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玉梅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5-11-23 浏览次数: 319次
【摘 要】我国农村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 在给农民带来政治民主和生活实惠的同时, 也在改变着业已存在的相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其中滋生于新的经济关系之上的现代政治心理与传统形态的政治心理相互作用,矛盾共生, 使政治心理发展处于深刻的变化中。积极的政治心理无疑足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但各类消极政治在和不断累积, 已时社会进步构成阻碍,极易诱发各类不利稳定的风险因素, 社会应高度重视并早作预防。
【关键词】政治心理激变;政治心理闭锁;政治行为失范
所谓政治心理是指特定国家的公民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国家政治体系,政治过程,政治事件,政治领袖,政治决策过程以及自身在政治体制中的地位作用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 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等方面的总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政治心理:1政治心理的内容, 既包括公民对政治系统等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信仰, 同时也包括对自身政治地位和作用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 2政治心理属于政治文化范畴,政治文化包含有三个层次, 即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意识形态,其中政治心理属于社会意识形式中的一种直观的,自发的,不成熟的心理反应,是政治文化的低级形式。 3政治心理从其表现形式看,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其中显性形态是公民对于国家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中的某一方面的感受和体验, 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发生改变。隐性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长期积淀中所形成的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以及自身政治定位的政治情感,态度和信念。 4政治心理包括个体政治心理和群体政治心理, 它们都不是自发形成的, 而是特定的政治文化作用于一定现实生产方式上的产物。农民的政治心理是特指农民这一社会群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现象,政治决策过程等以及自身政治地位作用的一种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等方面的总和。
在我国, 随着科技,信息,通讯,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之相适应,人们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也处于剧烈变动中,当然广大的农村也不例外。农村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在给农民带来政治民主和生活实惠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业已存在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其中滋生于新的经济关系之上的现代政治心理与传统形态的政治心理相互作用, 矛盾共生, 使政治心理发展处于剧烈的变革演变中。
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剧烈变革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政治心理呈现出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负面与积极相互作用以及对同一政治系统面异的情感。具体讲,农民政治心理中积极的成分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定的自由平等观念和主体意识;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思想和法制观念;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和改变生活状态的强烈欲望;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参与的萌动和冲动, 并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付出行动;对于执政党的领导和国家政治系统的高层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和信任感等。所有的一切都表明, 现代社会的进步在农民政治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毋庸讳言的是,在农民那里, 一些落后甚至腐朽的,与现代社会格格不人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价值取向也有不同程度的滋生和蔓延,其负面效应不可小觑,如不加治理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禁止,会导致众多不利于社会发展和政局稳定的消极后果,其风险略显端倪。
1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政治心理膨胀,有弱化乃至离散乡村共同体的风险。
我国农民生活其中的乡村多数为自然发展的村落,是地缘和血缘二者结合的产物。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儒家政治文化和宗族观念已成为乡村文化中的一个根基,是人们处理各种关系矛盾的重要行为规则, 人们通过血缘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以及公德伦理,公序良俗,权利义务规范等构筑了基本的乡村政治和谐, 乡村或村落因此成为一个具有较高价值认同,情感归属和道德内聚的共同体。
