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农成果 > 中农研究

新农保缴费持续走低应高度注重 ——基于全国31个省270个村4000多农户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

作者:白雪娇等  责任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6-09-25  浏览次数: 432

    【报告要点】近日来,“养老金缺口”问题又一次把延长退休年龄推向了风口浪尖,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作为惠及农民的一项重大政策,也存在养老金缺口的隐忧。由于经济制约,制度设计缺陷以及政策宣传不到位等因素,农民却更倾向于选择低水平缴费、低档次缴费。新农保缴费的持续走低无疑使“养老金缺口”问题雪上加霜,既不利于农民的生活保障,也不利于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为了应对“缺口危机”,我们认为延长退休年龄并非唯一途径,建议多管齐下,引导农民合理缴费,填补新农保养老金缺口。具体措施为:通过信息疏导,增强政策公信力,通过强化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缴付力,通过制度保障,强化政策吸引力。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为基本原则,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资金来源于个人缴费、集体补助以及政府补贴。根据农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将缴费水平设计为不同档次,农民可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和未来养老消费预期自主选择相应的缴费档次。然而,随着新农保普及率的不断提高,农民的缴费水平却持续下降,为此,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依托“百村观察”项目,对31个省270多个村庄进行持续4年的调查,发现当前由于经济限制、政策缺陷以及宣传不足,农民更倾向于低缴费,这样不仅不利于农民晚年生活的可持续,更会加剧新农保“养老金缺口”问题,从而阻碍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为此,我们建议应及时引导农民合理缴费,通过信息疏导,增强政策公信力,通过强化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缴付力,通过制度保障,强化政策吸引力。

一、农民缴费的现状

(一)农民倾向于低水平缴费

从全国样本农民来看,人均缴费呈下降趋势,从2009年至2011年人均缴费费用依次为594.50元、404.02元、229.80元,2010年人均缴费费用比2009年下降了32.04%2011年比2010年下降了75.81%。此外,2009年至2011年,不同地区的缴费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华中地区的缴费水平降幅最大,平均降幅为144.98%;其次为西南地区,平均降幅为76.87%,华北地区、华南地区的平均降幅分别为54.87%52.60%,华东地区的平均降幅为41.75%

(二)农民多选择低档次缴费

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将农民的缴费水平分为六个档次,分别为200元及以下、200元至400元、400元至600元、600元至800元、800元至1000元、1000元及以上。通过对2009年至2011年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参加新农保农户的缴费档次较低,主要集中在200元以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农户对缴费档次的选择呈现出“沉淀趋势”,即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择200元以下缴费档次的比重逐渐增大,具体表现为:2009年至2011年农户缴费在200元以下的占比分别为55.19%75.91%82.86%,增幅分别为20.72%6.95%。与此同时,不同地区也呈现此种现象,截止到2011年,各地区均有七成以上的农户选择200元以下的缴费档次。

(三)农民多选择分期缴费

2011年,对抽样地区缴费方式的分析可知,在参保农户中,绝大多数农户选择“分期缴费”,较少农户选择“一次性缴费”。从全国样本农户来看,在2037户有效样本中,选择“一次性缴费”的占比为10.31%,选择“分期缴费”的占比为89.69%。从各地区来看,东北、华中地区选择“分期缴费方式”的占比最高,分别为96.81%96.71%;华北、华中地区处于中间水平,为92.87%88.40%,西南、华南地区选择“分期缴费”的最少,比重分别为83.93%73.74%

二、新农保缴费低的制约因素

(一)家庭收入低,缴费能力有限

家庭的客观经济条件制约着农民的缴费档次和缴费水平。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收入决定消费,家庭可支配收入( 收入) 与缴费额( 消费) 成正比,农户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越低,养老保险缴费越少。在2011年的调查样本农户中,11.11%的农户表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没有参加新农保。此外,通过分析,发现家庭收入与缴费水平大体呈正相关关系。家庭收入越低,选择较高档次的缴费的比重越小;家庭收入越高,选择较高档次的缴费比重越大。从2011年的样本农户中发现,缴费档次在200元以下的农户中,最低收入户所占比重最大,为86.51%。最高收入户选择缴费“1000元及以上”的比重最大,为7.14%,最低收入户选择“1000元及以上”的占比最小,为1.37%。由此说明,经济因素是农民选择低缴费的首因。

