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淼淼 责任编辑:中农网 发布时间:2015-11-21 浏览次数: 155次
2013年8月21日至27日,中国农村研究院黄振华老师带领课题组一行8人赴山东省东平县开展农地产权经营改革为主题的调研。东平县委书记赵德建、县委副书记吴国庆接待了课题组一行,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农工办主任白常顺全程陪同调研。
据悉,东平县是以华中师范大学牵头发起的农村改革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第一个试验区,是中国农村研究院的重要社会实践基地。今年以来,东平县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实现形式,引导农民以地入股,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进行土地经营模式创新,促进了农民增收,大大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目前,全县已注册土地股份合作社21家,入社农户3240户,入股土地17800亩。
课题组一行先后走访了东平县接山镇、彭集街道、沙河站镇、新湖镇、老湖镇、银山镇、东平街道等7个镇街的11个村庄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与镇街、村庄干部座谈,深入农户家中走访,实地考察产业发展等形式,课题组深入了解土地股份合作社运营及给当地带来的变化。
在接山镇后口头村,课题组考察了山东省首批、泰安市第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炬祥土地股份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兼合作社支部书记赵同厂为课题组介绍了该村围绕镇级“产业名片”,找准经营方向、借助“校地合作”机遇,人才指引发展方向、“五措并举”降低风险,确保实现“三赢”的发展经验。
在沙河站镇孟庄村,课题组了解了该村在全县首创的“三社合一、抱团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即:整合土地资源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整合上级移民资金成立瓜菜产销合作社、整合人力资源成立劳务合作社,协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让农民享有“三保底、三分红”。
在彭集街道安村,课题组与村支书——山东省人大代表孙庆元深入交流,了解其如何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使一个远近闻名的“落后村”蜕变成“先进村”,并实地考察了该村中药材种植、粉皮加工、现代化养猪、有机蔬菜大棚等四大产业基地。
在新湖镇唐营村,课题组了解到该村遵循农村社区化、社区产业化思路,以让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为目标,在建设好新型农村社区的同时配套建设产业园区,“两区”共建,相互促进,并对社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
在银山镇南堂子村,为促进旅游景区及配套项目开发,该村流转全部土地成立合作社,着力发展林果产业,将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紧密地连结在一起。课题组一行参观了该村景区,并就旅游发展提出建议,得到村庄及乡镇干部的认同。
调研结束后,课题组与县农工办负责人进行了总结研讨。黄振华称赞东平的实践具有“新”、“多”、“实”、“稳”四个特点,并归纳了改革的亮点以及下一步探索的着眼点。课题组其他成员也纷纷发言,畅谈调研的认识、体会,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农工办领导认真听取汇报,细心记录,并不时给予回应,参与讨论。白常顺主任认为课题组的许多建议十分有价值,将会认真梳理总结,上报给县有关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