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亚平 王瑞雪 责任编辑:杨文茹 信息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3期,第8-13页。 发布时间:2020-03-10 浏览次数: 1905次
【摘 要】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特殊的自然与经济社会条件基础上,运用契合度理论中的供给-需求、需求-能力两个理论,进一步探讨农村农业信息与农民培训服务在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机制三个层面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培训人员不足、内容针对性不强,服务供给内容的需求回应性弱、供给手段较落后、服务供给机制单一化等问题。据此提出以契合需求为前提完善供需双向的互动表达与决策机制、基于地区特殊性基础上的灵活服务供给方式,以合作为纽带构建“一主多元”的服务供给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农业信息;农民培训;契合度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强调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①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全局发展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农村信息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依托,正如夏建成教授所述,农村信息对于推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②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到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农民培训。③舒尔茨也经由实证证实农民培训对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历史上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水平较低,但在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努力奋斗的40年风雨历程中已然取得显著成就。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在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区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十个全覆盖”工程,这一工程大幅提高了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尽管学术界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分歧,这主要体现在当代中国各农村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明朗化和扩大化究竟是历史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还是属于政府经济决策和政治指导思想不当所造成的工作失误。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时期以及农民对于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农村发展差距的明朗化与扩大化趋势已确定无疑。[2]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过渡地带,是我国典型的农牧交错区,农业生产处于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区。因此,本文所述农村地区范围包括牧民聚集区、农民聚居区以及农牧杂居区;农业范围包含畜牧业、种植业以及半农半牧混合农业。内蒙古自治区在执行中央政策的同时结合农村地区实际积极探索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路径,但由于处于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特殊的自然、人文、社会条件形成了对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的特殊需求,使得新时期地方政府农村服务供给与农民服务需求的契合成为富民强村工作任务的重点内容。本文在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特殊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基础之上,应用心理学的契合度理论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程度问题。
二、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特殊性与契合度理论探析
(一)内蒙古自治区区位特殊性对农村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供给的影响
处于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区域与国内其他区域农村相比,农村服务供给更具挑战性。[3]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北部边疆民族地区,地貌复杂多样。农村地区特殊的区位特征形成了对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供给的制约,无形中加剧了服务供给契合需求的难度。
第一,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加剧了服务供给的难度。首先,作为边疆民族地区,自身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的可及性与可得性对于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繁荣稳定、实现社会的整体公平具有重大价值与意义。其次,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古代北方草原农业区,草原的大面积开垦使得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农牧交错区,农牧结合是这一区域农业生产、经济、发展过程的典型特点。再次,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大都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农业部门的特殊性强化了农民对自然环境的刚性依赖。但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相互交织迸发促使农业成为弱势产业,农民也成为难抵风险的弱势群体。当这种自然依赖无所依存时,对于政府服务的供给需求依赖性则会无形强化。最后,基层政府的服务供给与多样性的地理和社会生态环境联系密切。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位置偏远、地广人稀且多以散居为主、自然环境较恶劣,加剧了农村地区服务供给的难度与挑战性。
