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恒钊 文丽娟 责任编辑:网络部 信息来源:《延边党校学报》2019年02期 发布时间:2019-04-29 浏览次数: 1972次
【摘 要】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相对滞后,文化服务难以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迫切需求。我们需要通过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增强服务的效能,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强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推进乡村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塑造,对接“一带一路”、打造乡村文化品牌等对策来解决当前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不断满足农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带一路;服务效能;文化品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根与魂,是凝聚人心、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构想,这不仅对于实现世界的共同繁荣发展、构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大的意义,也对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及其相关制度系统,主要包括服务的提供主体、服务对象、基础设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财力人力土地等农村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服务绩效考核和政策法规等内容”[2],然而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相对滞后,文化服务难以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迫切需求。
一、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
(一)服务供给数量不足、供需失衡
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供需失衡。供给的质量与数量相对滞后,与百姓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供给的主体单一,主要由政府单方面供给,而农村群众自身“种文化”不足。农村文化的供给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公共文化服务难以反映公众的意愿与期望。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农民们不善表达、淳朴内向的性格导致了自己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文化需求,他们缺乏对于公共服务的诉求。农村文化服务的产品还比较短缺,送文化下乡活动以及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满足不了农村的文化需要。例如江西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位于全国中下等水平,江西乡镇文化资产较少,文化站的站均面积远低于市县,农村看戏、看书、看电影都比较困难,农民迫切需求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也相对较少。因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常常错位,供需矛盾也随之加剧。“‘文化服务’单调乏味的展现形式绑架了村民的文化需求,只有切合村民需求的多样化功能的供给,才具备实际魅力来引发自然的文化之流,吸引源源不断的使用人流。”[3]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气不旺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陈旧落后,难以有效运转,许多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仍旧匮乏,总体质量不高、数量不足。有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闲置,成为摆设;有的设施设备还比较陈旧,在农村备受冷遇。如建成的文化主题公园、文化服务场所长期无人管理,设备老化;农家书屋的利用率总体较低,布满灰尘,书屋图书陈旧、内容简单,很少有人问津;文化产品形式单调、内容陈旧,农民们渴求的种植养殖类、就业指导类资源匮乏,优秀文化产品供给还比较短缺。有些农村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并没有达标,还相当缺乏电子文献资源及场所,文化服务设施的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无法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使用率较为低下,“空壳化”现象也较为严重,有些乡镇文化站、文化场所、文化活动室资金缺乏、负债沉重,常处于关门的状态,甚至有些还被挪作它用。这些文化设施人气不旺、收效甚微,缺乏对群众的吸引力,常面临形同虚设的尴尬处境,甚至在乡下有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农村还有农家书屋。
(三)服务机构体制不够健全、效率不高
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体制不够健全,管理文化的职能还有待完善。基层政府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创新意识欠缺,组织管理的效率也偏低。在相关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上还不够完善与细致,过于陈旧与笼统,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民俗风情、社情,有些政策偏离了农村实际,较少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与倾听群众的诉求,也较少征求与采纳民众的意见;有些政策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的支持与保障,有些地方文化管理部门时常过分重视经济的发展,搞所谓的政绩工程,而忽略了对文化的追求、建设、创新和发展,脱离了农民的具体生活实际。在城乡协调发展资源配置上对乡村建设还重视不够,存在城乡不均衡现象。在基层文化建设上重视不足,缺乏长远规划与统筹安排,基本实行“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其中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监督机制、管理机制与协调机制,也较少考虑送文化下乡的效果,因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并不高。
(四)乡村文化人才短缺、技能偏低
当前农村文化精英、管理人员和专职人员队伍数量偏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农村文化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系统知识还相对缺乏,学历偏低,高学历人才尤为欠缺,文化工作者难以紧跟时代的步伐,他们现有的业务技能亟待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流失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导致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许多乡镇文化服务站常常只是一个空架子。民间的许多优秀文化也时常因青壮年们外出打工而断链,农村基层文化服务常常面临人才紧缺、民间艺人断层的尴尬局面。农村群众总体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并不高,自娱自乐的居多,大多数村民仅局限于眼前的物质享受,鲜有人关心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村赌博风气还十分盛行,算命占卜、烧香拜佛等封建迷信活动以及大操大办丧事现象也司空见惯,许多村民沉迷于打牌、电视、游戏、喝酒、娱乐当中,对国家大事、乡村振兴漠不关心。人才队伍储备不足、流失现象严重、专业文化人才紧缺、农村群众的社会参与度不高,已严重影响了服务供给的有效性,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增强服务的效能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开放高效、充满活力、服务优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保障农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能力,促进自己转变成经济建设与公共服务相结合的政府。应强化考评机制,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当中,建立起权责明确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加强对公共文化产品的审查与监督,并且鼓励农村群众共同参与监督。
文化管理部门应出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措施与相应法规,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体系,推进法治文化的建设,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法律制度的规范下依法办事。还应增强服务意识和参与意识,创新服务的方式,改进服务的品质,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高效。要积极构建农村文化援助机制,组织开展各项文化服务活动,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高服务的效能。尤其要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边远贫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到精准扶贫。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和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2015年2月12日,“江西省商务厅出台了《关于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措施和意见》,要将江西省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连接点和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4],并提出33条举措来对接“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又被誉为海上陶瓷之路,而江西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5]。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强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农村文化服务融资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服务资金供给体系,实现财力的最大化与资源的最大共享。开拓多元的投资渠道有利于吸引民间资本、发挥民间组织的供给力量,因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必须扶持和发展民间非赢利文化机构组织,鼓励农民自发创办文化团体,并出台一定的补贴资助政策,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与长效投入机制。同时要加强资金的绩效管理工作,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公开化,科学合理运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把资金积极投资于农村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村文化大院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2011年江西省投资3.7亿余元在全省规划建设了137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成为了当地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2014年试点建设主题图书馆,通过某种领域专藏和服务来满足人们对不同专类知识和信息的需求。
