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贫困地区韧性治理的实现路径与推进策略

中国农村研究网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贫困地区韧性治理的实现路径与推进策略

作者:雷晓康 汪 静  发布时间:2020-03-17

信息来源:《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92-99页。

 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韧性治理作为一种新型治理理念在贫困地区乡村治理中以脆弱性风险应对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指导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塑造乡村韧性、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贫困地区韧性治理框架并基于此对陕西省“社区工厂”精准扶贫模式和乡村振兴实践进行探讨。研究指出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实现应当提升乡村环境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综合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塑造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激活社区公共精神促进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乡村振兴精准扶贫韧性治理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农村社会建设方向和发展目标作出了规划对农村地区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振兴作为我国乡村社会未来发展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第一要务推动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贫困地区作为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短板和乡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精准脱贫目标的实现和乡村有效治理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提升我国乡村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提升贫困地区乡村治理能力是当前我国贫困地区治理的重要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地区贫困治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从发展机会的塑造和发展能力的培养角度培育贫困治理的内生动力把乡村振兴思路贯穿到脱贫攻坚战的全过程激活农村资源转变农村产业发展方式建立农民持续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1]。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结合一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方向和契机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在精准扶贫治理中促进乡村社会人与生态的自然融合加强对农村地区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在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通过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当地特色经济提高精准扶贫质量。依靠乡村振兴战略依托贫困地区优势资源来发展经济带动农村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通过系统化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建立起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构建贫困地区乡村治理的新路径为有效应对贫困问题提供制度保障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3]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讨农村社会的贫困治理问题是新时期提升我国乡村治理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与精准扶贫政策相互衔接在二者互促共进、融合发展中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贫困地区的乡村治理进程。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与农村精准扶贫相互嵌置更从系统与整体的角度探讨贫困问题化解方式为我国乡村社会贫困治理提供了目标导向和治理思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为有效推进精准脱贫攻坚提供了宏观战略支撑和思路创新二者相互协同耦合推进[4]。贫困治理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使命是我国政府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责任与要求是探索农村发展帮扶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阶段性工作任务[5]。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贫困治理提供了新的政策方案为实现农村社会的充分发展需要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贫困治理进行再认识、再判别、再评价、再思考[6]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究农村贫困治理的实现路径促进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领域第一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指明了关键治理领域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夯实产业基础是农村地区贫困治理的治本之策繁荣发展振兴乡村文化是培育贫困治理的内生动能完善组织建设要求是健全贫困治理体制和治理体系的组织保障[7]。第二要把握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的乡村振兴工作。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是乡村治理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农村生态治理和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其振兴发展关乎着农村贫困治理的推进和新时代乡村发展目标的实现[8]。第三农村贫困地区要抓住大数据发展契机“互联网 扶贫”背景下构建政府主导、多主体参与的扶贫模式完善精准扶贫的技术靶向提升扶贫队伍的工作能力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带动更多农民参与到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之中为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夯实信息建设基础[9]

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之路构建贫困地区具有可持续性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在现实中贫困地区多表现为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发展严重滞后等诸多困境面临的风险和脆弱性较大振兴基础薄弱需要更高的风险抵御能力、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更系统的治理思维。韧性治理作为一种新型治理理念更加关注系统遭遇风险后的适应和调节过程从生态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政治韧性等多个角度对系统的治理提出解决方案可以用来解释高度复杂、脆弱和调节能力差的乡村发展过程能够为农村贫困地区风险应对和乡村振兴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创新的治理思路和推进路径。因此本文基于韧性治理理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起贫困地区韧性治理框架并以陕西省平利县“社区工厂”精准扶贫模式为案例探讨贫困地区韧性治理逻辑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精准扶贫推进路径从贫困地区的风险应对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为贫困地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提供借鉴参考。

二、多维韧性治理一个分析框架

韧性治理作为当前最新的治理理论早期多被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生态防护领域和城市建设领域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韧性治理研究近年来也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10]。韧性治理理论以其系统化的思维、公共服务的价值导向和综合应对机制为乡村振兴建设中的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建设思路从生态环境改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居民内生动力形塑等层面为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治理途径。

