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海外农村研究

日本观光农业发展的特征及经验

作者:黄福江等  责任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世界农业  发布时间:2017-02-25  浏览次数: 1448

摘 要日本作为世界观光农业取得较好社会效果的国家之一,在观光农业发展方面具有可供借鉴之处。与日本相比,中国观光农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如宏观调控作用弱化,易发生“公地悲剧”现象;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市场建设秩序紊乱;缺乏严密的科学规划,阻碍观光农业发展步伐;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自然风光和文化逐步消失;欠缺市场化服务组织,制约观光农业发展等问题;本文从分析日本观光农业发展的背景入手,剖析日本观光农业发展的特征,在借鉴日本观光农业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从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规体系、严密科学规划、保护乡村生态和健全市场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促进中国观光农业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日本;观光农业;特征;经验;生态


观光农业作为一种以农业为基础,旅游为载体,文化为内涵,景观为前提的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观光、游赏、娱乐、体验等为一体的现代新型生态旅游农业形态,是一种多产业相融合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环境效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不断追求生活品位和质量,日益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走向自然和谐的乡村风光,为中国观光农业迅速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以观光农业立国著称的日本,在观光农业方面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1日本观光农业发展的背景

1.1现代农业转型的现实需要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资料显示,1947-1998年的近半个世纪,日本工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处于上升趋势。然而,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却呈逐步下降趋势,由1947年的38.8%下降到1998年的1.9%,完成了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1]。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期间,日本农业克服了小规模农业规模受限的困难,经过不同时期的农地制度改革、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构建、农业协同组织的推进等各种政策的支持,使得日本农业的市场化、工业化、产业化程度日益增强,甚至超越了欧美农业发达国家水平。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已越来越小,已遭遇发展瓶颈期。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为基础,旅游为手段,文化为内涵等多产业相融合的交叉性新型生态农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带动效应。

1.2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针对特定农村落后地区先后实施了5次全国性国土综合开发计划,采取多项扶贫开发措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地区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但与都市居民相比,农民收入还很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还是不尽如人意,还处于比较落后状态。城乡经济之间的发展势能差使都市地区的吸引力和乡村地区的迁移推力差距越来越大,促使乡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使得日本山区和半山区落后地区人口迅速减少且呈现“老弱小”状态,农耕地荒芜化,农产品销售不畅等消费能力不足问题,更加速经济落后地区的衰退[2]。一方面,乡村农民渴望走向城市,与城市居民进行经济、文化、食品等方面的交流,促进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乡村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城市规模发展的日益膨胀,使得城市交通阻塞、噪声等环境污染“城市病”现象日益严重;加上,城市激烈竞争的生存压力,于是城市居民越来越向往清洁的空气、新鲜的食物和优哉的乡野风光的愿望。

1.3体验休闲旅游的强劲需求

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常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日本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离不开企业推行的奖励旅游制度,激励了大多数企业员工勤恳、敬业地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此时,其他诸如温泉、滑雪、休学等各种旅游方式开始普及起来。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娱乐、购物和体育旅游成为时髦,日元升值加速国民出境旅游热潮。20世纪90年代,日本出现泡沫经济,使人民开始反思疯狂消费和工业大量生产所带来的后果。这一时期,为鼓励国民消费,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日本政府推行周末双休制,增加国民的休闲时间,鼓励国民周末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3]

2日本观光农业发展的特征

2.1观光农业类型丰富

日本观光农业类型丰富,其主要包括以下4种类型:一是充分利用乡野自然风光,附加旅游、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的综合性观光农场。二是位于城市郊区的,附近居民利用闲暇时间在开发成熟的果园、花园等亲自从事采摘、种植等享受田园乐趣的观光农园。三是利用农村民俗和自然风貌,在保持农村景观原貌下,建立供游客欣赏、品尝美食的民俗农庄。四是利用农村自然环境和资源,开发供游客修身养性、扩大视野的教育农园。

