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农成果 > 中农研究

以组织协同构建生态村居 ——基于广东省云浮市的调查与研究

作者:胡平江等  责任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6-09-25  浏览次数: 386

    【报告要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分田到户、分户经营,虽然“分”能够“活”,但是无法“合”, 分散布局使公共服务难以提供,分户经营也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为了解决“合”的问题,广东省云浮市以“组织协同”为抓手,以多元合作为基础,以利益共享为纽带,以协同共治为手段,促进农业合作化、农村组织化、农民主体化,构建起环境美好、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与政治文明的生态村居。具体而言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主体协同,组织协同是对农民、企业、合作社、理事会、党以及政府的协同,既涉及农业组织,也包括农民组织,还包括农村组织。二是工作协作,组织协同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经营方面,也包括生态环境工作,基层民主工作、社会建设工作的协调合作。三是利益协成,组织协同是以经济合作为基础,通过不同主体的利益共享实现多元合作,产生社会合力。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由“散”到“统”,由“统”到“分”的三个发展阶段。传统农村分散经营,其结果是农村一盘散沙。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统得过死而最终使农村失去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虽然“分”能够“活”,但是无法“合”,分散布局使公共服务难以提供,分户经营也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合”成为农村急需解决的大问题。2012年,广东省云浮市以“组织协同”为抓手全方位探索变“分”为“合”的新路子,将农村发展推入到“合”的新阶段。所谓“组织协同”,就是以组织建设为载体,以多元合作为基础,以利益共享为纽带,以协同共治为手段,促进农业合作化、农村组织化、农民主体化,构建起环境美好、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与政治文明的生态村居。

一、以合作社为平台,实现农民主体协同

“土地也能产出黄金,但小块不行,要靠大块”。云浮市通过引导农民成立合作社,促进生产要素的集成,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水平。

(一)生产要素集成

一是纵向联动,将土地、资本、技术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集成起来,建立集产、供、销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以该市明记果业合作社为例,合作社从沙糖桔种植、运输、加工包装到市场销售的不同环节都能有效解决,从而能获得稳定的产品供应,使合作社能有效对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大型超市。二是横向聚集,将性质相同、需求相近、产业相通的生产要素和合作社等实现横向聚集,实现生产协同化。如不同村落的沙糖桔病虫害防治,通过组建合作社,能有效推广防治技术,实现有点到面的防治。

(二)经营主体集合

其一,农户与农户集合。通过引导土地向大户流转,提升大户的经营效益,而出租农民也能获得每亩900元的租金收入,远高于自己耕种500元左右的收入。其二,农户与合作社集合。农户通过资金、劳动力以及机械设备等多种形式入股合作社,合作社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规模经营、高效经营。其三,合作社与合作社集合,组建合作联社。正如某合作社社长形容的,“单个农户是一根线,合作社是一根绳,而合作联社则是一股绳,使单个农户更具竞争性,更具抗风险能力。”

(三)经营方式集约

以合作社为杠杆,将传统经营方式推向集约化。一是规模经营。以该市榃两村植保专业合作社为例,合作社社员仅有80名,但经营有土地近400亩,同时还承接了附近村庄的土地耕种业务。二是专业经营。通过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使不愿意务农的农民能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愿意务农的农民还能根据自身技能实现合理分工。以该市翔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30岁左右的青年农民作为机械手,而50岁以上的农民专门从事植保工作。

二、以理事会为抓手,实现农民组织协同

2010年,云浮市以自然村为基础组织成立三级理事会,成为社会管理的一大创举。2011年,云浮市将理事会职能从从社会管理领域向经济领域扩展,使其成为生态村居建设的重要载体。

(一)组织农业生产

云浮市以理事会为中介,积极协调企业、农民等农业生产主体,优秀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有序进行。以该市聚龙米公司为例,公司通过理事会与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并由理事会组织当地农民进行耕种,有效减少了公司和农户直接谈判的交易费用。同时,农民通过理事会出面与企业商谈,监督企业对合同的执行,也壮大了自身力量,维护了自身利益。

