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凤志 魏永艳 责任编辑:网络部 信息来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19-04-06 浏览次数: 7535次
【摘 要】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正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呈现崛起之势,“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是中国日益成为强盛国家历史背景下探索中外对接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思路,是对传统地缘战略谋求国家地理空间利益扩张的霸权战略思维的超越。中国走超越地缘政治扩张的霸权国家崛起道路,是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国家和平发展战略与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互动的产物。“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基于中国对外包容发展、普惠合作与平等共建的和平发展新理念、新思维,统筹了国内与国外两个大局,设想了中国主动融入世界、依托亚洲造福世界的新蓝图,具有和平、发展和繁荣的经济政治效应。“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的中国理念和逻辑就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西方地缘政治理论与实践中,战争崛起、强国独尊、以实力和侵略谋求地缘扩张与控制的窠臼,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开创了中外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关键词】“一带一路”;地缘政治学;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是中国主动应对21世纪初世界发展机遇与挑战、统筹国内与国外两个大局、推动中外经济发展与合作的重大战略举措。“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正在超越霸权政治思维和传统的地缘政治观念,创立了中国对外包容发展、普惠合作与平等共建的新思维与新实践,是崛起之中国主动融入世界、普惠周边的重大举措。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我们超越传统地缘政治思维、规避大国地缘政治权力争夺的陷阱具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是中国探索中外对接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思路,与地缘战略谋求国家地理空间利益扩张思维存在本质区别。因为国外智库在全球议题设置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所以,本文将以梳理总结国外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研究的态度与观点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系统阐发“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对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全面超越。
一、美俄欧智库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研究的地缘政治思维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及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国外智库学者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报告与学术论著如春笋破土般大量涌现,“‘一带一路’已经逐渐成为一门世界性的显学”[2]14。目前,在国外数以千计的战略智库之中,有超过600家智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其中,美国有190余家、欧盟有170余家、日本有70余家、东盟国家有50余家、西亚国家有34家、俄罗斯有26家、韩国和印度各有21家、中亚国家有11家、巴基斯坦和拉美国家各有7家。这些智库学者基于各自不同的文化理念、思维习惯和利益考量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关注和研究,就其关于“一带一路”发布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著的观点而言,持积极应对态度的占45%左右;持观望和客观审慎态度的占45%左右;持主观反对和消极排斥的占10%左右。[2]14-15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外国智库有美国的智库、俄罗斯的智库和欧盟国家的智库。
(一)美国智库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政治认知
美国智库的各项工作大多是由董事会全权负责的,董事会的运行资金来自不同的财团与美国政府和军方的资助。美国很多知名智库经常标榜自己的“独立性”、“无党派性”和“非营利性”,但其非独立的资金来源这一重要因素,对于这些智库学者的研究旨趣和价值导向不可能毫无影响。美国智库背后的这些财团出于保护和扩大其自身经济利益的需求,往往会通过智库公开发表研究报告和预测报告的方式,来影响社会舆论和政府决策。美国政府也非常喜欢和习惯于通过智库这个“第三方”渠道,来为其某些政策的出台试探各界的反应和寻求理论上的支持,由此构成了美国式财团、智库与政界“铁三角”的政治体制结构。
近年来,美国智库学者逐渐加大了对“中国崛起”与“美中关系”课题的研究力度,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课题。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詹姆斯·麦甘领衔的智库研究项目组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2016》),选取布鲁金斯学会、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兰德公司、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与外交关系协会五家知名智库作为研究对象,以美国智库对“一带一路”研究的选题取向与价值倾向作为检索关键词,运用Nvivo分析软件对以上五大智库在2017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有关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进行检索分析。从检索的直接结果来看,在美国这五家知名智库官方网站2017年1—6月份公开发布的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大多是诸如“中国”、“新兴”、“全球”、“经济”、“联合”、“可持续”和“国际化”等不带有价值判断色彩的中性词汇,当然,其中也出现了“政治”和“战略”等带有明显地缘政治与战略意图的词汇。《报告2016》中的检索结果显示,美国五大顶尖智库发布的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报告和论著中使用的中性词汇多于并频于负面色彩词汇。基于这一检索结果,《报告2016》认为,美国智库和政界对于“一带一路”基本持中立态度。在《报告2016》中直接转述的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布鲁金斯学会和兰德公司关于“一带一路”的认知表述,已经非常明显地揭示了美国智库对于“一带一路”的质疑倾向与消极态度。