2.2观光农业规划科学

观光农业是充分挖掘农村自然、文化资源,以独有的乡野风光、精神和感官享受为特色的,融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型新兴服务产业。观光农业发展对自然、人文环境要求具有相当高的水准,需要科学地规划推进,才能避免无序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损害整体观光效果。日本政府通过地区广域联合方法整合区域自然资源,使观光景区连成一片,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日本农林水产省在全国开展“一村一景观”和“一村一品”活动,整合乡村周边自然山水资源,大力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拓展了观光农业发展空间和区域。

2.3观光农业责任主体明确

20世纪70年代,日本农业效益下降,农业发展出现困境。为加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日本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业发展;其中,观光农业便是促使日本农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推行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日本政府形成了责任明确、各行其责的“中央政府宏观主导、地方政府协调推进、居民和旅游企业充分参与”的科学分工体系。中央政府主要承担观光农业宏观规划指导、提供财政和技术支持、供应基础设施以及加强观光农业国际合作等责任;地方政府主要配合协调中央政府工作,具体负责地方观光农业发展政策执行和管理;居民和旅游企业负责观光农业具体实施,保护农业环境,避免发展观光农业破坏环境。

3日本观光农业发展的经验

3.1政府宏观调控是观光农业迅速发展的强力剂

观光农业是一项投资巨大且风险较高的行业,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观光农业中的宏观调控作用。20世纪70年代,日本农业面临效益下降和农业转型升级困境,农林水产省采取诸如“都市—农山渔村共生对流活动”“绿色旅游”等多项措施致力于促进农业生产向观光旅游方向发展,并在财政、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大力促进观光农业的迅速发展。日本政府在观光农业发展中的特色之处在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发挥主导作用和协调作用。地方政府充分挖掘本辖区内农业自然资源,协调中央政府在本地区的全局性规划,推进观光农业资源开发,宣传推介本地观光农业景观区,促进本地观光农业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3.2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观光农业发展的法制保障

为推进观光农业发展,日本政府特别派出海外考察团前往观光农业发源地欧洲学习和考察,借鉴英国、法国、荷兰和意大利的观光农业立法经验。随后,日本根据本国国情制定了《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粮食、农村、农业基本法》,并以此基本法为依据制定了《旅游业法》《景观法》《温泉法》等一系列有关观光农业的法律法规,为日本观光农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法律依据[4]。针对观光农业发展的企业设立、审批程度、奖惩细则等都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实施细则和标准。在观光农业的发展实践中,遇到无现行法律可依,立法部门将依据基本法和观光农业单行法暂时出台具体司法解释,以弥补现行明文法的不足,增强观光农业法律的可操作性,为观光农业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3.3政府科学规划是观光农业发展的重要导航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旅游为手段,充分挖掘当地人文、自然景观资源,以农业旅游为特色的集农业、生产、娱乐、景观、养生、休闲和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交叉性生产性服务产业。为避免无序发展,过度或恶性竞争,需要政府综合全局科学规划,整合全国农业区域资源,对潜力观光农业开发资源区进行科学合理开发。日本观光农业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得益于政府的高瞻远瞩、科学规划,渐进有序、合理开发。日本政府依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特色,开展“一村一景观”与“一村一品”的活动,结合当地山水特色,迎合城市旅游者渴望乡村田野风光的需求,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的观光休闲产业发展[5]

3.4挖掘乡野自然人文内涵是观光农业发展的灵魂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风景为依托,其发展的关键在于创造出美丽的乡野环境,使农民的生活环境与农业自然风光环境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一幅生动、丰富多彩的画面。这种乡野风光给城里人留下深刻的迷人印象,让人流连忘返,以农民纯朴的民风、热情的接待、饱满的激情迎接市民的游赏。在日本,除了天然的自然乡村风光外,还存有一种人工创造的乡野风景,与大自然生物和谐共存,创造一种河流清澈见底、鸟鸣啼叫的乡女浣纱美景。这些自然与人工美景浑然一体,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人间自然体验环境。另外,日本还充分挖掘其乡村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赋予其人文气息,使观光农业发展更具有文化魅力,增强乡村观光农业的活力和永久生命力。

