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田野日志

团队协作与迎难而上:山西运城临猗选点纪实——华北小农调查选村启示之九

作者:唐丹丹  责任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6-10-25  浏览次数: 3531

    初调华北。10月中旬,当南方来沉浸在和煦的秋田,参加村调的我们却拉上重重的行李箱赶赴了陌生的华北。感谢遇到的每一位热情的运城人,让南方姑娘感受到满满的温暖。在临猗县老龄委的领导支持下,我们二轮寻村,分别在涑水河平原和黄河滩边,走访四镇五村,通过不断的讨论和对比,最终确定了调研点。



一、初访临猗,顺利接洽

在达到临猗县的前一天,通过市老龄委的黄主任,我们获得了临猗县老龄委侯长龙主任的联系方式。和侯主任联系后,主任表示很欢迎,原本紧张的心情瞬间缓解不少。第二天来到县老龄委,侯主任亲自到政府大门口接我们,很年轻,说话幽默、有亲和力,让我们一行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在了解了我们选点的要求之后,侯主任和办公室的张姐、丁姐,就拿出各乡镇统计的老年人花名册给我们一一进行筛选。总体来看,临猗的村子相比于闻喜和新绛来看,人数都不太多,相应的老年人数量就比较少,人数最多的为3000多人,80岁以上老年人最多为45人(含女性)。通过一一筛选,我们暂定了三个老年人数量最多的村子:王寮村、太范村和张嵩村。当天下午,我们就开启了试调研之旅。



二、涑水平原地区村庄试调研:王寮村、太范村、张嵩村

虽然地处涑水平原,但符合老年人数量的村子基本没有河流穿过,人数较多的三个村子均位于涑水河之南。通过两天的走访,这三个村子有很多共同之处:

1、闾邻制。阎锡山统治时期,山西实行闾邻制,“闾”相当于南方的“甲”,各个闾设置闾长1人,负责收粮派款。在闾之上有村公所,村公所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设置有村长1人、村副3人(含1位会计,负责经济;1位“常班”,专门负责给村长跑腿干活)。闾是村民治理的最小的单元。王寮村分为东西南北4个闾、张嵩村分为6个闾。

除此之外,在治理结构上,阎锡山时期,还成立“编村”,编村成立保卫团,保卫团以一闾为一牌,设置牌长1人。编村村长是团里委派的,但村里的村长是村民选举的。

2、耕种靠天。虽然这三个村子都属于涑水河平原,但是都不邻水,据老人介绍都是十年九旱。过去耕种主要是上半年全部种麦子,下半年种小米、高粱等杂粮,各一般不混种,都是一亩种一个种类。在地里用来浇水的井非常少,张嵩村仅有地主家有一口井。问及不浇地的原因,一是地下水少,地里打井水出不来;二是从家里的吃水井挑水太远,而且水不够浇地,解决不了问题。“种地全靠天,地主家地100亩,一口井能浇5亩地都是水多的时候才能做到。”下雨天,雨水会在田里自动冲刷出水沟,所有的水沟的水都会最后流到本社的“泊池”(音译,池塘的意思)。为了能让雨水流到自家地里,常常有人私自拦截,因此引发的纠纷很多。所有泊池,但是水很少,加上泊池地处地势最低处,不方便浇水,所以泊池只用来清洗牲畜。

3、喝水水井多。虽然浇地的井少,但是村内喝水的井比较多。王寮村全村有50口井。由于张嵩村地形和水质的差异,村内喝水井的分布和使用关系更加丰富。张嵩南社十家有七家有水井,一般自家水井可以满足生活所需。西社则因为地势较高和水质不好的原因,只有1口甜水井,用水要排队,所以用水关系比较丰富。但喝水井一般都是私人所有,公有较少,没有水的人可以到有水的人家里打水,不用额外给钱和给好处,外村的人也可以到本村来打水。水少时,到有水的家里排队打水,讲究先来后到。如果水井需要加深,水井主人则会请人来挖,给工钱,邻居和喝这口井水的村民都会过来帮忙,帮忙的邻居不给钱,井主任会请他们吃饭。

4、公共性多。经过几日在北方的选点,北方的公共性比较丰富。以碾子和磨为例。碾子一般村子里只有1-2个,为村集体、社或者闾为单位所有,但都是公有。要用碾子的时候,就要提前去占用,放上自己家的东西在碾道上,第二天你就可以用。如果碾子用久了,就要情石匠来凿一下,工钱就是单位所有人按户均摊。磨一般都是私人所有,但是如果别人要用,一般都会接,如果磨要请石匠凿,这个就是磨主任自己承担。

5、社群观念强。根据村子的整体分布,王寮村分为南社、东社和西北社;张嵩村分为南社、北社和西社。各个社都有自己的本社的大门,在解放前,由于村内比较乱,因此一般晚上都会锁门,会有专门的看门人。各个社自成一个小团体,在和老人访谈时,老人也常以某某社人自居,分的比较清楚。特别是在正月过年的时候,各个社都会闹红火、唱大戏,会互相竞争,有时候还会因此打架冲突。在张嵩村流传着这样的话,“南头子钱多,北头子势大,西头子提着酒壶两头说话”,意思就是解放前三个社之前经常因为竞争而产生冲突。

6、信仰丰富。相比于南方,北方的信仰更多,从村里大大小小几十个庙就可以看出来。王寮村大小庙30个,张嵩村大小庙有20多个,每家每户都有土地庙,信仰关系非常丰富。特别是村子里的大庙,一般都有“庙官”,来负责管理庙里的所有事务,庙官一般是村里条件不好的老人来当,没有工资,但可以吃庙里的贡品。同时,大庙在建庙之时都有“庙地”,通过出租庙地,来收租子,维持庙的运转。王寮村的庙地由村长统一管理。

