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文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者文库 > 学者文章

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意义及其可持续性

作者:程同顺  责任编辑:网络部  信息来源:学习论坛  发布时间:2018-05-11  浏览次数: 4968

【摘 要】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成功具有很多重大意义,初步看来这些重大意义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成功提供了保障,为发展中国家走出了一条新路,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恢复作出了贡献,丰富了国际学术界的研究资源。由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由发展本身产生的问题。我们只有高度重视和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下一步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才能使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具有可持续性并继续走向新的成功。

【关键词】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意义;可持续性;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模式”“中国崛起”“北京共识”等已经成为全世界热议的话题。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8786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这标志着中国步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要归功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中国模式”的精髓在于依照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因此,全面认识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特点

自实行改革开放这一政策以来,中国虽然十分需要西方国家在资金与技术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屈从于西方国家所施加的各种强大压力,也没有走上西方式的政治、经济发展道路,而是根据自己的特点,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总体看来,中国特色发展道路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十分鲜明的特点:

(一)政治改革坚持稳妥和渐进的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着重推进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政治改革,如领导体制的改进和制度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选举制度的改革、城乡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建立、政治参与渠道的逐步拓宽、党内的民主建设和制度化改革等。中国政治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一种稳妥的方式逐步推进改革,坚持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不动摇,没有盲目搬用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1]。

不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具体来说包含两点:一是在政党制度上不搞多党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二是在政体上不搞“三权分立”,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动摇。现在回过头去看,30多年来,中国能够顶住国内外的各种压力并坚持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与此同时,我们用事实证明,这种渐进式的政治改革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政治的稳定,从而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这对于中国来说是完全正确的。

(二)经济改革推行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领导人虽然认识到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但是并没有完全听信西方“市场原教旨主义”经济学家的鼓吹,因而没有采取完全放任的市场经济发展策略。相反,中国的经济改革也如政治改革一样,采取渐进式的改革路线,始终坚持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和调控[2]。

事实证明,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式发展路线是十分正确的。中国之所以成功地经受住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成功地避免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政府对中国经济的运行有计划地进行了监管和调控。这种经济上的渐进式改革方式使经济转型得以平稳、有序地进行,规避了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风险,保障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在发展过程中注意解决民生问题

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第三个显著特点是努力在发展和稳定之间寻求平衡,注意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民生问题。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做到一切发展都要以人民利益为重,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解决发展中的公平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注意改革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不合理政策和制度,而且注意解决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城乡居民权利平等、区域协调发展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积极政策,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使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保障社会总体上的稳定。当然,这些又会反过来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稳步发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鲜明特点。

(四)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从新中国建立时起,中国政府就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具体说来,这一外交政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始终坚持国家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绝不允许其他国家干涉中国内政,也不理会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指手画脚;二是在国际事务上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立场,不屈从于其他国家的压力,也不依附于其他任何国家或集团;三是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和谐共处,不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也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变局”中落井下石。这种做法既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也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发展环境,从而保证了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意义

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成功具有很多重大意义,初步看来,这些意义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道路选择问题是第一位的问题,是决定社会发展各个层面的最根本问题。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3]。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使中国在保障社会稳定和逐步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有效转型,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成功提供了保障。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那些完全听从西方“教诲”并采取“看上去很美”的“休克式激进疗法”、在政治上推行西方民主和多党制以及在经济上采取“市场原教旨主义”和私有化的国家,结果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方面都失败了。“休克式激进疗法”导致这些国家的经济连续多年严重衰退,使社会失业和人民贫困现象日益严重;私有化导致社会财产分配和收入的两极分化,使国民收入大大减少。虽然我们不能断言中国特色发展道路适合其他国家,但至少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特色发展道路适合中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不仅如此,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使中国未来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地缘政治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模式”的抵御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大。

(二)为发展中国家走出了一条新路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建设实践中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对一些发展中国家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使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功,消除了人们对于发展中国家有没有能力消除贫困的质疑,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经验,尤其是对于历经动荡、经济落后和希望走上一条稳定发展道路的非洲国家而言,“中国模式”在解决如何处理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等问题上无疑值得参考和借鉴。另外,中国的成功也为那些处于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树立了榜样。例如,越南在很多方面借鉴了中国的做法,古巴和朝鲜开始的一些改革也吸取了中国的经验。不少古巴经济学家认为,古巴与改革前的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应该在积极学习的基础之上,根据国情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可以完全照搬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做法,但这至少令广大发展中国家充分地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并非只有西方发展模式这一条道路可走。

(三)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恢复作出了贡献

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不仅使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凭借其自身坚实的经济基础,采取积极的经济刺激计划,增强了世界人民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从而不仅使自己免受直接损失,而且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起到了稳定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挽救了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4]。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曾说,不仅中国的经济增长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而且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和道路纷纷被一些国家视为可以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念、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今后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5]。

(四)丰富了国际学术界的研究资源

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成功丰富了国际学术界的研究资源。首先,“中国模式”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中国在没有走西方经济和政治改革道路的情况下取得了成功,而同时那些听从西方建议的国家却几乎无一成功,这大大降低了西方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学术可信度,增强了人们对“中国模式”的学术研究兴趣。其次,在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微观层次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创新。比如,由农民群众自发创造的村民自治模式就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兴趣,西方国家的很多记者、学者、官员和非政府组织纷纷到中国农村进行观摩和研究,国际学术期刊中关于中国村民自治的学术论文大量涌现;发端于浙江温岭的协商民主,已经形成了“参与式预算”“工资协商”等新形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外学者慕名前来实地调查[6]。

