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海外农村研究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 雅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世界农业》  发布时间:2017-01-11  浏览次数: 2807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快速提高,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已逐渐成为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重要的贸易经济合作形式。本文首先从贸易现状、总体特征、进出口产品结构3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概况,然后利用U N Comtrade数据库中2004-2014年的数据,分析了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G-L指数,结果显示,中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中俄、中印、中南非则属于产业内贸易。然后,具体分析了2014年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各章目的G-L指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改善收入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砖国家;产业内贸易;G-L指数


1引言

“金砖四国”(BRIC)指巴西(Brazia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后南非(South Africa)加入,改称为“金砖国家”(BRICS)。金砖国家都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益代表,在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现状和未来趋势是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迅速发展,它们是中国开拓农产品市场、实现出口多元化战略意图的重要对象,也是中国资源型农产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地(汤碧,2012)。从2000-2014年,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总额从19.23亿美元上升到340.4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1.57%。2015年10月,第五届金砖国家农业部长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就农业投资、渔业、经贸、科研等议题进行了友好磋商,预示着中国和其他金砖国家将一如既往地展开密切合作,为推动全球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目前,有许多学者对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问题进行了研究。李萍(2015)研究显示,中国对金砖国家的出口贸易额增长一定程度得益于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崔宇明等(2015)认为,金砖国家商品贸易各有比较优势,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并不紧密,各国贸易之间的竞争性仍然大于互补性。刘合光等(2015)模拟金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对5国农业部门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多数农产品品种产出将下降,而且表现为贸易逆差扩大,但是中国总福利将提高,经济将进一步增长。刘雪娇(2013)认为,中国与巴西的农产品贸易总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而与印度、俄罗斯和南非则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从农产品章目上看,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主要农产品贸易都以产业间贸易为主。韩琳琳和覃正(2013)分析了2003-2010年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状况及特点,并给出了促进中国与金砖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迄今为止,大部分关于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的研究主要是探讨竞争性与互补性的问题,而对于中国和其他金砖4国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大多是进行产业和与单个国别的研究,针对金砖国家整体和近期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测度的文献较为缺乏。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技术水平上与其他金砖国家有一定差异,适度并稍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的产能输出,提高现有的工业技术水平,改善商品结构并增加贸易利益,最终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本文拟以中国与其他金砖4国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情况为研究对象,利用UN Comtrade中2004-2014年11年的数据,测度历年中国和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并分析金砖国家之间2014年农产品各章目产业内贸易的情况,继而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为将来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更好地实现农业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均衡发展提供合理依据。

2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概况

2.1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现状

在2014年,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总额达到286.44亿美元,对俄罗斯和南非的贸易总额有所上升,对巴西和印度的贸易总额有所下降。其中,中国与巴西的贸易总额为220.90亿美元,相比2013年下降4.65%,比2012年增长17.75%。出口巴西的农产品总额为8.32亿美元,从巴西进口的农产品总额为212.58亿美元,对巴西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格局未改变。中国对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仍呈顺差态势,两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比2013年增加1.66亿美元,增长4.39%,比2012年增长9.1%。中国出口俄罗斯的农产品总额为24.04亿美元,比2013年和2012年分别增长8.3%和16.48%。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农产品基本维持在15亿美元左右,相比2013年微减0.19亿美元。中国对印度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在逐年扩大,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农产品总额为6.79亿美元,出口印度的农产品总额为10.74亿美元,顺差3.95亿美元,顺差额比2013年和2012年分别增长55.5%和329.34%。南非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总额为3.77亿美元,相比2013年和2012年分别减少2.33%和8.49%。南非出口中国的农产品总额为4.78亿美元,比2013年和2012年分别增长26.12%和41%。

