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院动态

第三十一期“百村讲坛”成功举行

作者:高 菁  责任编辑:中农网  发布时间:2015-11-23  浏览次数: 143

    2014年1110日晚,中国农村研究院第三十期“百村讲坛”在9号教学楼一楼报告厅举行。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教授、执行院长邓大才教授、办公室主任郝亚光副教授以及部分基地研究人员出席。基地班全体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坛。

本期“百村讲坛”的主题是“现代化背景下基层治理中的干群互动”,位基地班同学结合其在假期调研中的实践和感悟分别从“协商民主”“精英治村”“农民维权”“农民抗争”四个角度阐述了村民、村干部以及上级政府不同的互动形式。

李鹏西同学通过辉县市移民村在“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工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及其协调与解决过程,详细分析了协商民主推行的外部条件和内生动力。他认为:河南省辉县市库区移民安置工作,从移民问题的反映到协商,进而到落实与检验,是一条完整的协商民主链条,是一个完整的个案。从这一个案可知,协商民主只有在群众内生的利益诉求和制度力量的外在推动下推行,才能汇集共识,凝聚力量,发挥协商民主的优势,从而形成各方共赢的局面。

陈涛同学以建始县火龙社区为例,讲述了精英人物在村庄整体搬迁和社区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搬迁之前的火龙村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内外联系不便。村庄精英们紧抓国家扶贫开发政策机遇,通过充当国家公共理性和村民个人理性的“双面胶”,努力调和两者关系,既为村民谋取了福利,又实现了自我价值。由此,他总结出:理性的山村文化加村庄精英的乡土情怀所形成的同质化治理系统,是国家通过精英治村取得较好效果的前提。

史卉同学讲述了长乐市文武砂镇东海村村民在征地维权过程中,“荣誉派”“法理派”“家族派”不同的维权方式和维权结果。不同派别的村民,只能在共同的情景下,通过权衡考量自身的情况以及考究自身所拥有的特殊优势和对方态度来采取综合性的行动选择,从而得到理想的维权效果,实现“维权转身”。

何骏同学首先阐述了有关“农民抗争”的文献研究现状,继而详细讲述了凤凰湖村村民对于恒丰板业公司排污造成的村庄环境破坏进行抗争的详细过程。他认为,农民环境抗争受政府、村委、村民、企业、社会等多方主体影响;同时,企业整改成效和政府处理方式对于事件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四位同学的报告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问答环节过后,几位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精彩点评。

张晶晶老师分析了同学们在资料搜集上的优点和不足。她认为,四位同学调研资料收集之丰富值得肯定,但资料之间的逻辑关联性仍有待加强。她建议同学们在调研原始资料收集后,要通过编码、分类、挖掘内在联系等方式,以资料为基础构建理论,而不是让调研资料成为他人已有研究成果的注脚。

邓大才教授首先肯定了同学们在叙事清晰化,方法多样化,经验理论化上的显著进步。随后,针对今天的报告主题他提出了三个问题供大家思考:一是在多元社会背景下的协商民主如何有效实现;二是随着强社会的逐步发展,强行政模式是否会逐渐终结;三是依法治国在农村如何有效实现。最后,他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调查研究中能够做到主题更集中,过程更清晰,视野更开阔。

徐勇教授希望同学们参与百村讲坛要能够“引发思考,触发灵感”。他认为,四位同学今天讲述的村庄个案可以归结为政府和民众互动的两种不同模型,即冲突模型和合作模型。如何运用法治来化解冲突,运用协商民主来实现合作,这是对国家提出的“合作共治”理念的一种学理性思考。针对凤凰湖村村民的环境维权之路,徐教授认为这是对传统小农理论的一种挑战:追求个人私利的小农为何会进行环境抗争?受此启发,他提出了“公义性抗争”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