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覃 茂 责任编辑:余孝东 发布时间:2018-10-25 浏览次数: 5929次
本网讯(覃 茂/文 谢 晋/图)10月24日晚上,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胡英泽教授做客中农-政科讲坛,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报告厅作了题为《“生活用水圈”:明清以来黄土高原乡村日常生活用水的实践与研究》的讲座,郝亚光副教授、张大维副教授、任路老师等研究人员与基地硕博士研究生一同参加。讲座由刘金海教授主持。
胡英泽教授以自己的研究经历切入,对日常生活用水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地阐述。他指出,相较于农业生产用水,日常生活用水的关注人群相对较少,而其事关社会民生,需要格外重视。胡英泽教授还从民间水利文献、水利史研究的争论焦点、明清山西水利史研究学术共同体等三个方面对水利方面的学术史进行了回顾。
随后,胡英泽教授提出了水利研究的“意义等级”。他认为,黄土高原是中国生活用水最困难的地方之一,日常生活又离不开水。因此,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活用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民生问题。胡英泽教授特别提到,生活用水的“意义等级”存在城乡差异,主要表现为官方修建的生活用水工程难以惠及乡村,这就使得广大乡村居民需要通过自发联合的方式解决生活用水问题。
之后,胡英泽教授对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活用水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勾勒出了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活用水的基本状貌。他认为,黄土高原的水资源环境决定了生活用水的特点。而水井作为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则是北方乡村文化的重点。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生活用水有其特定的治理规则,保持水井卫生、费用共担、“食用为先,杂用为次”、常年性(季节性)缺水用水分配、汲水组织番班制、井神信仰、池与窖的蓄水冲突等体现了缺水地区独特的生活用水实践。
接着,胡英泽教授从灌溉、饮食、运水、疾病、文化等方面着手,介绍了水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他提到,以此为基础,追问日常生活的历史意义,从生活用水的的角度,考察基层社会的运行、控制,可以建立以“水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史解释途径。
在此基础上,胡英泽教授提出了“生活用水圈”的概念。他认为,“生活用水圈”是指为了解决共同生活用水而共同治水的居民所属的地域单位,是一个可伸缩的空间单位,其主要有水井、水池、旱井、水渠等形式,包括边界清晰、费用共担、集体商议、制度健全、食用为先等几方面特点。在用水困难的黄土高原地区,“生活用水”更是有“以水为中心”的社区意义,可作为研究和认识黄土高原基层社会的一个概念。
在互动环节中,胡英泽教授就水井的边界、日常用水与村落运作的关联性、农民的排外性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讲座最后,刘金海教授对胡英泽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从日常生活用水出发,探讨其历史及社会意义,是一种从经验出发到理论回归的研究路径。以实践观察为起点,从经验材料提炼理论概念,总结学术分析框架,是实证研究的范本。胡英泽教授的经历给同学们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即要想从事学术研究,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并持之以恒地深挖,才能取得更多的学术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