对于金砖国家之间贸易的具体农产品类别而言,根据HS编码,2014年,中国出口巴西的主要农产品是鱼类、棉花、蔬菜,从巴西主要进口油籽、籽仁、工业药用植物、饲料,这也是中国对巴西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体现,其他中国从巴西进口的主要农产品还包括糖、肉类、动植物油脂、蜡、精制食用油脂等;中国与俄罗斯之间互相进出口鱼类以及食用水果和坚果,除此之外,中国还主要出口俄罗斯蔬菜水果的制品、蔬菜,以及从俄罗斯进口食品工业残渣及废料、配制饲料、油籽、籽仁、工业药用植物等;印度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是蚕丝、棉花、其他植物纤维及食用水果和坚果以及果皮,而出口中国动植物油脂、鱼类、食用蔬菜;中国从南非主要进口动物毛、食用蔬菜、鱼类,而出口南非植物制品、棉花、动物产品和食用蔬菜。不难看出,中国出口的农产品依旧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如蔬菜、水果、水产品等;而进口以土地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如油料等。互补的商品类型促进了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2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的总体特征

由2009-2014年的贸易数据统计可知,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额基本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仅在2014年略微下降,究其原因,是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经济增速放缓等不利因素有关(表1)。




2.2.1农产品贸易总额逐年稳步上升

从2009-2014年,中国从其他金砖国家进口的农产品总额在不断上升,在2013年达到最高值293.06亿美元,2010-2014年的年增长率分别为37.5%、42.76%、15.69%、17.89%和18.35%,增长率呈现先涨后跌的趋势。中国出口到其他金砖国家的农产品总额亦然,2013年达到最高值47.13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总额由2009年的131.42亿美元逐年提升到2013年的340.19亿美元,其中从2010-2011年的增幅最大,达到89亿美元。这说明,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关系在不断强化,经济联系逐步增强。与此同时,中国从世界进口的农产品总额也呈上升态势,2011年为440.84亿美元,2012-2013年稳定在1100亿美元左右,中国农产品的需求在大幅上涨之后步入短暂的稳定期。由中国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进口总额占从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可以看出,由于从世界进口的农产品总额跳跃性增加,因此,2012和2013年两年此比重明显下降。而在出口方面,中国出口到世界的农产品总额逐年增加明显,其中2014年增加至911.93亿美元。但若从占比来看,2009-2013年的波动性不大,基本稳定在6%左右。

2.2.2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从贸易差额分析可知,近年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一直属于逆差状况,并且赤字在逐年扩大,2009-2014年逆差扩大了105.22亿美元,逆差增加幅度最大的期间是在2010-2011年,达到47.73%;逆差出现负增长期间是2013-2014年,为-21.64%,这是因为中国从其他金砖国家进口的农产品贸易额减少18.25%,中国出口到其他金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额减少0.55%,进口减少幅度大于出口减少幅度17.7%。

2.3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进出口的结构分析

2.3.1中国出口其他金砖国家的农产品结构分析

按照HS编码农产品的统计口径,搜集历年数据分析得知,中国主要出口棉麻丝、蔬菜、水果、水产品到其他金砖国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具体情况如表2。




2009-2013年,中国出口到其他金砖国家棉麻丝的数额比较稳定,前4年出口额无明显增加,维持在2亿美元左右,但在2013年增加明显,与2012年相比上升了49.8%。中国出口到其他金砖国家的棉麻丝占中国出口到世界棉麻丝总额的比重基本逐年下降,在2013年有所回升,前4年的平均下降幅度为8.76%。对于蔬菜而言,中国出口到其他金砖国家的数额基本呈现倒U形状,最大增幅为50.33%,最大跌幅为17.16%。水果的出口额呈快速上升趋势,2013年比2009年增加了6.09亿美元,上升幅度为162.8%。水果出口额的不断增加,使得其出口额所占比重在5年实现了3.77%的增长。水产品的出口额也不断增加,2013年比2009年上升了5.60亿美元。

2.3.2中国从其他金砖国家进口的农产品结构分析

按照HS编码农产品统计口径,搜集历年数据分析得知,中国主要从其他金砖国家进口棉麻丝、油籽、水产品和畜产品,以土地密集型产品为主(表3)。




由表3数据看出,2009-2013年,中国从其他金砖国家进口的棉麻丝数额5年增加了41.16亿美元,其所占中国从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也上升了10.83%。中国从其他金砖国家进口的主要农产品中占比最大的为油籽,5年平均数额为121.82亿美元,其所占中国从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平均为60%,这说明中国油籽主要从其他金砖国家进口,对其他金砖国家油籽的依赖性较强。中国从其他金砖国家进口水产品数额波动幅度不大,这说明中国对水产品的需求较为稳定。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畜产品的依赖性低,在2009年进口额仅为2.21亿美元,其所占中国从世界进口农产品总额比重5年平均值为3.60%。