韧性治理理论

1.韧性的概念

“韧性”resilience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resilio”。在工程技术领域其原意是指物体受外力作用影响下能够恢复至初始状态的复原能力[11]。在生态系统的应用中韧性最早被定义为“衡量系统持久性及其吸收变化和干扰的能力”[12]。在社会系统领域学者们提出了演进韧性的框架关注系统的自我调整能力认为韧性不仅仅强调社会生态系统恢复至原始状态更强调在风险应对过程中实现变革和创新。2011年联合国减灾署UNISDR提出建设“100个韧性城市”计划“韧性”逐渐被应用于市政管理领域。在城市建设中韧性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组织、空间等多重维度是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中通过总结、反思与学习所构建的自我调整能力、自我修复能力、自我发展能力[13]

2.韧性治理

在公共管理领域中韧性治理是在社会系统中多元主体为应对风险采取的维持组织稳定和促进组织变革的一种治理方式。作为一个系统性分析框架韧性治理包含系统短、中、长期全方位的战略框架不仅要求系统在受到风险冲击时能够恢复原状更要求其在不断适应变化的过程中实现创新。目前学者们将韧性治理理论用来研究韧性城市和韧性社区建设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以及城乡社会生态系统要素的良性互动利用韧性的特征手段试图调和各种冲突和利益[14]。当前学者们从韧性影响因素、韧性提升途径、韧性系统建立、韧性能力评估、韧性城市和社区建设实践等层面展开了持续研究[15]

国外学者针对韧性治理提出了适应性循环理论、多尺度嵌套适应循环模型。霍林Holling提出的适应性循环理论认为社会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冲击时会经历“开发、保护、释放、更新”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系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和连接度导致系统韧性高低不同。当系统处于开发和更新阶段时需要系统各个要素主体联动作业促进系统中的各要素关联度不断提高各要素逐步积累进而提升系统的稳定发展冈德森Gunderson提出的多尺度嵌套适应循环模型在系统嵌套性链接点的研究中认为系统动态演变中有反抗和记忆两个重要转折点干扰是导致系统发展的动因推动系统在外界冲击压力下进行积极的反应和变革[16]

国内学者对韧性治理的研究多以城市社会风险治理为主指在社会风险治理中为降低城市公共物品脆弱性多元主体在完备的信息化系统下采取综合协作手段对风险进行主动响应和全程管控由基础设施韧性、制度韧性、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组成旨在形成具有抗逆力、学习力和创新力的韧性系统[17]。吴浩田等提出了PDCA环的通用模型来实现韧性治理PDCA环的通用模型是根据城市韧性治理理论基于地域强韧化的明确目标和最坏风险事态的情景预判采用商谈讨论的方式确定应对风险策略的优先次序进而开展策划、实施、检查、处理的韧性治理循环过程[18]。从公共管理视角研究乡村振兴演进韧性社会网络构建、政府元治理、社会公众的认知学习是演进韧性的内在要素通过渐进式的韧性培育和精英带动逐步实现乡村韧性治理[19]

韧性治理与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内在契合性

韧性治理为改善贫困地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和风险能力提供理论导向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现农村社会有效治理和发展变革的目标。通过韧性治理的方式解决贫困地区乡村治理问题是新时期乡村治理不断演进的现实选择也为完善和加强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创新实践指明了新的方向。韧性治理与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契合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韧性治理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是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组织前提。社会风险和灾害涉及复杂的影响因素需要建立多元协同治理机制。韧性治理以多元主体协同为前提发挥各主体资源优势和自组织能力为风险应对和动态治理过程提供前瞻式的战略准备。在精准扶贫的决胜阶段和乡村振兴的起步阶段也需要多元主体间互相协作以全景式的系统思维协调好各扶贫主体间的关系、扶贫项目的配套落实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塑造贫困地区乡村治理系统的开放性和主体性在各扶贫主体的协同参与中提高扶贫风险的应对能力和自主治理能力。

