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研究 > 妇女研究

农村留守妇女角色冲突及角色调适研究

作者:王君钰  责任编辑:网络部  信息来源:《黑河学刊》2018年06期  发布时间:2019-02-13  浏览次数: 4163

【摘 要】现代城市化发展使得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加之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状况,使得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随之形成。本文通过阐述留守妇女承担多重角色与面临的角色冲突,以及自身主动、被动的调适,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发现多重角色冲突对该群体造成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社会角色;角色冲突;角色调适


随着改革开放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口流动性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入城市,受我国传统的家庭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农村留守已婚妇女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家庭家务整理以及家庭成员的照管。于是,“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随之产生。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妇女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而我国特有城市二元结构、传统性别分工、土地的生产生存保障及农民自身素质等的共同作用使得农村留守妇女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现实中留守妇女的“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的三大特点使她们与其所固守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角色模式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她们既要扮演农业生产者、农村人情维系者和农村社区参与者,又要作为家里的主要生产劳动者照顾家中老小,负责家内的繁杂事务的处理。面对多重角色的承担,她们陷入了角色取舍的困惑,同时还面临着多种角色内、角色间的冲突。本文尝试依据社会角色理论来解释农村留守妇女因角色冲突而出现的多重问题以及通过努力实现的主动、被动的角色调适。

一、农村留守妇女的角色冲突表现

本研究选取山东省B村作为主要调查访谈地区,该地区村民长期以农业生产为主,留守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儿童和妇女,家庭生产、生活责任大部分落到农村留守妇女的身上。因此,该区域是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留守妇女角色冲突和调适最为突出的、表现最为明显一个典型案例。本研究选取该村典型的丈夫外出、妻子留守家中的20位留守女性作为主要访谈对象。20位接受访谈的留守妇女中,2330岁的有4位,3050岁的14位,50岁以上的2位。她们大多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家庭结构多为主干家庭,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在家的妻子则承担起家里家外的所有事宜,她们在生产、生活发展中都面临着多种机遇和挑战,农村留守妇女在扮演新的角色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角色内和角色间的冲突。

(一)农村留守妇女角色内冲突

1.农业生产者冲突

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对农村农业生产的最直接的影响则是是农业趋向女性化。农村留守妇女开始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扮演者,家庭内部分工从传统的“男耕女织”向“男工女耕”转变[1]。精神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得她们疲累不堪,在这种生活环境现状下,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劳务负担理所应当地落在留守在家的妻子肩上。

然而,她们将大部分的精力用在照顾家人和农业生产活动上,再加之她们大多受教育程度较低,使得该群体没有过多精力去尝试新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很难找到有效途径改善自己的现实处境。35岁的王某只有小学学历,对于政府发放的农业技术支持说明难以读懂,加之农村未组织相关的农业技术培训提供支持,尽管她有过要通过改变生产结构来缓解自身的境况的想法,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最终也只能维持现状。农业生产的单一结构使得农业收入微薄,而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外出务工的男性劳动力收入。

2.教育者冲突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殷切期许,而对于农村丈夫外出务工不在身边的留守妇女而言,将期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是她们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精神慰藉。虽然她们尽自己的努力去教育和照料子女,然而由于留守妇女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客观限制,子女教育中留守妇女还是有很多力所不及的地方。[2]在访谈中,37岁的妇女程某诉说了自己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困惑:“我小学没读完,文化程度低,所以希望我的孩子能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我只要有时间就跟他一起学习,小的时候还可以帮助辅导他写作业,现在我已经跟不上他的成长步伐,只能不厌其烦的跟他唠叨要好好学习,有时候儿子很厌烦,反而会闹得母子不和。”