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报告2016》显示: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认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真实目的是为了争夺能源和扩大自己的地缘政治势力范围;兰德公司认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真正意图在于谋取亚洲霸主地位;布鲁金斯学会则认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战略图谋十分明显,而且并不看好“一带一路”的前景。[3]另外,除了《报告2016》之外,很多资料表明,包括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外交政策研究所和史汀生中心等著名智库在内的美国智库,多数对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都充满戒备心理和战略性误读。例如,外交政策研究所虽然承认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受到众多国家的欢迎,但在其发布的相关报告中却更热衷于渲染“一带一路”对于中国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威胁。如在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上,明确将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项目、缅甸皓漂项目、斯里兰卡汉班托特项目和马尔代夫项目等“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列为中国力图挤压印度地缘战略空间的挑衅举措。美国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在相关报告中也曾明确表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具有联合巴基斯坦共同削弱印度的战略意图,提出印度莫迪政府应该采取与“一带一路”针锋相对的对冲策略。在史汀生中心发布的相关报告中,表面上认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将“三大洲”连接起来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提出了“一带一路”在地缘政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潜在的负面影响。[2]16-17美国智库学者出于不同的理解和考虑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种种质疑和非议,这种误读和曲解主要是传统地缘政治理念主导的冷战思维和霸权思维使然。
(二)俄罗斯智库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政治认知
俄罗斯智库学者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态度显得相对平和、务实和审慎。目前密切关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俄罗斯智库至少超过26家,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俄罗斯战略与科技分析中心、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卡内基莫斯科中心、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和俄罗斯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等著名智库。从俄罗斯智库发布的相关报告来看,与美国智库具有明显的差别,尽管俄罗斯智库也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有一些顾虑和质疑,但也提出了颇具建设意义的意见和建议。俄罗斯智库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有疑虑,主要是三方面因素使然:一是俄罗斯民族特性;二是俄罗斯国家利益;三是对“一带一路”倡议不了解。首先,俄罗斯民族的特性就是力图成为国际事务的主动施动者、决策者甚或缔造者,而不仅仅甘居普通参与者,更不能接受自己被边缘化,又因为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中亚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俄罗斯担心“一带一路”可能引发甚至加剧中俄两国在中亚地区的直接利益冲突,所以,俄罗斯担心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提出的“欧亚联盟构想”有重叠或冲突。其次,随着俄罗斯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逐渐凸显,俄罗斯越来越担心外来人口取代本民族的主导地位。第三,在中国刚刚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际,俄罗斯智库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商、共建和共享的逻辑内涵还不甚了解和信任。
俄罗斯媒体、智库和政界对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态度是发展变化的,他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和态度是经历了一个从担心影响其利益转为认同与支持的过程。早在2013年中国率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时,俄罗斯媒体、智库和政界对“一带一路”倡议是疑虑和担忧的,主要是俄罗斯担心“一带一路”倡议可能会降低俄罗斯在中亚和西亚的地缘影响力与地位。后来,经过两国之间就“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交流,尤其是在2015年5月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之后,中方表示积极支持俄方推进欧亚经济联盟框架内的一体化进程,并将启动相关协议的谈判工作,俄方也明确表示欢迎并支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并愿意与中方相向而行密切合作,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与建设进程。自此之后,俄罗斯媒体和智库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态度逐渐呈现正向评价为主的基本态势。
根据零点有数集团国际关系事业部发布的数据来看,仅以2016年为例,俄罗斯有215家媒体发布了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报道,报道总计为787篇。其中,原创性报道多达397篇。在这些报道中,简报类报道214篇,综合评论类报道181篇,深度解析类报道2篇。从全年报道总体来看,其中中性和正面报道的文章数量呈现逐月上升的趋势。[4]
(三)欧盟智库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政治认知
欧盟很多国家的媒体和智库也非常关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从总体上而言,欧盟国家智库对待“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态度以积极响应和正面评价为主流。欧盟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持积极态度,至少有如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欧洲正好处于两大文明圈的枢纽位置,“一带一路”倡议令欧洲的地缘优势更加彰显。很多欧洲国家的战略智库认为,世界中心正在由原有的“美国—大西洋—欧洲”为基准的西方世界单一文明圈,转向以“中国—欧亚大陆—西欧”为核心的多元文明圈。[2]19而欧洲恰恰处于两大文明圈的交汇之处,欧盟很多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报以空前的热情和企盼。
