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晓斌 于雪玲 责任编辑:王飞雪 信息来源:《内蒙古电大学刊》2019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19-11-24 浏览次数: 3153次
【摘 要】墨玉县位于和田地区西北部,昆仑山北麓,喀喇喀什河西侧,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自1920年设县以来,人口不断增长,当地的生态环境形成了极大的压力。面对这种巨大的环境压力,植树造林成为重要的应对方式之一。平定马虎山叛乱之后,此时墨玉县的社会环境相对比较安定,政府通过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以应对南疆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并藉此发展经济。
【关键词】墨玉县;植树造林;林业管理
墨玉县是和田地区重要的农业区,1912年设县后,社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马虎山叛乱平定之后,该地区进入新疆省政府的直接统治。由于省政府对林业的高度重视,自1939年开始,墨玉县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墨玉县树木数量有了巨大增长。其动因既有来自当地政府的直接驱动,亦有经济利益的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而当地政府对于树林的保护和管理则直接体现了政府保护生态意识的增强,而其中的一些做法也对于当代的生态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干旱地区进行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需要因地制宜,只有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手段才能够实现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共存。十年间墨玉县的实践无疑为当代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一、墨玉县植树造林活动的发展状况
墨玉县的植树造林活动大规模开始于1938年,这得益于政府平定马虎山叛乱之后营造的相对稳定的政局。1938年,墨玉县种植各类树木共290053棵,其中杨树182000棵,各类果树108053棵,成活树木230070棵,成活率达到79.3%。[1]根据这份调查表我们发现墨玉县主要的树种是杨树和其他果树,杨树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土碱水缺,果树主要的死亡原因是虫伤根损。这和树木的种植地点关系较大,杨树主要是种在道路两旁,水土条件较差,果树主要是种在全县的民园内。对于不同的树种,采取的种植方法也是不同的,杨树主要是泡苗插,果树则采取挖苗栽的办法。针对不同树木采取的不同种植方法,有效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
1938年,树木的种植量进一步增加,这可能与当时政府提倡有很大的关系。1938年1月,和阗区召开了农民会议通过了调查关于改进农牧业意见书。在这份意见书中提出“政府应饬令本区各县县长,切实劝导农民在草湖、丘陵、河岸、渠边、路边荒地等处,大量栽培树木,以供建筑和燃烧之用”[2]。1938年,墨玉县种植杨树及各类果树430500棵,成活343080棵,成活率约为79.7%。[3]
从1941年起,墨玉县的树木调查表开始将树种更加详细地区分,1941年的调查表把全县的树木分为杂树、果木树和桑树,到了1942年,则划分得更为详细。这反映了树木的统计工作在加强。值得注意的是桑树的种植量开始增加,1942年春季,墨玉县春季种植桑树258951棵,秋季植桑4855棵,其中春季植桑树占总数目的37%,秋季植桑树占总数目的37%左右[4],在总数中的比重是比较大的。桑树除了桑葚作为水果可以直接食用之外,桑叶也是养蚕的重要原料。墨玉县的丝织业相对比较发达,养蚕和丝织业是当地重要的手工业。“查本县人民专为务农,并代做家庭副业,即织布丝绸纺纱、制作皮革、养蚕、造纸等。至于生产技能渐渐改良发展。”[5]纺织工厂的设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墨玉县的纺织业发展,纺织业的发展对桑树产生极大的需求,原有的桑树无法满足需要,大规模栽植桑树就成为一个选择。这也是自1942年之后,墨玉县桑树种植量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
伴随着大规模的植树活动,墨玉县的树木存有量在不断增加。1948年墨玉县旧植树木41576321棵,其中既包括杨树等耐旱树种,亦包括杏树桃树等果树,本年度新栽769144棵,成活696321棵。1949年,墨玉县旧植树木42061117棵,本年度新栽757457棵,成活564877棵[6],成活率相对较低。这一年新疆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段,政局动荡,国民党统治岌岌可危,其基层的统治处于土崩瓦解的状态,植树造林工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总体来看十年间,墨玉县的植树造林活动的开展是卓有成效的,树木的存有量也在不断增加。不断增加的树木数量一方面对生态环境起到了调节作用,另外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对于日常生活的需要。
1939-1949年和田各县年均人工植被栽植与消费比较[7]
