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责任编辑:CcRsccnu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1-08-22 浏览次数: 29647次
一、基本情况和背景
“全面小康,不落一人”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如何有效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的问题,是防贫机制构建的核心要义,也是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然要求。调查发现,已脱贫“临界户”虽已实现脱贫,但因其基础条件较为薄弱,要确保其长效、稳定发展,仍面临不小的挑战;一般“临界户”则处于更为尴尬的境地,虽面临同样的发展难题,但却不能同贫困户、已脱贫“临界户”一样,获得固定且系统的政策保障、帮扶举措。在脱贫攻坚的整体氛围中,这些差异使一般“临界户”的相对发展难度体现得更为明显,不公平、不平衡心理随之产生,认为“只有当了贫困户,才算进了保险柜”,导致争当贫困户现象屡见不鲜。
截止2019年上半年,重庆市共摸排和筛选出“临界户”18824户64421人,其中已脱贫“临界户”10588户39582人,一般“临界户”8433户25525人,一般“临界户”占比近40%。“临界户”发展难保障,不仅为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造成了新的矛盾,如非贫困户对政策的不均衡感明显增加,对农村工作的不满意程度也在凸显,部分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治理的需求和能力正在逐渐弱化等。为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也为下一阶段的乡村振兴奠定良好的基础,重庆市武隆区在市扶贫办的支持和指导下,从激活贫困“临界户”内生发展动力着手,通过探索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农民长效发展帮扶机制,为贫困“临界户”建立起了完整且系统的政策保障体系和精准帮扶举措,为贫困“临界户”长效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多措并举,破解“临界户”管扶难题
重庆市武隆区出台《“临界户”管理办法》,通过建立对贫困“临界户”的动态监测,对贫困发生实施提前预警和干预,并针对贫困发生的原因,探索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同时完善农民长效发展帮扶机制,引导农民多方发展、多元增收。
(一)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解决临界户“无人管”问题
武隆区为了准确掌握“临界户”基本情况,建立起一套科学识别管理程序,确保“临界户”识别和管理规范化。首先,动态监测,开展实时预警。在全区所有村庄建立贫困动态监测点,将5类困难户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对其家庭生活及发展情况进行跟踪预警,并逐户建立监测档案;同时,制定《贫困动态监测操作手册》,建立标准化的动态监测程序。目前武隆区已纳入监测范围的有1106户3701人。其次,明确标准,实施精准识别。在动态监测基础上,明确以户为单位,以人均纯收入介于贫困线与贫困线1.2倍之间,因医疗、住房等刚性支出造成负债过高为识别条件,开展贫困“临界户”精准识别;同时,将“临界户”识别纳入脱贫攻坚年度考核重要指标,确保“临界户”识别“不落一户,不掉一人”。在武隆区已有的监测对象中,已有870户2962人被识别为“临界户”。最后,分类管理,确保精准施策。制定《“临界户”管理办法》,结合年度动态调整,按照设定的分类标准,对贫困户与“临界户”重新进行类型化区分,划分为稳定脱贫户、已脱贫“临界户”、一般“临界户”、贫困户,并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中的突出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群体致贫原因或可能致贫原因进行分析,建立分析台账。
(二)健全多重保障体系,解决临界户“无法管”问题
因病因残是导致农民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对于大部分农民而言,常常是“一人大病,全家贫困”。武隆区对870户2962人“临界户”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临界户”因病导致家庭困难的占比达59.3%。为此,武隆区从本区实际出发,针对“临界户”建立健全多重保障体系,让“临界户”吃上“定心丸”。一是为已有政策建立配套机制。建立合作医疗保险费用补贴机制,为参与合作医疗保险的“临界户”,按照缴费金额70%予以补贴,确保其100%参保,让“临界户”从已有政策中获益。二是建立大病医疗救助机制。在基本保障基础上,一方面,制定《“临界户”大病医疗救助办法》,将心脏病、脑中风、恶性肿瘤、慢性肾衰竭等10余种重大疾病纳入了“临界户”大病医疗救助范围;另一方面,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实施分段救助。武隆区落实3000万元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对患有救助范围内重大疾病的“临界户”,自付费用在0.5万以上的可按40%—80%实施分段救助。三是开发特色贫困保险。在市扶贫办的支持和指导下,武隆区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要求,因地制宜的设定防贫险种,将“重大疾病、意外死亡、住房安全”纳入保险范围,进一步强化“临界户”保障。在重大疾病保险中,对于医疗费用超过5万的农户,自付部分将按照80%的比例予以赔付。
