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田野日志

调研感悟:老故事里听故事,“活历史”中说历史

作者:程宿钱  责任编辑:于佳佳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9-09-05  浏览次数: 53878

老故事里听故事,“活历史”中说历史

长春工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7级 程宿钱

村庄公共性的调查是对一个乡村的追忆。三位年长的老人,共同讲述过去的时光,相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生活体验。他们讲述自己的历史,讲述乡村的历史。虽是相同的村庄背景,但却塑造出三位特色鲜明的老人。由老人看历史,由老人知现在。

穷且益坚的“耄耋老人”

第一位老人年龄最大。九十七岁的高龄再过几年就是百岁了。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记忆。对村庄的点点滴滴还是记得较为清晰的。在去拜访他的路上碰巧遇到了他,老人真是年纪大了,背几乎弯到了九十度,走的缓慢,但令人欣慰的是老人走的算是平稳,老年人的毛病都有点,但对于他这个岁数来说算是硬朗了。能吃能喝能走,不躺在床上,不需要儿女过多的照顾,真是难得。回忆起以前,老人有很多可以说的,但记忆太过深刻反而不想回顾过去。他一直在说:“还是现在的生活好,有的吃有的穿日子过的不错了。没读过书,不会写字,不识大字一个。吃了穷的苦,再也不想过穷日子了。‘半截身子入土的人’现在活一天是一天了。在家养老、儿孙满堂,生活也还是不错的。”让我惊讶的是老人过得算是不错,但是穿的衣服却打有补丁。老人说:“这是‘老布’做成的衣服,裁缝手工做出来的,不是现在机器生产的。质量好的很。”虽然打了补丁,但是老人很是珍惜它。

老人的听力不是很好,采访的过程也是费了一番功夫。还有就是这土生的家乡话,让我在书面语的“翻译”过程中碰到了困难,还好老人非常有耐心,而且有家人的帮助让整个采访顺利结束。采访结束后,不禁感慨长寿的老人在这大山里度过余生,也不用去想太多。那么未来的我们呢?在发达的医疗水平下,我们能活到多少岁?我们真正熟记于心的又有多少呢?

扎根深山的“老干部”

老人住的有点远,走过村里开矿石的山口,沿路伴着小河流,走了许久才到老人的住所。走近老人的住所后,老人在门口和邻居闲聊着。这是第二位老人,年纪较为小一点,是一位老干部。他记事清晰,了解的也比较多,不仅识字还会写字,文化水平也算是高的。贫农的家庭出身,个人的优秀素养,让他逢时当上了村庄的干部。老人用自己的能力改变了穷苦的生活,为乡亲们出声。老人说:“人民推选出的干部,理当为人民服务。”

老人拄着拐棍行走,黑瘦黑瘦的,饱经风霜的一生。干了一生到老了,现在也是心忧村事。大事,村里人都会来问问老人的意见;小事,隔壁邻居小纠纷老人也会来协调协调。老人干了一辈子,忧心了一辈子。清廉做人、公正做事也许说的就是老人。对于我的到来,老人很是开心,因为他好久没有和人聊过那个时代的事情了,也没有人这样静静地认认真真地听他讲述。他是那个时代干部的代表,是那一代人的记忆。

回去的路上下起了大雨,坐在摩托车上,雨打在脸上,那刻没有想去躲雨的冲动,感觉这山间的雨格外的清凉,甚至可以给人净化心灵、洗刷污垢。这是在熙熙攘攘的市区难以体会到的宁静,在山间小路上也唯有这一辆车在飞驰,在雨中闯过。山里的雨总是会带来山雾,山里的老人总会带来时代的记忆。朦胧中带来神秘感,也许这就是大山独特的魅力,这就是老人独特的吸引力。

偕老共扶的“老党员”

最后一位老人是一名老党员。老人住在山顶上,去找他时爬坡很是累。老人基本上没什么事儿很少下山,在山上种点粮食和菜,儿子给一些钱,国家给一些养老金、退休金,就能很好的生活了。再者老人的腿脚也不大利索,下山也很不方便。

奶奶身体很是不好,爷爷照顾着奶奶,相互扶持。在我采访时奶奶打算起来让座,但是很明显可以看出来,奶奶的身体很差,动一下也很是艰难,几乎难以直起身子,而后又难以坐下。但是奶奶坚持给我让座。奶奶对我们小一辈的关怀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温暖。爷爷对奶奶十分关爱,扶着奶奶坐下、站起来,没有一丝一毫地不耐烦,爷爷的眼神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奶奶。双手一直扶着奶奶,还给奶奶拿了件衣服当垫子。老夫老妻这么多年的感情,让人很是羡慕。在村庄里携手度过了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现在到了这个高速发展的世界也是携手共进,直到生命的尽头。

爷爷对问题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感觉是有点迟缓了,但是还是尽力积极地回应我,奶奶也时不时地进来搭几句话。奶奶一说话的时候,爷爷是格外开心的,这样不经意间的互动让人感到格外的温暖。

在这段对话结束时,也是到了调查的最后。我有些许伤感,这么长的时间对这个村庄产生了情感。感情的自然流露,长时间相处下的不舍。我爱上了这个村庄,甚至是迷恋上它的纯真、自然与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