数据可以显示,在民国后期,和田地区的各个县中只有墨玉县年均栽植薪柴数量多于一年消费数量,即新栽的树木数量大于每年树木的消费量。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墨玉县植树造林工作的成就。
通过人工种植树木,从而减少对自然的索取无疑是有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植树造林成为干旱地区有效调节人地关系的重要手段。
二、墨玉县植树造林的特点
通过墨玉县近十年的植树报告表以及相关数据,我们发现当时的植树造林活动是有计划,而且相对科学的推进。
一方面在整个植数造林活动中,选取的树种都是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他们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所选树种中以杨树、柳树、桑树为大宗,以杨柳为例。
另一方面在整个植树造林活动中,政府不仅仅强调树木对于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且也十分注重确保农户的经济利益。1938年,墨玉县共植各种树木290053棵,其中各类果树达108053棵,占总数的37%左右,1939年共植各类树木430500棵,其中各类果树169500棵,占总数的39%左右。这些果树中,种类十分丰富,有杏树、桃树、苹果树、梨树、葡萄树等十几种。他们的广泛种植不仅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食物来源,而且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农民所种植的果树所产的果实除食用外,还可以有一部分进入市场流通,而他们则可以为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这种经济收入又会反过来刺激农民的种树热情,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三、墨玉县植树造林的驱动因素
当来自政府的驱动和民间的传统习惯相结合,植树造林的推广就变得容易而且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政府的行政举措和民间传统习惯如同一架飞机的两翼共同构成了墨玉县近十年植树造林活动的主要动力。
(一)政府的行政举措
在植树造林这件事情上,政府的行政举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和田地区的植树造林活动,新疆省政府尤为重视。1933年,新疆省政府专门发布了训令,对和田地区林业加以指示。“令和阗县政府:查植树造林不仅防止旱涝,且与国计民生裨益良多。值此春季植树时期转瞬界临,自应早为筹备,届期推动民众广泛栽植,以收成效。兹将植树办法指示如下。”[8]墨玉县由于其在全区的重要地位,植树造林工作也受到了高度重视。政府专门发文督导墨玉县的造林工作“本处土壤以黄沙壤土带,腐植土最多,现时生长有苇子骆驼刺等杂草,更宣传农民在植树时期,渠边多植树木,以资巩固渠道”[9]政府直接发文,与之相配套的还有相应的法律和资金保障,这就使墨玉县的造林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政府掌握有相对充分的资源,因此在人地关系中,政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墨玉县这样的边远地区,政府在整个地区事务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在植树造林运动中则是重要的驱动力。
(二)传统习惯
除了来自政府的驱动因素,民间的传统习惯也是一股较为强烈的动力。墨玉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属于典型的干旱气候,其主要民族为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养成了植树造林习惯的良好习惯。1916年谢彬到库车,看到“新疆民俗,喜建果园,贫者用供生计,富者兼资游观,一若南方之有花园,而库车特甚。每岁春夏,环城为香园。”[10]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植树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它既可以美化环境,防风固沙,为家人提供一个休憩之所,另一方面也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和田地区所植树木,以杨树柳树还有桑树为大宗。这些树木比较耐旱,易于管理,同时又可以满足生产生活所需。以薪柴为例,墨玉县境内几乎没有煤矿,奉此,查职县并无煤矿,所需燃料均以木柴供给[11]。所以无论是平时做饭炊煮还是冬天取暖都依赖木材。在房屋附近种植树木可以为家庭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薪柴来源,杨树柳树枝条繁多,枝叶都可以作为燃料,以供平时所需,而树干又可以作为建筑材料来满足生活所需。仅薪柴一项就可以带来诸多收益。此外各种果树为家庭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特别是维生素的补充。因此,墨玉县农民有种树的这一习惯,而这一习惯也可以带来一定的收益,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植树造林运动的开展。
四、对于造林的管理
