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妇女角色与地位变迁研究

中国农村研究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妇女角色与地位变迁研究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9-09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编辑推荐
对中国农村妇女而言,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是变化巨大、挑战巨大、机遇巨多的三十多年,新时期中国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不仅是中国社会关心、国家关注的问题,也是国际社会重点观察的对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妇女角色与地位变迁研究——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的观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的重点项目成果,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变迁作为重点研究的课题项目,也反映了政界和学界对该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本书由刘筱红、赵德兴、卓惠萍著。
目录
导论
第一编 乡村政治体系内农村妇女角色与地位的变迁
第一章 感知的解放与感知的需求:历史背景与启悟
一 制度铁幕与制度的改变
二 被“感知”的“解放”及被“感知”所型塑的行动
三 强烈需求、优先序列与制度主导方的“感知”
第二章 跌宕:村级治理中女村民参与的文化约束与需求收益变化(1980—1997年)
一 “不是问题”就是问题
二 制度锁定背后的问题
(一)理治的遗产:农村公共领域对妇女的有限开放
(二)制度需求与收益:计划生育工作
(三)制度实施:行政干预的手段
三 制度收益下降背后的问题
(一)“布罗代尔钟罩”:传统礼治的社会性别安排悄然回渗
(二)制度矩阵与激励结构:妇女回家、相对价格变化与社会化小农
第三章 起伏:力治形式与村级治理中女村民参与的性别价格要素(1998—2004年)
一 上上下下的数据与起起伏伏的前行
二 农村公共权力中性别要素价格下挫
三 力量治理中的性别偏好
(一) 能力之治与能力评价的性别偏好
(二)权力之治与权力对性别的选择
(三)暴力之治与性别排斥
第四章 走出徘徊:女性参与村级治理的制度安排与交易费用的改变(2005—2010年)
一 徘徊与走出徘徊
(一)徘徊酝酿变化
(二) 向前,向着制度均衡走
二 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分析
(一)制度变化改变了利益机制
(二)初级政治市场与女性精英的治理能力需求
(三)农村妇女的“政治产权”与国家保护、实施产权的意愿
(四)血缘、地缘的社会性别资本
第五章 政策、政策网络、政策活动家:女村民参与村级治理的制度推力
一 政策梳理与分析:制度安排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一)促进农村妇女政治赋权的国际公约、会议及宣言
(二) 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部门规章
二 政策网络、政策活动家:促进制度安排的改变
(一)政策网络的形成与行为主体的互动
(二)政策活动家:制度安排改变的酵素
第六章 用行动来改变结构:妇女参与村级治理的创新模式
一 开放的规则与开放的竞争:梨树与塘沽的尝试
(一)竞争性直选:梨树模式
(二)政府主导、政策创新:塘沽模式
二 便于复制的制度安排:迁西、湖南等地的探索
(一)妇代会直选——迁西模式
(二)省妇联与政府联合推动:湖南模式
(三)简单就好:专职专选模式
三 激励结构的变化:合阳与广水的实验
(一)提高女村长当选比例:合阳模式
(二)制度组合策略:广水模式
四 廓清迷思:对创新模式的反思
(一)路径依赖:女人职位的锁定
(二)“平等”:不是剥夺被剥夺者
(三)善意的保护与负面的结果
(四)关于“合法性”的思辨
五 关于创新模式改进的建议:三头并进、三足鼎立
(一)三头并进的路线
(二)三足鼎立的支撑
第二编 农业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中的农村妇女经济角色与经济地位重构
第七章 农村经济制度创新与性别经济角色
一 非集体化:重归私域的女性劳动与农村经济的性别意蕴
(一)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
(二)农业劳动从集体化到非集体化的转变
(三)农业劳动的性别分工与农村妇女在劳动中的角色
二 家户经济:男女共同经营
(一)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及其经济绩效
(二)家庭经营与家庭内部分工
(三)家庭经济中妇女的经济角色与地位
(四)农业劳动的性别分工与农村妇女在劳动中的角色
三 男工女耕:性别分工中的路径依赖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二)性别分工中的路径依赖
第八章 新一轮制度变革与经济体系内农村妇女的再定位
一 “货币伦理”与“无酬劳动”及其对农村妇女经济角色与地位的影响
(一)“货币伦理”与“男主外女主内”的耦合及其后果
(二)“无酬劳动”:农村妇女经济贡献的被忽略及其影响
二 从“经营主体”到“制度主体”: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中
农村妇女经济角色与地位的再问寻
(一)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其制度革新
(二)经营主体:农村妇女适应制度变革的一种应然身份
(三)制度主体:农村妇女经济角色与地位的未来图景
第九章 改进农村妇女经济角色与经济地位的制度建构
一 制度环境的优化:妇女劳动从家户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支持
(一)法律、政策支持
(二)人力资本投资支持
二 制度安排的完善:农村妇女经济合作组织的培育开发
(一)农村妇女经济合作组织的制度效益显著
(二)农村妇女经济合作组织的制度发展困境
(三)农村妇女经济合作组织制度安排的完善
三 制度收益的保障:农村妇女的非农化转移
(一)我国农村妇女非农化转移的现状
(二)农村妇女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
(三)推进农村妇女非农化转移的对策思考
第三编 农村性别文化中妇女的角色与地位及平等文化系统的构建
第十章 去制度化的失败:农村传统性别文化的复制
一 政策:农村性别文化的改革努力
(一)政策理念:性别保护或中立
(二)政策实践:滞后或偏移
二 市场:未触动传统性别文化的根基
(一)农业女性化:男工女耕分工的产物
(二)女性边缘化:职业性别隔离的结果
(三)女性身体化:“他者”价值的利用
第十一章 农村妇女的文化地位和文化生活
一 规范承续中的农村妇女
(一)《新女儿经》:传统性别规范的延续
(二)私人空间:妇女地位的上下位移
(三)公共文化场域:妇女参与的五种形态
二 社会关系中的农村妇女
(一)家庭:在血缘与非血缘关系中
(二)亲缘:姻亲的支持
(三)社会:差序格局中的性别位序
三 闲暇娱乐中的农村妇女
四 习俗变迁中的农村妇女
(一)婚居模式:妇女生存空间的变与不变
(二)村规民约:妇女权益的保损书
(三)女性禁忌:妇女文化地位提高的羁绊
第十二章 构建农村平等性别文化的环境支持与行动系统
一 构建农村平等性别文化的环境支持
(一)农村妇女主体意识的觉醒
(二)与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的相容
(三)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型
二 构建农村平等性别文化的政府行动系统
(一)思想基础:认识女性的特殊价值
(二)价值目标:性别平等
(三)作用方式: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
(四)构建性别平等文化的具体路径

作者介绍
刘筱红,女,1957年生,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妇女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地方政府治理与地方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近五年主持了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项目“将社会性别纳入村级治理主流”、“进城务工女性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教育部重点项目“妇女在农村发展中的地位、角色变迁及公共政策研究”、湖北省社科项目“三峡库区农村妇女移民状况研究”、“湖北省女性科技人才状况调研”等。出版学术著作8部,在权威及核心期刊上发表有关农村妇女研究的论文数十篇,学术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写出调研报告多篇,具有较高的决策咨询价值,得到相关部门的好评。赵德兴,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重点研究领域:公共政策与社会发展。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卓惠萍。1979年6月生,博士,山东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室讲师,重点研究领域:公共政策与社会发展。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4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