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 路等 责任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6-09-25 浏览次数: 548次
【报告要点】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组织日渐增多,成为发展农业、服务农民、繁荣农村的重要力量。如何进一步发展农民组织关键还得看农民的参与。现阶段,从农民的参与来看,以经济组织为主,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技术服务类为主,期待文娱服务类组织;以村庄自发成立为主,排斥外来民间组织;以农民自愿参与为主,兼以政府引导推动。有鉴于此,农民组织的发展应立足于农民需求,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种组织齐发展,加强政府与群众的协作,鼓励群众参与,同时增强农民组织的服务性,让农民受益又受惠,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深刻变化,农民组织化成为繁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民主的一条有效途径。为切实了解农民组织化程度,2012年暑假期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依托“百村观察”项目平台,对全国31个省245个村3648位农户进行了有关农民组织参与情况的专题调研。调查中发现,农民参与经济组织的积极性最高,同时对其他类型的农民组织也有较高的期待。参与农民组织后,农民享受的服务以技术指导为主,期待文娱等其他服务的发展。农民参与的组织中以村庄自发成立的为主,同时倾向于主动的参与方式。因此,建议农民组织应该从农民的需要出发,发展综合型农民组织,注重农民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群众的参与和村庄自组织,推进农民的组织化。
一、以农民经济组织为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调查显示,知晓村庄农民组织情况的农户有3218户,占比达到88.97% ;当中有314户参与农民组织,占9.76%。在已加入农民组织的农民中,六成以上的农民参与了经济组织,占比62.29%;参与民间组织的最少,占8.86%;参与政治组织和文化组织的农民分别占13.14%和15.71%。可见,农民参与的组织以经济组织为主。随着经济与人们需求的发展,农民参与的组织类型偏好逐渐趋向多元化。
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对农民组织类型有不同的偏好,单一的经济组织不能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需求。中年人自身的经济负担压力最重,对经济组织的参与也最高,其中40-49岁的农民经济组织参与率达到了66.94%。在政治组织的参与方面,随着年龄的上升,其参与率呈下降趋势,30岁以下的农民参与率达到了18.18%,而60岁以上的农民参与政治组织的仅有11.86%。老年人较热衷于民间组织,参与率为23.73%。中年人参加文化组织的比率相对较高,40-49岁和50-59岁的农民文化组织参与率分别达到了16.94%和18.81%。
对未来期待加入的农民组织类型调查中,有27.55%的农民表示,今后想加入如合作社、养殖协会等的经济组织,期待最高;期待参与文化组织的农民占比也较高,达到了23.21%;表达希望加入政治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农民相对较低,分别是13.23%和14.75%。可见,农民对农民组织的期待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经济组织,而是向多元化、综合性发展。
二、以技术服务类组织为主,期待文娱类服务
从农民参与农民组织的效用来看,参与村庄农民组织的农民所享受的服务以技术指导为主,占比达到了28.18%;其次是休闲娱乐服务,达到20.00%;另有19.09%农户享受到农民组织提供的信息服务;农民组织在帮助销售农产品和资金支持方面的作用较小,分别为7.58%和6.97%;此外,有18.18%的农民在调查中表示其所参与的农民组织未提供任何服务。从当前农民的参与情况来看,农民对技术指导类的服务期待最高,这也说明农民较多加入经济组织的原因。与之相应,经济组织在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类型的组织,达到了34.47%。政治组织在这方面的作用最小,占3.95%。但在提供信息方面,政治组织的作用最大,高于其他三个类型的组织,达到了42.11%,以村委会为代表的政治组织成为农村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在休闲娱乐方面,民间组织和文化组织的优势比较明显,分别达到了46.00%和69.01%,明显高于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
基于此,农民认为加入农民组织后其经济收入增加的占到了26.48%;其次是通过农民组织参与村庄事务,占到了17.59%;16.40%的农民表示参与农民组织后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善;在个人能力提高和改善身心健康方面,农民组织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农民认可的比率均达到13.83%;7.11%的农民认为在参与农民组织后自己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此外,有4.76%的农民认为参与农民组织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参与农民组织的效用、为农民带来的实际变化和切身利益的满足,成为吸引农民参与农民组织的基础和动力。
