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研究 > 集体化研究

耿长锁:全国农业合作化一面旗帜

作者:彭秀良  责任编辑:网络部  信息来源:《文史精华》  发布时间:2017-06-07  浏览次数: 8030

耿长锁是河北省饶阳县五公村人,曾被毛泽东称为“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1951年和1979年两次被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饶阳县隶属于衡水市,历来是农业大县,现在全县30万人口中尚有26万农业人口。五公村古称敬信乡。隋唐时期,因该村李氏家族的李敬族、李德林、李百药、李安期、李宗臣连续五代世袭安平公,该村由此改称五公。时光飞逝,五公村千余年的辉煌已化为历史云烟,但耿长锁和他建立的全国第一个互助组却再一次让五公村名扬海内外。

艰难困苦的生活催生了“土地合伙组”

1900年,耿长锁出生于五公村的一个贫苦人家,父亲耿济川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耿长锁共有兄妹4人,他排行老二,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耿长锁7岁就开始下地劳动,18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县城一家绳铺去当学徒,练就了一身打绳的好手艺,后因不满掌柜欺凌小伙计,奋起抗争,随即返乡农务。抗日战争爆发后,五公村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权,耿长锁任工会(给富人家扛长活的穷人组织)改善部长,他不顾个人安危,多次掩护抗日干部和战士,给部队送水送饭,并给党组织传递情报。

1943年,冀中平原遭受了严重的旱灾,收获无几,加之日本侵略军清剿“扫荡”,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异常艰难。在那个异常困难的年代,有着320户人家的五公村竟然有101户卖地,218户卖农具、衣服,39户卖儿卖女,外出讨饭者62人,病饿而死者达15人。正当大家走投无路的时候,中共饶阳县委派干部到五公村成立对敌“隐蔽经济斗争组”,决定贷给贫苦农民2000斤小米。村干部耿秀峰动员乔万象、卢墨林、李砚田、李玉田4户成立了打绳组,并且借给他们200斤小米,经过大伙的努力终于解决了冬天生活的困难,度过了灾荒。第二年开春,打绳组计划把土地也投入进来进行合伙,按“地四劳六”分成,李玉田打了退堂鼓,因为他家的地多一些。此时,余下的3户就把耿长锁拉了进来,还推选他做了组长,打绳组也改为土地合伙组,他们4家后来被称为“老四户”。合伙组共有22口人,4个整劳动力,没有牲口、大车,全凭人力耕作,白天下地生产,晚上打麻经子。这时虽说大家吃糠咽菜,但是谁家也没断了口粮,这种情况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奇迹”了。合伙组经过一年合作互助的初步结合,到冬天一算账,比村里别的人家强多了,平均每亩地分了110斤粮食,每个工分折合8斤,合作组各家都有了余粮。这一年,村子里原比他们富裕的人家都卖地卖农具,甚至卖儿卖女,而合伙组的各家却过得很“红火”。

土地合伙组的成绩吸引了其他村民。1944年秋合伙组扩大到17户,并更名为“农业合伙组”。他们成立了代表会,制定了合伙组的章程。章程明确指出:组建合伙组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生产,解决大家的困难,做到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活做,共同发展。章程规定:①各户所有土地由合伙组共同经营,地权归原主所有。②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所产粮食及其他收入,除提出10%作公积金外,其余按“人六地四”的原则进行分配。③入组自愿,退组自由。年终结账后退组,可照数分配,但公积金不分;中途退组,赢余不分,如有亏损,应补足应分担的亏空方可退组;组员犯严重错误,经教育不改被开除者,按半途退组处理。④有愿意加入者,须经两个组员介绍,代表会同意才可入组;入组后应交纳一部分牲畜农具费

(贫者可免),就可享有与老组员同等的权利。这个章程加大了按劳分配的比重,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因素,但也伤害了地多劳少的农户的利益,影响了合伙组的整体积极性,后来修改为“人四地六”,兼顾了各方面的利益。

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组织起来”的著名讲话,他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劳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耿长锁的“土地合伙组”正好与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相契合,在冀中解放区首创了互助合作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为老解放区的农业互助合作树立了一面旗帜,也使五公村成为冀中平原上的红色堡垒村,他所建立的土地合伙组因此被誉为“冀中花开第一枝”。

“土地合伙组”到“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1年元宵节,耿长锁领导的农业合伙组改名为“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由17户发展到18户,有成员82人,土地288亩,骡子7头,马1匹,大车3辆,一般农具齐全。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组织,以土地入股为主要特征。1951年,合作社每亩地平均产量提高到510斤,超过抗战前水平130.8%,超过当地群众生产水平1倍左右。

“土地合伙组”到“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表明五公村农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也使五公村成为了河北省最早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村庄,被誉为“社会主义之花”。当年9月9日,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决定发展3种形式的农业互助合作,即季节性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和以土地入股为特点的农业合作社。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3600余个,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显然具有非常重大的示范意义。

