释

1本文延续了现有央地信任差的计算方法即中央政府-省政府 市区政府 县政府 乡镇政府/4此为因变量1并以因子分析提取出两公因子即市级及以上政府构成的高层政府和县乡两级构成的基层政府信任差值表示信任层级差此为因变量2因变量1与因变量2完整地表示了差序政府信任的概念内涵.

2本文的高层政府与基层政府是对因子分析中两公因子的概括性描述前者以中央、省、市三级政府信任为主要构成后者以县乡两级政府信任为主要构成。胡荣[3]以上访农民为主体的研究结论中高层级政府包括中央和省政府基层政府包括市、县、乡的结论或因上访农民与各层级政府特别是市级及以上政府接触频度更高有关。李智超[32]等以中央、省、县、乡、村为对象的分析结果不将市政府单列因而与本文的分析结果亦有出入。

3从表可见央地信任差和信任级差地方政府信任与基层政府信任、高层政府信任中央政府信任与基层政府信任、高层政府信任均存在极强相关性即政府信任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但央地和层级分别反映出五级政府信任数据结构分化的两个面向同时具有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