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 兰 责任编辑:网络部 信息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07期 发布时间:2019-04-09 浏览次数: 3026次
【摘 要】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农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了解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我们要通过提高文化供给效率、健全村民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机制、以市场化、多元化文化供给模式来破解农村公共文化供需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公共文化;农村;文化建设
从现实来看,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滞后供给与迫切需求、无效供给与实际需求、单一供给与多元需求等几个方面,对此,我们应通过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健全农村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供给模式等途径予以解决。
农村公共文化供需存在矛盾
政府供给相对滞后与农村群众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公共文化供给,力求满足社会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但是,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资金相对短缺,政府在公共文化方面的投入难以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政府公共文化供给滞后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审批缓慢。以图书供给为例,2018年,我国居民的平均阅读量为5.5本,广大农村地区的图书供给量尚未达到人均阅读量。随着电子图书的兴起,社会公众更倾向于阅读电子图书,向广大农村地区供给纸质图书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众的多样化阅读需求。此外,滞后的文化供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政府无效供给与农村群众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对农村群众文化服务供给的产品总量日益增加,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供给数量超过正常文化需求的现象,一定程度导致了公共文化服务过剩,造成了无效供给和资源浪费。虽然政府在公共文化供给总量上有所增加,但是在文化产品供给种类和服务质量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部分公共文化产品或服务无法满足农村群众的实际需求。以常见的电影下乡为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时常迎来电影下乡活动,但事实上播放的电影并不能充分调动农村群众的参与热情,导致电影下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无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此外,我国部分地区政府一直存在“文化即图书”的心态,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应以图书供给为主,于是在农村地区兴建图书馆,大量采购图书,但事实上,部分农村地区更需要养老院、老年活动站等服务场所,对图书馆的需求并不高,这也引发了一定的图书资源的浪费。
政府单一供给与农村群众多元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对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供给的重视度不断提升,文化供给呈现“井喷式”发展,但这种发展过于注重服务速度,并未过多的涉及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从农村群众的需求来看,现阶段群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趋于多元,涉及文化的各个领域。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多元化的公共文化供给显得不足,政府文化供给仍较为单一。除此之外,公共文化供给还体现为主体单一。农村地区多数文化供给都由政府出资,企业和群众自发性的供给数量较少,形成了供给主体单一、过度依赖政府的现象。以广东省农村文化供给为例,广东省公共文化供给超过90%由政府提供,企业参与公共文化供给的总量不足10%。
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
面对农村公共文化出现的供需矛盾,政府应承担起相应责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逐步化解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
首先,加大农村公共文化供给资金。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最主要实施者,要提高公共文化供给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同时,我们要拓展多元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尤其是一些企业、行业协会,要合理引导和利用多元资金,确保公共文化供给资金充足。政府部门应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确保专项资金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做到专款专用并防止出现资金的浪费。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公共文化基础。一直以来,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导致文化事业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为确保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持续发展,各地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的硬件支撑。
最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队伍。我们要深入到广大农村地区,引导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积极带领群众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我们应聘请高素质文化管理人才,持续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确保公共文化服务队伍能够始终保持专业性,同时,不断壮大人才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化解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需完善村民公共文化供给机制
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农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了解不足。化解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需要健全农村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机制。
首先,完善村民参与机制。应健全村民参与机制,赋予村民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让村民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更具话语权,从而使农民的文化需求得到真正的表达,政府才能根据农民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只有保障农村群众合理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才能确保政府公共文化供给更加贴合群众需求。
其次,畅通村民需求表达机制。公共文化供给的目的是提高农村群众的文化水平,让广大农村群众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长期以来,我国都采取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共文化供需出现矛盾。政府应建立健全村民需求表达机制,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通过走访调查,真正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同时注重不同区域的差异,做到公共文化供给因地制宜,以村民满意为宗旨,科学制定公共文化供给方案。
最后,完善文化供给考核机制。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离不开群众的监督,应完善群众监督机制,对公共文化资金使用、公共文化资源分配进行监督,既要防止资金滥用,更要防止出现“好大喜功”的浪费现象。此外,农村公共文化供给还应健全考核机制,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指标,对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将村民满意度纳入到考核之中,确保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真正服务于村民。
化解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需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供给模式。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中存在政府单一供给与多元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供给模式。一方面,政府要激励企业、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参与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将企业、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参与主体中,发动更多力量开展文化供给服务。同时,企业、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在资金和资源上更具独特优势,能够有效降低公共文化供给的成本。另一方面,要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或服务的种类,形成多元化供给市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公共文化产品或服务范围要突破传统领域,比如图书馆、活动站等,应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范围的拓展,比如可以运用网络和新媒体等途径,让村民享受更多网络文化服务,确保村民与时俱进,享受互联网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捷,以多元化的文化供给满足群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汪独友:《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11期。
[2]任鹏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估研究:理论溯源、功能审视与实践反思》,《图书馆建设》,2018年第11期。
[3]闫小斌:《启蒙: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之初始价值与使命》,《图书馆建设》,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