第二,广大农民贫困、平均受教育水平低等问题制约了需求的集体性表达。内蒙古自治区广大农村地区贫困问题显著、贫困人口数量大。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名单中内蒙古自治区占据了31个名额,同时还有26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广大农村贫困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贫困人口文盲、半文盲率达1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多民族共生、共存、共发展,与普通农村地区的服务对象相比包含了更多的民族特质和民族因素。[4]
第三,基层政府财政资金不足弱化了其服务供给的能力。④首先,经济决定政治,基层政府的财政能力水平也制约和影响着本级政府服务职能的发挥。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GDP的增长速度仅为4.0%,处于各省市增速排名末尾;2018年一季度GDP增速较2017年有所提高,达到了4.6%,但是依然维持全国靠后的水平。其次,由于历史欠账以及分税制改革导致的基层财权、事权不对称等原因致使基层政府负债问题愈加严重。最后,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与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增多,地方在财力吃紧的情况下被挤占和挪用财政经费的现象屡屡发生,这些都弱化了农村地区各项服务的供给能力。[5]
(二)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契合度
契合度理论[Person-Environment Fittheory(P-Efit)]最初源于互动心理学,又被称为个人-环境契合度理论,意指个体-工作环境的匹配度与兼容性。[6]该理论包含个人-组织契合度和个人-工作契合度两个重要概念。20世纪50年代的组织行为学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组织契合度的概念来反映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相容性。[7]个人-工作契合度划分为三种:供给-需要契合(Supply-Value Fit)、需求-能力契合(Dem and AbilitiesFit)以及自我概念-工作契合(Self Concept-Job Fit)。其后契合理论被引入管理学领域并广泛应用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领域,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8]本文运用供给-需求契合(Supply-Value Fit即SV)与需求-能力契合(Demand-Abilities Fit即DA)的契合理论进行分析。S-V是指组织服务供给能满足个人需要或喜好时产生的契合(如组织的财务资源供给等)。D-A则是指组织(文中主要是指基层政府)以及个人(文中主要是指农民)能力(体现为个体在接受新事物的水平、生活经验)与实现自身需求所要求的基本能力之间的契合程度。
本文将契合理论应用于农村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分析中,旨在明晰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供给-需求、需要-能力的契合程度。用供给-需求契合度表示基层政府(县、乡)所供给之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与农民需求和偏好的一致性或匹配程度。用需求-能力契合度表示农民个体以及基层政府现实能力与所需求之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要求基本能力之间的契合。如图1所示,就农村地区农业信息与农民培训服务而言,如果基层政府对这两项服务的供给内容、方式、机制与农民的主体需求较一致,表明这两项服务供给的契合度较高,反之则较低。同理,如果基层政府与农民在这两项服务的供给过程中各自所具备的实然能力与应然能力之间较为一致,表明这两项服务供给的契合度较高,反之则较低。
图1 服务契合度分析模型
三、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契合度现状分析
尽管内蒙古自治区近几年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尤其“十个全覆盖”工程在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服务供给不到位依然是制约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与收入增长、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⑤本部分将结合契合度理论的两个维度(供给-需求契合、需求-能力契合),从三个层次(内容、形式、机制)分析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低契合度现状。
(一)服务内容上的供给-需求、需求-能力契合度较低
第一,农村信息服务建设相对滞后、信息供给内容缺乏针对性、个性化,致使信息的需求与供给契合欠佳。基础建设一是表现在信息基础设施的供给方面。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县乡级政府规模小,县乡政府的人力、财力、物力明显不足。尽管内蒙古自治区自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凭借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初步形成了信息服务体系,但是从当前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上来看,除了广播和电视的覆盖率比较高(全部达到90%以上)以外,手机用户、有线电视用户和数字电视用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量和规模依旧相对较小,总量和质量依旧薄弱。[9]二是表现在信息服务人员方面,存在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农村地区信息服务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化素质不高,且基层服务部门机关会管理、能应用的专业人才也严重紧缺。例如2015年、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从事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人员数量分别为25537、24839人,呈现出数量递减的趋势;农业信息供给内容针对性不强、个性化不足。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基层政府所提供的宏观性综合性信息居多,法律、科技等更广泛的政策信息资源、供求信息、市场行情、价格预测等内容缺乏。通过调研了解到,2016-2017年乌兰察布市多数葵农由于信息闭塞,未及时、准确获取市场信息以至90%以上的葵花子销量大幅减少,滞销堆积。