第二韧性治理的积极响应取向是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中社会生态环境稳定的要求。在韧性治理过程中社会系统需要保持一定的冗余对外部冲击进行事前预判和响应积极调和冲突和矛盾以维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韧性治理的积极响应取向反映在复杂的社会风险情境中多元主体通过风险和危机沟通采取适当的响应策略提高系统应付外部变化和维系自身利益的适应性、处置性和参与性能力。贫困地区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尤其在生态脆弱区要以提高贫困居民的生存能力为核心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基础上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和响应效率改善贫困地区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三韧性治理的综合应对机制是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中乡村治理的关键。韧性治理是一个系统分析框架需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在风险应对中能够保持有效管理和实现韧性的运行机制。在乡村振兴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要打破层级限制积极调动农村发展的各项资源需要农村社会各要素协调发展从多领域、多学科、多主体、多资源的协作中实现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融合互通从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格局。

贫困地区乡村韧性治理框架

本文尝试性地构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贫困地区乡村韧性治理分析框架见图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贫困地区的韧性治理是一个动态过程。依据精准扶贫的政策方案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要以贫困地区的物理空间环境和基础条件分析为起点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存环境降低环境风险为前提利用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创新提高经济能力在培育贫困居民的内生动力中促进贫困地区社会资本、公共生活的有效互动建立起环境、经济、社会多维韧性治理结构通过贫困地区治理能力的改善和发展路径的创新力图达到贫困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以期最终实现乡村韧性治理目标。



贫困地区乡村韧性治理的分析框架


脆弱性是贫困地区乡村韧性治理的起点。贫困是脆弱性在健康、生态环境、社会资本等层面的现实表现反映了贫困农户的机会缺失和能力薄弱。降低贫困地区的脆弱性是贫困治理的目标韧性治理的内在逻辑即在社会风险应对中将社会系统的脆弱性转变为韧性。因此改善贫困地区的脆弱性状态和基础条件是该分析框架的基础也是构建韧性治理中多维韧性结构的内在要求。

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互促机制是贫困地区乡村韧性治理的重点。如何实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是该分析框架的核心也是提升韧性治理的重要举措。新时期的精准扶贫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以满足贫困对象需求为导向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主导力量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要途径以改善生产和人居环境为最终目标[20]。精准扶贫是实现贫困地区乡村振兴要求的前提和基础对贫困地区韧性治理的环境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以环境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为核心的多维韧性治理结构是实现贫困地区乡村韧性治理的目标和建设思路。对韧性的解析一般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层面展开。在贫困地区生存环境和资源禀赋是影响其振兴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社会的韧性治理首先需要改变其自然环境和基础条件在提高经济水平的过程中塑造乡村社会的内生增长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推动乡村社会在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有效治理。

三、平利模式贫困地区乡村韧性治理的实践探索

“社区工厂”是陕西省平利县在移民搬迁过程中结合精准扶贫政策探索出的一种创新型的精准扶贫方式是实现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社区工厂”以移民搬迁的方式改善贫困地区的生存环境为贫困户创造新的生计空间成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平台从环境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的多维韧性结构出发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行了有益探索。

移民搬迁改善社会生态提高环境韧性

生存环境的脆弱性导致贫困地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异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是破解贫困户因生存环境造成发展瓶颈的限制解决贫困地区自然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生存条件恶劣等问题所进行的实践创新。陕西省政府于2011年正式启动了陕南百万移民搬迁工程2011年以来陕西省平利县先后投入财政扶持资金4850万元累计搬迁28555户83307人先后建成集中搬迁安置区112个[21]建成了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安全宜居的农村移民搬迁社区。移民搬迁工程通过物理空间的改变从社会生态环境上降低了贫困农户的脆弱性提高了农户对抗冲击和风险的能力。新型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的建设通过合理的空间结构规划依据平利县地方文化和环境特色在社区内布局广场、社区集市、文娱平台等场所为社区居民提供交流沟通平台增强了社会生态系统的灵活性在面对灾害冲击时能够调节有余。

