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印生 陈 旭 责任编辑:网络部 信息来源:《现代日本经济》2018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19-04-20 浏览次数: 11425次
【摘 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前提条件。日本的农业机械化大致经过3个发展阶段,即起步、饱和与转型。整个过程中,日本政府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通过土地改良、出台扶持性政策法规、完善农机经营模式等方法,有效提高了日本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日本农业机械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机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加速了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从而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日本;农业机械化;土地改良;联合互助;结构调整
引言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生产率始终处于世界中下游水平,仅为美国的1/128,荷兰的1/1000。“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心之所系的重大民生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要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自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到2016年已连续4年发布有关“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央一号文件(1),足见近年来中央对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成为现阶段三农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对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1]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实际上,农业现代化离不开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实现农业现代化,要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美日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还是单一农业机械化水平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极高的发达国家之一,日本在一系列尝试和改革后,其农业发展取得了较为成功的实践经验。国土面积狭小的日本是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在这个过程中面临过哪些严峻的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其典型做法是什么?日本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又产生了哪些效益?回顾和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对我国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日本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进行回顾和分析,揭示日本农业机械化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并分析日本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及影响,从而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日本农业机械化的阶段划分
迄今为止,日本农业机械化经过数次推进、调整和扩展,已经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在农业劳动和农业生产中的大规模使用。整体上看,二战后日本农业机械化可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2,3]。
表1 1970—2010年日本农业机械使用情况(万台)
资料来源:日本农林水产省官方数据。
(一)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是从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整体趋势是从百废待兴到快速发展。
战后日本经济百废待兴,农业生产停滞。鉴于此,从1946年开始,日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法律法规,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日本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农业机械覆盖率随之快速升高。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1950—1956年间日本的农业人口总数下降了130万人,农户总数减少了1389户。截至1960年,全国使用农业机械进行作业的农户已近21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5%),机耕面积达441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25%),动力脱粒机的普及率更是高达83%。
从表1日本农林水产省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从1970年到1980年,除步式拖拉机数量由326.9万台降低到275.2万台以外,日本其他主要农业机械的使用数量均有明显的增加。如手扶式拖拉机数量由18.3万台迅速增加到147.1万台,10年间增加了128.8万台,增长率高达703.8%,平均年增长率在70%以上。水稻插秧机的增长速度尤为惊人,由1970年的3.2万台猛增到1980年的174.6万台,增长率达到5356%,10年间增加了171.4万台,以平均每年大约536%的比率呈现几何级数增长。割捆机也由26.1万台增加到161.9万台,增加量为135.8万台,增长率高达520.3%,平均年增长率约达52%。联合收割打谷机的情况也是如此,10年间由4.5万台猛增到84.4万台,增加量为79.9万台,增长率高达1775.6%,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77.6%。水稻烘干机的使用量比较稳定,由122.7万台增加到152.4万台,增加了29.7万台,增长率为24.2%,年均增长率则约为2.4%。此外,从主要农业机械的总量上看,增长趋势也非常明显,1970年日本主要农业机械的总使用量为501.7万台,到1980年该数值增加到995.6万台,增长率为98.4%,几乎翻了一番,保持着近10%的年均增长率,由此可以看出1970—1980年间日本农业机械化的推进速度很快。
