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当前位置: 首页 > > 地方研究

找回群众:以组织下沉重构党群共同体——基于广东省清远市“支部下沉”改革探索的调查和思考

作者:李加斌 胡平江  责任编辑:赵博睿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6-23  浏览次数: 319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然而,长期以来以建制村为基本单元的党支部建设,由于规模过大、利益复杂,导致基层党组织无形之中面临失去党员、失去群众、失去执政基础的严峻挑战。为此,广东省清远市先行先试,以党支部下沉为抓手,破解传统支部“悬空”难题,探索出一条“找回群众”的有效路径。具体而言,就是将农村党支部设置到规模适度、利益趋同的自然村,将支部建设融入到村落发展,将支部引领落实于日常生活,重新构建起党支部、党员、群众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以此化解党组织脱离党员、脱离群众的新危险。

一、支部下延:激活组织神经末梢

清远市围绕基层党建重心下移,灵活设置党支部,力求打破组织悬空障碍,将党建根基延伸到最基层。

(一)坐实底盘,让支部“接地气”

清远市积极探索党建新路径,下沉党组织单元,党组织从此不再如以往“高高在上”。一是建起组织联系单元。以往党支部设置在行政村,由于村庄范围大,“村民可能不认识党员,党员联系不到村民,‘举手党员’、‘投票党员’的现象很多”。清远市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将党组织与自治组织结合下沉至自然村,在全市1023个行政村的自然村中成立了8597个党支部,使基层党组织有了建设堡垒。二是建实党建发展基地。以建制村为单元的党支部建设,因范围较大、利益关联较低等原因,导致党员难参,党建基地大而不实。党支部下沉至单元相对较小的自然村更便于党员直接参与。英德市禾湾村支部书记表示,“以往行政村,大家各有各的事,即使专门开会也往往凑不到一块。现在自然村,吆喝一声都到了。”三是建好为民服务窗口。将支部建在自然村,能够为民承办党务、治安、人口、民政、救助、劳保等服务。近三年来,仅石角镇村民代办事项就达5000多件。

(二)重塑内核,让支部“得力气”

以往党支部规模过大,引领作用难发挥。支部下沉后,党支部力量得以重新集聚,发挥引领作用也更为有力。其一,利益趋同,增强组织凝聚力。建制村治理单元偏大,随着村民诉求多元化,利益难协调,“村内有新农村建设项目,给了这个自然村,其他自然村村民就闹意见。”清远市将支部下沉,优化支部规模,重建群众间利益纽带,变做别人事为做自家事,有效地凝聚了村民合力。其二,整合资源,壮实组织领导力。党支部建在行政村,资源相对分散,支部想做事却无力着手。支部下沉到自然村自然村后,通过引导农民整合土地资源和涉农资金,让村党支部引领村民发展更有底气。西牛镇禾湾村建起党支部后,协调村民间利益,平息了多年的山林纠纷,引导村民整合土地400多亩,利用集体经济收入和整合的涉农资金,并投资300多万建设新祠堂和62套新洋房。其三,充实队伍,提升组织牵引力。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却吃力不讨好,光靠村民小组长一人难以有效谋划发展,甚至没有人愿意当小组干部,而如今,村中成立党支部、村委会、专业合作社等,自然村的发展由“一个人单干”变为“三驾马车齐拉”。

(三)内领外联,让支部“有人气”

清远市在支部下沉后,积极发挥党支部的枢纽功能,以党为核心,聚合、盘活社会力量。第一,吸引能人加入党。以往农民对支部不感兴趣,党员发展成为一项难事。现如今,群众看到党员真正为村民干实事,党组织的吸引力得以不断增强,吸引力大量年轻农民的加入。2015年全市共发展农村党员1623名,其中35岁以下占比50.2%,高中以上学历占比44.4%。第二,引导组织联动党。在具备条件的村办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组织内也建立起了党支部,各式组织与党组织有了互动共助的机会。如连州冲口村党支部组织成立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并带动西岸镇30多个村庄500多户农户种植蔬菜,仅2014年合作社就种植蔬菜8000,销售产品1.2万吨,产值6000多万元。第三,促进社会支持党。过去,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引领,外来社会资源即使有心帮助也无从投入。在支部下沉之后,社会资源不但有了对接平台,配置与利用的效率也得到了有效保障。如太平镇北坑村引入香港信善基金会等组织助推当地脱贫。