(二)组织产品监测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突出问题之一。云浮市以村民理事会为载体,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延伸到村一级,构筑起最全面的“防护墙”。一是优化生产环境。由村民理事会组织农业综合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构建食品安全的良好环境条件。二是规范农民生产行为。由理事会引导建立村规民约,对农民生产活动进行实时监督与约束,制止乱用滥用农药化肥等不良行为。三是开展农产品安全教育。通过广泛分布在基层的理事会开展技术培训,使村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等。

三、以企业为载体,实现农业组织协同

传统家庭农业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其技术水平低,市场化程度不高,难以使农民脱贫致富。云浮市通过引导农民对接企业,将农民引入市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商品化程度。

(一) 建立企业+现代家庭农场机制

为破解农户生产规模太小,现代化程度低的问题,云浮市积极引导企业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与管理支持,积极发展现代家庭农场。一是提供技术支持。如该市温氏集团通过向农户提供物联网技术和自动化饲养设备,使单个农户饲养规模从6万只扩大到15万只。二是提供资金贷款担保。如该市稻香园公司2012年利用公司信誉担保,为农户担保贷款1300万元。三是提供管理技术。企业对农户的农产品质量规格等提出严格要求,使现代管理引入农民农业生产过程中。

(二)建立企业+合作社机制

单个农户其土地规模、经营能力有限,可能难以有效整合进公司企业。而借助合作社,则有效化解了这一问题。以该市榃两村为例,该村自发组织成立植保专业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并以此承接稻香园公司委托的农业生产服务。目前,两大合作社共吸纳80多名村民加入,社员在合作社内务工收入能达到2万元一年。同时,合作社也获得了企业的对口支持。如稻香园公司通过信用担保为榃两村农机合作社贷款600多万,为其购置插秧机、收割机等提供了资金支持。

(三)建立企业+理事会+农户机制

理事会作为公司和农户间的沟通协调中介,利用其社会权威,使公司和农户间的合约关系更加稳定。一方面,农户通过理事会传达了诉求,改变了传统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如农民需要退回土地时,只需向理事会提出申请,理事会就会负责处理农民土地退还工作。另一方面,公司通过理事会降低了管理成本。以该市稻香园公司为例,借助理事会这一中介,公司只需要与理事会打交道,虽然公司经营的水稻规模由2千亩增加到4千亩,但管理工作并未显著增加。

四、以政府为桥梁,实现农村组织协同

传统乡村治理,往往是 “政府唱戏、群众看戏”。云浮市在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过程中,通过政府组织协同,有效整合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资源,呈现出协同共治的局面。

(一)组建乡贤理事平台,协同村落社会组织

一是凝聚乡贤能人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出现了一大批老干部、老教师、外出乡贤等能人,他们享有较高的社会威望,受到村民尊敬。这些有财力、有智力、有慈善心的乡贤能人也想参与村庄建设,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平台,他们反而成为“体制外”的力量。而云浮通过组建理事会平台,让乡贤理事参与村庄治理与建设,成为农村发展的一支积极力量。二是整合政府、村庄与农民资源。通过实行“以奖代补”项目,发挥理事会组织作用,有力化解了农村公共建设过程中政府大包大揽、村庄难配合、群众难参与的问题。

(二)创新信用自治制度,协同农民与金融企业

其一,建立“信用担保贷款”,即由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和农信社代表等组成村级信用评定小组,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和分级授信,实现信用户无抵押免担保贷款。其二,建立产权抵押贷款,由相关政府部门、农信社以及第三方评估公司联合对评为信用农户的建设用地、承包地以及房产进行评估,并以此作为抵押物进行大额贷款。其三,鼓励企业担保贷款,即以公司信誉为担保,争取银信部门对农户授信并进行担保贷款。