(二)饱和阶段
这一时期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随着日本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升,首先在平原,其次在丘陵山区等地形逐渐开始实施并推广农业机械的使用,但由于耕地面积有限,这一阶段日本对农业机械的需求逐渐趋于饱和。
表1列出日本1985年和1995年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日本各类主要农业机械的使用数量呈现出饱和的趋势。手扶式拖拉机数量由185.4万台小幅增加到212.3万台,10年间仅增加了26.9万台,增长率约为14.5%,与1970—1980年间高达703.8%的增长率相比,增长速度极大放缓。联合收割打谷机的使用数量也基本维持在原有水平,10年间由110.9万台增加为112万台,仅增加1.1万台,增长率不足1%,年均增长率甚至不足1‰,与1970—1980年间的年均增长率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其他主要的农业机械使用数量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少,如水稻插秧机由199.3万台减少到165万台,减少了17.2%;水稻烘干机由173万台减少到152.7万台,减少了11.7%;步式拖拉机的使用数量也由257.9万台降低到134.4万台,减少了123.5万台,减幅接近一半;割捆机也由151.8万台减少到83.6万台,减少68.2万台,减幅也接近一半;总量也由1078.3万台下降为860万台,减少了20.2%。可见在这一阶段,日本主要农业机械的使用空间逐渐趋向饱和,农业机械化的增长速度开始明显降低。
(三)转型阶段
这一时期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受到老式农业机械性能不足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缓解农业劳动力不足,自1995年开始,日本逐渐开始了农业机械化的转型。日本政府通过发布一系列紧急计划大力发展现代化高性能农业机械,逐步淘汰以往过于老旧、性能单一、效率低下的老式农业机械,开启了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发展转型之路。老式农业机械被逐步淘汰,高性能农业机械得到快速推广和利用。
表1的统计数据表明了这一趋势。1995年,日本各类农业机械的使用数量与1985年相比是减少的趋势,但仍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然而到了2005年,由于步式拖拉机、割捆机及水稻烘干机等农业机械已被逐步淘汰,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被广泛使用的几种主要农业机械,数量也在不断下降,总量上更是清晰地反映出这一变化,1995年主要农业机械的总使用数量为860万台,但到了2005年,步式拖拉机、割捆机及水稻烘干机等逐步退出使用,传统农业机械的总使用数量快速下降到417.8万台,减少了一半以上。2010年的情况类似,传统的手扶拖拉机、水稻插秧机及联合收割机的使用数量也出现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综合来看,日本自20世纪50—60年代着力开展农业机械化起,步式拖拉机、手扶拖拉机、水稻插秧机、割捆机、联合收割打谷机、水稻烘干机等传统农业机械成为农户生产经营所使用的主要机型[4]。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情况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以往功能单一、性能较低的传统农业机械已经无法适应农户扩大经营和合作经营的需求,因此步式拖拉机、割捆机及水稻烘干机等农业机械被逐步淘汰,能适应多种经营的轮式拖拉机、自动种植机等高性能农业机械开始越来越多地被使用。除了用于平原地区水稻生产的各种农业机械,可在山区使用、可兼在水田和大田使用、可用于多种类型农作物生产的新型农业机械[5],以及用于林业、畜牧业、水产业使用的专门性农业机械,在政府大力宣传推广之下也被大量用于农业实际生产过程。日本的农业机械化也开始由前两阶段的数量扩张转型为对质量和效率的注重,日本农业逐渐走上了高品质之路。
二、日本农业机械化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一)社会需求及技术支撑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社会现实基础
在长达十几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日本的社会经济遭受重创,国内各项生产生活物资长期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人民生活贫困,社会经济动荡,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一方面为了恢复工业生产、促进经济回升,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战争使得日本的男性劳动力数量大量减少,社会中从事各项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也甚为匮乏,在这种社会现实背景之下,推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当时日本政府恢复农业生产、挽救社会经济的必然选择。这一背景和基础为日本农业机械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2.较好的技术基础
明治维新之后,近代日本跻身世界一流强国之列,到20世纪30—40年代,由于战争的需要,日本以军需工业为首的工业体系高度发达,农业机械的工业生产技术有强大的基础,足以支撑常用农业机械的生产,这就为日本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
(二)土地改良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实践条件
