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利明等 责任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6-09-25 浏览次数: 409次
【报告摘要】职业因素是否影响老年人的思想状况,不同职业老年人的思想状况是否存在差异,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课题组在对全国城乡6031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对不同职业老年人的思想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了解不同职业老年人的思想状况。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基本结论:职业因素影响老年人的思想状况。不同职业老年人在对党、政府、老年人政策的评价以及社会态度方面存在差异。对党了解越多的人,对党的评价越高;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打交道越多的人,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越低;生活越无保障的老年人,对养老问题的担心度越高,对养老政策的满意度越低。鉴于此,需要“点面结合”,以健全养老保障体系为核心点,以家庭赡养、社会关怀、老年人社会参与等为关键面,改善老年人生活与思想状况,以此来凝聚老年人民心。
一、老年人对党的认可度呈现分化态势
(一)老年人对党的评价随着职业的转变而变化
分别考察不同职业老年人对党、党支部书记和身边党员的认可度,从农村来看,务农者、务工者、个体户、乡村教师与医生等专业人员、政府公务员(以前担任政府公务员,目前在农村居住和生活的老年人)认为党“一直能”为人民办实事的比重依次为72.1%、70.7%、71.4%、84.1%、86.5%;认为所在社区党支部书记“发挥了作用”的比重分别为64.4%、62.6%、63.9%、80%、75%;认为身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的比重分别为42.5%、35.9%、36.1%、49.3%、59.6%。由此可见,随着职业由务农、务工、个体户向专业人员、政府公务员的转变,农村老人年对党、党支部书记和党员的认同度都呈上升趋势。
从城市来看,务农者(以前在农村务农,目前在城市居住和生活的老年人)、务工人员、私营工商业者、专业人员和公务员认为党“一直能”为人民办实事的比重依次为66%、65.8%、56.7%、71.4%、82.3%;认为所在社区党支部书记“发挥了作用”的比重依次为44.7%、48.3%、46%、49.6%、65.1%;认为身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的比重分别为32.1%、37.4%、34.9%、40.4%、50.4%。可见,随着职业由务农、务工向专业人员、政府公务员的变更,城市老人年对党、党支部书记和党员的认可度都呈上升趋势。
(二)农村老年人对党的认可度更高
从城乡对比来看,农村老年人对党办实事的认可度、对党支部书记发挥作用的认可度都普遍高于城市老年人。在党办实事的认可度和党支部书记的认可度方面,农村务农老年人比城市退休前务农的老年人分别高出4.7%和19.7%;农村打工者比城市工人分别高出5.6%和14.3%;农村个体户比城市私营工商业者分别高出14.7%和17.9%;乡村教师、医生等专业人员比城市教师、医生等专业人员分别高出15.1%和30.4%;农村公务员比城市公务员分别高出1.8%和9.9%。由此可见,农村老年人对党的认可度普遍高于城市老年人。
(三)老年人协会有利于老年人对党的评价
从农村来看,在社区“有老年人协会”时,职业为务农、个体户、专业人员、政府公务员的老年人认为党“一直能”为人民办实事的比重分别为79.8%、85.7%、93.8%、90%,均高于“没有老年人协会”时的这一评价70.6%、66.7%、80.8%、85.4%。可见,相对于没有老年人协会的农村社区,有老年人协会的农村社区中,老年人对党的评价更高。
从城市来看,在社区“有老年人协会”的条件下,务农者、工人、私营工商业者、专业人员、政府公务员认为党“一直能”为人民办实事的比重分别为75%、72.2%、67.2%、73%、87.6%,均高于“没有老年人协会”时的这一评价63.7%、59.4%、47.1%、68.8%、76.1%。由此可见,在有老年人协会的条件下,城市各类职业的老年人对党办实事的认可度更高。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协会对党的评价和认同有正面作用,在有老年人协会的条件下,老年人对党的评价更高。
二、与政府打交道越多,对政府服务满意度越低
(一)农村担任过公务员的老年人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较低
务农、务工人员、个体户、专业人员和政府公务员职业的农村老年人对政府服务“满意”的比重分别为71%、68.4%、69.4%、78.6%和65.4%;对县乡干部工作“满意”的比重分别为43.7%、41.6%、30.6%、50%和39.2%;对村干部工作“满意”的比重分别为58.1%、69.9%、55.5%、65.8%和38.4%。由调查结果可知,担任过公务员的老年人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满意度较低,乡村教师、医生等专业人员的满意度较高,务农者和务工者的满意度居中。由此可见,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越了解的人,其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可能越低。
(二)城市私营工商业者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满意度较低
退休前为务农人员、务工人员、私营工商业者、专业人员和政府公务员职业的城市老年人对政府服务“满意”的比重分别为67.9%、54.5%、50.7%、63%和62.5%;对县乡干部工作“满意”的比重分别为43.7%、41.6%、30.6%、50%和39.2%;对社区工作人员工作“满意”的比重分别为60.3%、61%、48.3%、51.1%和53.1%。由数据可知,从事私营工商业的老年人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较低,务农老年人的满意度较高,务工者、专业人员及公务员的满意度居中。由此可见,与政府、社区工作人员打交道越多的人员,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可能越低。
三、保障程度越低,老年人的养老态度越消极
(一)老年人对养老问题的担心度随着职业变更而变化
