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理员 责任编辑:高新水 发布时间:2021-04-22 浏览次数: 6052次
本网讯 2021年4月17日,田野政治学学术年会“以国家化为视角的乡村研究”在湖北武汉东湖之滨成功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广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贵阳师范学院等高校,以及《学术月刊》《东南学术》《云南社会科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期刊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田野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的创新发展、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乡村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陈军亚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郝芳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分党委书记徐刚、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徐勇分别致辞。
郝芳华校长首先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她回顾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办学历程,重温了抗战时期的西迁办学精神。她认为,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且具有国家情怀和红色革命基因的百年老校。政治学在华中师范大学拥有悠久历史传统,并在长期坚持的“田野”学术传统中,形成了“田野政治学”的学科特色。这一学科特色首先根植于华师政治学深厚的历史传统,也根植于华师政治学人长期坚持的调查方法自觉和源于田野的理论自觉。在当前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田野政治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历程。郝芳华校长表示,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产生学术共识,在学术探讨的过程中推动田野政治学学派的发展,为国家的四个面向做出田野政治学的努力。
徐刚书记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欢迎,对郝芳华校长对中农院和田野政治学的关怀表示感谢。他提到,坚持田野调查是中农院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十三五期间,中农院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成绩,累计获得国家项目56项,其中重大攻关项目8项;完成出版“学术三峡工程”《中国农村调查》40卷4千余万字,“翻译三峡工程”《满铁农村调查》9卷1600余万字。徐刚书记对徐勇教授提出的“田野政治学”及为此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他表示,中农院作为全国首批教育部重点社科研究基地和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单位之一,过去因为坚持田野政治学才取得如此成绩,未来也必将坚定地沿着这一学术道路前进。
徐勇教授从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乡村研究的学术史角度提出了国家化的议题。国家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研究的政治学表达。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由外在于国家的自然状态转变为内在于国家的国家状态,这是现代化对农村的深刻改变,国家化是政治学对于这一转变的理论概括和重要论题。从国家化的视角看,早期的政权下乡造成的是“内卷化”。随着国家向农村的渗透,产生了“无权者的抵制”和“弱者的武器”。如何为当下的国家化实践和乡村变迁提供具有解释力的理论,需要立足于中国的实践进程和经验。中国经验只有提升为具有普遍性的学理才能为他人理解和接受,并进入学术史的传承之中。“国家化”为政治学解释现代化与农村提供了一种视角,还有大量的理论问题需要研究。
会议研讨共分为五个论坛。论坛一由《学术月刊》主编姜佑福主持。清华大学景跃进教授认为,中国政治学已进入一个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现有主流理论的解释力度有限。他从方法论反思、研究议题的重新设置、基本概念的创制与重构、中国政治的中性经验描述、对经验现象的机制—因果解释、比较政治学的分析框架重构、价值维度的正当性论证等方面提出了“新”中国政治学的议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郎友兴教授做了题为《以退为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国家化策略》的主题演讲。他认为,国家化是一个长时段的现象,表明着一个广泛的历史进程。通过国家化,高度的地方化或乡村性或为国家化所取代和削弱,地方的、基层的问题也由此变为国家层面的问题。因此,国家化代表着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步骤、环节。北京大学张长东副教授、复旦大学李雪副教授结合计量分析和田野观察探讨了农村税费改革与基础国家能力重构的关系。税收国家转型与国家建构的一般模式是税收能力的提升和官僚科层制相互促进。但在中国农村地区,取消农业税和加强转移支付后,官僚科层化得以推行。税费改革重构了基础国家能力:尽管国家不再系统型地从农村提取资源,但它提升了国家分配资源的规模和能力。《东南学术》编委会副主任杨健民研究员在发言中认为,“田野”和“乡愁”是中国政治学研究的一个新话题,田野政治学注重政治实践与原创性观念,强化中国政治学的主体性。开展有学术关怀的田野调查,构建田野调查为基础的创新理论,需要一种深刻的乡愁意识。华中师范大学陈军亚教授认为,不同于西方在资本和市场力量所构建的单一类型和同质性社会形态基础上开始的现代国家实践,中国进入现代国家面临的是一个多层次的、混合型的社会形态,主导乡村社会秩序的是不同类型的“小主权者”。以单一类型和同质性社会为前置条件的国家实践所形成的理论和概念,来理解和分析一个多层次、混合型社会形态的国家实践是“有益但不够”的。对于中国国家实践的理解,需要着眼于这个多层次混合体的实践过程本身来构建概念和理论。“国家化”正是源于中国现代国家实践而提出的议题。