对于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日本农业而言,日本适宜耕种的土地面积少,而且土地不平整,极大地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开始推行土地改良计划,这一计划直到21世纪第一个10年才基本完成。该计划主要是将原本小片、分散、坡度高且难以适应机械化耕作的水田标准化,通过工程改造,统一改良为长100米、宽30米、水平度小于2.5厘米的“标准水田”[5],以方便机械化作业。这一措施,通过将零碎农田重新规划,将日本分散的农田加以集中,并在此基础上,为改造后的水田提供良好的农业作业辅助措施,如兴修排灌设施、平整农田道路、加强农田连片等,不仅有利于耕地标准化作业和管理,使新的农业作业区能够适应机械化耕作,还向农户展现了政府推行农业机械化的决心和力度,为农业机械化的快速推进创造了基本条件。
(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作业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可行模式
1.小规模精细机械化模式
由于国土面积狭小,可用耕地面积有限,地形并不利于农业耕作,农户的农业生产往往以家庭经营方式为主。日本80%的国土为山地和丘陵地形,耕地面积仅为国土面积的13%。相比美国的大规模机械化模式,日本结合自身实际,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小规模精细机械化模式[6]。
由于耕地面积少和农业从业人口锐减,日本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精细化以及农业机械化,但普通农户的耕地持有量并不多,因此日本的农业机械主要以小型自用式农具为主。而且由于日本政府实行比较严格的农业保护政策,农户不得随便荒废耕地,而战后初期日本的男性劳动力大幅减少,导致农业劳动力不足,因此许多家庭不得不以老人、妇女为主要的农业劳动力,因此这一时期日本的农机作业模式也较好地适应了这一特征,基本上采用农户购买、政府补贴的方式,这一时期农户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基本上以小型机为主,主要用于自家农业生产,农业机械的普及率得以迅速提升。
到目前为止,日本基本已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90%以上农业作业实现了机械化,水稻栽插和收获的机械化普及率分别达到98%和99%。此外,日本精细化农业机械还体现在高品质的农业产品上,积极开展品种引进和改良,大力发展堆肥和高效农药,科学防治病虫害,完善农田排灌设施,科学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7],使得日本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以安全、高品质著称。
2.兼业型农业模式
日本的兼业型农业不同于我国的农业兼业户。我国的农业兼业户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但同时也从事其他形式生产经营的农业户。日本的兼业型农业则是在其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其本质是一种轻便型农业机械的作业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妇女和老人也可以操作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业机械,从事一定程度的农业生产[8]。兼业型农业使得日本在男性和青壮年劳动力相对短缺的情况下,有效地保证了农业生产从业人数,并促进了轻便型农业机械的生产和使用。
3.联合互助模式
由于日本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持续减少,同时为了进一步缓解人地矛盾,农业生产上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合作经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尤其进入80年代之后,日本基本上进入了全面农机化的发展阶段,此时新式的多功能、多用型农业机械和高性能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得到迅速发展。由于不同农户的耕地面积不同,农业机械化的快速推进又极大地提升了农业劳动和生产经营的效率,因此部分自家耕地面积小的或者有富余劳动力的农户,可以额外承担其他农户(往往是耕地面积较大而自家劳动力不足或者自家不想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户)的农业劳动和生产经营,获得额外的收入。久而久之,那些在地理上临近的、劳动力互补的农户之间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家庭联合作业的模式,通过利用更先进、性能更优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共同作业,提高机械利用率和劳动效率。部分农户因为耕地面积少,在自家农业生产完成之后,可利用闲暇时间到其他农业劳动量较大的农户家帮助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获取一定的收入[9]。
还有一种是专门针对农户购买部分农业机械时资金不足的问题而发展起来的联合互助共享的模式[10,11,12]。农业生产过程复杂,需要使用众多农业机械,有些农机具价格昂贵,若由农户自行购买,则由于使用频率低、利用率不高、购置费用过高等问题而导致经济不合理,此时往往采用由村落出资购买、农户共同使用或轮流使用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这种村落联合作业模式其实是为了共享某类大中型农业机械,共同利用农机资源。有些农业机械使用频率不高,农户通常不会购买所有农具,但这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因此便发展出农户互助合作组,由几户农户联合起来,一家买收割机,另一家买插秧机,其余的几家分别买拖拉机、排灌机械等,独立经营管理,统一集中协调使用,使用人向机具所有者支付租金。这种联合互助模式,既有效地解决了购买高价农机具的资金问题,又保证了农业机械化的效率,有效地促进了日本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政府的支持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直接动力
1.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持续性的政策支持对农业机械化起着重要作用,日本将支持农业机械化作为政府支持农业的一个普遍措施和有效途径。为了有效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日本政府在1946—1961年间先后出台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基本法》等4部重要的政策法规,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予以修正和完善,对农业发展规划、目标及农业机械化等相关主张作了详细的规定。2008年又进一步提出《研究开发应用推广高效农机具的基本指导意见》,最终建立起相对完备的法律政策体系,有效地推动了日本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2.高额的政府补贴
