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建功等 责任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6-09-25 浏览次数: 668次
【报告要点】近年来,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步伐较快,成效较为显著。但由于执行者对农村社区建设认识不清、管理不善,加之外部配套保障机制无法及时跟进,导致农村社区建设出现有了“速度”,缺了“规划”;抓了“硬件”,丢了“软件”;得了“效益”,难得“满意”等问题,不仅自身建设显得“力不从心”,更无法有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因此,农村社区建设需纳入到城镇化建设的轨道上来,更加注重社区管理、公共服务等“软件”建设,做到“软硬兼施”、“质效合一”,真正把农村社区建设为“政府得意、农民满意”的惠民工程。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已走过了近10年的摸索和建设时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面起步,农村社区建设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那么农村社区建设现状如何,农民受益状况怎样,今后又该如何与城镇化建设统筹发展?为此,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依托“百村观察”平台,连续四年对全国200多个村庄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的专题调研。调查发现:近年来农村社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正呈现由初步试点到大范围铺开之势,在取得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很好的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但是农村社区建设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是政策本身定位不明,缺乏法律支撑;二是建设资金筹措困难,后期建设乏力;三是社区管理薄弱,管理人才匮乏;四是农民参与性低,社区活力不够。因此,课题组认为,今后农村社区建设应着力于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软件”建设,把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引领,开创城镇化建设新局面。
一、有了“速度”,缺了“规划”
农村社区建设速度加快。一方面,农村社区数量增多。2008年到2011年,在200多个有效样本村庄中,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村庄个数依次是59、90、106和131个;另一方面,农村社区覆盖率扩大。四年间,农村社区建设覆盖概率分别是28.92%、36.59%、39.26%和50.38%,年均增长20.32%,照此推进速度,四年后该项政策即可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执行。
农村社区建设缺乏统筹与规划。一是政策不明。相关政策在国家层面尚未形成体系,“顶层设计”的不完善使得建设中缺乏理论指导和法律保障;二是缺乏统筹。地方农村社区建设各自为政,建设规划与建设标准相去甚远,缺乏统筹与协调;三是规划缺失。2009年到2011年,有村庄建设规划的农村社区所占比重分别是91.01%、83.02%、87.80%,说明社区规划滞后于社区建设推进步伐;四是规划缺乏科学性。2010年和2011年,分别有38.38%和42.40%的农村社区调整了自己的建设规划,规划使用期不到三年。
二、 抓了“硬件”,丢了“软件”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一方面,生活类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截至到2011年,样本社区的“村村通”和“组组通”建设率分别为95.42%和79.38%。农户家庭通电率、自来水入户率、有线电视入户率、互联网入户率分别是99.71%、94.43%、69.71%和19.54%,且在逐年增长;另一方面,生产类基础设施快速发展。2008年到2011年,农村社区村均电排数量依次是3.83、4.54、4.79和8.69个,每个社区年均增加1.21个。2009年到2011年,村均沟渠硬化长度分别是3445.38米、3201.03米、4815.09米,每个社区年均增加456.57米。
管理组织建设缓慢。一是社区管理薄弱。在有效农村社区样本中,有确切管理机构的社区占56.56%,社区管理机构设置率不到六成。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普遍较低,专业的社区管理人员仅占2.31%;二是社区组织较少。当前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率是74.81%,建设率年均增长17.83%,低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速度。村均经济组织和文化组织数量分别是2.49个和3.68个,近四年没有显著增加。
公共服务建设滞后。教育方面,调查显示,每新增一个农村社区的同时,就有0.81个幼儿园和0.99个小学被撤并。医疗方面,2011年,农村社区村均诊所数量、千人均医务人员数量和千人均床位数分别是1.43个、1.45人、3.58张,其中村均诊所数量还出现下滑现象。环卫方面,当前农村社区中,仍有三成多的村庄没有定点垃圾投放点和安排专人清扫垃圾。治安方面,2008年到2011年,农村社区的村均警务人员数量分别是2.10、2.15、3.23人和1.98人,无增加趋势,另外还有四成多的农村社区没有设立社区警务室。