3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分析

3.1产业内贸易水平测度———G-L指数

产业内贸易指数(Grubel-Lloyd,简称G-L指数)最早由Grubel和Lloyd于1975年提出,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测度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GLij表示HS编码中国家i第j章农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的G-L指数,Xij和Mij分别代表国家i第j章农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Lij的取值范围为[0,1],当GLij=0时,表明该国家本章农产品的全部贸易均为产业间贸易;GLij=1时,表明该国家本章农产品的全部贸易均为产业内贸易。

3.2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年度水平测度

3.2.1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G-L指数的年度概况

GLij=0.5是区分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重要标志(刘雪娇,2013),从数据上分析,中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中俄、中印、中南非则属于产业内贸易(表4)。




3.2.2中国与巴西农产品G-L指数分析中巴属于产业间贸易。

遥远的地理位置是阻碍中巴农产品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地理位置相距甚远,中巴间农产品运输的成本过高,两国间贸易的种类也会因此受到限制,例如,大多保鲜期较短的农产品就不适宜在中巴之间进行贸易。由于国家之间的贸易运输大多以海运为主,因此在长距离下农产品容易因为长时间接触湿润空气而腐烂变质。因此,两国可选择进出口的农产品多为干货类农产品,重量轻、对产品的保鲜技术也不会有过高要求,产品的包装成本以及运输成本能大大降低。对于季节性强而且畅销的农产品则可选择航空运输,既能提高运输效率,也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

3.2.3中国与俄罗斯农产品G-L指数分析

中俄两国农产品G-L指数大多位于0.60~0.89,处于平稳状态。2004-2014年,两国农产品G-L指数从0.89下降至0.39,之后有所回转,最高峰达到0.87,两国农产品G-L指数出现上升、下降的循环现象,但大部分都稳定在0.50以上。中俄两国领土接壤,便捷的运输是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铁路运输不仅装运量大、费用低,而且不易受天气的影响,这样不仅能让农产品迅速进入对方市场,因产品周转而产生的费用也大大减少。长期以来,毗邻的地理位置使得中俄消费需求具有相似性,从而为中俄两国产业内贸易的稳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消费者容易接受外来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的排外性,使得中俄两国农产品贸易在互取所需的基础上联系得更为紧密。

3.2.4中国与印度农产品G-L指数分析

中印两国G-L指数较高,2004-2014年G-L指数大多处于0.70~0.95。两国的G-L指数先从2004年的0.84逐渐上升到2009年的0.96,并在2011年前基本稳定在0.80以上,但2012年以及2013年指数分别骤降至0.34和0.36。这说明,中印农产品贸易在2004-2011年以产业内贸易为主,2012年和2013年转为产业间贸易,未来几年情况是否会出现逆转还有待观察。作为农产品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中印两国的农产品贸易一直不断发展。两国都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巨大的需求量为两国的农产品贸易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由于中印两国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巨大,企业可通过扩大自身规模从而获得规模经济,使得农产品单位成本降低,产品的性价比也由此提升,从而有利于建立市场竞争优势并树立品牌知名度,扩大自身所占消费市场的份额。

3.2.5中国与南非农产品G-L指数分析

中国与南非之间的G-L指数在2004-2014年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最大增长0.2127,最小增长0.0086。这说明,近年来中国与南非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愈加紧密。2005年两国农产品G-L指数达到0.63,标志着双方农产品产业间贸易的结束。2012年和2013年,中南非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0.90以上,代表着两国G-L指数11年中的最高水平。两国之间密切的外交谈话为解决两国贸易摩擦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为经济合作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贸易争端的解决在改善两国关系的同时也避免了同行业因恶性竞争带来的不利影响。

3.3 2014年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G-L指数的各章目分析

3.3.1 2014年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G-L指数的各章目概况

本文运用G-L指数,细化到农产品各章目,对2014年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G-L指数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对于各章目农产品,G-L指数存在较大差异性(表5)。