1964年以来,日本农民使用机械的积极性一直很高,政府的补贴资金比例少则10%,多则高达50%,特别是购买使用技术先进、价格高昂的机械,补贴比例和额度则更大。在农机事业贷款方面,“农业机械化基金”对购买农机的农户提供低息贷款,而“农业改革基金”则对农户引进新技术或创业时购置必要的农业机械和设备提供无息贷款。同时,日本政府对农机展览场所和农机培训机构的建设及活动、农业机械合作组织建设、农户操作培训和农业机械使用教学活动、农业机械修理厂的建设、农户购置大型高效农业机械和设备等项目给予50%的经费补贴[13]。
此外,为了鼓励农户购买农业机械,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日本政府于1961年主导成立了农业机械化专项基金,专门为农户购置农业机械提供贷款,当时规定基金的贷款对象为农户和农业协会,贷款额度分别为600万日元和5000万日元,最长期限为7年,年利息率为6.5%。但由于贷款额度较低、贷款利息偏高等问题,该基金并不很受农户欢迎。因此日本后来又设立了新的农业改革基金,为农户提供更加优惠的融资贷款政策,如该基金规定农户的贷款额度最高为5000万日元,可分10年偿还,不收取任何利息。优惠的融资政策吸引了大量农户,较好地解决了农户购置农业机械的资金问题,为战后初期日本农业机械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日本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一)农业机械化对日本农机工业产值的贡献
日本农业机械化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对农业生产总值的贡献上,如产业总量、占GDP比重、增长率、进出口状况等。在日本经济的产业构成中,农林水产业的产值相对较低。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日本农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不足1%。本文通过农机工业产值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的贡献。
表2 2005—2012年日本农机工业产值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官方统计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2005—2012年日本的农机工业产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05年是49.06亿美元,2012年是57.66亿美元,增长了17.5%;但其增长过程并非持续稳定的,以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为节点,2005—2007年表现为负增长,2008—2012年则处于相对平稳的增长阶段。
(二)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贡献
日本农业机械化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机械化之前,日本农业的作业模式主要是手工作业为主的传统家庭自足式经营,家庭中的成年劳动力大多被长期束缚在土地上。普及推广农业机械化之后,日本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发展为3种主要的形式,即小型机自营模式、兼业型农业模式、大中型机联合作业或村落联合作业模式。不管是哪种农业生产方式,均是建立在农业机械化普及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之上的,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与发展,为这些农业生产方式的形成与成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进而在短时间内淘汰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了日本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型。
日本农业机械化也在客观上带动了农业机械的生产制造,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日本农业机械产业的结构关联性和协调性均得到长足进步,农业机械行业已经形成了良性运行、协调运转的产业结构体系。围绕着农业机械的生产和销售,从设计到制作再到流通,原材料、信息流、资金流、产品、物流等环节紧密联系、高效运转,形成了一条结构完备的产业链。
(三)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结构优化的贡献
日本农业机械化的历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日本农业结构由高产到优质的产业升级变化的过程。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从一个衰败动荡的二战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二的经济强国,创造了“日本奇迹”。日本也用30多年的时间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平跻身世界前列,使农业机械基本覆盖到本国的所有农业生产领域。这极大地改变了日本的农业结构特征,日本由战后最初的粗放式农业生产跃进为举世瞩目的机械化农业大国,完成了农业结构由粗放式到机械化的转变。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大力普及,日本的农业机械使用数量增长速度放缓,需求呈现逐渐饱和的趋势,由此日本开始了农业机械化的艰难转型之路。此后十几年,在政府与生产商的主导之下,日本逐渐以新型农业机械取代效能低下的老式农业机械,着重研发高效优质的农具,使日本的农业结构由机械化农业向“高效优质”的集约型农业转变,也向全世界展示了其农产品的高品质形象。
日本农业与农业机械工业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从1960年开始,日本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持续减少。1960年日本全职和兼职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数量为412万户,1980年减少为162万户,2012年进一步减少为64万户,与1960年相比减少了84.47%。可以看到,随着日本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并转移到其他产业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日本的城市化,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优化。
