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网络与新闻部 责任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6-10-03 浏览次数: 1460次
编者按:时光在这里凝固成琥珀。走进资料室,如同穿越了历史的光影,抬首低眉之间,是散发着古旧气息的案志典籍和走在知识前沿的学术著作。它们收获于田野,诉诸于笔端,珍藏于这一排排书架之上,吐露着泥土的芬芳。轻轻翻开,一字一句之间,仿佛凝望到大师行走田间的身影,促膝倾听他们的平实智慧。来吧,与书为友,就不寂寞。 与大师对话,与最好的自己相遇,心头也会开出一朵花。
中农院文献资料平台的建设目标,是要建设成为中国农村研究的核心文库,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数据资料中心。我们拥有全国最多的地方志、家谱资源,我们拥有农村调查文献、村庄档案等专有资源,我们是以“中国农村数据库”为数字平台的综合性、研究型文献资料中心。
一、中农院出版的学术书籍在资料中心存档。
我们有《满铁农村调查》
我们有《中国农村调查书系 》
我们有《中国农村研究书系》
我们有《咨政报告书系》
我们有《地方经验研究书系》
我们有经典的学术著作
二、我们不仅收藏了建国后全国每个县的县志,我们还建有地方志数据库和家谱数据库,收藏了7万多册古志和9万册家谱;我们是全国收藏地方志和家谱最多的数据库!
三、我们挖掘乡土资源,收集一手的、独具个性的村庄原始资料。 这些珍贵资料可以追溯历史的嬗变脉络,具有溯前追后的学术价值。 目前我们已经有21个村的村庄档案和帐册。
这些珍贵的原始档案对心灵震撼,是复制的图片无法比拟的。
这是我们正在寻找和整理的资料,每一个袋中都装有珍贵的老资料与档案。
四、同学们每年的调查问卷,我们都悉心整理、装订、存档。
五、为了给同学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源源不断地购买专业书籍,专业书库更是成为同学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林龙飞
时光如梭,岁月如流,扫描、格式转换、书籍归类、平台管理,点点滴滴。回顾在资料室工作的这一年,是成长也是收获,是感动也是幸运。感谢资料室平台给我的历练,让我学会了责任与担当,感恩邓老师的支持也感念王老师的信任。一言蔽之,爱资料室平台,爱中农院,愿我们走的越来越远……
张蝶
恍眼之间,我在资料室已工作两年,很荣幸能进入到这个优秀的平台。人生在于选择,而选择资料室,是我在校期间最成功的,也是最快乐的决定。这里有和蔼可亲的王老师,也有团结上进的队友;这里教会我感恩生活,与人为善的道理,也给了我发挥潜能,增长知识的机会。在资料室这个团队中,没有斗争与排挤,唯有公平与和谐。而我们就像家人一样相互尊重,相互扶持。感谢资料室这个大平台,让我成功褪去曾经的懵懂羞涩,铸造现在的干练大方。也愿更多的师弟师妹加入其中,铸造更加丰富壮大的中农书库。
尤盛楠
白驹过隙,来到资料室已经一年之久。资料室是中农院的财富宝库,这里收集了弥足珍贵的方志、家谱、村庄档案以及影像资料等等。回想曾经的工作,一言概之:简单到了极致,又复杂到了极致。说它简单,因为工作就是资料的整理,技术难度较低。说它复杂,是因为工作对精细化程度要求极高。纸质资料、影像资料要分类整理,按照各自要求归档保存。同时还要刻录档案光盘。书要编目分类,以便借阅浏览。所以,看似简单的背后是复杂精细的处理。感恩资料室,感恩王老师,感恩这里的兄弟姐妹,遇见最好的你们,是我在华师最美的一段时光。
杨冬冬
时光荏苒,依然记得去年金秋十月,桂花飘香,我带着对图书的热爱和向往有幸加入了资料室这个大家庭,遇到了平易近人的王老师,耐心指导的师兄师姐,还有团结互助、相亲相爱的各位同学。在这一年里,从南湖宿舍到国交园区,浸湿了无数衣裳;从村档扫描到图书管理,贡献了微薄力量。幸福的是,我可以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于历史的长空中。
一年的时光,虽然短暂,但是却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通过读书,培养了我的兴趣,提高了我的素质;通过工作,丰富了我的经历,磨练了我的意志。我们从这里汲取营养,也愿意从这里扬帆起航,成功的路上,少不了鸟语花香,更需要精神食粮!
村挡扫描组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扫描组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熟悉的身影,又迎来一届又一届的崭新面孔。这些被虫蛀鼠咬老档案,我们一张张细心抚平、整理。我们轻柔地翻开一本本资料,悉心扫描,我们剪切一张又一张图稿,就是为了更好的保存这些珍贵的史料。我们抱怨过,我们吐槽过,但这重复性的工作也是一种毅力的打磨。慢慢地,我们发现,这资料虽然破旧,却具有重要的价值,这工作虽然繁琐,但是也让我们学会了很多。
王静老师
资料室的日常工作很繁琐,我们要把每年的调查问卷分类、存档;要把每年的学术成果整理、珍藏;要把每年的村庄档案归类、扫描;要把书库中每本书籍仔细编目,方便师生借阅。因此,这需要认真、细致的品质和强烈的责任心。真心感谢每一位为资料平台做贡献的小伙伴,你们就像我的左右手,任劳任怨,踏实耐心,点点滴滴,我都感动在怀,铭记在心。
文献资料平台工作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