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 丹等 责任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6-09-25 浏览次数: 685次
【报告要点】农村居民的家庭教育消费问题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热点之一。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教育消费压力大,农民子女教育消费负担重,农民自身教育消费水平低,农民家庭教育消费差异大,陪读费形成新的消费压力。与此同时,农村居民家庭教育消费还出现了收入分层、家庭分层和职业分层等特点。为促进农村教育消费的均衡发展,还需要扩大投入主体,促进农村教育投入的多元化发展, 完善助学体系,减轻农民教育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和扩大消费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收费节节攀高,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特别是农民子女教育支出的成本畸高,加剧了农民的生活贫困,影响了社会稳定。目前,我国农民家庭教育消费状况千变万化、千差万别,认识复杂的农民家庭教育消费状况,掌握农民家庭教育消费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围绕这些问题,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百村观察”项目于2012年,对全国248个村庄的6192个农户,以家庭教育消费为主,从农民个人教育成本和子女教育成本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问卷调查和实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农民家庭教育消费现状总的来说表现为“五大现状”和“三大特点”。“五大现状”是农民家庭教育消费压力大,农民子女教育消费负担重,农民自身教育消费水平低,农民家庭教育消费差异大,陪读费形成新的消费压力。“三大特点”是教育消费出现收入分层,教育消费出现家庭分层,教育消费出现职业分层。
一、农民家庭教育消费 “五大现状”
(一)农民家庭教育消费压力大
2011年农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772.38 元,其中家庭人均教育支出为1326.03元,占比为19.58%,仅次于住房支出。从不同家庭来看,有一名学生就学的家庭,家庭人均教育消费支出为1049.72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15.50%,有两名学生就学的家庭,家庭人均教育消费支出为1523.11元,占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22.49%。显然,教育消费支出给农民家庭消费,特别是多子女家庭的消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农民子女教育消费负担重
2011年,农民子女的人均教育支出为1244.67元,而农民个人教育的人均支出为81.36元,与农民个人的教育支出相比,农民子女教育消费的负担更重。从各项教育支出的具体费用看,占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大头的是学生的学杂费,占教育支出的比重为91.4%,而住宿费占2.1%,伙食费占3.6%,其他费用占了2.9%。由此可见,农民子女教育成本较高,学杂费仍然是农民子女教育消费的最大负担。
(三)农民自身教育消费水平低
2011年,96.71%的农民没有个人教育培训的支出, 3.29%有个人教育支出的农民,其人均支出为81.36元,其中,用于各种教育培训的人均支出为48.12元,用于其他方面的教育支出为33.24元。而2011年,农民日常生活消费支出为3512.68元,人情支出820.35元,医疗支出825.07元。与其他支出相比,农民自身教育支出水平明显偏低,这一方面反映出了农民自身教育意识的缺乏,对个人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农民子女教育消费的压力较大,使得农民很难有多余的钱用于提高自身教育水平。
(四)农民家庭教育消费差异大
农民家庭教育消费受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较大的地域和性别的差异。从地区差异来看,2011年西部地区农民自身教育总支出水平最高,人均为91.78元,而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分别为70.70元、82.82元。而在农民子女教育支出中,户均教育支出最高的也是西部地区,为9987.18元,中部地区为8912.70元,东部地区为9960.34元。可见,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国家政策倾斜程度不同,农民教育支出也呈现出地区差异的特点。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农民的人均教育支出为100.18元,高于男性农民的77.17元,女性农民比男性农民在自身教育方面的投入更大。
(五)陪读费形成新的消费压力
2011年农户家庭教育支出中,户均陪读费支出为404.10元,仅次于学费、学杂费和伙食费。而从不同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陪读费要高于其他地区,户均支出为469.79元,城中村家庭的户均陪读费用更是高达1225.81元。陪读费用高与农村撤点并校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而较高的陪读费用也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新的消费压力。
二、农民家庭教育消费 “三大特点”
(一)教育消费出现收入分层
农民家庭收入与其教育支出不成正比,农村高收入家庭用于教育的开支小于中低收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消费负担更重。中低收入家庭子女人均教育支出达到7162.33元/年,高于高收入家庭的5633.92元/年。中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学费1775.38元/年,人均伙食费3359.09元/年,人均其他开支790.62元/年,均高于高收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本身收入不高,其子女教育的高消费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二)教育消费出现家庭分层
受家庭就业结构的影响,务工型家庭教育支出远低于务农型家庭,农民家庭的教育消费出现了家庭分层的现象。从农民自身教育情况来看,98.99%务工型家庭的农民没有自身教育支出。除此之外,务工型家庭农民自身教育支出也较低,为13.55元/年,对比而言,务农型家庭农民自身教育支出为79.29元/年,是务工型家庭的4.85倍。
(三)教育消费出现职业分层
职业比较稳定的家庭其扩大教育消费的倾向比较明显,而从事农业兼业、外出务工、个体工商经营等收入不稳定职业的家庭教育消费倾向较低。农村知识分子家庭(乡村干部、教师等乡村知识分子家庭)用于教育的投入是农户中最高的,其用于自身的个人教育支出和子女人均教育支出分别达到了792元和3056元,是最低的个体工商户家庭的2.99倍和2.97倍,农村知识分子家庭(乡村干部、教师等乡村知识分子家庭)教育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和教育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3.70%和20.16%,比个体工商户分别高了15.5和15.1个百分点。可见,职业背景也是影响农户家庭教育消费的重要因素,稳定的收入是扩大农村居民教育消费倾向的基础。
三、减轻农民教育消费负担“三点建议”
(一)引入多元主体,加大教育投入
一是增加政府直接投入,各级财政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学生教育的资金要以适当比例保持稳步增长。二是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多渠道并存的农村教育投入体系,积极运用金融、信贷、税收等手段, 支持农民、农民子女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倡和鼓励社会对农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尤其鼓励一些以农产品开发为主的新兴企业集团和社会组织,向农民教育的科研和教育进行投资,要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民间组织参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三是要通过改革现行的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将各类面向农民开展教育培训的社会资源纳入财政支持的范围,鼓励各类培训资源公开平等竞争,凭能力获得支持。
(二)完善助学体系,减轻农民负担
部分农村低收入家庭或多子女就学的家庭,教育支出负担较重,不少家庭甚至出现整体消费支出超出当期收入水平的情况,难以应付教育消费支出的需要。为此,我们要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参与的社会助学体系,切实减轻农民的教育消费负担。一方面政府和学校要成立农村贫困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对农村学生助学工作进行专门的管理。同时,领导小组要积极联系妇联组织、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为贫困生多方筹集善款,并从申请、调查到确认、公示,再到善款监管,不断完善农村学生资助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为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助学对象应该由学生自己提出申请,教师入户调查走访,领导小组确定名单,公开公示,爱心人士自愿选择,最终确定被资助名单。
(三)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提高农民家庭教育消费能力,扩大农民家庭教育消费倾向,减轻农民的教育消费负担,关键还在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为此,一是要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加工工业,拉长产业链,提高其附加值,增加农民农业收入;二是要发展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非农产业的收入;三是要统筹城乡就业制度,消除歧视制度,鼓励农民进入城市就业,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