(四)农业机械化对农机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贡献
日本农业机械化不仅给本国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日本的农业机械产品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早期日本多注重农业机械化的程度提升,转型之后的日本农业机械以高效优质著称,其良好的品质为其在国际贸易的市场争夺中占得一席之地。
从国际贸易数据来看,日本农业机械的出口值在农业机械总值中占相当大一部分比例。表3的数据显示日本农业机械的出口值在1990年为0.76亿美元(按当年汇率折算),2000年略有增加,为0.87亿美元,增长了14.47%。1991—2000年被称为日本“失去的十年”,日本经济增长停滞并持续低迷,这一时期日本农机工业的发展与当时的经济状况是相符的。
2005—2014年,农机工业呈现出稳健的增长势头。2005年日本农业机械出口额达到3.42亿美元,相比2000年增长率高达293.1%,增长了近3倍。此后10年日本农业机械的出口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日本农业机械的出口额达到7.40亿美元,比2005年又增加了1倍左右;2014年为12.19亿美元,比2010年又增长了64.73%。可见国际贸易市场上,日本农业机械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表3 日本农业机械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历年数据整理。
四、日本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战后日本的农业机械化经过起步、饱和及转型3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发展特征都与当时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特征相适应。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日本政府通过出台扶持性政策法规、提供高额政府补贴、调整农机经营模式等典型做法,使其农业机械化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为健康、合理的水平上,才造就了现今日本的农业大国地位。这些无疑可为我国当前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促进我国向农业现代化转变。
(一)继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支持
自二战后日本政府决定恢复农业生产、复苏经济开始,便持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1946年出台了战后日本第一部有关农业机械化的规范《日本农业机械器具改良措施方针》,1948年出台《农业改良助长法》,强调要广泛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1953年则进一步将相关规定法律化、固定化,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14],以法律的形式将农业机械化提到新的高度,表达了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和决心。从1946年至1953年间,日本政府先后出台3部有关农业机械化的法律规范,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涵盖了农业机械化的方方面面,使得农业机械化既具有法律上的完备性,又具有实践上的灵活性。这些相关政策法规中,对促进日本农业机械化作用最大的无疑属1953年颁布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该法共19条,明确规定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均有义务推动当地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并承诺政府会对购买用于农业经营生产的农业机械的农户进行农机购置补贴,国家需对农业机械化事业提供指导和援助。该法还详细规定了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引进、实验、推广、更改等方面的基本方针,对日本农业机械化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1961年日本政府又颁布了对日本现代化农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农业基本法》,试图从宏观层面上为日本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农业政策,该法一直是日本制定各项农业政策的基本方针和主要依据。
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都围绕着“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这一根本目的,因此在政策上具有很强的连贯性。这些法律法规之间并非相互分离,而是相互补充的。如1946年的《日本农业机械器具改良措施方针》,主要是针对农业机械器具的生产、维修、使用等方面进行指导。1953年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则是对日本农业机械化整个进程的总体规定以及对农业机械鉴定、维修、培训等方面的详细规定;1965年首次对该法进行修订时又加入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方针;1993年第二次修订时则增加了针对高性能农业机械的相关条款。2008年提出的《研究开发应用推广高效农机具的基本指导意见》则更进一步明确了对节能环保型高效农机具的相关意见。这一系列连续性法律法规为日本农业机械化提供了系统的、有效的政策法律支撑。
目前我国现行的农业机械化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两部:2004年颁布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2009年颁布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这两部基础性法规,有效地指导着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但除此之外,我国尚缺乏其他的国家层面的农业机械化法规,并且现行法规仅是对农业机械化的总体性指导,还未形成明确、统一的条文规定,一些地方性农业机械化法规条文甚至与现行规章缺乏衔接,不同地方法规对一些条文的解释甚至不一致,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统一的农业机械化法规体系,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指导性。