建国后,虽然先有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波及农村,后又有人民公社运动打破原有的乡村共同体政治上的相对宁静,但是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风尚与农村一直沿袭的传统美德文化并不在冲突。不仅如此,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的平等,互助,公平正义,奉献,利人和集体主义思想为其增加了新的内涵,不仅强化了村民原有的尚德保善,仁厚贤良,节俭淳朴等美德,而且深化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集体等政治情感和观念。因此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村民自觉奉守自然形成的道德习惯和乡规民约, 对家庭,家族,朋友和共同体履行着源于良心的道德义务,在处理各种矛盾时表现出内心宽广,仁义大度,退让吃亏的淳朴民风。村民们晨夕守望,无论大事小情只要一声招呼大家都能伸手相助, 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人情味将村民凝聚在一起, 稳定祥和。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合理的家庭和个人利益得到社会肯定的同时, 受市场经济与多元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传统的义利观在一定程度上被挑战,被打破。如其中有些村民为了抢占致富先机,满足强烈的私欲, 率先打破了由公共道德和公共义务编织的乡村秩序。更有甚者不加约束式释放,任其私欲横流, 唯利是图, 践踏公平和正义,挑战乡村共同体得以维系的道德伦理底线。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制度的不完善和我们初期治理力度的不达,致使一些违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放纵,一些犯罪行为逃脱制裁,腐败社会风气在农村开始蔓延。发展到今日, 各类性质的矛盾和问题在农村累积, 主要表现为:有些村民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投机钻营,贪吃多占,损人利己,践踏公平,恶化宗族矛盾和邻里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缺乏互信互爱互助互扶, 在婚姻,抚养教育,赡养,遗产继承等问题上偏重个人权利而推卸家庭义务致使家庭成员关系紧张;更有甚者, 缺失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念, 憧憬一夜暴富的发财之梦,从事卖淫漂娟,赌博,贩毒,抢劫,拐卖妇女儿童,制假贩假等活动,组织黑社会性质团伙横行乡里, 严重威胁社会治安稳定。
乡村共同体在提供情感依托,经济支持,物质帮助,社会安全等方面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是家庭,情感,信念,精神的归属地,成为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而目前乡村共同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道德被弱化,被离散的危机。在有些地方, 青壮年多数外出打工, 乡村中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乡村的公共事务无人问津,留守儿童的教育不知可否, 养老问题,治病难问题等更是困扰着本应颐养天年的老年人,社会治安也令人担忧,乡村共同体的互助和聚合力功能业已弱化或丧失。
2 政治冷漠与政治过激两极并存,将增加农村社会动荡风险。
新民主主义时期, 中国农民对于政治革命的广泛参与给予了无产阶级莫大的支持,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重要同盟军和推动力。建国后,农民对于社会主义事业一如既往的支持,巩固了新生的革命政权并与全国人民一道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因此,无论过去和将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者和建设者,中国农民政治热情的高涨和政治参与程度的提高是我们现代化建设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和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深人,使农村的政治面貌大为改善,农民直接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领域广为扩大, 其内容和形式也在更新换代,改革前的参与更多的是运动式和动员式参与, 在一定程度是一种缺乏主观意志决定的被动式参与, 而现在的参与很大程度是出于主观意志和自身利益的能动性参与,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程度的提高。
然而十多年的政治实践显示,农民政治参与的水平,程度和政治参与的效能均不够理想。这一方面表现为在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过程中,有很多村民被排斥在基层政治民主之外。调查中¹有的村民谈到所在村不能实现定期的村委会选举,还有一定比例的人在近三年内从未参与过村里重大事项的决策活动。现实生活中, 由于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得不到重视,州门缺乏参与的热情和动力(约40 .7% 的被调查者缺乏对村级事务的参与热情), 甚至于对许多需要村民参与的政治活动采取了消极对抗的行为,如对选举的冷淡和漠不关心, 有的村民动员也不参与, 反映出极端的反感情绪。另一方面,基于各种原因形成的村民对村级事务管理的冷淡态度, 又为不守法的村官提供了专权和腐败的契机。有的村官在管理村务过程中, 大权独揽, 厚己薄人, 排斥异己,主事显失公平,也有的贪污受贿,损公肥私,挪用公款,克扣土地赔偿款等,村民对此怨气很大却无计可施。当长期压抑的怨气一旦遇到发泄的机会时,言辞激烈和行为冲突将随之发生,曾经出现的群体上访和围攻国家政权机关的行为就是一种政治发泄的反映。