社区工厂塑造贫困居民生计空间增强经济韧性

为解决移民搬迁贫困户的可持续生计问题陕西省平利县政府以移民搬迁为契机整合平利县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采用产业脱贫的方式在移民搬迁社区内创办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社区工厂”打造就业扶贫模式帮助移民搬迁贫困户进行就业创业实现脱贫增收做到“挣钱和顾家”两不误。截止2018年平利县已创办社区工厂83家提供就业岗位6000个工人每月平均工资2000元以上[21]。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社区工厂”以产业发展带动精准脱贫以针织品加工、机电配件加工、传统手工业加工等为重点产业以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为特色产业结合“外销 电商”的产品销售方式、“企业 高校”的技能培训方式引导外出能人返乡创业为平利县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移民搬迁社区着眼长期发展实现社区资源、知识禀赋和技能经验的优化重组通过“社区工厂”的产业结构、生产关系组织、制度安排、创新氛围塑造等手段增强贫困地区的经济韧性。

乡村振兴统筹乡村社会发展营造社会韧性

平利县在“社区工厂”模式的发展过程中着力改善农村社会因易地移民搬迁引发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并以移民搬迁为新的发展契机全面激发贫困地区农村社会的发展活力积极探索具有平利特色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平利县以移民搬迁社区建设为重点完善社区公共照明设施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通过“社区工厂”交流平台提高贫困居民间的互动塑造移民搬迁社区的自组织能力。在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方面平利县与陕西省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成立“社区工厂学院”陕西省高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和平利县人民政府签订《平利县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合同引导、支持城市资本下乡建立起常态化育才机制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对农村建设人才队伍的培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资本的提高是营造社会韧性的关键。在乡村振兴中通过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公共生活空间来组织公共生活发挥政府、村集体、乡村能人、乡村精英的作用有助于增强营造贫困地区农村社会的稳定性、自组织性和创新性。

陕西省平利县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的“社区工厂”实践是贫困地区在应对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中通过乡村社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的改善所进行的乡村贫困治理实践成为乡村社会振兴发展的有效模式。对于同时面临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任务的贫困地区而言“社区工厂”实践为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一方面贫困地区在乡村振兴中要注重改善基础生存条件通过居住环境的迁移、交通道路的开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等方式降低因自然环境所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在乡村振兴中要持续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依靠贫困地区的内在资源探索符合乡村地域特色的振兴之路。

四、推进策略贫困地区乡村韧性治理的实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应对农村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贫困地区的乡村韧性治理不仅是实现全面脱贫的任务要求更是新时期乡村社会实现变革与善治的方向。从多维韧性治理结构出发建设生态宜居的地域特色乡村、优化乡村规模化产业发展、激活乡村公共精神等措施构成贫困地区乡村韧性治理的推进策略。

未来愿景塑造特色鲜明的乡村环境韧性

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引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22]。农村社会环境韧性的巩固为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提供了外部保障和基础。首先在提高乡村环境韧性中需要依据农村地区不同的地域特色和人居环境特征科学编制地方生态发展规划对乡村社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发挥乡村天然的自然资源优势。其次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依据乡村社会的空间布局特点合理设置各项基础设施着力改善乡村交通、水利、现代能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23]采取“智慧社区”“海绵社区”建设思路塑造农村社区的硬件体系构建起稳定的多层次的乡村社会生态系统提高风险的积极响应能力。最后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环境韧性塑造中的主体作用满足农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美好生活需求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自治和参与制度。

治理实态发展规模化经营的乡村经济韧性

农村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是发展乡村经济韧性的重要推动力。通过规模化经营可以真正立足于乡村本色激活乡村各类资源实现产业内生式发展从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能力。农村贫困地区应当结合地域资源优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通过规模化经营的方式延长产业生态链和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专业化、集约化的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内生增长。一方面要强化地方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要结合地域特色和区位条件建立产业园和规划区推动农村产业由碎片化向集群化转型加大对农村产业经营主的技能培训提高产业经营水平另一方面以项目和产业链为抓手加强贫困地区的产业资源协调融合。农村产业发展需要完善产业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提升产业要素禀赋同时推动贫困地区物联网应用产业基地发展利用互联网资源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农村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

