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院动态

徐勇教授应邀到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讲座

作者:王 萍  责任编辑:中农网  发布时间:2015-11-21  浏览次数: 144

    2013年819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举办基础知识系列讲座第13讲。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外聘首席编审、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徐勇担任主讲嘉宾,讲座主题为“社会化小农:农民的当下与未来”。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马克思主义部主任、编审孙麾主持。
    徐勇认为,中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户这个“细胞”也正在发生迅速的“裂变”。尽管当今的农户经营规模小,但他们已越来越深地进入或者卷入到一个开放的、流动的、分工的社会化体系中来,与传统的封闭的小农经济形态渐行渐远,进入到社会化小农的阶段。“小农”的“社会化”,大大提升了农户的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同时也产生着内在的矛盾,需要以新的思路应对变化之中的农户及其需求。
    小农之“小”与社会之“大”
    近年来,国家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提出两大政策:一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二是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这两大政策背后的理论和现实依据需要进一步探讨。如果从组织规模看,当今的农民仍然属于“小农”,而且这种“小型化”的趋势更加突出。小农之“小”主要表现为:农户耕种的土地规模小;农户的家庭人口数量小;与传统小农相比,当下的小农户所处在和面对的却是一个“大社会”。当今的小农户已不再是局限于与世隔绝的“桃花园”里,而是越来越深地进入或者卷入到一个开放的、流动的、分工的社会化体系中,与传统的封闭的小农经济形态渐行渐远。正是在这种社会化的变动之中,新的生产、生活和交往要素进入到农户的活动之中,改变着他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并由此汲取了“力量”,改造着中国传统家庭的“惰性”,使农户的行为能力得以提升。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的社会化,生活方式的社会化,交往方式的社会化。
   “小农”与“社会化”的张力
    在传统理论看来,社会化总是与大生产相联系。而在当下,一方面是小农愈来愈“小”,另一方面是社会化程度愈来愈高,由此构成“小农”与“社会化”两极。这看似极不对称的两极预示着两个意义:它展示着农户仍然有强大的生命活力;社会化的小农使农民面临新的压力。小农与社会化作为两极,存在着三大内在的矛盾:
    其一,生产条件的外部化与自我生产能力弱小的矛盾。传统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农户生产主要依赖家庭和村落自我提供的条件,对外部的依存度很低。当下农户的生产方式趋向社会化,其重要后果就是越来越依赖于外部条件,生产条件的外部化程度越来越高。为购买外部生产条件的货币支出成为农户生产中的最大压力,并成为其行为选择的主要动机。由此就可能出现这样一种循环:外部生产条件价格愈高,农户购买能力有限,就愈是会寻求出外务工经商;农民愈是外出务工经商,农户的自我生产能力就愈弱。外部条件的现代化与农户自我生产能力的现代化不能同步增长,同时也会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
    其二,生活消费的无限扩张与满足需要能力有限的矛盾。传统农民的生产剩余有限,生活开支充分计划,精打细算,勤俭节约。但随着农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社会化造成农民消费欲望的急剧扩张,使他们不再只是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和生活实际需求支配自己的生活,在相当程度是来自于外部消费的刺激。
    其三,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与集体行动能力不强的矛盾。传统小农的生活范围小,并生活在一个村落为根基的熟人社会里,能够形成相互间的合作共济,集体行动的能力相对较强。随着农民交往方式的社会化,交往的范围和空间急剧扩大,农民生活的领域愈来愈成为一个“陌生人社会”。更重要的是,社会化的开放世界改变农民的观念,他们不再是以村落熟人社会中的“人情、礼俗”等作为行动规则,从而获得集体行动能力,而是以现实利益,更直接的是现金收入作为支配他们活动的规则,超越农户的社会组织困难,其集体行动更为困难。
    以上三大矛盾集中起来,就是社会化给小农带来的是货币化的压力。货币收入因此成为他们行为的主要依据。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行动方式都可以从这一压力中寻求答案。如果说传统小农是以获得实物产品为主要目的,那么,社会化小农则是以获得现金收入为主要目的。而现金收入的获得相对实物产品而言,其稳定性更弱,不确定性因素更多,风险更大。所以,当下的农户已进入或者被卷入到一个更高风险的社会之中。这正是我们要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和将农民纳入统一的国民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依据。
    当下与未来的农村政策与农民命运
    新世纪前10年国家政策着重于外部条件改善,废除农业税,从财政负担获得国民待遇;建设新农村,更多的资源投入农村,让农村获得均等的公共服务,使农民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养老不发愁,改善外部性生产条件。新世纪第二个10年国家政策着重于内部建设,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发现和激活农村内在的潜力。新世纪以来政策的调整,基本上把农村农民安顿下来,农村农民的安定,国家的安定就有了根基。
    徐勇提出,今后的农村的特点应该是:社会化的小农、中农、大农并存,综合性的经营格局,农民进城,资本下乡。城乡一体化的新兴村庄社区,中心社区,城镇社区。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应该是多元性的发展。
    徐勇结合自己多年到农村考察调研的实际经验,通过一个个生动真实的经历片段,讲述了当代中国社会化小农现象,让青年编辑记者有如亲身对话农民,触摸土地一般。杂志社青年编辑、记者60余人聆听了此次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