(三)完善多元帮扶机制,解决临界户“无力管”问题
持续稳定脱贫离不开群众自我发展,也离不开有效的引导和帮扶。为了提高和巩固“临界户”发展能力,武隆区从完善帮扶机制入手,为“临界户”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一是建立帮扶队伍,配齐帮扶力量。为最大限度支持“临界户”发展,武隆区参照贫困户干部帮扶机制,按照“一对一”帮扶要求建立“临界户”帮扶体系,以“市管(区管)领导干部帮扶不超过5户、中层干部帮扶不超过3户、一般干部帮扶不超过2户”为基本原则,对未达到帮扶要求的干部新增帮扶1户“临界户”,确保 “临界户”帮扶全覆盖。同时,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制定帮扶举措,建立帮扶台账,落实帮扶责任。二是立足产业发展,完善支撑机制。“临界户”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一方面,制定项目发展清单,实施项目发展补贴。对于清单内的11种种养殖项目,进行分类补贴,“临界户”最高可获得6000元发展补贴。另一方面,拓展产业贷款范围,实施贷款贴息补助。对于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的“临界户”,可给予5万元以内的贴息贷款支持,贴息期限为2年。三是着眼协同发展,健全带动机制。充分运用脱贫攻坚成果,一方面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临界户”发展,通过吸纳“临界户”在产业园务工,实现“临界户”就业增收;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鼓励“临界户”以土地、劳力入股,享受产业发展利益分红,统筹贫困户和临界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实现共同致富。
三、长效发展,保障“临界户”多方受益
武隆区在实现贫困“临界户”均衡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以“识别监测、风险分担、多元帮扶”为核心的系统保障体系。其探索向全国“临界户”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并为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探索建立起了常态化的识贫、防贫机制
武隆区在探索过程中,重点加强对“临界户”的关注和帮扶,形成了常态化的识贫、防贫制度。武隆区一改以往对“临界户”管理“粗放式、轻预防、难持续”等弊病,武隆区在精细识别,到户监测的基础上,建立起常态化、接力式的帮扶策略。第一步,建立科学识别、动态监测体系,实现“临界户”发展风险预警、及时干预。第二步,依托更为完备的医疗保障保险体系,增强“临界户”发展风险抵御能力。第三步,借助多元帮扶力量,引领“临界户”发展行稳致远。最终以贫困“临界户”的立体保障、稳定发展阻断贫困发生的可能。自启动监测以来,武隆区防止新生贫困126户408人、防止返贫135户396人。
(二)探索实现了脱贫政策与社会保障的有效衔接
武隆区针对贫困“临界户”共性的“因病因残”拖累自身发展的特点,致力于将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深度融合,发挥社会保障在群众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给予基本医疗保险等的缴费补贴,实现“临界户”应保尽保。另一方面,开发特色险种,包括大病保险、住房安全保险等,有力分担了“临界户”的发展潜在风险,增强其风险抵御能力。武隆区的探索实现了脱贫攻坚政策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不仅增强了保障的灵活性、拓展了受益主体,也确保了政策稳定性与常态化,为困难群众吃上了一颗十足的“定心丸”。
(三)有效化解了“悬崖效应”,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武隆区将“临界户”纳入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对原本处政策之外的“临界户”建立起帮扶档案,实现“一对一”的结对帮扶。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通过大病保障、社会保险,破解贫困群众不稳、不安心理,消除发展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通过技能指导、资金支持等为“临界户”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提升农民自我发展信心和能力。此外,通过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临界户”与产业多元利益联结,实现多元增收。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效弥合了一般“临界户”与脱贫“临界户”间的发展差异,也推动了农村整体发展,提升了群众的政策公平感,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