三、以村庄自发成立为主,排斥外来民间组织
农民组织性质不同,其参与率也呈现差异,其中以村庄自发成立和政府主导的两种性质的农民组织为主。农民参与的组织中有73.83%的组织属于村庄自发成立;其次是政府主导的农民组织,参与率达到22.27%;农民对外来的民间组织参与率较低,为2.34%。相对而言,农民更偏向于自发成立的农民组织,换句话说,农民组织的自主性越高,越受群众的欢迎。
自发成立的组织在各地区都是占比最多的,相比较而言,东部地区要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占到了78.02%,中部地区最低,占68.97%。西部地区政府主导型的农民组织参与率最高,达到26.17%,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17.58%和中部地区的22.41%。
务农者对参与的农民组织性质有较清楚的了解,更倾向于政府主导型的农民组织,其参与率要高于其他职业的农业,占到了23.45%。务工者长期外出,对村庄的农民组织缺乏了解,其中不了解组织性质的占比达到6.25%,另有12.50%的务工者选择了外来民间组织。由此可见,在熟人社会的氛围里,农民倾向于村庄自发成立的农民组织。
四、以农民自愿参与为主,基层干部引导推动
农民参与组织的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其中主动参与的比率最高,达到了51.30%。有35.07%的农民在村干部的号召下加入了农民组织。政府和大户的动员力相对较弱,通过这两种方式加入组织的农民比率分别为6.09%和2.90%。另有3.48%的农民是在随大流的情况下加入农民组织。主动参与是农民参与组织最主要的方式,同时,干部的积极引导也是农民参与组织不可忽视的推动力。
分职业看,在务农者中,政府动员的方式明显高于其他职业,占比达到7.49%。村干部号召这一方式在务工者中发挥的作用最大,占到了43.48%;对做生意的农民发挥的作用最小,比率占28.57%。教师及其他行业的农民选择主动参与农民组织的比重最大,为56.52%。做生意的农民主动参与的比率最低,占42.86%;而随大流的情况最多,达到了14.29%。
从不同类型的组织来看,政治组织中的政府动员方式高于其他组织,达到8.97%。通过村干号召参与组织中,经济组织的比率最高达到了38.55%;其次是政治组织,占到了29.49%。文化组织在大户带动和随大流两种方式上都高于其他类型的组织,占比分别达到了6.76%和8.11%。主动参与农民组织的农民中,民间组织占比最高,达到了67.92%;其次是文化组织,占63.51%;经济组织比率最低,为48.56%。农民在自主参与中,其选择的组织类型更丰富。
五、综合施策促进农民组织发展
农民对经济组织的积极性较高,但同时因自身的发展需求而呈现多元化的组织参与期待。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农民的利益诉求逐渐多元化,因此,顺应时代变化、尊重农民需求,发展多样化新型的综合性农民组织势在必行。
一是多种组织大发展,提高农民组织的综合性。以专业合作社为主力的农民经济组织充分发展,这不仅得益于近几年各级政府对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也与农民发家致富的愿望相契合。不过,伴随着农民收入的提升和生活的改善,对于其他的文化娱乐组织和社会志愿组织也有新的需求,这是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对农民组织的发展要求。同时,随着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对政治利益的诉求更为明确,对政治组织的期待随之提高。因此,发展多样化的综合性组织才能满足农民丰富的需求。
二是政府群众齐参与,增强农民组织的自主性。相对于政府动员、干部号召、大户带动等被动方式,农民主动参与的比率更高。这是因为,自发建立的组织基于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贴近农民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在政府的扶持下大力推动农民自组织的发展,培育本土化的农民组织,激发农民组织的活力。在农民组织的运行中,给与农民组织更大的自主性,在政策方面给予农民组织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和政策支持。同时,在必要时发挥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引导和带头作用,加强宣传,关注于农民的切身需求,反映农民真正的声音,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
三是生产生活相配合,强化农民组织的服务性。参与农民组织后所能享受到的服务,是吸引农民参与农民组织的最大动力。而当前的农民组织在服务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功能不全、服务力弱,导致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受阻。因此,一方面,政府在保证自主性的同时,要给与农民组织以资金、政策以及人力、物力的支持。支持农民组织活动的开展,在专业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人员的支持。另一方面,农民组织自身也要将关注的视角放全,不仅是提供农民生产方面的服务,也要关注农民的政治诉求、文化和社会交往的需求,更及时、全面、真实地反映农民需求,服务农民的发展,以组织的参与效用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