第二,基层政府财政与政策执行能力较弱,导致培训人员不足,培训服务供给的需求回应性也较弱。现代农业的发展带动新技术在农业的广泛应用,民族地区农民更加需要这些新技术来改善原有的生产模式以提高收益,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培训成为农民需求较高的公共服务。扶贫“造血”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主体能力,而提升农民主体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进行农民培训。[10]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户独立支付培训费用能力较低,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资助。但乡镇财力有限,培训经费紧张,除了政府的项目经费外,其他配套资金几乎没有,难以吸引外来的优秀教师,师资数量严重不足,相关的农业科技培训开展工作难度较大。此外,在培训服务供给过程中,一些部门或乡镇领导侵占、挪用项目经费,安排非专业人员进乡镇站工作甚至担任乡镇农技站领导,领导不重视,培训经费缺乏,执法部门未能及时查处违法行为等问题依然存在。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受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少数民族传统和农业生产类型等因素影响,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培训需求存在巨大差异。农民对于供给的服务需求具有明确的类型、阶段、内容的划分。通过对乌兰察布市农村地区调研了解到,农民期望培训能够结合近期打算发展的项目来进行,培训的内容能够更加符合实际需求。如妇女比男性更多地强调种植技术等内容方面的培训服务,男性则更重视收入高的养殖技术、商品意识和市场信息获取培训服务等内容,贫困户更强调通过培训掌握养殖技术等。但实际情况是,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涉及到农民培训的内容大多是自上而下的一统的服务“执行”,较少征求信息用户即农民的意见,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农民只能被动接受。地域化、个性化以及能够反映农民需求化的培训服务项目尚不健全,“需求有余,供给不足”的问题凸显。
第三,农村居民的学历水平难以契合其需求的表达。教育落后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农民素质普遍不高,突出反映在农民对服务需求的表达上。表达的不充分加大了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沟通障碍,农民不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全面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诉求,因此造成了基层政府的信息与培训服务供给内容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同时受传统小农经济思维的影响,出于“经济理性人”的成本、时间考虑,农民总是将需求希望寄托在“父母官”的身上,自身缺乏表达需求的主动意识,造成集体表达的困境。
(二)服务方式上的供给-需求、需求-能力契合度较低
第一,受自然环境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供给方式较落后,农民需求迎合度低。由于经济因素的限制,内蒙古自治区广大农村地区普及、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时间比较晚,目前农村居民获取农村信息服务手段主要有报纸杂志、专业刊物、电视、电话、广播电台、通信网络、计算机互联网络等。但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计算机网络的农户使用比例比较低。尽管农民大都了解从电视和广播获取的农业信息比从互联网获取的较少,然而能自主上网获取信息的农民数量却十分有限。尽管近几年12316平台提供了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但如杯水车薪,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农民培训服务供给方式与农民需求契合度低。培训班、现场观摩会以及现场技术指导、科普集市等形式的技术宣传培训活动是内蒙古自治区农民技术培训的主要方式和主要途径。但从农村农民培训的现状来看,当前培训方式主要是知识和信息的单向灌输,由于知识能力限制,农民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视频和理论学习学到具有实践性的技能与知识。基于农村农业种植的时空限制与地域差别的现实,农民居住分散,集中式、定期式的培训班适用性较低;加之技术人员数量与时间限制,现场观摩会以及现场技术指导的培训方式难以实现经常性实地开展。农民需求的培训方式大多是以专家授课、现场指导交流为主,同时配发一定量的录像、光盘、通俗易懂的图书技术资料,以便他们在学习和遇到问题时及时查阅,必要时组织适当的专业参观学习活动,其中现场实地指导是最受欢迎的方式。此外,培训服务阶段式、内容式划分尚未实现,服务难以“落地”。广大农民希望农业技术培训在农闲时开展并且对季节性强的农作物进行特殊的种植指导,培训地点最好在本村,培训方式能够灵活多样。这不但可以提高培训的实际效率,还可以降低农民参加培训的开销。
第三,农民技术手段的获取与使用能力制约其对信息与培训服务的需求满意度。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当人们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时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服务消费实力,即能够有意识地寻求获取农业信息咨询与相关培训服务的手段。但是,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的部分农民由于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缺乏足够的富余资金和意愿获取所需信息与培训服务,所以农民对于信息化、互联网等知识信息的认同程度较低,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与培训服务技术手段的自觉性还较差。如2015、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均购买的移动电话仅为0.17、0.16部,63.72%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64.85%的村通宽带互联网,每百户拥有电脑仅17.85台。
(三)服务供给机制上的供给-需求、需求-能力契合度较低
第一,服务供给机制上的供给-需求不契合主要体现为基层政府“一枝独秀”,服务供给的社会网络尚未形成,供给决策回应性差。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农民大都经济实力薄弱,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工作所需费用相对较高,农民难以全额负担,所以对政府依赖性大。农村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组织不发达,自主性、自治性和服务性作用较弱。此外,当前基层政府主导下的信息与培训服务供给决策并非出自农民需求而是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展开,指导产业“指挥下”夹杂着基层政府的经济效益考虑,即“什么赚钱干什么”。所以缺乏选择自主权的农民更多地被动服从于基层政府,致使服务的供给与农民实际需求契合较低。