(二)政策设计有缺陷,保障水平低

从调查分析中发现,2009年至2011年农民每月领取养老金的平均金额分别为131.32元、121.90元、100.81元,表明新农保保障水平过低,养老保险金占未来基本生活费比例小,无法激发农民高缴费的意愿。在20113104户有效样本中,57.75%的农户认为养老金“补助金额少”;在2875户有效样本中,农户认为养老金对“改善生活作用大”的占比为36.10%。养老补助远低于目前家庭养老的基本开支,领取金额都维持不了生活,农民宁愿选择最低档次的缴费方式,金额小,风险系数也最低。

(三)宣传不到位,政策知晓度低

农民在信息资源的获取上处于劣势,由于宣传渠道局限,农民常常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逆向选择”,因此新农保政策的宣传就尤为重要。在2011年没有参加新农保的1125户中,有25.96%的农户是因为“不了解政策、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不了解新农保政策,如缴费档次、缴费年限、领取条件及领取待遇等,从而降低了参保积极性;另一方面对新农保政策了解不深,使得农民对政策的稳定性缺少信任感,以致不敢投入更多的费用,便选择少缴、低缴。

三、强化农保政策的建议

当前养老金的“缺口”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农保作为农村最重要的保障制度之一,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农民可以不缴费直接享受养老补贴,这种代际转移的养老模式是以当代人缴费为基础,所以一旦农民选择低缴费,根据“多缴多得”的原则,不仅会弱化新农保的保障效果,而且还会加剧养老金的“资金缺口”,不利于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和国家的稳定。为此,急需引导农民合理缴费,增加养老金的积累,缓解新农保养老金的供需平衡矛盾。

(一)信息疏导,增强政策公信力

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有限,由此而产生的不信任是农民不愿高缴费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加强信息疏导,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方式,把新农保政策的信息和实惠传递给农民群众,不断增强政策的可信度和公信力。一是加强媒体宣传。借助相对可信度高、权威性强的电视媒体和报纸杂志,并结合诸如大会宣传、公告宣传和入户宣传等常规性宣传方式,加强新农保政策的宣传力度。二是提升干部的业务素质。政府要对作为新农保政策推行的主导性力量的基层干部加强业务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干部自身对新农保政策的解读和宣传能力,使其能够帮助农民就相关问题解惑答疑,做好新农保政策的咨询工作。三是印制宣传资料,案例宣传。将新农保政策的具体事宜印刷成册,分发入户,以具体事例和数据把新农保各个缴费档次的养老金领取情况明确化具体化,引导广大农民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缴费档次,对未来养老做出有效规划。

(二) 强化惠农,提高农民缴付力

一是强化惠农政策。调查表明,农户家庭的家庭收入越高,农户参保的意愿越强,缴费档次和缴费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因此,要继续强化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进一步扩大种粮补贴的范围与补贴的力度,增加农民的收入。二是想法设法促进农民增收。注重引导农户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农户土地使用权的合理与合法流转,引导农户进行适度的规模经营,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收入。三是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通过培训下乡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为农民就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岗位,增加农民的务农收入和务工收入。

(三)制度保障,强化政策吸引力

一是简化政策。可将新农保的缴费年限缩短,适当提高农民缴费金额,缩短新农保的回报率。二是建立激励制度。科学地设置个人缴费标准,既考虑参保人承受能力和责任,又要考虑政府负担,缴费基数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挂钩,即改变固定金额的缴费方式,实行比例缴费制(按照农民收入的一定比例进行缴费),合理分担了农民参保缴费负担,同时有助于提高新农保帐户的整体缴费额。鼓励“多缴长缴”,对缴费高出最低缴费标准的,按高出最低缴费标准增加补贴;可按照累进制,对连续缴费超过一定年限年的,每多缴1年,年基础养老金增发一定比例。三是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新农保基础养老金与 CPI 联动机制,根据每年 CPI 的增幅调整养老金,使养老金水平跟着物价水平提高而增长。在物价年增长较快时期可以按 CPI 的年增长率调高计算养老金的增长水平;在物价增长缓慢的时期也可以不增加养老金水平,或者根据近几年的 CPI 增幅适当调整养老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