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锡文 责任编辑:网络部 信息来源:农机科技推广 发布时间:2018-07-31 浏览次数: 4387次
这些年来,应该说农业发展的形势是非常好的,连续十一年粮食年年增产,农民收入年年增长,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没有的。但在看到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大家也都感觉到农业面临的一系列新的挑战和压力,这些挑战和压力来自哪里?
概括来说,现在面临着三个同时在增长这样一种困惑。这三个同时在增长,第一是这十一年粮食产量年年在增长。第二个增长是进入新世纪,尤其2010年以来,我们进口的粮食数量在逐步的增长。第三个是粮食总库存也在迅猛的增长,三个增长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想这里头实际上反映了很多自身的矛盾和问题。
一、我国农业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
去年12月9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的四个方面突出的挑战和压力。
第一个就是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国内的价格已经超过国际市场的价格,所以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必然会更多的进入我们国内。
第二个这种趋势还没有停止,因此国内的农产品生产成本也在以更快的速度上涨。国内农产品成本上涨的高,导致国内的农产品价格高,也会导致国外低价格的农产品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所以总书记叫做一块是天花板,国际市场价格叫天花板,我们现在已经顶破这个天花板了。国内的生产成本叫地板,那么很明显,如果“天花板下压,地板上抬”,我们中国农产品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窄。
第三个问题讲到农业在世界各国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国家财政补贴,我们也同样。实际上我们真正对农业实行补贴,是从2004年开始。到了现在我们所运用的农业补贴按照WTO关于农业补贴的标准来看,相当一部分产品的补贴已经在黄箱内没有多大的空间。
第四个问题是这几年来,我们农产品产量的增长比较集中,但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做得不够,所以农业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总书记概括了当前农业面临的四大矛盾,国际市场价格的天花板压力、国内生产成本上涨地板抬升的压力、黄箱补贴的空间压力,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的承受压力,这是我们未来要面对的大问题。也可以这么说,现在中国的农业又一次走到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需要我们把握好各方面的条件,分析好这种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国农业存在的许多问题。
在这些问题中,每一个问题解决起来都不是那么简单。我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在当前来看具有根本性的是农业生产成本问题,长远当然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均衡的问题。成本不断上升,地板就不断上抬,意味着突破天花板高度会越来越多。中国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在我们国家这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经济快速上涨,人们的收入在快速提高,在这个背景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业劳动力成本价格、农村土地租金的价格都在快速上涨。从国家对最重要农产品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购价看这几个价格上涨,就知道我们成本上升速度非常快。
2004年我们刚开始实行最低收购价大致有两个,一个是小麦,当时定的价格花麦每斤最低收购价是0.69元,白麦每斤最低收购价是0.72元。到去年201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已经到了1.18元,大概这些价格上涨了60%多。一个是稻谷,2004年的稻谷收购价,早籼稻是0.7元一斤,去年的最低收购价是1.35元,2004年中晚籼稻是0.72元,去年价格1.38元。粳稻2004年的时候0.75元,去年是1.55元。籼稻的价格提了91%、92%,粳稻价格大概提了将近100%。价格如此地上涨,使得整个粮食市场价格发生两个明显的变化。
一个是:原来讲的是最低收购价,慢慢地最低收购价变成中国市场上的最高收购价。这个最高收购价导致两个结果,一是政府出了最高价,最终政府成为粮食产品唯一的买家,市场就不起作用了;二是收进来的粮食都放在仓库里,导致这几年库存急剧的上升。市场上,加工企业、经销商在一段时间以来都在说“稻强米弱”“麦强面弱”,说明的就是这个情况。国家最低收购价格已经超越了收购企业的收购价格。
第二个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农产品价格从最初明显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到现在一部分产品价格已经超过国际市场,所以国际市场进口量迅猛增加。截止去年年底,各类粮食产品都加在一起,中国的进口量10042万吨,首次突破了1亿吨,其中大豆7140万吨;三大谷物中,大米300万吨,小麦和玉米各250万吨,加在一起是840万吨,占的比重相对不高。这样加上进口的大豆不到8000万吨,还有2000多万吨是过去大家不在意的商品,包括,500多万吨大麦,500多万吨高粱,500多万吨的玉米酒糟,还有800多万吨的木薯粉。
