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院动态

中国农网专题报道|学党史、思调查:《中国农村调查·文献类》出版

作者:高新水  责任编辑: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1-06-28  浏览次数: 1980

编者按:6月28日,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刊载新闻的综合性网站中国农网对我院推出历史调查文献系列丛书——《中国农村调查·文献类》第一卷进行了详细报道。



以下为报道全文:

学党史、思调查:《中国农村调查·文献类》出版

近日,记者从华中师范大学获悉,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推出历史调查文献系列丛书——《中国农村调查·文献类》第一卷,由武汉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主要是将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农村调查文献进行整理和出版,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及党领导下的相关组织的调查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以展示中国共产党、中国学者通过调查来探索中国革命之路和中国发展道路。该文献是201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调查不同流派的资料整理与研究》(17ZDA118)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农村调查·文献类》第一卷主要收录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农村派”主持的调查文献。其中,共产党人主持的调查文献主要包括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兴国调查》《寻乌调查》等,以张闻天为首的延安农村调查团的调查报告特别是《米脂县杨家沟调查》,以及陈云20世纪50年代在上海青浦公社进行的三项农村调查。“中国农村派”调查文献10篇(作者分别为陈翰笙、薛暮桥、孙晓村等)。这些调查文献有的以单行本出版或多次出版发行,有的曾经收录在文集中。

《中国农村调查·文献类》第一卷收集的调查文献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农民大众的调查视角,解决社会调查“为谁服务”的问题。二是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解决的是“怎样调查”的问题。根据调查内容和对象的不同,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调查方法。除了常用的问卷调查、逐户访谈和通信调查外,还有访谈调查、家户调查(如毛泽东)和簿记调查(如张闻天)等。三是寻根究底的分析探讨,解决社会调查之后“如何研究”的问题。这不仅体现在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调查中,更体现在对调查资料的分析与探讨中。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刘金海表示,20世纪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为了深入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和探索中国发展道路,在20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形成了“农村调查热”,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农村调查资料,还开创了中国社会调查的传统。这些资料是我们认识中国农村、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乃至认识中国社会的重要资料来源。遗憾的是,对这些资料的整理既不系统,也不完整,有时是混编在一起,利用起来相当不便;对一些资料的开发和利用仅限于具体的调查内容和观点,且多以学科式的研究探讨为主,不仅限制了社会调查作为认识社会和进行知识再生产工具的实践功能,还无益于现在中国的大变革时代及中国知识与理论体系的创新。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致力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研究院遵循深耕农村、扎根中国大地的宗旨,倡导“实证、实践、实验”研究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农村社会调查;特别是在2006年启动了“百村十年观察计划”,2015年启动了“深度中国农村调查”以来,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刘金海说,如何利用这些资料?如何实现农村现实情况与历史传统的对接,是当时面临的难题。为此,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启动了“中国农村调查·文献类”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研究院计划首先收集20世纪20-50年代的农村调查资料,在继承和延续中国农村调查传统的同时,打通农村调查资料的历史阻隔。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调查资料,充分发挥社会调查作为社会认识和知识再生产机制的功能,我们确立了两条标准:一是调查派别,按照“制度派”“技术派”“乡村派”等分类整理;二是调查单元,按照乡村卷、区县卷、分省卷及全国卷分类汇编。《中国农村调查·文献类》第一卷是依据第一条标准收集整理的结果。

据悉,《中国农村调查·文献类》第一卷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进行农村调查资料收集和整理的第一次尝试。《中国农村调查·文献类》计划收集整理的文献总量达到15卷,后续的研究和探讨成果将陆续面世。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