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农成果 > 中农研究

人情渐变味,压力猛于虎——基于全国31个省273个村3000位农户的4年连续调查与研究

作者:侯江华等  责任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6-09-25  浏览次数: 1251

    【报告要点】当前农村人情的互助功能日渐消失,维护社会团结的功能也日趋弱化,呈现出“名目杂、周期短、费用高、增长快”等特点。农民人情收入跟不上人情支出的增长速度,导致人情交往压力增大,人情风气变质,人情关系变味。对此,要积极响应中央“八项新规”,从改变庸俗人情消费理念着手,既要做好人情支出的“减法”,又要做好社保和收入的“加法”,保障农村社会交往及人情关系健康发展。

今年中央首次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而现今我国农村地区婚丧事宜“大操大办”之风却愈演愈烈,更有盲目攀比,借机敛财之势,使不少农户为“人情”所累,因“人情”负债,已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发展。为了解当前我国农村人情交往现状,把握人情交往特征,缓解人情交往压力,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依托 “百村观察”调研平台,连续四年对全国258个村庄,5000多农户开展了“人情交往及费用”的专题调研。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人情支出呈现出名目繁多,频率加快,费用上涨,压力增大的特点,而人情收入则呈现出普遍率低,收回困难,入不敷出的困态,使得农民谈“情”色变,为“情”所困。为此,课题组认为应从交往环境、交往心理和交往行为着手,多管齐下,为农民人情交往减负,为农村社会交往正轨。

一、人情支出“水涨船高”

一是名目杂,覆盖广。2008年到2011年,有人情支出的农户占比逐年上升,依次为87.72%91.6093.76%95.24%,四年间增长了7.52个百分点,可见人情支出现象在农村越来越普遍。调查发现,近年来,农户的人情支出从婚丧嫁娶等重大事件逐渐扩大到了满月周岁、升学参军、开张祝寿、探亲探病等事项,加上逢年过节,农村人情支出的名目庞杂繁多。

二是次数多,频率高。2009年,72.53%农户的人情支出次数超过10次,其中以1120次为主,占有效样本的33.43%。另外,2008年和2009年的户均人情支出次数分别是15.58次和17.62次,增长了13.09%,如果照此增速推算,2013年的户均人情支出次数将达到25.49/年,即平均不到半个月就有一次人情支出,支出频率加快,支出周期缩短。

三是费用高,增长快。2011年,样本农户户均人情支出3850.87元,占当年户均家庭收入的7.98%;此外,2008年到2011年,户均人情支出分别为2670.53元、2909.27元、3022.72元和3850.87元,年均增长率为12.98%,而2008年到2009年的户均家庭收入增长率是9.95%,可见农户的人情支出超过其收入的增长速度。

二、人情收入“入不敷出”

一是人情收入虽不普遍但集中度高。2011年,8.11%的农户家庭有人情收入,这些农户的户均人情收入达17052.03元,而当年95.24%的农户有人情支出,户均支出3850.87元。可见,绝大多数的农户在人情交往中处于“只出不进”,“入不敷出”的状态,这给其带来较大的货币压力。

二是人情收入比重增加但容易贬值。人情收入占当年农户收入的比重由2008年的22.65%增加到2011年的35.37%,但2011年的户均人情收入(17052.03元)是当年户均人情支出(3850.87)的4.43倍,可见,农户要想收回人情支出,则平均至少要四年多的时间,但当年支出的100元礼钱,现在甚至是以后再收回100元,显然贬值了。

三是人情收入增长但成本增长更快。20082011年,有效样本的户均人情收入依次为13745.92元、14425.04元、16738.91元和17052.02元,年均增长率为10.19%;而2008年到2011年户均丧葬花费的年均增长率是14.28%,户均嫁女和娶媳操办费用的年均增长率是13.17%11.96%,人情收入显然跟不上操办成本的增长速度。

三、人情交往“压力山大”

一是人情支出负担加重,压力增大。2011年,人情支出占生活支出的比重是15.18%,同比增长1.47个百分点,成为仅次于饮食支出(21.12%)的最大开支。有44.48%的受访农户认为人情支出压力大,26.05%的农户认为压力一般,剩余29.47%的农户认为压力较小和没有压力。

二是人情债务负担加重,人情变味。2011年,有家庭债务农户的户均人情支出是4112.58元,没有家庭债务的农户户均支出是3681.43元,前者比后者多331.15元。另外,2011年农户人情支出占家庭债务的比重为25.04%,而2008年只占12.50%,四年间整整翻了一倍,人情交往无疑加重了家庭债务负担,使正常人情交往变味。

三是对人情现状多表不满,期待改变。2011年,有11.74%的农户则迫切希望改变人情交往现状,持有“反感但只能随俗”的占24.16%,表示“无所谓”的占32.45%,还有31.65%支持人情现状。可见,大多农户对当前农村的人情交往风气不太满意,期望得到改变。

四、倡导人情往来新风尚

1、贯彻“八项新规”,遏制不正之风。应积极响应中央“八项新规”,倡导节约,反对浪费。对乡镇领导、基层公务员、乡村干部等党政人员的请客送礼、操办红白喜事等应做出规定,限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党员干部也要从自身出发,做好榜样,在社会上树立不送礼、不搞人情的清廉务实形象,以达到上行下效的效果。

2、制定乡规民约,削减人情支出。农村基层可以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制定本地或本村的乡规民约,剔除不必要的人情支出项目,并规定红白喜事的具体操办办法,从轻从简,省时省力,避免相互攀比和盲目跟风。

3、重塑交往观念,转变交往行为。应积极倡导“礼轻情意重”的新风尚,提倡通过交流与沟通来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改变人情只能靠送礼来维持,或礼金厚度代表人情深度等消极观念。农民也可从自家实际情况出发,用礼物来代替礼金,比如,新人结婚送巧克力、孩子升学送图书、老人过寿送寿桃等,既有面子又不失情义。

4、完善社会保障,提高收入水平。人情交往源于邻里间的互帮互助。因此,提高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是减小人情交往压力的重要手段。此外,人情支出费用和人情交往压力多与农户家庭收入密不可分,因此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其可支配现金收入,是提高农民社交信心和社交能力的根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