这些进口的大麦、高粱、玉米酒糟基本都进了饲料,木薯粉主要是加工淀粉。可以看到这四个新品种进口量的迅速扩大实际上表明市场主体拿来替代玉米的消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内市场的玉米价格比国际市场高,也比这些替代品的进口成本高,这些替代品进口成为趋势。2007年我国第一次实行玉米的临时收购价格,平均0.7元,黑龙江0.69元、吉林0.7元、辽宁0.71元,到了去年平均价格变为1.12元,黑龙江1.11元、辽宁1.13元、吉林1.12元,涨了60%,国内玉米价格明显高于市场承受能力,也明显高于国际市场,所以这种产品越来越多的被国际市场所替代。这个趋势到目前为止有所缓和,大家可看到今年国家公布的三大谷物的粮食收购价,小麦和水稻的最低收购价保持在去年的水平,农民也觉得可以接受,主要原因是生产资料在下降,全球能源价格的下降导致农业投入品价格的下降。
所以2015年价格没有上涨,但是没有上涨也未免市场就能接受。我们现在面临的很严峻且以前没有遇到过的困难是产出来了未必能销售的出去,自己的供给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别人不答应要来抢一块地盘。刚才提到三个同时在上涨,实际上是国际上有一部分低价格的粮食产品进入了中国市场,把一部分高价格的中国粮食产品请进了仓库,这个局面短期可以,长期持续显然不可以,产品不能只进不出。这个是中国农业面临的非常突出的问题,将来这矛盾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应该说中央从前年开始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已经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大家知道去年实行的对新疆棉花和东北等四个省区的大豆目标价格变动,实际上是试图在改变目前这样的目标政策。
国家去年针对棉花在新疆实行目标价格的办法,目标价格实际上是公布的预期价格,去年公布的价格是19800元,与前年相比每吨降低600元钱,当然这个价格比市场能接受的价格要高的多,但是这个价格告诉农民,如果按照市场价格出售的棉花低于这个目标价格,之间的价差就由政府进行补贴。实际上,农民能够销售出去的价格大概就是13500元,所以19800元每吨就得补贴6000多元钱。这项目标价格主要是在新疆实行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棉花不享受这个政策。经过这番调整,农民对这价格有所反应,今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和前年、去年相比大概下降了7~8%,但内地两大棉区的减幅都在45%左右,减得非常大。去年一年,新疆和中央有关部门为棉花目标价格的改革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国内的棉花维持在这样一个价格上是没有出路的,可农民的利益也是不能不考虑,在这两个问题的情况下,不断地在向前冲。
今年在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实行的大豆目标价格,定的是2.4元一斤,比前年提高了0.1元,每吨就是4800元。但是现在进口大豆完税的到岸价格大概不到3500元,我国从农民收购的4800元,想想收进来怎么办,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从前年中央开始研究目标价格改革,到去年进行第一轮试验,今年总结,再进一步地往前推进,实际上在考虑这个问题,怎么样使得市场价格对农民生产起着更重要的引导作用。最近财政部和农业部正式发的指导性意见,要从对农民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总额中拿出20%,支持那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规模生产,而且这20%,财政部和农业部的指导性文件特别强调最好不要直接把钱补到生产者手里,而拿着这钱作为杠杆,作为贷款的担保,或者保险的、保费的补贴,或者作为利息的补贴来扩大金融性补贴,国家这些措施都是在解决农业面临的新的情况新的问题。
二、当前社会主要应对意见及可行性
我想针对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实社会上包括政府,包括研究机构,包括各类企业,都在进行研究,到底应当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当然见仁见智,各种各样。我听的比较多的意见大概有这么几类。
一类是在中国生产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价格既然这么贵,而且又给了农民大量的补贴才这样生产,因此能不能大幅度减少对农民的补贴,大幅度降低国内的生产,更多的增加国际市场进口,这是一种意见。
据了解,正常情况下,三大谷物每年的国际贸易量正常情况是2亿5千万吨到2亿6千万吨,大豆全球年产量大约2亿5千万吨,能用于贸易的不到1亿吨,我国现在已经进了7140万吨,70%多的出口大豆中国都买过来了,你还打算进多少,就这样进划不划算,进了之后会不会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影响,进口进一步增加会不会导致全球粮价波动,这些问题可能都要去综合考虑。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过去强调粮食必须自己自足,现在到了进口量已经超过了1亿吨,我们自己的口径去年我们粮食产量60700万吨,也就是差不多国内的粮食六分之一左右来自国际市场,还能搞到多大,以后国内会出现什么新的情况变化,这大概都要做认真细致的分析。
第二种观点,针对中国农业的生产成本太高,要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才使农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怎么降低呢?不少人都认为最重要的出路是走农业规模经营,扩大农业经营者的土地经营规模,这样就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因为看到农业发达国家,特别是新大陆地区的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看看那儿的农场经营规模,真正生产粮豆农场经营规模大概都在3000英亩左右,就是18000亩地,我们也这样做现实不现实,中国还有这么多农民,让他们离开土地,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这两个主张,我觉得确实都是针对了当前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一个是价格水平没有竞争力,第二个就是农业生产成本过高。所以,无论在经济上增加进口,还是扩大规模确实能降低成本,主意都是对的,针对性都是很强的,但是必须考虑很现实的问题。