1951年10月,河北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介绍了耿长锁农业合作社的经验,成为全省办社的先进典型和榜样。1952年11月8日,耿长锁农业合作社成立大社,入社农户401户(全村共425户),从此五公村成为全国合作化的一面旗帜。1954年1月4日《人民日报》以“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社十年全社集会庆祝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巨大成就”为题作了详细报道:

我国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历史最长的河北省饶阳县五公村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去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举行了隆重的建社十周年纪念大会。中共河北省委员会、河北省人民政府及各县三百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都派代表前往参观和祝贺。各地送来许多贺词、贺信。河北省人民政府送来的奖旗上写着六个夺目大字:“社会主义之花”。

纪念会上,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耿长锁兴奋地报告了该社组织起来10年的胜利历史。他说:“10年前的冬天,我们的社才是个刚出土的小嫩芽,只有4户,叫‘土地合作组’。后来增到9户,19户,25户;如今是287户的大社了。”他叙述了10年来该社由小到大、由苦到甜、大家合作生产、生活一起提高的生动事实后说道:“毛主席指示组织起来的道路,就是庄稼人步步登高走向幸福的道路。我们要沿着这条道路逐步走向全村集体化。”该社女社员王银接着登台讲话,她用自己的体验证实耿长锁说的话。她说:“我和我婆母娘是两个无人照顾的寡妇。一个82岁,一个62岁。过去我们三天两头掀不开锅,常常用凉水灌肚子。自从入了社,现在吃啥有啥了。以前过日子是熬日头,现在过日子是要赶上苏联农民的幸福生活。”第三个讲话的是该社的副社长、党支部书记张振生,他向全体社员报告了该社上年的生产情况。他说:“咱们是头一年搞这么大的生产,管这么大的摊子,起初有些人担心搞不好,现在证明,只要咱们齐心合力,决心走向社会主义,啥困难也能克服。”他谈到去年该社克服了先旱后涝,解决了428个劳动力的组织使用问题,3093亩土地达到了计划耕作,各种收益的分配和学习教育问题也得到很好的解决,结果使全社土地全面增产,每亩地平均收了318斤粮食。说到这里,社员和来宾们都高兴地笑起来。张振生还报告了经营管理中的缺点和克服的方法。最后由另一个副社长耿书普报告了当年的增产计划。他们要在今年多施粗肥,少施细肥,使肥料资金比上年降低79%;每亩平均产量比去年提高50%左右,使全社粮食总收益达到1437500多斤,除社员吃用和缴纳公粮外,计划卖给国家45万斤,支持国家的工业建设。

一心为公、不谋私利的耿长锁

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他们还努力向着更加远大的目标前进。1953年,国营河北省第一农业机械拖拉机站在五公村成立,配有拖拉机3台,五公村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在全省率先迈出第一步。之后,他们又战荒丘、改盐碱、打水井、种果树、办副业、办工厂,使得五公村日益走向富裕,耿长锁成为那个时代农业战线的一个杰出代表,五公村也伴随着他的名字红遍大江南北。1954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五公村摄制了纪录片《走向康庄大道》。李先念、陈永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五公村视察指导工作,五公村经常接待来自国内外参观、学习的代表。

耿长锁自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五公村党支部书记、初级社社长、高级社社长、五公人民公社社长、饶阳县委副书记、衡水地区革委会副主任、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河北省政协副主席等领导职务。耿长锁是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作为农民的代表多次出国访问。他的职务不断发生变化,但依然保持着庄稼人的本色,依然心向庄稼人,脚没离开过庄稼地。

耿长锁一心为公、不谋私利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称道。有这样一件事被广为流传:有一次,他到县里开会,第二天就病了,但他说什么也不愿住医院治疗。他半躺在床上,请别人把住处和礼堂的窗子打开,让他听礼堂里的大会发言。小组讨论时,他带病参加,积极发表个人意见。会开了8天,他带病坚持了8天。回来后,会计按照规定,给他记了8天工。他知道后,就要求会计把这8天的工分补贴退掉。他说:“我病了,在县上没有开好会,就是在家,也参加不了劳动,那8天不能给我记工。”

耿长锁在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就是这样以身作则、一丝不苟。但耿长锁并不是一个思想僵化的人,他面对社会形势的变化能果敢地调整自己的思路,使自己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年近八旬的耿长锁亲自带着村干部,四处走访学习,提出改革必须实行,坚决贯彻执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自主经营;同时把过去成功的经验加以保留,继续办集体副业,实行记件工资,多劳多得。这样一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农业生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五公村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1985年11月26日,耿长锁走完了85年的辉煌岁月,永远地离开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农业生产事业。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彭真12月8日写信给耿长锁的家属,对耿长锁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长锁同志早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就带头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互助组;建国后,他继续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长锁同志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表明,他无愧于全国劳模和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我们大家永远怀念他。”

2005年8月,耿长锁的铜像在五公村落成。这尊铜像高1.1米,重400公斤,底座为花岗岩,上刻吕正操将军的题字:“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耿长锁”。一位在冀中英勇抗日的民族英雄、一位撑起全国农业合作化一面旗帜的劳动模范,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懈地奋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