二、支部转型:打通基层组织关节

为增强基层党组织实力,清远市在建好村党支部的基础上,还促进了支部的职能转型,让党支部在下沉中真正活了起来。

(一)变悬空型组织为融入型组织

建在行政村的党支部被看作定期参与组织生活会的“开会组织”,清远市将支部下沉到村组,改变了支部领导方式与活动方式,增强了群众对党的认识与认同。一方面,打通由上至下的传达渠道。支部融入到群众中,让党与政府的政策能直达农村社会末梢。熊屋村在新农村建设初期不知道相关政策优惠,仅靠自身募捐,力度略显不足。而在支部的宣传帮助下,找到了以奖代补的资金支持,建设得以锦上添花;另一方面,建起由下而上的反馈平台。在自然村的熟人社会环境,增加了群众对党的信任度。村民有事愿意找支部,有问题愿意向组织反映,矛盾有效解决在基层。如连州市支部下沉后,2015年全市各类涉农信访同比下降11%,涉农矛盾纠纷化解率同比提高50%

(二)变执行型组织为引领型组织

长期以来,党支部作用被限制在了执行上传下达和交办的党务工作上,引领作用难以发挥。支部下沉有效摆正了基层党组织的地位,重塑了其引领核心。首先,成为自治的领导者。支部下沉后,党组织与自治组织紧密结合,有效推动了村民自治的开展。石角镇干部感慨道“过去我们做工作,出钱出力不讨好。支部建在自然村后,我们拿着政策措施,让支部去引导农民搞建设,不出一分钱,各项工作都搞得比以前好多了”。其次,成为利益的整合者。如新城村曾想集中进行土地平整,但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在自然村,因此设置在行政村的党支部难以有效开展土地平整。在党支部下沉到新城自然村后,支部带领村民利用4万多元的种粮直补资金完成土地整合。最后,成为发展的引导者。通过发挥支部的引导和自治作用,许多村庄不仅解决了存量问题,更找到了发展的增量。四九村党组织下移后加快了对本村土地的整合,抓住了发展机遇,成功引进东兴板材、东源竹制品等6家企业,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木材产业格局,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

(三)变空转型组织为实干型组织

支部规模过大易造成党内主体参与动能不足,党组织陷入空转的状态。支部下沉到自然村,重织了利益纽带,激活了主体参与,让党组织拥有发挥作用的能力与动力。其一,融入农村建设。丰阳镇畔水村领导班子合捐出20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触动外出务工的村民回馈故里,后募集到约50万元资金,有力推动了村庄发展。其二,投身社会服务。在5·23洪灾中石角镇存久洞村书记陈月梅投身于救助群众中,自家损失至少2万元。对此,陈月梅坦言:“当时管不了那么多了,村民的安全最重要!我是一名党员,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其三,倾心矛盾调解。英德市西牛镇禾湾村上访问题严重,在2012年上访费用就占去当年集体收入的半数以上。而通过党组织的牵引,以自治组织主力,村民放下了狭隘成见,齐心发展集体经济,村中一举摘掉了“上访黑名”,成为了新晋的“宜居农村”。

三、小调整,大引领:支部下沉的价值与启示

清远市通过支部下沉,发挥出了党的领导作用,激活了社会力量共同服务于自治发展与乡村建设,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实力和战斗力提升,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地区加强党建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一)支部建设需从增数量向优质量转型

习近平强调,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长期以来,基层在推进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强调有效覆盖,偏向于增加支部数量,但对于如何发挥支部作用以及如何提升支部组织能力则缺乏有效机制。清远市将支部下沉后,虽然自然村的党员数量减少,但是与群众联系更密切,能更好整合村中资源带领村庄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可见,支部建设亟需从增数量向优质量转型,让基层党组织真正发挥实效。

(二)有效实现党的领导需创新实现形式

党的有效领导是推进农村发展的关键。农村党支部建设也必须引领和服务于农村发展,将党的建设融入到农村实际生活中去,以党建带发展,以发展促党建。以往支部建设常局限于组织建设,而忽略了党的领导功能发挥,使农村支部看起来重要,但难以发挥实效。清远市在推进党支部下沉的过程中,并非简单将党的组织下沉,而是借助支部下沉更好的承担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引导群众的功能。可见,实现党对农村发展的有效领导,需要创新党的领导形式。

(三)党的领导需适应村民自治新形势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村党支部是党在基层组织和农村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因此,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同样不能脱离党的领导,村民委员会组织建设也不能脱离党组织建设。清远在推进村民自治重心下移的同时,积极稳妥的推进党组织建设重心下移,以此确保党对村民自治的有效领导。由此可见,在农村基层治理和村民自治形式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党的领导也需要适应于村民自治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