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当前位置: 首页 > > 地方研究

强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基于湖北省两市三区(县)的调查

作者:潘 琼  责任编辑:蒋 韵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04-25  浏览次数: 33485

“建管并重、协同推进”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需遵循的重要原则。脱贫攻坚时期,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有效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也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了基础。但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具体表现为“管护队伍未建强”“管护资金不接续”“配套保障不充分”等。此类现象若不引起重视并尽快解决,不但使国家的巨额投资难以发挥应有效益,而且将制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三大问题

(一)队伍不足难保管护效果

一是制度不健全,管护引领有限。囿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制度不健全,部分村干部既没有科学的管护意识,也没有及时制定管护方案、明确管护责任,还没有找到动员干部群众的良法。二是认识不深刻,群众参与不足。一些群众错误地认为公共基础设施应由政府负责管护,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意愿不高,部分村民甚至将公用垃圾箱挪为“私用”。三是管护不专业,管好用好不精细。由于大部分农村缺少专业管护人员,管护工作多由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的中老年人承担,难以满足分类化管护工作要求。例如,在农田水利设施管护队伍中,多数维修人员的专业性不强,技术水平偏低,导致水利设施的管护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资金匮乏难履日常养护

一是日常管护依赖政府拨款。以政府专项补助投入为主的基础设施管护资金,往往不足以负担管护支出,以致大量基础设施得不到有效管护,加剧了设施的老化、破损。二是自筹资金有心无力。由于很多村庄的集体收入较少,村民均摊管护费的能力与积极性也有限,导致村庄承担的农村基础设施维修费用无保障。一位村支书说:“村里也想通发动过乡贤捐赠,但当地乡贤的经济能力有限,不像江浙的老板出手阔绰,公益捐赠金额十分有限。”三是既有资金难以盘活。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和管护周期较长,资金需求量较大,而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均多为一次性投入,资金难以盘活,长效管护缺少持续资金保障。

(三)配套缺位难建长效机制

一是基本功能因设施不配套难发挥。部分村庄公厕修建完成后,受制于自来水供应困难而无法冲洗,影响正常使用。二是专职管护因政策不配套难突破。一些村庄探索设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专职公益性岗位,但因相关政策不配套,在人员配置、资金划拨等方面难以突破。三是长效管护因共识未建立难实现。部分村庄内聚力差、向心力弱,缺少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氛围,村民未建立起主动管护、常态管护的共识,影响长效管护落地。

二、相关建议

针对当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面临的上述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一)建强管护队伍,使管护“有人为”

一是健全管护制度,突出示范引领。乡镇政府应强化村两委干部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意识,引导村两委建立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台账,编制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实行责任到人,督促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带头管护,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创新宣传动员,推动村民参与。村两委可通过采取设立管护践行日、推送主题微信图文等贴近村民生活的宣传方式,强化宣传效果,提升村民管护意识;同时,探索将明细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和奖惩方式,在村民共商共议的基础上更新至村规民约,激励村民主动参与管护。三是优化人员结构,提升管护能力。村两委应根据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类型及管护需求,及时吸纳具备相关技能的人员加入管护队伍,优化管护队伍人员结构,并定期开展相关培训,提升管护队伍的管护能力,使公共设施管护不只是“扶弱”,更要实现“护好”的目标。

(二)加强资金保障,使管护“有钱为”

一是增加政府投入,保证资金稳定。地方政府可出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金筹措方案,建立政府稳定投入机制,将水利、交通、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费用纳入县乡两级政府财政预算,设立县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专项资金,逐步增加资金投入和扶持。二是拓宽自筹渠道,激活民间资本。在村民的自愿捐助之外,地方政府和村两委可通过实施奖补,激励企业和个人投资与其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管护,推进建管结合,同时积极挖掘相关社会组织的资源链接作用,吸纳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公益捐赠。三是创新使用模式,促推资金长效。地方政府指导村两委创新对政府专项资金、社会投入资金、公益捐赠资金的整合与使用,探索在村庄层面设立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专项基金,引导金融机构为基金的管理和运作提供专业指导,变一次投入为循环使用,提升资金利用效率。

(三)完善配套条件,使管护“可长为”

一是健全配套设施,保管护可落地。地方政府和村庄要深化“建管并重”理念,一方面,在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时要立足本地资源和条件实情,选择适宜的公共基础设施类型;另一方面,要同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配套硬件,使实际管护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加强政策供给,保管护有依据。地方政府可通过专题调研、座谈等方式,了解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现实需求,对存在的政策空白及时跟进,加强政策供给,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开展有据可依。三是优化公共氛围,促管护成共识。村两委通过做实、做细服务,引领村民营造文明向上的村风,逐步建立“人人想管、人人愿管”的共识,为开展管护提供良好氛围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