3.5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后勤保障

观光农业涉及农业、娱乐、生态、旅游等多领域、综合性很强的交叉融合性产业,拥有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日本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完善的观光农业市场服务体系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日本农业协同组织(简称农协),这一观光农业合作组织为日本观光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所有观光农业景区,日本农协为当地观光农业旅游提供方言或外语导游服务,以解决语言不通问题;在观光农业营销方面,农协为其加强宣传服务,树立品牌形象,及时提供观光农业旅游市场需求信息,以便观光农业企业调整营销战略;这仅仅是农协提供的服务,还有旅游投资评估、景区规划、物业管理等中介服务组织,共同协作形成一整套为日本观光农业发展提供服务的市场化组织体系,促进了日本观光农业的迅速发展。

4中国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宏观调控作用弱化,易发生“公地悲剧”现象

观光农业大多依附于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自然资源基础上而发展的,它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某些人在不付费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消费而不会影响其他人消费。在此情况下,极易产生“搭便车”行为,导致“公地悲剧”发生。河北王家沟村是省级贫困村,当地政府为尽快脱贫致富,充分利用本地优越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开发衡山湖观光生态农业旅游项目。该项目虽然给当地政府和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是,在衡山湖观光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开发工程中,政府疏忽了对开发项目的紧密跟踪和科学管理,以至于出现诸如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公用设施频繁丢失、境内摊点排放无序、果实肆意采摘、奇珍异草践踏等“公地悲剧”现象。

4.2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市场建设秩序紊乱

早在党的十七大时期,中国就已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业问题的重中之重。随后,党的十八大继续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进程,将观光休闲农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是,这只是在国家宏观层面抽象规定,还未落实具体的实施细则,设置统一的权威部门促进观光休闲农业发展。随着中国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市场建设秩序紊乱的无法可依的窘境,现在迫切需要联合与观光休闲农业相应的(农业、旅游、环保、规划)等政府权威部门,制定一部专门的《观光农业法》和具体实施条例和细则,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为中国观光农业快速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4.3缺乏严密的科学规划,阻碍观光农业发展步伐

中国拥有悠久的农耕史,且地域辽阔,地貌多样,为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先天的农业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和深厚的农业文化底蕴。中国凭借优越的先天优势,在观光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大部分观光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科学严密的规划和管理经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管理紊乱,观光农业景区同质化严重,存在过度竞争、宰客、不文明游赏等市场混乱现象。中国观光农业缺乏严密科学的观光农业发展规划,整体上存在重复建设、层次不高、处于自发、盲目的发展阶段,大部分还是小规模农家乐状态,这极大地阻碍了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步伐,满足不了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不断追求观光休闲精神享受的市场需求。

4.4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自然风光和文化逐步消失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不断受到圈占和拆迁流失,农田自然风光不断遭受吞噬和破坏,使观光农业所依托的农业自然资源和文化逐步丧失。据《2014年国家统计摘要》权威资料显示,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中国每天消失近百个村庄,过去15年共消失近90万个自然村[6]。中国农村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正不经意地遭受城镇化建设的肆意破坏,这不仅仅是农村自然风貌和文化遗址的失去,更为重要的是乡村美丽风景和文化魅力的消失。

4.5欠缺市场化服务组织,制约观光农业发展

市场化服务组织体系是观光农业迅速发展的后勤保障,为观光农业提供农业技术、规划、评估预算、价格信息等中介服务,也为观光农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实行挤压农村发展空间的方式促进城市的发展,导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薄弱,城市与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十几年来,党中央连续以1号文件部署农业的发展,采取新农村建设、观光休闲农业的方式,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经过党和国家不断努力,农村经济取得了很大进步,观光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但还存在观光农业基础设施维修不足、垃圾回收处理不到位、松散乱状态遍布、景区卫生状况差等服务缺陷[7]。这种受制于农村经济落后的客观因素制约,导致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会长期制约中国观光农业的发展。

5日本观光农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5.1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扶持观光农业发展

