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当前位置: 首页 > > 地方研究

育活生态自治:以四方联创巧破“垃圾围村”难题 ——基于广东省蕉岭县广育村环境卫生治理创新的调查与启示

作者:李振荣 魏颖慧 张 众  责任编辑:王飞雪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0-03-25  浏览次数: 16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变农村许多地方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脏乱差状况,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但长期以来,由于环境整治工作重城轻乡,乡村治理任务量大面广,农民环保意识薄弱难塑,致使乡村环境卫生治理陷入“资源分散、机制失灵、能力滞后”的困境,大片农村地区渐有“垃圾围村”之势。鉴于此,蕉岭县广育村立足实际,探索出一套以“四方联创”为核心的环境卫生治理新模式。具体而言,以小组协商破题,多元主体并联,共商环境整治新方案;以片区招标入题,精选保洁人员,共筑清净整洁新环境;以农户缴费承题,提升公共意识,共建碧水田园新村貌;以村庄监管点题,优化考核机制,共享秀美宜居新乡村。广育村以育活生态自治为突破口,通过构建集民意汇集、民主决策、合力谋事和监管评估为一体的农村环境卫生治理体系,让村庄既有了“绿水青山”的“颜值”,又有了“金山银山”的价值。

一、意识匮乏,治理缺位,破解垃圾围村“知易行难”

近年来,在“富美蕉岭”建设快速推进的同时,环境污染形势也日益严峻。由于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匮乏、公共理念淡薄,加之政府治理缺位、村庄治理缺力,导致垃圾污染日渐成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治理顽疾”。

(一)垃圾产量陡升,清理速度“望尘莫及”

在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时,生态环保意识却远没有跟上,生产、生活垃圾产量激增,垃圾围村的威胁步步逼近。第一,生产垃圾难降解。随着大棚农业的发展和部分冬季作物种植需要,塑料薄膜的使用量与日俱增,但因为没有统一回收处理,导致随意丢弃现象日益严重,而依靠自然降解必然极大破坏土壤结构,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生活垃圾难消化。由于缺乏相应的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时常处于无序乱弃、露天堆放的状态,村民纷纷感叹“遍地是垃圾,吃水也发愁。”

(二)城乡治理脱节,乡村环保“无人问津”

长期以来,城市是环境治理的主体和重心所在,乡村环境整治工作一直虚滞难进。其一,城乡关系失衡,政府治理难以顾及。蕉岭县全境8个镇辖97个行政村,在以山区为主的地理环境和大散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下,公共建设缺口大、公共服务需求多,传统的政府包揽模式在环境卫生治理面前显然力不从心,有限的资金投入在满足城市环境治理外,难以延伸到乡村,导致农村成为环境治理盲区。其二,集体经济薄弱,村级治理有心无力。面对日益严重的垃圾污染,捉襟见肘的集体经济收入让村两委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通过内生“造血”模式实现自主治理。

(三)村民积习难改,公共理念“纸上空言”

农村环境保护的主体是广大农民,但农民作为环境卫生问题的制造者却长期没有参与到治理中来。一是环保意识难树,村庄除脏治乱成生态振兴“痼疾顽症”。由于农民环保意识不强,农村日常生活所用柴草乱放、人畜粪便乱堆、生活垃圾乱倒等现象普遍存在,成为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路上的“绊脚石”。二是集体观念趋弱,村民造污添浊为治理困境“火上浇油”。由于村民“主人翁”意识淡薄,集体观念日渐趋弱,臭水沟、垃圾堆等公共卫生死角人人可见、人人不理,导致文明习惯难入心、环境整治难推进。

二、四方联创,齐头并进,实现治理机制“渠通水畅”

面对垃圾围村这一环境治理难题,广育村通过构建集民意汇集、科学决策、合力谋事和监管评估为一体的环境卫生治理体系,找到了一把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的“金钥匙”。

(一)组协商:以众议民评为垃圾围村“开新方”

在垃圾处理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广育村以组协商的方式广集民意、广聚民智,为垃圾围村开出了一剂“新药方”。第一,意见收集,治理规划问需于民。在村庄环境这一关涉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上,广育村村干部并没有直接“拍脑袋”决策,而是逐户专访,广泛听取村民对环境卫生治理的意见和建议。第二,民主协商,治理方案问计于民。为找到环境治理的最大公约数,在村两委的召集下,广育村召开了一场由镇村干部、村民代表、退休老干部等60多人组成的协商议事会议。经过众议民评,广育村商议出了一条符合村庄实际情况的垃圾回收路线,商讨出了一整套垃圾处理方案。第三,投票表决,治理举措问策于民。在向农户收取卫生清运费方面,广育村采取了村民代表投票表决的方式,以确保环境治理举措能够获得广泛支持。最终,该方案以53票全票通过,获全体村民代表一致认可。