第二,服务供给机制上的需求-能力不契合主要体现在农民的需求表达能力,首先难以实现与自身需求的契合。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农民大多通过村长、书记间接表达服务需求,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局限与民主权利意识的淡薄,致使一些基层自治组织往往被少数人所把持,影响了农民真实需求的表达。农民对于网络化、信息化的认知度较低,又缺乏使用电子化服务平台的有效引导,不能正确、合理地使用身边现有网络资源来实现自身服务需求的表达,致使供给与需求之间通道阻塞。
四、进一步提升内蒙古农村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契合度的对策
(一)关注农民的实际需求,提升服务供给内容上的契合度
第一,加强教育以提升农民需求的表达能力。提升农民对于信息与培训服务内容的需求表达能力,首先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不断加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育层次结构,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农民对于服务政策的制定、目标及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对自身信息与培训服务需求的认识和表达趋于理性化。
第二,重塑村委会的需求传递能力。实践证明,农民对于信息与培训服务具体内容的需求主要经由村委会这一自治组织来表达。首先,应该发挥乡镇政府的指导功能,让其指导村委会规范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确保农民对于信息与培训服务所需内容、项目自由表达权的实现。其次,对于村委会搜集上来的关于信息与培训服务供给内容的信息应当进行公示。最后,应强化各村委会村民小组建设,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服务供给的相应工作中来,使农民对于服务供给内容、项目的需求得到更多体现。
第三,建立、疏通需求信息传送渠道。首先,收集农村居民对于培训信息的建议,及时了解农民对于信息与培训服务内容上的需求。其次,建立信息与培训服务供给决策听证制度,扩大听证范围,增强听证内容的公开性,以达到收集农民需求的服务项目、内容的目的。最后,减少农民在服务内容需求表达渠道的中间环节,缩短农民表达需求的送达距离,减少农民在供给信息、培训服务内容、项目需求信息传播中的成本投入。
(二)以“域情”为依据,以灵活的服务供给方式实现服务供给方式上的契合
第一,认识地区特殊性,转变理念。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特殊的地缘政治(自然环境、制度环境)与人口特征、经济发展形成了对公共服务内容、方式、手段、机制的特殊需求。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地广人稀,“一刀切”、同质化的“被动服务”模式由于自身存在缺陷,难以适应当地实际状况。[11]所以,提升农村地区服务供给的契合度,就要因地制宜,认识到农民实际需求的特殊性并将农民作为服务的“消费者”放在首位,以农民需求为服务的出发点,彻底转变政府服务供给理念。
第二,以“域情”为依据,以灵活的服务供给方式来提升供给-需求之间的契合度。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服务供给的这些现实难题,基层政府需创新信息与培训服务供给方式,改变目前被动的服务状态,以“固定 流动、线上 线下、闲时 农时”的“三合一”形式,主动送服务下乡,提升服务供给-需求契合度。(1)施行“固定 流动”的服务供给方式。传统的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固定的信息与培训服务设施(农家书屋、培训班等)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流动供给”的信息服务形式(网络移动平台、田间指导等)具有主动、灵活、便捷、专业化以及重复供给的特征,以流动方式主动“送服务上门”,既能保证服务的可及性与可得性,又免去了农民的舟车劳顿、降低服务享受时间成本、代价,是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农村信息与培训服务供给不足的有效方式。(2)施行“线上 线下”的服务供给方式。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单纯依靠线上互联网实现信息服务的供给方式契合农民需求的可行性较低。受农业技术人员工作场所分散与农业种植时空限制,传统单一依靠讲座、培训班、辅导农业手册等线下培训服务方式也难以契合新时期农民对于培训服务的需求。因此,就信息服务而言,一方面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线下基础设施(如广播站、宣传车、“农家书屋”等)建设;另一方面,健全线上信息服务形式,例如手机已经成为当下最流行的可移动信息资源获取通道且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人均手机(移动电话)人均拥有量已经超过2.3部,所以乡镇信息服务站可以借由农民家中的电话或手机反馈给农民所需求的政策、科技等信息。通过这种“线上 线下”的双线服务供给方式契合农民需求。就农民培训服务而言,一方面继续加强传统农民培训线下方式的建设投入;另一方面,加大农民培训网络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健全网络课程的培训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契合农民对于培训的个性化与一般化需求。研发农业科技培训平台移动版,实现培训课程手机移动化,使农民在不受时空限制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享受培训服务,实现无缝学习。(3)施行“闲时 农时”相结合的服务供给方式。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农牧业生产的时空特性对于农民信息与培训服务供给形成限制,基于这样的特殊情况,采取闲时“固定 线下”的信息与培训服务方式,农时“流动 线上”的服务供给方式,结合定点培训与远程培训、现场指导与在线咨询、线上学习与线下讨论,全方位契合农民对于服务供给的时空需求,更好地提升民族地区农村信息与农民培训服务的满意度。
(三)以合作为纽带构建“一主多元”的服务供给机制
农村信息与培训服务的公共品性质决定政府无法替代的主体地位。供不应求的现状导致基层政府一元格局的改变,形塑了“一主多元”的供给格局。因此提升农村信息与培训服务供给的农民需求契合度,不仅要强化地方各层级政府服务供给主导责任,也要大力引导市场主体与农民合作组织的参与。只有以合作为纽带,实现“一主多元”的服务供给机制,才能真正通向契合的彼岸。首先,基层政府要建立服务供给的清单制度,将服务的内容、标准、形式以清单形式展示。其次,构建良好的制度与社会环境,吸引、引导市场主体参与部分能以投资回报形式获得资金回流的信息发布与培训服务个性化项目供给。最后,培育、促进农村非盈利组织发展。基层政府可以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实际和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状况,降低服务组织在资金数额、人员以及办公场地等方面的准入门槛,在需求表达、决策参与和监督保障等方面给予这些组织发展空间和机会。