第二,随着中国在很多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寻求对华合作越来越契合欧盟国家的现实利益。包括法国在内的很多欧盟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寻求对华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现实需求;中德两国自从2014年签署《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以来,随着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逐渐对接,两国的合作不断走向深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这样经济优势不明显的“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发展本国经济也迫切需要来自中国的资金和技术。
第三,脱欧后英国已经渐渐失去了进入欧盟单一市场的能力,外来对英直接投资规模也在大幅下降,英国不仅亟待重新厘清其与欧盟的关系,更加需要强化对华经贸合作。2018年1月31日—2月2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带领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英国石油公司、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和阿斯顿·马丁公司等英国50余家世界知名企业、高校与贸易协会代表访华,表明其急于对华证明脱欧之后的英国依然不失为一块投资宝地。其实,这就已经很好地解释了当初英国为什么成为西方世界中率先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
综观以上国外智库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倾向:坚决反对态度、客观审慎态度和主动迎合态度。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不论国外智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哪一种倾向的认知,大多是基于传统地缘政治思维逻辑考虑的结果,这表明美欧俄等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还存在着疑虑和误解。“一带一路”倡议与实践并非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是中国探索中外对接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思路,其与地缘战略谋求国家地理空间利益扩张的思维大相径庭。“一带一路”倡议与实践与传统地缘政治“世界岛”理论和“边缘地带”理论不仅具有本质区别,而且,已经实现了对传统地缘政治学历史时代、追求目标和实现路径的全面超越。
二、“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对传统地缘政治学历史时代的超越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国际关系经历了漫长的殖民征服和霸权争夺岁月。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和斯派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反映了西方国家崛起后谋求控制世界的地缘政治思维,对大国崛起控制世界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大航海时代以来,一个个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领头羊国家以战争方式崛起,以海洋扩张和地理扩张建构了国家崛起模式,成就了大英海洋帝国的梦想和俄美地理超级大国的梦想,地缘政治理论成为大国战略和国际关系研究不可或缺的视野和思维。然而,自21世纪初中国开始崛起以来的国际时空环境已经发生了斗转星移的变化:全球化、信息化发展使人类社会高度相互依存,和平发展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选择,核武器的毁灭性抑制了大国的战争冲动,中国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道路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破解中国崛起与发展的地缘政治困境的蕴含。在美国单极主导的国际体系中,突破美国防范中国崛起挑战其霸权地位的地缘政治部署,只能采取软性方法,“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与实践有助于突破国家中心主义的权势思维范式,对于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世界岛”和“边缘地带”而言是一个重要超越。
事实上,人类历史迄今至少经历了三种类型的“全球化”:第一种类型的全球化是发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农耕·游牧时代”的全球化;第二种类型的全球化是发轫于近代工业革命的“工业·商业时代”的全球化;第三种类型的全球化是开始于“一带一路”的“工业·信息时代”的全球化。正因为如此,古代丝绸之路所代表的全球化可以称之为“全球化1.0”,这一时期全球化的行为特点是“东西互鉴”;近代工业革命所启动的全球化可以称之为“全球化2.0”,这一时期全球化的思维逻辑是“西方中心”;“一带一路”倡议所承载的全球化可以称之为“全球化3.0”,这一时期全球化的理念基础是“包容天下”。[5]43-52旨在势力划分与权力争夺的传统地缘战略起自于“全球化1.0”时代,兴盛于“全球化2.0”时代。彼时,在能源、信息、技术和资金等资源分布不均和分配不公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化1.0”时代,尤其是在“全球化2.0”时代,人员和国际交往的权力结构,基本呈现“中心—边缘”的结构特征。而对于当时在这种权力结构下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传统地缘政治学给予了最符合逻辑和最具说服力的解释。[6]然而,随着当今智能化和信息化产业的兴起以及人员和国际交往扁平化特征的显现,尤其是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人类文明已经以不可阻挡的步伐,由“全球化2.0”时代大踏步迈入“全球化3.0”时代。其实,宏观视阈上世界权力中心的渐次东移以及微观层面上中国在高铁、航空航天、核能开发和信息智能化处理等诸多领域的轮番逆袭,都已经很好地佐证了当今全球化时代的更迭。