论坛二由华中师范大学吴春宝副教授主持。南京大学肖唐镖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孔卫拿副教授讨论了村庄选举中的“宗族干扰”问题。他认为,宗族在我国村民选举中以宗族或房股竞争方式影响选举,是一种“宗族竞争模式”,以利益、人品等因素为取向。南开大学程同顺教授讨论了中国共产党和农村现代化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的主导力量。领导农民革命、运用政权力量等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农村现代化的主要方式。华中师范大学刘义强教授认为,国家化具有不同层次和议题。国家化对乡村地方历史结构产生巨大影响,乡村复兴需要在间隙中找到发展优势、空间和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孙龙副教授以田野案例分别讨论了进取型国家、发展型国家和恩惠型国家之下,村干部的产生方式,及国家的干预和地方回应。山西大学慕良泽教授认为,民族国家理论的中心—边缘互动模式无法解释中国民族地区政权发展实践,中国民族地区政权建设实践,包括民族地区周边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民族地区本身地位的转变,国家与民族地区乡土社会呈现互动建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种“榕树式成长”模式。
论坛三由华中师范大学李华胤助理研究员主持。华中师范大学黄振华副教授讨论了家户制的内涵以及家户国家的形态特征,他认为,“家户制国家”主要指帝制中国的国家形态,进入近代传统形态上的“家户制国家”特征趋于消解,但家户制作为一种本源性传统,迄今仍具有重要价值。华中农业大学陈明副教授认为,中国政治的超强生命力和稳定性源于家户制这一基础性社会制度。中国政治现代化内涵的家户逻辑、市场逻辑与政党逻辑的叠加统一,实现了中国政治的“超-稳定结构”。西南政法大学申恒胜副教授讨论了国家整合乡村的文化机制。他认为,家户制度是农村文化传统,内化为农民行为习惯,传统的文化精英在乡村社会轮转更替中塑造民族文化基因,形成一个文化连续统。浙江大学李立博士以关系叠加为视角,讨论了中国家产官僚制为何早熟问题。他分析了“早熟”的家产官僚制的特征,君主官僚制形成的地域关系叠加机制,以及血缘关系叠加机制的制度理性化困局。华中师范大学任路助理研究员讨论了家户国家化与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微观政治机制。授民以田的经济机制、诸子均分的社会机制、编户齐民的行政管理机制共同构建了家国一体化。
论坛四由华中师范大学黄振华副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刘伟教授讨论了中国政治的合法性问题。他认为,中西具有不同的合法性理论基础,基于中国治理场景,作为中介机制的政治道义是解释中国政治合法性来源的一个可能视角。复旦大学熊易寒教授讨论中国基层治理的情理、道德与法治的关系。他认为,基层治理存在法治难题。实现情理、道德与法治平衡统一的“模糊正义”是基层社会和基层治理的逻辑。广州大学董石桃教授以广州地区建立乡村监察站的案例为依据,讨论监察下乡的机制。他认为,“监察下乡”是国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政党下乡、政权下乡和法律下乡等,走向法理型国家治理的必然趋势。华中师范大学张大维副教授讨论社会治理协商系统中的村民参与和国家回应问题。他认为,国际经典协商能力研究框架对我国农村社区协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协商系统理论可为我国社区协商高质量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引。华中师范大学吴春宝副教授以西藏地区民主改革为依据,讨论国家化中身份政治的建构路径。他认为,身份政治建构呈现如下路径:生产资料占有的身份识别,生产资料分配的身份建构和组织化、运动化的身份认同。
论坛五由华中师范大学任路助理研究员主持。上海师范大学陶庆教授报告了田野政治学与中国政治科学的学术自觉问题。他分析了政治科学学术自觉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机遇。他认为,“学术年会”以文会友,凝练共识,并明确目标、汇聚力量,有助于推动中国政治科学的学术自觉。华南师范大学阮思余副教授认为,中国政治学正遭遇学科挑战,面临尴尬遭遇。田野政治学的学术路径、方法及其理论视角,为中国政治学破解“被边缘化”的危机做出了贡献。华中师范大学张晶晶助理研究员以广西金秀地区石牌制度的变迁为例,讨论了乡村治理规则的国家化问题。从习惯法到村规民约的转变过程,体现了石牌制度的国家化路径。内蒙古大学杨涛讲师以山西村治的历史调查为依据,讨论了乡村‘本源性传统’在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张力。他认为,“本源性传统”对于现代社会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历史发展的本体。华中师范大学李华胤助理研究员以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剪短发”的仪表变化为依据,讨论现代国家建构的生活性渗透与政权认同的关系。他认为,从生活层面观察,国家整合乡村社会的一体化进程有两种路向:统一制度安排的上层力量和地方解读统一制度安排的地方力量。贵阳师范学院王章基老师以闽西杨家坊的传统考察为依据,从乡土仪式变迁,讨论国家治理合法性问题。他认为,乡土仪式具有深厚文化根基,是乡村治理合法性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工具,在国家化进程中,乡土仪式具有国家意志的可塑性。
本届研讨会是“田野政治学”首届年会。田野政治学旨在“开展有学术关怀的田野调查,构建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原创性理论”,致力于推动中国政治学研究水平的提升。本公众号后期将陆续推出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内容,以促进相关问题的进一步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