(二)片招标:以市场途径为垃圾回收“支新招”

广育村以片区为单位,以招标制度取代统一定向承包,让市场之手接过环卫“扫帚”,最终得以通过市场途径引进“物美价廉”的环境保洁服务。首先,引入市场机制,制定招标方案。按路线设计,将全村5个自然片区按“地域相近”的原则划分为3个片区,各片区自主进行公开招标,并以价低中标为原则产生各片区保洁员。其次,招募清洁人员,签定承包协议。中标者需向村委会缴纳3000元保证金,并签订片区垃圾处理承包协议。协议中明确了村庄及保洁员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规定了保洁员在垃圾收集、村庄保洁、资源回收、宣传监督等方面的相关职责。最后,开展保洁工作,垃圾日产日清。201841日起,保洁员正式上岗,开展片区的卫生保洁工作。同时,三位保洁员负责每天定时上门收集责任片区每家每户的生活垃圾,并将垃圾转运至指定地点。“保洁员是通过村协商议事会竞聘上岗的,很负责也很认真。”村民黄志达说。

(三)户缴费:以意识培养为公共参与“谋新路”

广育村以培养村民环保意识为目标,通过缴纳清运费用、垃圾定点堆放、门前三包到户等举措使农户参与到村庄环境治理之中。一是按户缴纳清运费用,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广育村向每户村民定额收取每月5元的清运费用,以培养村民的环保意识。在收费过程中,广育村还采取了一年缴清50元则可以减免两个月费用的办法,这一鼓励动员方式使得清理费很快收集完成。二是垃圾入袋定点堆放,主体意识显著增强。每天早上七点之前,村民需自行将垃圾放入垃圾袋,并放置于家门前的垃圾桶之中,方便各片区保洁员上门收集。三是门前三包具体到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根据《广育村环境卫生公约》的相关要求,村民需自觉清理各自房前屋后垃圾,做好门前树木花草的管护,杜绝门前乱堆乱放、乱拉乱挂等行为。

(四)村监管:以长效机制为污染防治“出新局”

广育村通过制定卫生公约、实施网格化管理、确立考核方案等手段确保垃圾处理目标有效落实,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稳步健全。其一,共商环保公约,规则明确化,为垃圾回收定基点。制定本村环境卫生公约,确保村民能够明晰自身在卫生整治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在公约的落实过程中,由村民互相监督、共同遵守。其二,明确责任主体,管理网格化,为垃圾处理立支点。将全村划分为四级管理网格,由村两委、片区管理员、村民小组长与村民代表担任各级网格的第一责任主体,督查本区村民门前“三清”情况和卫生保洁工作,将各网格责任量化到人,四级网格层层压实责任,以确保环境整治无盲区。其三,建立抽查机制,监督专人化,为卫生整改克难点。采取现场抽查方式进行考核,并填写《广育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考评表》,根据考核结果,村庄将每月公布一次各片区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得分结果排名。其四,实行绩效奖励,考核专业化,为环境整治标重点。村庄每年将根据考评结果奖优惩劣,全年综合得分第一名的片区保洁员由管理员向村两委做经验介绍,并奖励1000元,而连续两次排名最后的保洁员将被扣取300元承包款。

三、民众本位,市场参与,营造生态家园“共担共建”

广育村通过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开创“组协商、片招标、户缴费、村监管”的环境卫生治理新模式,有效地改善了村域环境,为乡村环境卫生整治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共谋共治是实现农村环境问题治标治本的关键举措

长期以来,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着“意识难培养、村民难动员、资金难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广育村从小组一级召开协商议事会入手,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广聚共识,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治理新方案,不但有效契合了群众对村域环境的需求,而且激发了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动力,使乡村面貌净起来、乡村颜值俏起来、乡村生态好起来。对共谋共治理念的践行有效整合了各方利益诉求,让环境卫生问题从共知到共识,再到共谋共治,为实现治标又治本奠定了基础。

(二)引入市场机制是构筑环境治理社会化格局的有效途径

市场机制引入是调动社会力量开展环境保护、构建环境治理社会化格局的重要一环。广育村在协商共议的基础上,以公开竞标、片区承包的方式,择优聘请保洁人员清理村域卫生,从而为村庄提供了物美价廉的环境保洁服务,实现了农村环境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飞跃。市场机制的引入推动了环境治理方式的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走好了构筑社会化治理格局的关键一步。

(三)健全约束机制是环境治理增效提能的重要抓手

习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广育村通过共议制定环境卫生公约、实行网格化管理、构建监督考评机制等举措,实现了对各项卫生治理重点事项的督查督办,强化了垃圾处理工作各个关键节点的监管力度,切实解决了由于监管机制不完善导致的工作落实不足、审核流程不严、主体责任不明等问题。以“管理规范、约束有力”为核心内容的考核奖惩机制极大提高了环境整治效能,为村域环境卫生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