(二)完善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创新农机融资租赁模式
日本大力度的农业补贴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进而促进了整个农业的发展[15]。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向城镇化过渡的转型时期,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大量耕地荒废,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很低。
虽然我国自2011年开始实行全额购机补助制度,该制度规定农户购置农业机械需先全额垫付购置费用,政府再将补贴款返还给农户,但这种方式对缓解农户资金压力所起的作用有限,与WTO给予的补贴标准相比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目前我国的农业补贴主要用于农业机械购置以及农产品价格补贴,仍处在较为初级的基本机械化阶段。为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缩小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应当借鉴日本的经验,出台完善的、有吸引力的农业补贴政策,通过政府出资、购机补贴、燃料优惠、低息贷款、建立基金等多种方式,增强补贴的实际效果,将补贴政策落到实处,给农民更大的优惠,推动农业机械化。另外,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的信贷扶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购机信贷规模,积极满足合理信贷资金需求,做好融资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在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农机抵押贷款业务,合理审慎确定抵押率,设计灵活的贷款期限与还款方式,为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多元化融资提供便利。
(三)实施灵活多样的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
日本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采取了不同的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从而较好地保证了农业机械化的效果[16,17]。我国目前仍以小型机的家庭自用式经营模式为主,然而由于城镇化水平提高,农产品价格趋低,农户收入不高的现实国情以及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而非农业保护政策,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耕地大面积荒废,因此需要在考虑我国现阶段实际国情的前提下,实施灵活的、多样化的农机经营模式。一方面,可以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的地区发展适度的兼业型农业,即开展以老人和妇女为主要使用主体的轻型农业机械推广,增加农作物的耕种面积,减少耕地荒废;另一方面,改变目前我国高端农业机械产品不足、低端农机产品过剩、小型农机质量差的局面。对耕地面积小、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向其普及高质量、优性能的中小型、轻简化农业机械,以适应家庭自用的需要;但对于土地承包大户,则可优先发展实用型、大中型农业机械,以增加农机作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皇锦文.发达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2(4):7-9.
[2]闫子双.日本农机化发展特点[J].当代农机,2010(9):52-54.
[3]何琳.日本农机工业给我们的启示[J].现代农业装备,2013(6):59-61.
[4]张昭,杨礼胜,郑戈.日本农机化发展及其技术引进的经验与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2010(3):4-7.
[5]陈进,陈敏.亚洲发达国家及地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四川农机,2009(5):33
[6]陈姣.浅析日本农产品价格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8(5):43-48.
[7]刘果承.浅论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启示[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1):20.
[8]闫磊.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启示[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366.
[9]罗剑.美国、法国和日本农机经营模式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6(2):37-41.
[10]张杨,殷悦.农业机械与科技现代化的金融支持——以日本农村金融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22):24-27.
[11]袁连升,范静.农机互助保险的中外比较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4):315-318.
[12]周玉新.日本农产品流通中农机设备的使用现状及启示[J].农机化研究,2005(6):19-20.
[13]王丽红,田志宏.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机装备的发展研究——日本和韩国农村建设经验与启示[J].农机化研究,2008(10):5-49.
[14]启新,培增.政府重视政策扶持——日本农机化高速发展秘诀[J].山西农机,1997(6):36.
[15]王雪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6.
[16]焦刚,梅成建.日本农机化体制运作的两大特征[J].农业机械,1996(6):2.
[17]马铮.日本农机发展趋势浅析[J].农机市场,2015(9):57-58.
注释:
1、2014年为《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5年为《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年为《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