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农成果 > 中农研究

管育相嵌:开通农村垃圾分类“绿色账户” ——基于湖北省秭归县农村垃圾分类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宋芳芳  责任编辑:高新水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1-05-11  浏览次数: 1144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对垃圾分类作出重要指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随着各地垃圾分类工作启动,垃圾分类逐渐成为 “新时尚”。然而,我国当前受制于垃圾分类意识淡薄,主动性不足,能力缺乏等因素,农村环境卫生一直存在“脏乱差”等问题。鉴于此,湖北省秭归县探索出一条引导和培育农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新路子。具体而言,通过单元探索、三级联动;基建配套、全域连线;因地制宜、责任到人;奖惩并举、监管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户分类意识、增强分类能力、养成分类习惯,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农村垃圾分类长效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一、因势利导,压实责任,筑牢垃圾分类根基

为破解垃圾不愿分、不能分、不会分和难长久问题,秭归县通过对标实际,齐抓共管、奖惩结合,切实保障垃圾分类长效运转。

(一)单元探索,三级联动,培育垃圾分类观念

通过上下联动,多样化宣传,秭归县积极引导农户参与垃圾分类,

培养了分类习惯。其一,下沉单元,环保分类“听得见”。秭归县将宣传单元下沉到村落,让群众都能参与政策宣传活动。屈原镇北峰村原有8个村民小组,为保障群众自治、政策落实,将8个小组划分为10个村落,使人人都能参与和发言。其二,层级压实,分类标准“记得牢”。通过县宣传发动实施,村召开会议并进行组织,村落召开屋场会等让农户能将分类内容熟记于心。屈原镇北峰村由县环保局驻村干部在村庄安排动员和培训会,并编写脍炙人口的垃圾分类歌,保障垃圾分类家喻户晓。其三,丰富形式,宣传内容“吃得透”。借助村村响广播、村落夜话等形式将垃圾分类内容植入农户心中。两河口镇天池垭村通过村落夜话开展有奖竞答活动,培育和丰富了村民垃圾分类理念。

(二)基建配套,全域连线,精准垃圾分类投放

秭归县以垃圾精准投放为切入点,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专业技术指导,先锋模范引领,让垃圾精准、有序投放。首先,基础设施先行,垃圾存放有“地”各村建设垃圾池、配齐垃圾箱、试放厨余桶等让垃圾找到“归宿”。水田坝乡王家桥村先后投资13多万元建成垃圾房3个,配备圾桶500多个,使垃圾各自“安家”。其次,专业分类指导,垃圾存放有“技”。为确保村民有序存放垃圾,部分村庄聘请专业指导员开展垃圾分类培训。茅坪镇陈家坝村指导员给农户发放宣传单和上门培训指导,提高了农户垃圾分类技能。最后,先锋示范带动,垃圾存放有“毅”干部带头,群众参与,为打赢垃圾分类持久战奠定基础。屈原镇北峰村通过“一个党员带五户”,每个党员带自家附近五户,并签订协议督促周围农户坚持落实垃圾分类工作。

(三)门路广开,因地制宜,务实垃圾分类处理

以务实分类为基础,秭归县通过垃圾集中与分散处理、农户自处理和村镇结合的方式来破解垃圾难收集和处理问题。其一,偏远分散区农户自主处理北峰村距离城镇较远,垃圾运输不便,将分好类的燃料、饲料、肥料和废料回收利用,遵循“户收集、户分类、户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其二,偏远分散区户-村联合处理。两河口镇白庙岭村建有垃圾处理场,遵循 “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垃圾处理模式。农户将垃圾分好类后由垃圾车统一运到指定垃圾场处理。其三,近郊集中点户-公司(或协会-镇联合处理。茅坪镇陈家坝村实施“户分类、清运公司收集和转运、镇处理”的处理方式。20194个月内,全县共清理存量垃圾2400余吨,其中还田及卫生处理420吨,清运及无害化处理2000余吨。

(四)奖惩并举,监管结合,督导垃圾分类长效

通过资金保障、奖励惩罚、评议考核等多种机制保障,垃圾分类工作得以长效运转。一是资金保障机制。县财政惠民资金、村集体收入以及村民集资为垃圾长效分类整治提供了资金基础。屈原镇北峰村综合利用30万元农业农村项目资金、村集体经济收入及村内募捐来确保垃圾收运、设施维护经费。二是奖励惩罚机制。村落通过“荣辱榜”公示制度,推广好的典型,曝光工作不力村民和村落,并借助积分兑换给予表现好的村民物质奖励,提高了农户参与积极性。三是评议考核机制。秭归县实行双线考核制度明确村落理事长和群众责任。屈原镇北峰村通过村落规约督促村民分类行动,并在村落会议评选优秀代表;对村落两长实行目标责任制并签订责任书,将垃圾分类成效纳入村落两长年度考核内容。