当前,全球化的通信和互联网革命的兴起,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在信息和通信技术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动态影响中,最大的莫过于遍布全球的通信和互联网革命,已经使超越传统主权范围的“全球治理”成为可能。[7]尽管包括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很多国际组织都对“全球治理”推崇备至[8],但是,确有实效的建设方案和现实成果却是乏善可陈,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则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2016年1月16日,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中国愿意同各方一道,推动亚投行早日投入运营、发挥作用,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贡献力量。我们将继续欢迎包括亚投行在内的新老国际金融机构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9]。另外,在2017年5月14日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明确表示,虽然“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是其成效却已经惠及世界。他还表示,“一带一路”的影响范围持续扩大,自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获得了世界上超过100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与大力支持,其中,40余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签署对华合作协议。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沿岸国家投资已经超过500亿美元,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重大项目的签署和落实,为“一带一路”沿线沿岸国家增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强劲推动沿线沿岸国家经济发展。[10]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倡议并非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更不是中国版的地缘政治战略,而是体现“全球化3.0”时代“包容天下”理念诉求的共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恰如《韩非子·五蠹》所言:“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随着“全球化3.0”时代特征的不断凸显,传统地缘政治学解释体系的适用范围越来越被压缩,“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已经实现了对传统地缘政治学历史时代的超越。
三、“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对传统地缘政治学追求目标的超越
“一带一路”倡议与实践推进了地缘政治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传统地缘政治学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和视角,探讨了国家权势扩展与地理扩张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实现国家权势、拓展国家权势、维护国家权势,防范来自陆权大国和海权大国的威胁,是地缘政治学的内核,具有国家中心主义色彩的陆权理论、海权理论、空权理论和生存空间理论都应运而生。近代以来,所有霸权主义国家都是以追逐全球或地区的陆海霸权为共同特征的。
“一带一路”倡议与实践对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超越主要体现在追求目标的差异。如果说传统地缘政治理论追求的是在本国利益至上原则基础上,国际关系行为体寻求独属的绝对权力以及附着于绝对权力之上的绝对安全,那么,“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则是中国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举措,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联合沿线沿岸各国将其共建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10],其追求的不是一家安全,更不是一家独大,而是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基础上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11]。另外,《愿景与行动》还明确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12]。依据《愿景与行动》,不难提炼和总结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原则和目标。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打造利益共同体,共同实现现代化。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则是坚持自主、平等、共商、共建、共享,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强人所难,不干涉他国内政,保证伙伴国自主合作平等参与,努力做到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
最后,“一带一路”倡议的最终目标是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追求各国摆脱结盟或对抗的窠臼,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平等相待、互商互谅,探索构建不设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具有包容性和建设性的伙伴关系。[13]
“一带一路”倡议与实践已经超越了地缘政治学追求狭隘的本国利益至高无上的理念。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14]。2016年6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的演讲上也曾明确提出:我们以共商、共建、共享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标,得到沿线国家广泛认同。[9]2017年1月18日,在日内瓦万国宫召开的“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立足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新高度,以大国领袖的气魄和责任,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情怀,进一步全面、系统和深刻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5]自2017年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国最新修订的宪法,而且,这一理念也先后被载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15]另外,在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维度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已经实现了其自身与法制体系和法治理念的高度契合。[15]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与目标理念。
回眸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以首善其身、兼济天下的大国胸怀,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倡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共圆发展梦想之路”[16]57。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重大国际行动中,发出的中国声音和提出的中国方案,充分展现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担当和包容天下的胸怀。很显然,“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实现了对传统地缘政治学追求目标的全面超越。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对传统地缘政治学实现路径的超越
