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院动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徐湘林教授做客第136期政科-中农论坛

作者:冯晨晨  责任编辑:网络部  发布时间:2020-10-19  浏览次数: 2607

本网讯(冯晨晨/文 邓雅琳图)10月18日下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徐湘林教授做客136期政科-中农讲坛,作了题为《政治学研究的宏观理论》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张大维副教授主持,肖盼晴老师、万婷婷老师等基地研究人员,2019级、2020级硕博士生参加。据悉,本次讲座系《政治科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系列课程的第四讲。

 

政治学理论具备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层次,中观理论兼具有宏观的开放性和微观的操作性,故更有适用性。在学习世界先进理论时,不能照抄照搬,搞“拿来主义”,只有了解理论渊源,才能“用对”和“用好”。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科学理论具有主观性和建构性,在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中向前发展,不能同质于自然科学的严谨论证。接下来的讲座,徐湘林教授对多元主义理论、精英主义理论和政治发展理论进行讲演。

 

就多元主义而言,徐湘林教授从理论渊源、内涵特征、代表人物、批评与修正、理论困境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他指出,20世纪50年代多元主义理论于美国兴起,强调政治差异性和多样性,其内涵中的规范性、规约性、描述性直指美国社会的政府权力破碎、压力集团操纵的竞争性民主等“去权威化”的历史特点。承认社团而不承认阶级是多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显著区别。精英主义则建立在对多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基础之上。柏拉图的“哲人政治”思想是其理论渊源,历经古典精英主义、民主精英主义和现代精英主义三个阶段。最初精英主义和多元主义均以完美理论体系呈现,力图解释引导社会,后不断适应现实进行修正,由此形成理论发展进程。借助于《从政治发展到政策过程》一文,徐湘林教授从提出背景、理论流派、局限与修正三个方面介绍政治发展理论。但伴随全球化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一元化政治发展理论饱受批评,逐步走向衰退,多元化政治发展路径逐步取得共识,强调权威和官僚体制重要性的依附性理论和东亚模式继起,由此在政治发展理论中更凸显文化性。

 

此外,徐湘林教授还认为,理论很重要,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同时也是主观的,需要经过实证和经验的检验。

讲座结束后,徐湘林教授还就理论适用性、理论的意识形态问题与到场同学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