三、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可持续性的保障

由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由发展本身产生的问题。我们只有高度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下一步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才能使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具有可持续性并继续走向新的成功。

(一)今后的改革和发展仍需关注民生问题

无论在任何一个国家,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都始终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相反,当多数人民群众面临生存困境的时候,这往往就会成为一个国家发生动荡的前兆。

近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这无疑是一个英明之举。但是,最近几年不断迅速攀升的住房价格,已经将很多普通城市居民推入非常困难的境地,这种高得离谱的住房价格甚至让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或者成为房奴、或者看不到任何希望。一个国家让年轻的高学历阶层感到绝望的状况是很危险的,突尼斯事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因此,在当前中国,控制房价不仅仅是一个民生问题,而且是一个关乎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

(二)只有有效治理腐败才能取信于民

很多分析指出,中东一些国家近年不断发生的社会骚乱和政治动荡基本上都与这些国家存在的严重腐败问题有关。这些腐败问题并非少数领导人的个人腐败问题,而是整个政府机器的系统性腐败问题。大规模的腐败现象一定会导致社会不公的出现,进而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在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这种不满和怨恨一定会借机爆发,进而造成社会骚乱和政治动荡。

在当今中国,党中央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处置腐败绝不手软,要“老虎苍蝇一起打”。这种做法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但是,由于我国的干部选拔和任用制度存在着透明度不高、权力集中等问题,干部监督机制存在着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导致我国的腐败问题出现久治不绝、反腐败工作出现越反越多的状况,这无疑会让人民群众感到失望。所以,今后中国的反腐败工作绝不能单纯地从反腐败机制入手,而应该从制度改革入手,尤其是要从最重要的干部制度改革入手,改变干部选拔和任用的方式,“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领导干部的权力真正受到监督和制约,这才是应对腐败问题的“正解”。

(三)要提高对西方国家的政治鉴别力

西方国家总是以民主、自由和人权卫士自居,指责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进程,但是西方国家的所作所为充满无知和偏见、顽固的冷战思维和虚伪的双重标准,它们这样做并非为了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福祉,而是为了其自身的利益。西方国家的保守势力,总是把基督教的教义作为衡量世界的唯一价值标准,把自己当作文明世界的中心和人类文明的保护者,把社会主义国家当作所谓的文明社会的敌人,把其他宗教当作破坏人类文明的异教,故而总是处心积虑地要改变社会主义国家,认为只要全世界都接受西方的价值观、采纳西方的政治体制,就不会对所谓的文明世界构成威胁、产生危害了。

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体现的显然不是西方的价值观念,中国的崛起使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态势,这一定会让西方国家,尤其是西方的保守势力感到极度不安,因此,未来西方国家一定会在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等领域采取各种形式的对中国不利的行动。从近年中东的局势来看,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于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等国的反政府活动倍感欣慰、大加赞赏,极力敦促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下台;对于发生在巴林的同样的事件却不闻不问,甚至当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的军队开进巴林镇压手无寸铁的巴林反对派时仍对此熟视无睹。在利比亚,当政府军逐渐控制局势并要取得“平叛胜利”之时,西方国家以保护平民为由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但禁飞区设立后,西方国家却只对政府军的设施狂轰滥炸,甚至轰炸并无战事的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炸毁了很多民房和基础设施,炸死炸伤无数无辜平民。可见,西方国家倡导的所谓的公平、正义、自由等,统统都是虚伪的谎言,它们需要的是与西方国家“保持一致”的国家。因此,对于西方国家,我们要继续对外开放并与其友好交往,但同时对某些西方国家的所作所为必须有足够的政治鉴别力和宏观战略思维,保持足够的警惕[7]。

(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不断消化发展取得的成果

经济上的成功是一个国家或政府获得政治合法性和延续这一合法性的通行证。但是,由于在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发展问题,因此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未必一定使多数人受益,经济发展总体上的成功甚至还可能会掩盖人民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及其带来的危机。近年,北非一些国家发生的事件正好说明了这种情况,爆发骚乱之前的突尼斯经济增长率较高,在达沃斯论坛2010年发布的全球经济竞争力排行榜上位居非洲第1名和全世界第38名,但是人民生活并不如意,具有高等教育文凭的青年人口的失业率高达20%以上。

中国经济近年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也出现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数据的倾向,产生了收入分配不公、人民利益受损等问题。近年,特别突出的强制征地和强制拆迁等问题,频频引发恶性群体性事件,甚至导致多起人命事件的出现,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在特定的条件下如果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当前,我们党和政府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不能再单纯追求经济指标增长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候。在由政府主导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目前更加重要的或许是回过头来进一步消化和巩固经济发展和快速城市化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涉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中国的各级政府只有及时解决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更加和谐、稳定并具有可持续性,中国未来的发展才能更加平稳、顺利并具有可持续性[8]。


参考文献:

[1]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46.

[2]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20.

[3]包心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坐标”重构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J].学习论坛,2014,(1):5~10.

[4]徐枚.大变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111~112.

[5]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100.

[6]罗洁琪.亲历温峤“预算民主恳谈会”[J].中国改革,2010,(4):23~25.

[7]程同顺.不确定时代的中东局势[J].人民论坛,2013,(24):53~55.

[8]程同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管理[J].学术界,2013,(1):6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