(三)落实乡风文明建设,协同传统文化组织

一是引导乡贤理事带头推进公益事业,牵头组织编写村歌、村史、村民荣誉榜、好人好事汇编等宣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明辨是非、荣辱。二是组织“六祖诞”、“舞火簩”等民间风俗节庆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增进感情,建立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三是建立村规民约,让农民知廉耻,讲礼义,明事理。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组织资源,使云浮的生态村居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经济与自然环境上,也深化在精神文化上,让乡村建设提升到新境界、新高度。

五、“组织协同”的杠杆效应

(一)实现了农民由“各自为政”到“多元合作”的转变

云浮通过政府、银行、企业的协同,实现了农村的多元共赢。一是通过产权抵押贷款,促进了农民与政府的协同,实现了产权的“资本化”。以该市古勉新村为例,通过产权抵押贷款,该村53户新建房屋的农民已经获得贷款148万元。二是通过建设信用村等,促进了农民与金融部门的协同。以该市梁少棠一家为例,2007年受雪灾影响沙糖桔失收,导致其家庭陷入绝境。2010年,通过信用贷款2万元投入沙糖桔栽培,使其在2010年一年就获得了一万多元的农业收入。

(二)实现了农业由“分散经营”到“产业集成”的转变

云浮市以改革传统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为核心,实现了传统农业集约经营、产业带动的转变。一是农产品附加值显著增加。以该市聚龙米公司为例,公司的稻米产品市场销售均价达20/斤,带动了8万多农户致富。二是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以该市翔丰农机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通过整合社员资源,购买了8台拖拉机和3台拖拉机,实现了由人工耕种到机械化生产的转变。三是农业生产技术显著提高。如该市温氏集团将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引入到普通农户家,农民通过手机就能进行喂料、调节温度。

(三)实现了农村由“政府主导”到“协同共治”的转变

云浮市通过组织协同,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形成了一个上下互动、协同共治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一是农村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截至2012年,云浮市已培育自然村乡贤理事会8196个,理事68749人。二是农业合作生产组织发展迅速。2012年上半年,云浮全市培育农业合作组织达463个,带动农户27万多户。三是农民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2011年,云浮市自发召开自然村村民座谈会10.92万场次,整理群众意见建议公示7万多条次,群众自愿筹资3.01亿元,义务投工14.85万工日。

六、“组织协同”的理论启示

“组织协同”是云浮破解“三农”难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又一重大创新。其改革实践对于当前我国当前如何深化改革、谁来改革以及改革往何处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一)改革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改革发展的本质是为群众谋福祉,为此,必须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让群众意见得到尊重,让群众参与拥有渠道。只有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办好群众的事,真正惠及群众。同时,也只有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才能调动群众积极性,整合群众资源,以最小成本给改革带来最大的收益。云浮市在“组织协同”过程中,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方式,让群众参与决策,参与建设,参与管理,共享发展成果,以此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改革要遵循多元共赢原则

改革并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而是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只有遵循多元共赢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的凝聚改革动力,减小改革阻力,切实推进改革进程。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已经进入到由“分”到“合”的新阶段,农村面临的诸多新问题急需“社会合力”来解决。云浮市“组织协同”的做法,就是摒弃传统“政府主导”的思路,引导和发挥不同社会主体的积极性,让农民、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在改革发展中共存共赢。

(三)改革过程要先试点,后推广

当前,我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社会矛盾集聚,改革呼声高涨,不改革绝对不行,但改革也不能运动化,靠一两场群众运动来推进改革。云浮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稳步推进的改革方针。2010年,云浮以“主体功能扩展”为核心的社会管理改革过程中,率先在该市云安县取得试点成功后才逐步向全市推广。当前,云浮以“组织协同”为核心的生态村居建设,既是对前期改革的继承和深化,也是对该市不同区县试点经验的总结推广。

(四)改革实践需要顶层设计

改革不是盲动,特别要避免“翻烧饼”、“瞎折腾”。改革实践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政府把握改革规律,找对改革方向。党的十八大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但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就农谈农,特别需要顶层设计。云浮在农村综合改革过程中,改革思路、方案等规划和试点、推广、决策等事务都经过统筹协调,严密论证,以此做到上接中央精神,下合地方实际,上下互动,在持续和创新中推进改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