3.赡养者冲突

大多数中国父母到现在依然保持着“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但是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不健全的养老模式使得照顾老人的重任落在了留守在家的儿媳的身上。在B村,大部分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多会采取自我养老的方式,而那些身体不适的老人则需要留守在家的儿媳妇的专门照料。47岁的刘某,婆婆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她除了照顾农活、孩子上学,还需要拿出大量时间照顾婆婆,农忙时经常很难同时兼顾,但是婆媳关系却不和睦。如何调节她们之间的矛盾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这些付出都是隐性、不可见的。

4.人情维系者冲突

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曾说:“中国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人情往来是农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固定的人情圈子,人情往来也是农民获取社会资本的重要途径。”在B村,农业生产中的互帮合作、突发事件时的相互支持、逢年过节的问候、亲友生病似的探望、婚丧嫁娶的“随份子”等等都属于农村社会特有的人情往来。大多数人情往来活动都是由夫妻双方来共同完成的,丈夫的外出使得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农村人情关系的主要维系者。27岁的刘某在丈夫外出后,独自经营着家庭人情圈子的人情往来,亲戚、朋友、邻居等的诸多人情事务落在了年龄尚小且经验不足的妻子身上,但是由于年龄较小,加上她独生女的性格,在面对家族的人情往来时总是显得力不从心。

5.社区参与者冲突

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妇女开始参与农村社会事务并被推到了前线,妇女参政客观上为她们提供了很多机会。然而由于她们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她们之中大多既没有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欲求,也没有参政议政的机会。38岁的霍某表示这样的事情一般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村委会的候选名单早就由内部人员整理好,她只是走流程按照别人的意愿去选择,自身并未对村委会事务产生影响,更不关心参政的重要性。

(二)农村留守妇女角色间的冲突

基于对B村村民的访谈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妇女在丈夫外出的情况下独自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她们对于丈夫而言扮演妻子的角色,对子女而言则是母亲的角色,婆媳之间的儿媳角色的扮演等。角色的多重性造成了角色之间的冲突,也为留守妇女群体带来诸多问题。

1.多个角色的角色规范产生角色冲突

目前,农村很多地区还没有实现机械化生产,仍然需要体力劳动来进行。如果外出务工的丈夫不在农忙时回家帮忙,那么留守妇女不得不独自承担起超过自身体力范围之外的农业生产活动,与此同时,还要照顾家里的老小以及家庭的日常劳务。农村留守妇女既是生产者、教育者又是赡养者,还是家务劳动的承担者。留守妇女身兼数职每天在劳累中度过,生活压力巨大。

2.婆媳之间和夫妻之间的冲突

留守妇女长期一人身兼数职,加之丈夫长期在外,缺少丈夫关爱,她们有什么事情都无人诉说。再加上婆媳关系的微妙表现,留守妇女面临着两种角色行为规范实践不周全的问题。另外,由于农村男性在外多从事重体力劳动,甚至是危险性较强的工作,这就增加了妻子的心理负担,并且长期的两地分居,无疑增加了婚姻的不稳定性。

3.自身素质与村务要求的差距问题

社会生产的科学化要求农业生产以科学技术为主,但是,由于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和科学素质水平较低,并且对于新知识的接受水平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她们承担着多种角色,生活压力大,使得她们很难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主动学习新的农业技术知识。这导致了她们跟不上日益发展的农村社会,从而产生角色冲突。

二、农村留守妇女角色调适影响因素

(一)传统的性别观念

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定位女性依附于男性,男性处于支配地位,而女性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虽然已经有一定比例的女性显示出与传统相背的性别规范选择,但大部分女性仍保持着传统性别定位标准,并且持基本满意态度。这些也体现出留守妇女更多的受着传统性别价值观的影响,[3]她们对自己的定位更多的是负责家庭内的大部分事务。

(二)留守妇女自身文化素质

农村留守妇女大多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造成他们文盲、半文盲的比重偏高。调查中3060岁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妇女的文盲程度、比重更高。这说明文化素质直接影响了他们接受现代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水平。