“海权论”、“陆权论”、“生存空间论”和“边缘地带说(欧亚)”等传统地缘政治学施用者,多为历史上的崛起国家或西方工业化强国,他们依托强盛国力进行全球或区域地缘战略布局,谋求绝对军事优势、军事结盟、军事扩张和划分势力范围,进行军事部署、经济控制和战争手段是其实现霸权目标的基本路径。竞争、扩张和“零和博弈”是传统地缘政治学的核心思维。
自冷战结束之后,尤其是随着“全球化3.0”时代的来临和传统地缘政治学解释力的逐渐式微,对传统地缘政治学的批判几乎成为学界的一种共识,批判性地缘政治学应时而生。在批判性地缘政治学中,比较典型的理论流派就是女权主义地缘政治学。这种理论源于传统地缘政治学,但与传统地缘政治学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完全改变了国际政治分析的基本尺度,远离了国家和国际关系的男性化的硬权力话语逻辑。女权主义的地缘政治学者将国际政治的焦点从国家安全领域转移到人类安全领域,他们将妇女、难民、社会运动和环境保护等传统地缘政治中被边缘化的政治因素纳入自己的核心研究领域。从表面上看,“一带一路”倡议对传统地缘政治学的超越,非常类似于批判性地缘政治学对传统地缘政治学的批判,但实际上“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传统地缘政治学的超越更为深刻,也更为全面。其中,“一带一路”倡议与实践对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超越,尤其凸显在实现路径方面。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的政治路径是和平。“一带一路”建设要加强各国政府间政策沟通与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政策沟通交流机制,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通过合作之路来构建以合作共赢为理念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发展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营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的经济路径是繁荣,内容包括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四方面内涵。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共建的优先领域,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共建的重点内容,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共建的重要支撑,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共建的社会根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路径是要聚焦发展问题,释放沿线各国发展潜力,提高经济融合水平,共享发展成果。
最后,“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的理念是开放和包容,其不是中国独家包办,而是沿线所有国家自由参与;不是另起炉灶重建地区合作机制,而是共同打造地区合作平台,在开放的环境中构建合理的投资规则和公正的国际经贸体系,通过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经济共同体。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倡议与实践是中国崛起的经济政治效应,它不是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但有深远的地缘经济和政治影响,是中国崛起的影响,是追求和平、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是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依托亚洲造福世界的创举,与西方强国独尊、以结盟和控制谋求权势的地缘政治学理论大相径庭,是中国和平发展实践对西方地缘政治理论的超越。“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的中国逻辑就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张励、黎亚洲:《国际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与中国应对之策——以2013年至2018年3月英法语的全球报道为样本》,《国际关系研究》,2018年4期。
[2]王灵桂:《“一带一路”:理论构建与实现路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3]朱瑞娟:《美国顶级智库研究中的“一带一路”选题及情感倾向》,《国际传播》,2017年6期。
[4]零点有数集团:《俄罗斯媒体、智库怎么看“一带一路”》,http://www.cb.com.cn/ld/2017_0104/1175329.html,2018年2月6日。
[5]王义桅:《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
[6]Cohen S B.The world geopolitical system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Journal of Geography,1990,89(1):2-12.
[7]Mikail E H.The communications and internet revolutio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Ope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16,(6):345-350.
[8]Jan-Erik Lane.Political modernisation:The rule of law perspective on good governance.Ope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15,(5):12-13.
[9]《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4月12日第5版。
[10]《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5/14/c_1120969571.htm,2018年1月7日。
[11]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认识误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1期。
[12]《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xxfb/201503/20150300926644.shtml,2018年2月13日。
[13]王毅:《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6年5月31日。
[14]赵银平:《“一带一路”:习近平打开的“筑梦空间”》,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9/21/c_1119594710.htm,2018年1月6日。
[15]王政淇、张益智:《习近平日内瓦演讲一周年:世界为何青睐“人类命运共同体”》,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117/c1001-29771064.html,2018年1月18日。
[16]曾培炎:《“一带一路”:全球共同需要人类共同梦想》,厉以宁等:《读懂“一带一路”》,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