系统变革增强自我发展的乡村社会韧性

贫困地区乡村社会韧性的建立需要尊重广大贫困户的意愿激发乡村社会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加强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形塑与建构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拥有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奥斯特罗姆认为自主治理需要解决制度供给、可信承诺、相互监督三个问题乡村韧性治理是农民参与自主治理的有效途径也应当以解决以上问题为任务。第一要完善农村民主制度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民主监督等方面加强农民自主参与能力为乡村振兴建设建言献策。第二要健全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增强农村社会中信任、互惠、网络规范等社会资本的存量。当前农村中已经自发形成了一些社会组织应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培育自主治理的农村互助组织发挥团体互助互惠和发展的功能发挥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农村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发挥应有作用。第三要加强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支持提高乡村社会的资源禀赋[24]。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和内生资源是影响韧性治理的重要因素资源禀赋的提升能够促进社会系统在承受外界冲击时迅速做出反应并在适应变化的环境中重新恢复功能促进社会系统变革。因此在乡村振兴中要加强专家智库建设引入专业队伍对乡村建设的智力支持提高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推动社会团体的资源嵌入从而对贫困户进行针对性帮扶。

五、推进贫困地区韧性治理的未来展望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贫困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建设基础乡村振兴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目标。韧性治理理论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的建设思路能够推动乡村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通过陕西省平利县“社区工厂”精准扶贫案例的探讨可以发现“社区工厂”模式通过多维韧性治理结构的构建不仅为贫困地区的搬迁扶贫塑造了可持续生计空间也为搬迁贫困群众提供了脱贫致富的机会使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目标成为可能。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之路要从提高乡村社会的环境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出发打造生态宜居、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村社会形态发展农村产业规模化经营增强乡村社会的自组织能力。乡村振兴的韧性治理未来应以农村社区为建设载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使乡村社会真正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诗意空间。国外对韧性治理研究已经构建起评估指标体系但国内尚处于研究初始阶段。如何将其与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标相结合对我国乡村振兴建设成果进行评估尚待进一步进行探讨。


注释

[1]魏后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及难点》《社会发展研究》2018年第1期。

[2]田菊会乔亚杰孟祥屾《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8年第10期。

[3]陆益龙《乡村振兴中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甘肃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

[4]陈小燕《多元耦合乡村振兴语境下的精准扶贫路径》《贵州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5]王超蒋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精准扶贫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6]徐虹王彩彩《乡村振兴战略下对精准扶贫的再思考》《农村经济》2018年第3期。

[7]张丽芳谭建平《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贫困治理路径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9期。

[8]王习明高扬《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乡村振兴之路》《探索》2018年第4期。

[9]管前程《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10期。

[10]廖茂林苏杨李菲菲《韧性系统框架下的城市社区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4期。

[11]邓位于一平《英国弹性城市实现防洪长期战略规划》《风景园林》2016年第1期。

[12]Holling CS.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200342),pp.1-23.

[13]《韧性城市建设我国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的优选之路》《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年第1期。

[14]何继新荆小莹《城市公共物品韧性治理学理因由、进展经验及推进方略》《理论探讨》2017年第5期。

[15]唐任伍郭文娟《乡村振兴演进韧性及其内在治理逻辑》《改革》2018年第8期。

[16]Holling CSGunderson LH.Resilience and Adaptive Cycles.Island Press2001pp.25-62.

[17]邵亦文徐江《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国际城市规划》2015年第2期。

[18]吴浩田翟国方《韧性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以合肥市市政设施韧性提升规划为例》《上海城市规划》2017年第6期。

[19]唐任伍郭文娟《乡村振兴演进韧性及其内在治理逻辑》《改革》2018年第8期。

[20]李达郑可君《中国基层政府与农村社区协同发展论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21]资料来源http//www.pingli.gov.cn/Content-47384.html

[22]张月昕《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浅析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行政路径》《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7期。

[23]王兴国《惠农富农强农之策——改革开放以来涉农中央一号文件政策梳理与理论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202-204页。

[24]王成利《社会资源和金融资源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分析》《经济问题》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