(三)政治参与觉悟较低

传统农村政治的陈旧观念使得女性被剥夺了政治参与的参政能力,从而使她们一直远离政治,甚至怀疑自己的参政能力,从而对政治参与产生了无力感。其次,繁重的家务劳动和家庭照顾责任使之无法全身心的参与到农村社会的政治事务中。

(四)留守妇女自我角色定位模糊

在社会与文化快速发展时期,许多角色都在发生着变化。近年来,农村留守妇女的角色行为规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社会妇女的主要责任是“相夫教子”,而现在的留守妇女既要负责家庭内部的各种事宜,还需要承担起原本由丈夫承担家庭外的各项事宜。她们对角色的定位产生了困惑,她们扮演的优与劣、水平的高与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她们的角色期待于其实际角色实践的角色距离和正确的角色定位。

三、农村留守妇女角色调适措施

(一)加强留守妇女自我认知

加强女性角色意识觉醒。传统社会中,妇女主要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妇女渐渐从封建传统的地位中解放出来,她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家庭,对自身的性别和社会角色产生了新的认知。男性劳动力的外出使得留守妇女被推向了建设的最前沿,作为农村社会的生活主体,她们应当树立自主自强意识,积极实现家庭之外的多重角色职能,慢慢走出角色困惑的阴影,增强了角色转换观念,对新的角色做出了积极地回应。

(二)提升留守妇女就业能力

导致农村留守妇女角色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我国传统的女性依附男性的社会意识导致女性在社会及家庭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提高女性就业能力,增加女性就业机会,对于改善留守妇女家庭地位及角色调适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政府要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就业指导等服务,引导留守女性灵活就近就业。建立公平公正的农村就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激发留守妇女自主创业动力,培养有知识、会技术、能创新的农村新女性。

(三)完善服务保障,开展精神慰藉

农村留守妇女在丈夫长期缺席的状态下遭受精神与心理的双重压力,她们无法正视和排解自身心里的压力。开展农村留守妇女自主互助小组,使她们在生产生活上得到帮扶,有效发挥自助精神。建立留守妇女志愿关爱队伍,提供婚姻调适、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并且通过丰富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充实农村文化生活,减轻留守妇女心理压力,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精神建设。

四、结论

基于对山东省B村的20位农村留守妇女的的访谈,我们可以看到在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在丈夫缺席的情况下“既主内,又主外”,独立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她们扮演着农村生产者、子女教育者、农村社会的人情维系者等多重角色。她们随时面临着角色之间的冲突以及角色内的冲突,她们为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这些冲突给她们的生活、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同时,随着现代社会农村“男女平等”思想的宣传和实践,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女性开始关注自我,挖掘自身特色,承担新的角色。她们积极地提高自身的素质,给与新角色最为积极的回应,[4]逐渐实现从次要角色向主要角色的转变;开始参与家庭决策,对她们独立生存能力的获得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增强自我主体意识,在角色调适的过程中给与积极的回应。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她们有过困惑、冲突,同时,也承受着传统的性别观念的制约,但随着传统社会逐渐让位于现代社会,农村留守妇女在自我主体意识上逐渐觉醒,积极地回应着多重角色的扮演,努力避免角色冲突。但是,妇女仅凭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状是不能完全实现角色的转变,需要在政府支持、社会帮扶、自身主观努力这三者相结合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效改变外界大环境对农村留守妇女的不利影响,带来农村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参考文献】

[1]却曼光.从男耕女织到男工女耕:农业女性化产生的缘由—以生产社会化为分析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2(02).

[2]徐伟.农村留守妇女的角色转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0).

[3]覃金玲.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妇女的角色调适—以咸丰县官坝苗寨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4]梁振华,齐顾波.村庄虚空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妇女多元角色分析[J].西北人口2013(05).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吴慧芳,饶静.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02).

[7]孙林雪.农村留守妇女角色转换的表现和特点[J].山海经,2016(03).

[8]韩玲梅.城镇化给农村妇女带来的困惑:角色冲突[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02).

[9]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