观光农业涉及农业、旅游、规划、水利等多部门,是一项复杂的交叉性产业。观光农业所需投资巨大,风险也较大,私人部门缺乏参与观光农业建设资本,容易导致观光农业投资建设不足的“市场失灵”现象,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观光农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强观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专项财政预算给予观光农业发展资金保障,在税收、信贷、土地、价格等政策给予优惠,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进行乡村生态保护,设置权威专业管理部门统一指导全国和地方观光农业的发展,将观光农业上升到国家战略,使全国观光农业发展有序可循,有法可依,促进观光农业迅速发展。

5.2完善观光农业法规体系,护航观光农业发展

观光农业投资大、投资周期长、风险高,涉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土地整治等多项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除了需要农业、旅游、水利、土地等部门通力协作,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外,还需法律的保驾护航,将多部门管理统一纳入法律轨道,以便促进观光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8]。为了促进观光农业的科学发展,为其提供法律保障,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应明确观光农业功能、指导方针、发展方向、奖励措施,规范观光农业管理部门权限和职责,保障中央和地方对观光农业建设投入,制定单行和专门的观光农业法规,形成层次分明、宏观和具体实施细则的法规体系。

5.3制订严密的科学规划体系,促进观光农业有序发展

观光农业是综合利用当地优越的农业自然资源,结合农业文化资源,以及特有的地域农业生活和生产景观,融合娱乐、食宿、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新型服务产业。在观光农业开发过程中,需要对当地农业自然资源风光进行勘探和开发,以及对土地、水利等资源进行整合,对不同种类的观光农业区域进行分门归类,以便科学合理规划观光农业景区,科学促进观光农业的发展。目前,中国观光农业整体还处于规模小、水平低、层次低的阶段,国家有关部门应联合调研,依据各地特色制定适应国家和地方的长中短期的观光农业科学规划体系,促进观光农业科学、有序、健康发展。

5.4加强生态城镇建设,保护乡村文化遗产

农村文化资源是观光农业内在灵魂和吸引观光旅游者的魅力。观光农业景区拥有天斧神工的自然风貌,仅是拥有吸引游客的外在美,但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观光农业是无法长期保持旺盛生命力。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城镇建设需要利用土地,尤其是地势平坦的农业用地会更加受到征用,在城镇化建设工程中,势必对当地农村环境造成一定程度影响,造成乡村文化被侵蚀和农业自然环境被破坏。这会直接导致观光农业依附的农业自然和文化资源载体的丧失,影响当地观光农业开发和品质的提高。为避免影响观光农业资源的减少和丧失,中国在城镇化推动过程中要严格贯彻生态文明要求,注重当地农业资源环境和保护,尤其是加强富有特色的农业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5.5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加速观光农业发展

发达的观光农业离不开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山川秀美、文化底蕴深厚的观光农业发展区域基本处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阻塞的偏远乡村地区。虽然近年来,观光农业在全国各地遍地开发,但仍处于小规模、零散的农家乐状态,并未形成联片发展。在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中国要充分发挥观光农业企业和个体经营的联合组织作用,完善农业资源评估、资金融资等中介服务组织体系,为观光农业发展建言献策,提供观光旅游市场信息,通过网络推介、现场宣传、媒体互动等多种方式宣传和推介观光农业品牌区,打造高端品牌景区建设,促进更多的观光农业景区成长,加速观光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娟,王健,任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北方园艺,2014(9):214-218.

[2]叶前林,何伦志.美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做法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4(4):105-108.

[3]王渝陵.从国际经验看重庆市观光休闲农业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03(3):73-76.

[4]黄福江,高志刚.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与我国的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研究,2015,24:133-135.

[5]李丽萍,杨东红,林向义.我国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2013(4):86-87.

[6]叶前林,何伦志.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潜在风险及防范策略研究———基于企业参与农地经营框架下的分析[J].农业经济,2015(1):26-27.

[7]周金子.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特点与启示[J].城市旅游规划,2014(3):139-140.

[8]詹玲,蒋和平,冯献.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概况和经验启示[J].世界农业,2009(10):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