从农村来看,务农者、务工者、个体户、专业人员、政府公务员表示“担心”养老问题的占比分别为41%、32.3%、27.8%、26.5%、14%。从城市来看,退休前职业为务农、务工、私营工商业、专业人员、政府公务员的老年人表示“担心”养老问题的比重分别为62.2%、35.1%、42.3%、19.5%、15.2%。可见,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随着职业由务农、务工向专业人员、政府公务员的转变,老年人对养老问题的担心度逐渐降低,务农老年人最为担心养老问题,政府公务员的担心度最低。
(二)务农老年人对养老政策的满意度低
在养老政策的满意度方面,从农村来看,职业为务农、务工、个体户、专业人员、政府公务员的老年人对养老政策“满意”的比重依次为72.8%、75.3%、75%、78.5%、86.5%。可见务农者的满意度最低。从城市来看,务农人员和专业人员对养老政策“满意”的比重较低,分别为64.8%和58.3%;务工人员、私营工商业者、政府公务员对养老政策“满意”的比重分别为66.2%、72.7%、78.4%。可见,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务农者对养老政策的满意度都较低。
(三)务农老年人对老年人政策落实的关注度低
在老年人相关政策落实的关注度方面,从农村来看,务农者、务工者、个体户、专业人员、政府公务员对老年人相关政策“关注”的比重分别为62.8%、73.1%、69.5%、75.7%、71.2%,务农者的关注度最低。从城市来看,务农者对老年人相关政策“关注”的比重最低,为69.9%;政府公务员的关注度最高,为85.7%;务工人员、私营工商业者和专业人员表示“关注”的比重分别为74.9%、72.4%和84.1%。由分析可知,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务农老年人对老年人政策落实的关注度较低。
四、不同职业老年人的社会态度
(一)个体从业人员最为担心社会治安
从农村来看,务农、务工、个体户、专业人员、政府公务员的老年人“担心”社会治安的比重分别为34.4%、32.3%、38.9%、20%、15.4%,个体户对社会治安最为担心。在城市老年人中,私营工商业者最为担心社会治安,其比重为27%;务农者担心的比重最低,为20.8%;务工者、专业人员和政府公务员“担心”社会治安的比重分别为25%、23.1%和26.9%。由此可见,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那些从事个体经营的老年人对社会治安问题最为担心。
(二)城市老年人认为贫富差距较为严重
从农村来看,务农者、务工人员、个体户、专业人员、政府公务员认为贫富差距“严重”的比重分别为60.2%、72%、48.6%、55.7%、59.6%,个体户认为贫富差距“严重”的占比最低,务工者认为贫富差距更为严重。从城市来看,教师及医生等专业人员、政府公务员表示贫富差距“严重”的占比较高,分别为80.6%和79.3%;务农者的比重较低,为69%;务工者和私营工商业者的比重分别为76.5%、73.1%。可见,城市老年人中,专业人员和政府公务员认为贫富差距更为严重。同时由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从职业来看,城市老年人认为贫富差距严重的比重都要高于农村老年人,即城市老年人认为贫富差距问题较为严重。
(三)务农老年人社会参与意愿较低
农村老年人中,务农者、务工者、个体户、乡村教师与医生等专业人员、政府公务员表示愿意参与村庄管理的比重分别为68.5%、83.7%、75%、83.8%、76.5%,务农老年人愿意参与村庄社会管理的比重较低。
城市老年人中,教师及医生等专业人员最愿意参与社区管理,其比重为82.1%;其次为政府公务员、务工人员和私营工商业者,其比重分别为79.4%、76%和69.3%;务农者愿意参与社区管理的比重最低,为62.2%。可见,退休前务农的老年人参与社会管理的意愿较低。
五、基本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在对党的态度上,随着职业由务农、务工向专业人员、公务员的转变,老年人对党的认可度呈上升趋势;同时农村老年人对党的认可度普遍高于城市老年人。在对政府的态度上,从农村来看,曾担任公务员的老年人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满意度较低,乡村教师、医生等专业人员的满意度较高,务农者、务工者和个体户的满意度居中;从城市来看,从事私营工商业的老年人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满意度较低,退休前务农的老年人的满意度较高,务工者、专业人员及公务员的满意度居中。在对老年人政策的态度上,随着职业由务农、务工向专业人员、公务员的变更,老年人对养老问题的担心度呈下降趋势;同时,与其他职业相比,务农老年人对养老政策的满意度较低,对老年人政策落实的关注度也较低。在社会态度上,从事个体经营的老年人最为担心社会治安问题;同时,与农村老年人相比,城市老年人认为贫富差距问题更为严重。
基于上述分析,课题组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改善老年人生活与思想状况,凝聚老年人民心。
一是完善养老保障体系,解决老年人后顾之忧。要根据城乡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尤其是将农村老年人和城市无保障老年人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实行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和完善医疗保险,对于生活特别困难的老年人,可由政府代缴保费,确保这部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加强企事业退休老年人与以前工作单位的联系,适当提高其退休金水平,充分发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作用,提高其养老福利与待遇。
二是推进多样化养老模式,营造良好养老环境。针对不同职业老年人的多样化养老需求,可推行社区养老、养老院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将政府、市场与社会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改善养老的设施与条件;同时开展适合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咨询活动和其他各类服务性活动,为其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
三是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协会组织,搭建老年人参与平台。可充分利用专业人员及公务员老年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其搭建社会管理的平台,可让其担任社区工作人员,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也可组织这部分老年人成立老年人协会、志愿团体等组织,通过发挥余热,提高其自我荣誉感和社会参与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