植树造林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其对于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田地区的气候相对比较干旱,因此对于林业的管理特别是新种植树木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树木的成活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种植后的管理,通过新发现的一些档案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对林业的管理首先是通过颁布直接的行政命令来实现的。除了新疆省政府建设厅发布的植树造林办法训示之外,新疆省政府还通过了“植树造林办法”。1938年二月,和田地区还制定了“保护林木办法”。在这一条例中,对于树木的保护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法令规定了树木的管理者为地方之乡镇保甲长,“公路两旁树木应由该管地方之乡镇保甲长随时督饬附近住户加以看护,并将该管段之保长姓名书于木牌,立于路旁,以便查考”。[12]
同时对树木灾害的预防也进行了规定,如何处理虫灾和火灾,并规定了对破坏树木这一行为的处理办法。而且把树木的保有培养成绩作为考核当地行政官员的标准之一。虽然法令的实施过程可能会打折扣,但毕竟使得对树木的管理和培养有了法律依据。
在树木的管理过程中,政府也十分注意百姓所发挥的作用。树木发生虫害应该由附近的群众来进行捕灭,而火灾也要是由附近的住户来报告乡长进行扑灭。种植的大量果树基本上都是由当地百姓各自主管的。这也就有效降低了植树造林管理成本。
就管理效果来看,树木的成活率大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说明还是有一定的效果。政府对于树木的死亡原因也做过分析,根据不同的树种采取不同的种植方式,这都是政府对树木进行管理的表现。对树木的管理巩固了造林成果,从而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至于进一步恶化。到1948年,墨玉县人口已经到15万左右,但仍然在沙漠腹地保有大量的野生林区。
从1938年到1949年接近十年的时间里,墨玉县的植树造林运动蓬勃发展。其造林的规模、对于树林的管理乃至于造林时的理念在今天看来都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对墨玉县植树造林运动的分析为我们在干旱地区将政府的权威和百姓的传统相结合从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诸多措施都值得我们今天进一步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谢丽、杨方正编.和田地区民国时期绿洲农业与生态环境档案选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516.《墨玉县政府植树报告表二十七年九月四日》,和田地区档案馆卷872(2-1).
[2]谢丽、杨方正编.和田地区民国时期绿洲农业与生态环境档案选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34.《和阗区召开农民会议及调查关于改进农牧业意见书》,和田地区档案馆卷842(2-1).
[3]谢丽、杨方正编.和田地区民国时期绿洲农业与生态环境档案选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516.《墨玉县政府植树成活树木报告表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和田地区档案馆卷870(2-1).
[4]谢丽、杨方正编.和田地区民国时期绿洲农业与生态环境档案选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517.《和阗区视察墨玉县植树树木比较调查表》,和田地区档案馆卷890(2-1).
[5]谢丽、杨方正编.和田地区民国时期绿洲农业与生态环境档案选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47.《墨玉县社会状况一览表》,和阗地区档案卷875(2-2).
[6]谢丽、杨方正编.和田地区民国时期绿洲农业与生态环境档案选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518.《新疆省第七区墨玉县三十八年发动群众植树成活数目表》,和田地区档案馆卷875(2-2).
[7]谢丽.民国时期和田地区薪柴消费与人工植被再生补偿研究[J].中国沙漠.2007(1).
[8]谢丽、杨方正编.和田地区民国时期绿洲农业与生态环境档案选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502.和田地区档案馆卷873(2-2).
[9]谢丽、杨方正编.和田地区民国时期绿洲农业与生态环境档案选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507.《和阗农业所呈文:关于督导墨玉县农民植树》和田地区档案馆卷900(2-2).
[10]谢彬.新疆游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59.
[11]谢丽、杨方正编.和田地区民国时期绿洲农业与生态环境档案选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507.《为呈报职县并无煤矿规定调查表示无法填报由》和田地区档案馆卷1033.
[12]谢丽、杨方正编.和田地区民国时期绿洲农业与生态环境档案选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504.《印发保护树木办法第一条》,和田地区档案馆卷87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