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互联网有利于推进农村生活多样化,逐步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促进城乡资源的共享。当前需要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与基本实现农村全覆盖,并由“村村通”向“户户通”逐步转变。文化管理部门应该树立现代媒体意识,建设农村互联网络,启动“宽带村村通”工程,搭建公共文化网络、微信平台,开通文化配送、资源共享、信息服务等功能,建立农村公共电子阅览室、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数据库等,为农村群众免费提供上网服务,丰富他们的现代文化生活。还需优化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盘活利用好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增值,避免资源闲置浪费。江西赣州“挖掘赣南农村本土文化资源,使‘客家文化’‘苏区文化’‘赣南采茶戏’‘赣南山歌’等具有赣南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发扬”[6]。
(三)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推进乡村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塑造
首先,更新民众的思想观念,培育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不断激发农村文化发展内生动力,把“送文化”转变成“种文化”或“育文化”,把“输血”变为“造血”,增强农村群众自我服务的能力。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提高群众积极参加农村公共服务治理的参与度,推动农村群众的自我服务、自我表现与自办文化。江西省实施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打造了一支江西本土和引进外援高端优秀人才队伍。乡村的振兴需要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人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既有对村文化基层干部与文化管理员的队伍建设,也包括扶持民间业余文化团体、激励农村公共文化人才、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发挥“乡贤”作用等等。
其次,坚持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价值取向,满足不同农民的文化需求偏好。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应有服务的意识,推进服务的创新,积极主动为农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活动等一系列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应大力繁荣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蚀与影响,为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环境,供给更多更好的符合农民意愿又符合农村本地区特色的文化精品,不断满足农村社会成员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江西省是一个文化大省,也是海上丝绸(陶瓷)之路的一个重要源头,它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内陆腹地的一个重要支撑点,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江西独特的地缘、人文、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打造美丽江西。江西省赣州市掀起了农村公共文化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三送”工作,输出农村的特色文化,引进优秀的文化文艺产品,推动了江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纵深发展。总之,要打造一支关心农村文化事业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共同推动我国农村群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四)对接“一带一路”,打造乡村文化品牌
农村文化的发展繁荣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精神与先进高尚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还要打造深受群众欢迎的反映农村时代风貌的风情各异、性质独特的地方文化品牌,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新丝绸之路的文化认同。江西省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江西充分挖掘了陶瓷文化、茶文化、客家文化、稻作文化、道教文化、禅宗文化等丰富资源,使景德镇的陶瓷、婺源的茶叶、铅山河红茶、袁州夏布和茧丝等远销海外。江西省进贤县前坊镇西湖李家充分利用和挖掘山水资源和古村神韵的优势,极大提升了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和文明乡风等,并于2011年1月被评为中国幸福村;江西永新县打造了盾牌舞文化村,兴建了三湾改编纪念馆、三湾公园、贺子珍纪念馆、三角班艺术研究会等;目前江西省已建成了八一南昌起义、江西旅游文化资源库、江西特色之乡、江西地方志、江西革命文献、江西企业等10个地方文化资源数据库,还建设了江西省图书馆学会网、江西古籍保护网、江西文化信息资源网;新余市现在已建立了1个群众艺术馆,2个县级文化馆,3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江西省安福县精心打造的‘激情泸潇·最美樟乡’系列广场文化、‘一村一品’农村特色文化活动、国学经典诵读和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已逐步趋向成熟,创造出了群众既熟悉又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培育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响誉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活动品牌。”[7]这些都有力宣传了江西文化为主题的文艺精品,繁荣了江西的文化市场。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知名品牌,应重视城乡发展的均衡与城乡文化的融合,优化配置城乡文化资源,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尤其应补齐农村发展的“文化短板”,保护农村的资源优势,推进农村地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增强优秀文化供给的数量与质量,采用多元化的供给模式,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做到供给内容丰富多样。文化服务要贴近百姓的生活实际,不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益与质量的提高,创造更多乡村特色的品牌文化产品,并对这些特色品牌进行适当保护与鼓励,“努力形成‘一乡一镇一品牌’的格局”[8]。
结语
提高我国文化吸引力、竞争力、聚合力和影响力,推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水平,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9]来发挥农村文化资源的优势,打造农村特色文化,不断提升我国乡村文化的底蕴,绘制“一带一路”的农村文化美好构想蓝图,使农村群众充分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恩泽,感受到先进文化的沐浴,逐步满足他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刘淑兰.政府创新与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2-24.
[3]颜玉凡,叶南客.我国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困境解析[J].艺术百家,2014(6):23-29.
[4]江西省商务厅.省商务厅出台33条措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EB/OL].http://www.jiangxi.gov.cn/xzx/jxyw/tjyw/201502/t20150216_1125732.html.
[5]毛小明,尹继东,王玉帅.“一带一路”背景下江西出口贸易增长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5(3):74-78.
[6]李荣华.赣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6):161-163.
[7]陶国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沈阳干部学刊,2017(1):41-44.
[8]胡恒钊.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与重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8(2):1-5.
[9]付春.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基本思路[J].农村经济,2010(4)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