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当前位置: 首页 > > 地方研究

以“积极农民”构筑农村疫情防控常态化体系 ——基于全国25省164村2343位农户的调查与研究

作者:杨 坤 孙 浩 肖传龙  责任编辑:蒋 韵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02-13  浏览次数: 34095

【报告要点】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已经取得战略性胜利,然而疫情仍然呈现零星复燃趋势。农村社区在疫情防控治理上存在重组织轻参与问题。具体而言,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程度高,但参与主体单一;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内容好,但参与积极性低;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评价高,但参与补贴较弱。基于此,需要强化引导和激励,培育“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积极农民”。一是示范动员,凝聚疫情防控常态化参与主体力量;二是培训指导,提升农民疫情防控常态化参与能力;三是保障激励,实现农民疫情防控常态化参与可持续,从而推进农村社区常态化疫情防控乃至突发危机常态化治理建设,为农村乡村振兴提供稳定的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农村社区疫情防控是全国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当前农村应对疫情的组织状况如何、志愿服务参与如何、存在哪些问题等,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为此,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课题组针对“农村疫情志愿服务中的农民参与”这一主题,对全国25省2343位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农村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程度高,但参与主体单一;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内容好,但参与积极性低;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评价高,但参与补贴较弱。基于此,需要强化引导和激励,培育“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积极农民”。一是示范动员,凝聚疫情防控常态化参与主体力量;二是培训指导,提升农民疫情防控常态化参与能力;三是保障激励,实现农民疫情防控常态化参与可持续,从而推进农村社区常态化疫情防控乃至突发危机常态化治理建设,为农村乡村振兴提供稳定的环境。

一、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程度高,但参与主体单一

农村社区疫情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是构筑群防群治疫情严密防线的重要举措,网格化管理和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是推进疫情防控工作下沉的重要手段。从村庄志愿服务组织层面来看,在163个有效村庄样本中,实行网格化管理的村庄有146个,占比为89.57%,没有实行网格化管理的村庄占比为10.43%。此外,在162个有效村庄样本中,148个样本村庄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占比为91.36%,超过九成。由此可见,村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程度较高。

从村庄参与主体层面来看,在140个有效村庄样本中,“村组干部”为志愿服务队主要人员的占比最高,为57.14%,“村庄党员”占比为30.71%,“村民代表”“网格员”和“普通群众”的占比分别为5.71%、2.86%和3.57%。由此可知,村组干部和村庄党员是志愿服务队主要力量,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主体单一。

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内容好,但参与积极性低

村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实现农村防疫工作自主治理的关键。从村庄防疫志愿活动开展来看,在163个有效村庄样本中,防疫物资充足的村庄占比为74.9%,97.57%的村庄组织了封村封路,87.73%的村庄组织了值班。可见,村庄在疫情防控中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涉及面广。

从农民参与防疫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来看,在农村物资提供上,村庄物资由村民捐赠的占比为3.18%;在村庄捐款中,村民向村庄捐款的占比为23.02%,且村民捐款踊跃的占比为32.52%;在参与值班上,农民参与值班的占比为22.93%。总体可见,农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偏低。

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评价高,但参与补贴较弱

群众满意是反映志愿活动组织状况的重要标准之一。从农民对农村疫情防控工作组织的评价来看,村庄和农户对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的整体评价都比较高。从志愿活动满意度来看,九成以上(96.58%)村庄认为网格化管理作用大;从志愿活动主体来看,超过七成(74.13%)农民认为疫情防控中村干部发挥重要作用,89.60%的农户认为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带头作用发挥比较好,95.70%的农户积极配合村庄疫情防控工作。但从志愿服务参与补贴来看,在141个有效村庄样本中,有63个样本村庄表示“有补贴”,占比为44.68%;有78个样本村庄表示“没有补贴”,占比为55.32%。由此可知,超五成村庄的村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没有补贴。此外,从地域分布来看,中部地区有补贴的占比为41.67%,北方地区村庄“有补贴”的占比为35.23%,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村庄志愿服务补贴偏低。

四、提升农村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对策建议

多元主体参与疫情防控乃至社区突发公共危机治理是形成统一战线,实现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社区公共危机治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加强示范动员、培训指导、保障激励建设,增强农民参与力度,提升危机应急化和常态化可持续治理水平。

(一)示范动员,凝聚疫情防控常态化参与力量

在农村突发公共危机治理中,仅仅依靠村干部和农村党员远远不够,必须广泛动员、组织农村群众,激发他们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一,运用现代的、主流的、与民间媒介相结合的方式发起动员。利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方式增加先进治理典型、模范信息推送,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治理氛围,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担当。其二,充分利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积极分子,发挥农村社会熟人关系网络作用,带动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到突发事件治理中来。其三,积极发挥“党建 疫情防控”优势,以社区党组织为引领,持续发挥社区内党员志愿者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疫情防控驻岗工作、宣传教育活动、社区卫生环境政治等工作中做好榜样示范,推动党员志愿者在社区工作中提质增量,并带动一批群众积极参与。由此,不断优化志愿者队伍结构,构建支部靠前、模范带头、群众参与的多元化主体参与农村疫情防控工作格局。

(二)培训指导,提升疫情防控常态化参与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全面提升志愿者疫情防控能力,才能提高志愿者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应急处突水平。一方面,提高疫情防控志愿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完善农民疫情防控工作培训机制,设立专门的培训小组,通过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志愿者进行工作任务、注意事项、安全知识等业务培训和必要的心理辅导培训,形成常态化的培训体系,确保培训农民对应急管理工作有科学的认识和清晰的了解,对于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问题不定期召开会议予以研究解决。另一方面,加强常态化应急演练。按照实战标准要求和工作流程,加强志愿服务农民熟练掌握疫情防控下生产、生活科学规范的处理方法,能够在预防、预警、响应和恢复的应急管理各阶段管理有方,保证各项应急处置措施高效有序落实到位。

(三)保障激励,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参与可持续

在新冠疫情持续复燃及突发事件和灾害危机频发的环境下,需要建立具有应急功能的常态化治理体系,通过机制保障来实现志愿服务参与的可持续性。一是形成相应的志愿者工作条例和规章制度,规范志愿者驻岗工作和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并对其日常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二是权益保障机制。一方面,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应急物资确保个人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对参与疫情防控的志愿者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让志愿者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开展志愿服务。三是建立健全志愿者奖励机制。一方面,多渠道筹措疫情防控资金,形成以财政为主、筹措为辅的疫情防控保障体系,增加对志愿服务者的经费补贴;另一方面,对于疫情防控中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可以通过服务时长积累积分的方式,达到积分规定可兑换相应物品,对符合推优的志愿者优先纳入发展对象,充实党员队伍和村两委后备库,优秀党员可评先进等。由此,既打好阶段性疫情防控阻击战,也打好持久战,建立应急和常态化危机治理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