最近我们在国际交流中,很多经济学家、农业学家谈到,对于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农业政策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产业政策,如果它是一个单纯的产业政策,竞争得过就去竞争,竞争不过别搞,这是最简单。但是农业的复杂性,尤其是人口大国的复杂性,你的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到你所拥有的巨量农民,他们的生存、生计和发展,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可能产业的效率提不高,但是你引出的社会问题可能更多。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非常的迫切,不是用一两个办法就可以把这样复杂的东西解决好。比如说关于农产品竞争力问题,坦率地说,世界上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几个国家有新大陆国家农业资源禀赋,有几个国家可以去跟他在这方面拼?因此世界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很重要的杠杆之后,没有一个国家不在考虑如何保护自己的农业,当然保护过头,有一个上算不上算的问题,当然上算不上算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帐,你还得算进行结构调整,让农民离开土地,让农民进城,这方面需要多大的成本代价,我们得把这块算进去。
三、中国农民自己寻求的出路
中国农民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寻求新的出路,一部分农民把土地流转,流转给别人种,流转规模不算低。这里的流转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亲朋好友之间,我出去打工,我把地交给你,对扩大规模的效益有一定作用,但是显得比较有限。第二种有些公司企业去了,但真正在那儿坚持在土地上努力经营的公司企业,数量越来越有限。第三种是农民自己创造和发展,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托管这些方法,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农民独创的经营办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地多的地方有地多的办法,地少的地方有地少的办法。
正是在这个情况下,中国的规模经营非常有特色,你要想走新大陆国家,南非美洲澳大利亚的路子,我估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因为你得把农民大规模的减少。美国现在有200万的农民家庭,耕地比我们多,我们2亿4千万农民家庭,你说什么时候才能跟他一样少呢?于是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中国的规模经营要有自己特殊的方式特殊的道路,这其中特殊的方式和道路,我刚才讲到农民创造的土地入股的合作社也好,出去托管也好,这里头都隐藏一个含义:不要看人多地少,采取一定的经营方式的创新,照样可以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装备,这一条是做得到的。
我曾经到黑龙江农垦看过,他们号称天下第一大地,稻田1万6千亩,大家知道这很不容易,必须搞得很平,不弄平水上来,稻子淹死了,那边还干着不行。但是弄这么平拿什么办法?当时世界银行行长,他去看过,他就很奇怪,这么大的稻田,怎么弄平。30多户农民说,我们买了美国机器弄的,我们买的激光平地仪把它弄平了。他说激光平地仪在美国哪里是农业用的,那是修飞机场用的。中国农民认为好用,用上就好了。你想想1万6000亩,30多户农民,一户农民在这里头将近都是400、500亩,1亩地再不济纯收入500块、600块,400、500亩地就是20、30万块钱纯收入,他什么先进机器不能用,都能用。
问题是松江这个农场100来亩地怎么办?松江人有松江人的办法,他也用世界上最好的农业机器。我看的一个典型案例,就在松江40户农民,这其中有7户农民的农业机械水平非常高,成立一个农机合作社,愿意加入这个农机合作社的其他33户农民不用买农机,我给你服务。这7个农户买的农业机械实际作业面积5000亩,马上解决这个问题。再比如说,每到麦收季节大家都看到的,全国一共组织59万台粮食收割机,其中有30万台联合收割机要跨区作业,什么叫跨区作业?最大的跨区作业,我们冬小麦收割最早的地方是河南省的南阳,麦收最晚就是黑龙江春小麦到8月底,那边5月底已经收了,那边8月才收,通过严密的组织方式,把黑龙江的粮食收割机通过火车运到南阳,让它一路往回收,你说这个农机效益多高,服务多少没有农机的农民,你不用买,你买它干嘛?几亩地怎么现代化?但是通过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弥补了我们经营模式的不足。
日本的几个农业官员经常跟我讲,很感叹,日本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低,但是经济效率很低,为什么呢?政府给每个农民补贴,买了很多机械,但是每家每户就那么一点点地,买一个机器,一年用两三天就扔那儿,怎么有效率呢?现在定了一个办法,人机计划,要求老年农民把土地出租给年轻农民,政府给你补贴,补贴完了,你不许把这个地收回来。但是面临一个问题,农民老了,但家里所有农业机械都全,老年农民在那儿种地相当程度不是为了收入,实际是为了生活更有意义,你把他的地拿走,补贴给他,他闲在那儿没事怎么办?又担心他们家里有机器,于是日本的农学省定了一个规定,你如果接受政府补贴把土地租给别人使用,你必须把自己家里所有的农业机械自行销毁。
我们现在认真考虑要走出一条中国特有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坦率说农民正在努力往前走。我觉得中国的农村有很多不同于新大陆国家农业的制约,特别是我们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改变不了。但并不是说中国农业不能现代化、中国农业不能降低成本、不能提高效率。实际上成功的例子很多,所以我想在这个背景下,一方面立足国情,一方面好好利用国际贸易WTO的规则,从我们自身的实际出发,我们一定能找到我们可以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