三、得了“效益”,难得 “满意”
农村社区建设效益显著。经济效益方面,2008年到2011年,样本农村社区的村均企业数量分别是3.74个、3.25个、4.29个和4.41个,村均个体户数量分别是17.19家、20.04家、22.51家和25.58家,逐年递增。2009年到2011年,农户家庭年均收入分别是38319.76元、42480.07元、48532.51元,年均增长12.54%,明显快于普通村庄8.62%的年均增长率;社会效益方面。2008年到2011年,农村社区的村均涉案人次分别是1.75、1.06、0.92、0.78人次,稳步下降。村均农民上访人次分别是4.20、3.18、3.54和3.07人次,波动下降。村均拥有民间文化活动场地数量依次是2.21、3.03、3.77、5.44个,逐年增加,村均开展公益文化活动次数分别是5.59、8.01、7.83和10.05次,波动增加。
社区农民受益不显著。一方面,享受到政策实惠的农民不到两成。2010年,农村社区建设的覆盖率已达72.60%,但在有效受访农民样本中,认为自己“享受过”该项政策的农民仅占17.47%,还不到两成;认为自己“没有享受过”和“不清楚”的分别占到75.91%和6.62%;另一方面,社区农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满意度较低。2010年和2011年,农民的政策满意度权重指数分别是2.29和2.33,满意度仍未达到2.50的一般水平,更未达到3.00的满意度及格水平。
四、统筹协调,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一要“社城统筹”。一方面,完善政策法规。一要完善政策,就是不仅要将现有的零碎政策系统化、规范化,还要着眼未来,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轨道上来,出台有关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建设互动、统筹发展的新政策;二要完善立法,主要涉及到土地征用、补偿、房屋产权、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方面,使农村社区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好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统筹规划。一是规划必须先行,做到无规划不动工。二是在具体制定规划时,须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三是规划要将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相统筹,避免“二次规划”。
二要“软硬兼施”。当前农村社区的短板在于社区管理、社区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这些不足之处也正是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加快农村社区房屋、道路、广场等“硬件”建设的同时,须着重加强“软件”建设:社区管理方面,一是要理顺社区、村委会和政府的管理关系,明确各级管理权责。二是要注重引进社区管理人才和培训现有管理人员,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三是要实施社区管理制度化建设,制定工作章程、规范管理行为。公共服务方面,社区公共服务并不是原有公共服务的简单整合,而应扩大社区公共服务的半径和服水平,如社区学校应加大校车投放,服务较远地区的农村学生。社区医院应建立驻村卫生所,方便居民就近问诊等。社会保障方面,一是要着重解决集中居住后社区居民的就业问题,建议可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社区产业和乡镇企业,这样在增加集体收入,保障建设资金的同时,还可以就近吸收社区剩余劳动力。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险,一方面做到新农合、新农保的应保尽保,另一方面就是要做好各类农村社保与城镇职工社保的统筹工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好准备。
三要“质效合一”。一是注重规划质量。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质量不仅体现在规划的统筹性和前瞻性,还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此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必需公开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多调研走访,把群众的主要困难和实际需要纳入规划,杜绝“闭门造车”;二是要严把工程质量。农村社区的建设规格、标准应与城镇化建设标准相统一。此外,还应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可组织专职人员,不间断地对建设工程开展巡查,杜绝“豆腐渣工程”;三是提高综合效益。农村社区的建设,不仅要有高质量,还要有高效益。一方面可充分利用行政资源,把社区基层党委和政府部署的工作、有关部门指导的工作、以及社区自身的各项工作进行整合,群策群力,做到人尽其才。另一方面可整合建设资源,把农村社区建设资源同新农村建和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广播电视、移民扶贫等惠农政策相结合,发挥现有建设资源的最大效益,做到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