表5 2014年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G-L指数的


3.3.2 2014年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G-L指数的各章目情况分析

由表5可得知,在2014年中巴各章目的农产品贸易中,第13章、20章、21章的GLij>0.5,产业内贸易较明显,但其他各章目的GLij值普遍偏低,大多为产业间贸易。中俄的农产品贸易中第4、10、12、15、22、24、50章的GLij>0.5,属于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第3、5、8、11、18章的GLij∈[0.2,0.5],表现出了一定的产业内贸易的趋势,而其他章目则表现出极强的产业间贸易的特征。在中印的农产品贸易中,第6、7、9、16、19、20、24章的GLij>0.5,属于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第5、18、22、50章呈现一定的产业内贸易的趋势,其中第22章GLij指数为0.48,有望从产业间贸易发展为产业内贸易。中南非的农产品贸易中,第3、12、15、24章的GLij>0.5,产业内贸易的特征比较明显,第11、18、52章的产品呈现出一定的产业内贸易的趋势。

4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许多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但理论分析尚不多见。总结归类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4.1人均收入水平差异

Linder(1961)和Ba lassa(1986)、胡颖和韩立岩(2008)、程大中(2008)、廖翼和兰勇(2009)、吴学君和易法海(2010)、张月友等(2011)、耿晔强和马志敏(2012)、刘雪娇(2013)、邹宗森等(2014)、齐晓辉和刘亿(2016)等学者均认为,人均收入差异会影响产业内贸易水平。林德的偏好相似理论认为,产业内贸易是对一国国内贸易的延伸和拓展,具有类似需求的消费群体是贸易的基础,两国的需求层次越相近,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就越高。中国业内许多学者认为,国家人均收入越小,发生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类型越多。这是因为,两国人均收入差异越小,消费水平越接近,需求结构和消费者偏好越相似,市场融合率也就越高,从而更容易发生产业内贸易,当两国人均收入差异过大时,对外市场中交换的产品类型就越少,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如表6所示,在金砖国家之间,中巴俄印南非5国2004-2014年的人均收入水平分别为4379、9050、10156、1256和6592美元,其中,中俄、中巴的差异较大,中印、中南非的差异较小,这与表4中中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中俄、中印、中南非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结论相符。中俄由于地理位置较临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两国人均收入差异的不足。

4.2外商直接投资水平

经济学家邓宁(1981)认为,相似的生产性和需求性决定了产业内投资和产业内贸易,生产性因素指通过规模化生产和全球化经营使企业的比较优势充分实现,需求性因素是指消费者需求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外商直接投资能很好地结合生产性和需求性,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业内学者持不同观点。李辉和侯铁珊(2008)、周茂荣和吕婕(2010)、赵放和李季(2011)、许南和黄颖(2014)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会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张彬和孙孟(2009)、王英(2010)、郭东杰(2011)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发展负相关。对于金砖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而言,刘雪姣(2013)运用G-L指数及GHM指数,测算了2000-2011年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及结构,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额与金砖国家之间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呈正相关。



4.3地理位置的远近

地理位置因素对于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业内一般形成了一致意见,即两国地理位置相隔越近,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张彬和孙孟(2009)、常树春(2008)、吴学君和龚梦(2011)、熊芳和刘德学(2012)、杜运苏和余宇新(2014)均持此类观点。一般认为,两国距离越近,产品的超额价值就越低;反之运输成本越高,超额价值也就越高。地理距离相近的两国拥有的资源相似度高,产业相似度也高,容易发生产业内贸易。另外,消费者的生活习俗、需求结构和消费偏好也越相似,由此产业内贸易水平往往高于远距离国家。在金砖5国之间,中俄、中印相隔较近,中巴、中南非较远。表4中的数据也印证了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地理位置远近之间的关系。中巴地理位置最远,因此两国大部分年份的农产品G-L指数都在0.2以下;中南非相距也较远,因此G-L指数在中国与其他金砖3国当中优势不明显;中俄、中印毗邻,中俄农产品贸易都呈现产业内贸易的特征,中印G-L指数大多保持在0.9以上,产业内贸易的程度非常高。除此之外,程大中(2008)、吴学君和易法海(2010)、赵放和李季(2010)、刘雪娇(2013)、邹宗森等(2014)、齐晓辉和刘亿(2016)等认为,市场规模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吴学君和龚梦(2011)、耿晔强和马志敏(2012)、李焱等(2013)、杜运苏和谢正勤(2013)等认为,贸易开放度与产业内贸易呈正相关,还有贸易不平衡(吴学君和龚梦,2011),汇率(邹宗森等,2014),技术差距(孙莹和耿心怡,2014),研发投入比重(丁秀飞和仲鑫,2016)也受到了学者们一定程度的关注。