二、理念入心,行改致深,共享垃圾分类成果

秭归县通过强化群众环保与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全员参与垃圾分类,进一步完善了垃圾分类治理体系,使农户能够享受垃圾分类带来的效益。

(一)培育了集约环保“意识流”,绿色生活深入人心

农户分类意识逐渐提升,绿色生活观念逐渐养成,农村垃圾利用率也不断提高。一是环保意识提升,垃圾存量更少了。水田坝乡通过培养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填埋的垃圾总量减少了80%。二是分类意识增强,垃圾处理更方便。村民垃圾分类习惯逐渐养成,分类后垃圾分流让垃圾处理更便捷和高效。如茅坪镇陈家坝村将有毒有害垃圾交由县处理,节约了村处理垃圾成本,有效提高了处理效率。三是分类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更高。秭归县倡导垃圾“四料”利用,即经过分类垃圾作为家畜家禽饲料、农户生活燃料以及农户生产肥料,可回收废料集中卖掉,提高了经济收益和资源利用效率,建设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

(二)构建了分类整治“治理链”,绿色发展初显成效

秭归县不断优化垃圾处理链、产业发展链和环保生态链,使绿色发展有了初步成效。第一,完善了处理链,垃圾分类体系形成,生态效益尽显。通过农户分类垃圾,村进行处理,镇对于农户不能处理的垃圾进行运转,县对于有毒、有害垃圾处理,形成了垃圾分类体系,保障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第二,加固了生态链,污染产业向环保产业发展,三效合一。屈原镇北峰村通过圆桶养蜂实现了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发展,梅家河乡鲁家湾村梅俊发展技术化养猪道路主动走向清洁集约化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模式促进了生态环境优化、经济附加值提高、社会文明度更高。第三,延长了产业链,农村三产有机融合,三效循环运转。作为“十大美丽乡村”之一的九畹溪镇槐树坪村利用良好生态环境和旅游相结合模式,下一步将打造五彩田园、诗化田园、善治家园、悠然乐园的田园综合体,实现三产良性互动。

(三)形成了环境整治“共同体”,绿色生态人人参与

秭归县建立了“人人有责任,户户有任务”行动模式,村庄范围内实现了垃圾清扫全参与。其一,农户就近清理房前屋后垃圾。九畹溪镇槐树坪村第三村落的村民自觉将房前屋后都收拾整齐,收干净,码整齐,疏通和。村落理事长颜洪洋说道:环境整洁了,住得才舒服”。其二,环保服务队认领公共区域垃圾。北峰村由29个公益性岗位利用片区划分推动日常环境卫生管护,主要负责清除道路两旁杂草,不定期清理废水沟使得公共区域能够保持整洁有序。其三,人人监督优秀示范村落实施。通过组织优秀示范村落评比,有效推动了各村建设幸福村落积极性。屈原镇北峰村评选出第五和第七村落为优秀示范村落,其他村落形成良性竞争,村民之间相互监督,为优秀示范村落建设打好基础。

三、机制保障,行稳致远,助推垃圾分类升级

秭归县通过创新垃圾分类机制,有效提升了垃圾分类能力,强化了垃圾分类意识,提高了垃圾分类主动性,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为推动农村垃圾有效分类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一)贴合实际分类是垃圾治理的前提

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因地制宜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势在必行。秭归县通过划分村落单元宣传、贴合农村垃圾标准分类、集散结合落实垃圾收集、处理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垃圾分类和处理的效率。我国其他农村地区在垃圾分类过程当中也应从实际出发,从而实现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

(二)垃圾分类理念的形成是垃圾分类的重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秭归县通过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模范先锋带动及专业分类指导员指导,引导农户变革了传统生活方式和习惯,养成了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习惯,提高了农户自治能力,为提升社会文明、改善环境质量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责任落实机制是垃圾有效分类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秭归县通过层级压实责任落实垃圾分类宣传、激发党员联动农户责任落实分类、评议监督责任督促干群尽责,激发了各主体的积极性,规范了各主体行为,带动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实现垃圾有效分类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公益精神培育是垃圾有效治理的关键一环

培育农户公益精神,将公益精神内化于心、实践于行才能实现垃圾分类长效运转。秭归县通过宣传强化垃圾分类认同意识,规约约束村民垃圾分类行为、利益引导村民集体意识感,让村民在集体生活中有幸福感、获得感和荣誉感,在教育引导农户垃圾分类的同时培育了公益服务精神、提升了公益服务能力、规范了公益服务行为,有力推动了农村垃圾分类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