7、家族意识浓。虽然各村都是杂姓,但是每个村都要几个大户。例如王寮村的张、王、李高;张嵩村的乔、路家。大家族一般都集中居住在同一社,“户长”(也有说“族长”)由辈分最高、年龄最长的人担任。大家族都有家庙(祠堂),有庙田,通过“包地”给别人来收租子。张嵩村的家族关系丰富,大户除了“户长”外,还有“支长”(各房支的长辈头),除了总的家庙外,还有分支的家庙。但是,据老人回忆,大家族一般只承认总的祠堂,不喜欢分,这儿可能和本村不喜分家的习惯有关系。各户之间、户内的各支之间也会有竞争和争斗。

8、经济关系丰富。通过近几日的调查,我们发现,北方的租佃关系没有南方的普遍,有地之人一般更愿意请长工、短工来“扛活”,出租的较少,但是也有,比如张嵩村大户的家庙田就会出租给本地人种,然后收租子。典地、租佃、买卖在张嵩村都有。当地人将做长工叫做“熬活”、“扛活”等。问及原因,老人说以前收成太少,而且收成不定,要看天,所以种地没什么钱,做活来的钱会多一些。因为“扛活”的人多,因此,长工伙计之间也有等级,“长工头”就专门管扛活的其他伙计。另外,由于猗顿在临猗这块最早发展商贸,因此自古以来,这一块的市场关系也很丰富。张嵩村过去村内有三个逢集,外村很多人都来村里挑东西来买,村公所专门有人负责收“地皮费”。

虽然三个村子有很多相似点,但是从老年人数量和质量、经济关系丰富度、社会结构等方面来看,还是有一些差异。综合对比之后,我暂定的是张嵩村。一是村内80岁以上的男性老年人有23位,能有效沟通的有16位左右,而且有一位解放初期的老村长,思维特别清晰。二是过去村子里就有集、有租佃,经济关系比较丰富。三是本村三个社在水井、治理、家户等多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关系比较丰富,有对比性。所以,暂时定的是这个村。



三、二访老龄委,试调黄河滩:吴王村、姚卓村

在帮冯超师弟选村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一个黄河滩边上的后土村,发现和涑水河平原的村子有一些差异,会有滩地、水患等关系,所以,再三考虑,我决定再去寻村两日。于是,第二次来到老龄委。和老龄委商量筛选后,我选择了紧靠黄河的孙吉镇和角杯乡,通过镇上来帮我筛选符合条件的村子。

第一站到的是临猗最偏远的孙吉镇。第一次选村的时候,老龄委侯主任第一个就给我排除了孙吉镇,他们说这边民风过于彪悍,入户非常难。第二次因为我执意坚持过去现场试调查一下,所以他们只好帮我联系镇上领导。自己打车到镇上后,和镇人大廉中人和民政专干一起查看了各村老年人的数据,很失望,最多的村子不过20位老人,而且年龄都在85左右,较为偏小。特别是紧靠黄河的村子,人数特别少,最多的只有900多人。没有办法,只能再去角杯乡看看。

到交杯后,先后试调查了两个村子,分别是吴王村和姚卓存。同样的问题,紧靠黄河,老年人数量较少,而且由于临猗紧靠黄河的地方都是高地,历史上少有水患,因此大部分村长特色都和涑水河平原相似。但是,由于地处黄河滩边上,因此也有一些当地的特色。

1、滩地耕种。在黄河边上的村子,一般都会在黄河滩进行耕种,但滩地不属于耕地,因为时常会被淹,所以不用纳粮,收成都是自己的。据老人回忆,滩地的划分是全村各户平均分,只有宽窄,没有长短。分地的时候村长用脚来丈量,不会特别讲究。不会立界限,谁家耕种的一眼就能看出来。据说滩地是最好的地,只是收成看运气,如果不会被淹,则收成会比较好。如果有的人被淹,有的人没有,不会再去平均分粮食,只能自认倒霉。

2、合作绞水。因为滩地附近的村子都住在高地上,海拔很高,一般打井都有一两百米,所以,打水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事情,一般是四个人完成:一人踩绳、一人拉绳、一人绞绳、一人倒水。因为水井很少,都必须排队。要不四个人组队打完四个人的水之后换下面的四个人,或者四个岗位村民按顺序一一走过即可。另外,由于井很深,绞水绳就特别长,绳都是私人的,但是可以借给别人用,不用给钱,多给绳主两桶水即可。

试调查了两个黄河滩边的村子后,虽然有一些涑水河平原没有的特色,但是整体来看,地处沟壑之地,耕地不多,人口太少,80岁以上老年人太少,只能放弃。最后,综合比较,选定了临猗县楚侯乡张嵩村。



四、入村情况及选村感受

目前,通过老龄委的安排,已经在张嵩村村主任家住下,并已经联系了几位老人,将逐渐开展调查。第一次到北方调研,感受到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一是方言。原以为北方都是说普通话,来了之后发现完全不是的,方言半懂不懂,特别是一些地方话语,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听懂。二是饮食。张嵩村一天两顿饭,顿顿粥和馒头,略有些不适应。三是天气。虽然现在才10月下旬,但是温度已经在10度以下,学生以后将尽量想办法克服。

感谢运城调研小队的各位战友,因为团队作战,所以无论是地方政府的接洽,还是选村、试调研的过程的效率都比较高,才能顺利定下村庄。在选村过程中,虽然村干部人都比较热情,但是入户的难度还是比较大,需要一段时间的沟通才能被老人接受。另外,在选村时,建议调研员合理的要求可以主动提出,以便高效的保证调研的进行。目前还只是试调研的感受,不到之处,请老师和朋友们批评指正,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