5结论与政策建议

产业内贸易有利于中国提高生产技术,改善出口农产品的商品结构。本文基于UNComtrade中2004-2014年的数据,测算了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历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程度以及2014年各章目农产品的G-L指数。结果显示,中巴农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中俄、中印、中南非的农产品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就具体章目而言,除少数章目数据无法计算或取得以及第12、13、15、17、18、20章外,大多数章目的农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人均收入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地理位置的远近等是影响金砖国家之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为促进金砖国家之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继续发展,加强金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联系,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中国与巴西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

2004-2014年都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两国地理位置较远,人们的消费偏好和习惯大相径庭,许多客观因素阻碍了两国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因此,要多途径全方面地发展双方产业内贸易。例如,中巴之间第3和24章的G-L指数都比较低,它们都为农产品加工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的性价比,还能增强农产品本身的市场竞争优势,进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商业价值。

(2)中国与巴西、俄罗斯的人均收入水平差异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中国可以采取调整分配制度实现收入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改善公共服务和收入分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劳动生产率、提升国民财富;适当加大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等措施。

(3)中国与南非产业内贸易指数高的农产品有

一些都是日常消费品,产品需求长期稳定,弹性较低。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与南非农产品贸易额会趋于稳定,会在一个稳定的区间上下波动。日常消费品的价格利润较低,想要获取销售利润,就必须增加产品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进而获取市场利润。

(4)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

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亟待改革。应结合农产品进出口具体情况,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科技,逐渐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


参考文献

[1]程大中,2008.中美服务部门的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9):57-66.

[2]崔宇明,李玫,赵亚辉,2015.金砖国家贸易竞争与互补性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4):87-91.

[3]高金田,刘冬,2012.中非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J].国际经贸探索(6):4-12.

[4]耿晔强,马志敏,2012.中美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9):116-118.

[5]韩琳琳,覃正,2013.中国与金砖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187-191.

[6]李萍,2015.中国对金砖国家出口贸易增长动态波动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5):82-91.

[7]李勤昌,2012.金砖五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9):34-38.

[8]李万青,刘源,陈杨2013等.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基于《金砖国家联合统计手册(2012)》的分析[J].世界农业(11):28-34.

[9]李焱,王孟孟,黄庆波,2013.中澳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分析[J].价格月刊(3):46-51.

[10]刘合光,王静怡,陈珏颖,2015.金砖国家建立FTA对五国农业的可能影响及中国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12):

[11]刘雪娇,2013.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J].国际贸易问题(12):87-95.

[12]蒲红霞,马霞,2015.增加值贸易下金砖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J].亚太经济(1):82-87.

[13]齐晓辉,刘亿,2016.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基于2004-2013年面板数据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50-59.

[14]桑百川,李计广,2011.拓展我国与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关系———基于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的分析[J].财贸经济(10):69-71.

[15]汤碧,2012.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与合作潜力[J].农业经济问题(10):67-76.

[16]吴殿,杨欢,耿建忠,等,2014.金砖五国农业合作潜力测度研究[J].经济地理(1):121-127.

[17]吴学君,龚梦,2011.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7):85-89.

[18]吴学君,易法海,2010.中日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9):100-102.

[19]杨广青,潘潇,林朝颖,2014.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优势互补与政策选择[J].亚太经济(5):89-94.

[20]杨培芝,2010.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53-54.

[21]张晓莲,2014.金砖国家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分析[J].世界农业(8):123-129.

[22]张月友,杨林军,刘昊,等,2012.中澳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0):99-106.

[23]赵肖林,刘钊宏,2011.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1996-2008年面板数据检验[J].经济纵横(6):132-134.

[24]郑学党,庄芮,2015.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出口增长因素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4-18.

[25]邹宗森,原磊,薄晓东,2014.中国与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亚太经济(1):53-58.

[26] ESTEBAN Ferro, TSUNEHIRO Otsuki ,JOHN S Wilson ,2014. The effect of product standards on agricultural exports [J]. Food Policy (9):6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