(四)以契合需求为前提,增强基层政府服务供给能力
第一,改革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管理体制,加大服务基础建设的社会资金投入。为满足农村地区广大贫困农民的信息、培训服务供给对于基础设施与资金的需求,在中央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与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的同时,基层政府应当转变财政资金管理与支出的方式,镇政府的财政资金改为县管理、镇使用并完善这种管理体制。以此类推,拓展服务筹资渠道,建立合理的费用分担机制。明确农民培训需求,对于农民需求量较大、出资金额较低的信息与培训服务,应该实现政府出资为主、积极吸引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为辅,给参训农民发放一定的补贴,形成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负担的费用机制,对于需求量较小、个人需求性较强的服务,在明确需求主体经济状况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农民积极承担相应费用。
第二,加强农村服务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服务供给政策执行能力。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乡(镇)政府机关和村委会专业人才匮乏且素质偏低、法制意识薄弱。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对于农村乡(镇)政府机关和村委会中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如会计)中符合条件的无学历人士,让其通过正规的学习取得国家承认的相关专业的学历。其次,继续坚持鼓励和引进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机构工作,有关部门在工资待遇、住房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再次,探索建立城市基层人员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每年定期选派人员到农村进行挂职锻炼,富余人员定向分流等。最后,定期举行基层服务人员的法制教育并成立专门的农业服务综合执法监督机构,加强对资金侵占、挪用专项经费等违法行为的监控与惩罚力度。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任维德.当代中国民族发展的政治分析[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6.
[3]罗敏,陈连艳,周超.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6(6).
[4]白维军.流动公共服务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J].民族研究,2017(3).
[5]何天明.农牧结合——古代北方草原农业的突出特点[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1).
[6]杨锦秀,高云龙.产业发展对农民培训供需契合度的影响研究——基于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调查[J].华东经济管理,2013(11).
[7]Amy L Kristof-Brown,Ryan D Zimmerman,Erin C Johnson.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s Fit At Work:a Meta-Analysis,of Person-Job,Person-Organization,Person-Group,and Person-Supervis or Fit.Personnel Psychology,2005(2).
[8]Edward JR.Person-job fit:aconceptual integration,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hodological critiqu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1991(6).
[9]郭婷,张沛,王瑞利.内蒙古农牧区科技信息多媒体传播与应用调查及长效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2).
[10]刘书明.民族地区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类型与结构差异[J].甘肃社会科学,2016(6).
[11]刘银喜,任梅.流动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创新-概念提出、逻辑起点及创新价值[J].中国行政管理,2015(8).
注释:
①参见《2018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关于“乡村振兴”系列讲话内容》,发布于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2018年3月22日。
②参见夏建平《印度农村信息服务供给的经验与启示》,载《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③参见张宏伟、刘宇航《互联网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培训支持服务体系创新与实践研究》,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年第2期。
④内蒙古旗县(区)数量共有103个。以2016年为例,鄂尔多斯东胜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为833333万元,赤峰市敖汉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59600万元,仅占前者约7%,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9900万元,仅占东胜区的约2%。(说明:数据来源:白静,王皓.内蒙古12个盟市和103个旗县(市、区)全面完成巡查机构建设[EB/OL].(2018-01-18)[2019-09-10].http://inews.nmgnews.com.cn/system/2018/012442105.shtml、2017年鄂尔多斯统计年鉴、赤峰市统计局、新巴尔虎左旗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⑤参见《2018年布小林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发布于《内蒙古日报》2018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