关于农民政治冷淡的消极作用, 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谈到了, -作为政治力量的因素,农民至今在多数场合下只是表现出他们那种根源于农村生活隔绝状况的冷漠态度。广大居民的这种冷漠态度, 不仅是巴黎和罗马议会贪污腐化的强有力的支柱, 而且是俄国专制制度的强有力的支柱。0º但是政治冷淡只是其政治心理中的一面, 农民不是对所有不公的行为都具有极好的忍度,他们对于损害自身利益的行为是愤然而起的,群体上访,重复上访和越级L 访成为他们捍卫自身权益的首要选择。
乡村共同体是农民赖以依存的物质和精神的依托, 它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是一个社会某个侧面的真实反映。当这种共同体失去了应有的依托,归属和安全功能后,某些农民将生活的不满J清绪从其生活的物理空间扩延到社会,无所顾忌和缺乏自律的行为会在社会中上演, 如仇富的反社会心理,极端的个人报复心理,制造抢劫杀人等社会大案的畸形酣畅心理,为了一夜暴富而置社会公理于不顾的唯利至上心理等,极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贪图享乐主义蔓延,所有这些如不加以有效引导和治理, 都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宁, 也会加剧社会的动荡。
3 政治心理闭锁.自我防御加强,加大个人市场风险和社会诚信崩演风险。
近些年, 针对农村市场和农民的欺诈案件犯罪增多,农村社会和谐出现了一些新的障碍。经受了初期的伪劣生产资料欺诈,假钱购物,债务信任欺骗,合作伙伴骗钱,婚姻诈骗,亲戚朋友间的赖账不还等一系列的挫折蒙骗后,农民心中原有的善良,厚德,助人美德等在一定程度上被偷食,甚至有些人将亲情也视为骗取钱财的祛码, 农村社会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现代社会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深人, 不仅需要自由,平等,竞争, 更需要团结与合作, 只有合作才可以借力使力,优势共享,风险共担, 减少市场风险给个人造成更大的伤害,从而实现竞争双赢。然而农村市场的现状和社会诚信危机, 减弱了农民之间合作的可能性, 政治心理闭锁, 不愿以开放的心态寻求合作伙伴, 市场投资经营私人化,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明显降低。近些年, 不断出现的农产品价格变动对个体农民的冲击非常大,几年经营成果付之一旦的事情并不鲜见。
4 政治心理激变,政治行为情绪化,会增加农民群体政治行为失范的风险。
我国现代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时期,社会结构处在急剧分化过程中, 人们的经济地位随着市场经济潮起潮落,难于把握。农村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亦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由于土地使用中的征与不征,征多征少以及征用和征收中的土地赔偿标准各异,造成了乡民之间经济收人差距的迅速拉大, 乡民社会平衡被打破, 政治心理起伏激烈, 其行为也具有了情绪化,激情化和冲动化的特征。如,一旦土地赔偿标准与心理预期相差过大或一旦得知村委会和地方政府在土地赔偿问题上存在克扣现象,就会引发群体性冲突。
当前, 由于社会分配制度的改革,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仅如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按劳分配外的其他分配方式对人们经济收人的影响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较强而土地又属于集体所有, 因此在缺少信息,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和各种社会保障的前提下,农民就被抛进了经济大潮之中, 农村的经济体制率先改革, 虽然某些村民先富裕了起来,但更多的农民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 在后期的发展中受小生产势力影响而丧失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长期以来农民的生活状态出现停滞, 城乡差距拉大。再者, 农民工无论从事的工种还是工资待遇,劳动安全保护等都不高, 即便如此针对农民工的克扣工资, 拖欠工资现象仍很严重。不是主动介人而是被抛进市场大潮中的人们起起落落,缺乏应有的安全感和安乐感。农民对自身的政治地位和作用普遍看低,不同程度的对社会存有不满情绪, 自我政治防御心理较强,非理性的政治行为不断被内心强化。
农民对于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认识较多受其经济地位,生活阅历,政治经历和主观政治心理因素的影响,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并不看好的社会地位,使其政治心理变化始终处于剧烈震荡之中, 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 如官商勾结,官员腐败,权钱交易,生活奢糜等对农民的感官刺激是强烈的。一般情况下,虽然他们也能理性地认为,某种政治行为, 特别是政治暴力冲突行为是不可取的, 但由于受到环境诱因的影响, 出于原始的本能的政治激愤却去做了,各地不断出现的由信访引发的暴力冲突案件就是一个例证。如果农民群体的政治心理始终处于激愤,不满和情绪化状态的话,群体胜政治行为失范的风险将始终存在。
注释:
1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农民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研究》课题组于2009年组织学生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 发放问卷80份, 收回有效问卷638 份, 涉及巧个省份91 个自然村。 以下调查数据皆出于此次调查结果。
2引自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 《马恩选集》第四卷, 295 页, 人民出版社, 1972 年5 月l 版。
参考文献
[1]王惠岩:《政治学原理》 (第二版)[M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巧年2版。
[2]李祖平:“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J] , 5云南行政学院学锄2007 年第4 期。
[3]郊惠川: “浅析我国现阶段农民的政治心理变化”[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 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