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海外农村研究

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作者:朱红根 宋成校  责任编辑:杨文茹  信息来源:《世界农业》2020年第3期,第4-11页。  发布时间:2020-04-20  浏览次数: 24325

 本文以欧美典型发达国家、亚洲发达国家以及金砖国家新兴经济体为研究视角在深入探讨其乡村振兴背景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不同类型国家法律约束、环境保护以及政府与社会资金共同发力等共性措施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国家在具体实践中的个性方案德国“城乡等值化”、日本“一村一品”、韩国“新村运动”、俄罗斯“土地改革”等同时本文在深度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不同类型国家乡村振兴的路径图。借鉴国际乡村振兴措施与逻辑本文进一步设计了中国乡村振兴逻辑关系图并提出中国应当建设中国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链适度引入乡村工业注入内生动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引导现代元素与历史文化相融合优化乡村治理水平向治理现代化转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均衡。

关键词乡村振兴国际经验启示


1 引言与文献回顾

中国乡村潜在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长期被忽视致使当前“三农”工作存在许多短板。例如人才流失与产业不足导致的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以及文化风俗环境有待改善乡村治理水平相对落后自治体系尚不健全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不平衡、不协调等。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中国政府在深刻认识城乡发展规律以及乡村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开出的弥补“三农”短板的一剂良药为乡村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新思路。从全球视角出发大多数国家的乡村地区普遍经历了与中国相似的矛盾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以牺牲乡村资源要素为代价。而这些国家通过一系列举措发展乡村、实现乡村现代化转型。根据后发优势理论中国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及教训立足中国国情探索适应中国现实需要的乡村振兴方案。

根据现有研究可知学术界对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乡村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例如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与美国20世纪70—80年代的情况相近通过分析美国乡村发展政策的演变过程[1]、总结美国乡村区域规划的成功经验[2]、探索其乡村人才培养机制[3]对中国乡村振兴具有借鉴意义。也有研究先后归纳德国乡村治理的任务要求和工作方法[4]、分析德国乡村发展的理念和策略框架[5]并对德国图林根乡村规划进行解读[6]为中国乡村发展提供参考。另外芦千文和姜长云通过研究欧盟农业农村政策的演变进一步为中国乡村振兴措施提供了新的视角[7]

而关于东亚国家地区的相关研究中多数学者以日本和韩国乡村为研究视角。例如学者们分别从日本边缘村落规划的空间紧凑和基础设施建设[8]、乡村振兴的规划目标以及政策保障[9]、生态人居环境建设[10]等方面展开研究而牛坤玉等以及茹蕾和杨光则对日本乡村振兴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1112]进而为中国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与借鉴。也有学者从韩国乡村顶层设计、乡村生活品质、乡村氛围、乡村人力资本以及乡村产业等出发提出对中国构建乡村振兴人力资本体系的启示[13]。另外赵广帅等以及郑兴明对日本生态村建设、日本造村运动和韩国新村运动进行了对比分析[1415]在此基础上冯勇等将欧盟等国际典型纳入其中探讨其支持乡村振兴的法律制度、财税与金融政策等[16]

综上现有乡村振兴国际经验的文献较多对中国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本文的深入研究也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但是现有研究普遍分析单一国家、几个国家或一类国家而且多数研究切入视角不够全面。另外现有国际经验研究中对新兴经济体的乡村发展研究较少。在此基础上本文做出如下边际贡献第一同时纳入不同类型的国家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包括欧美发达国家以较为典型的国家为主);亚洲发达国家其资源要素、气候条件、农业特征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与中国相似);金砖国家同属于新兴经济体面临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等挑战。第二总结了同种类型国家的共性背景与发展方式并分析了同一发展方式下的不同措施。第三本文对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乡村发展措施的特征进行了深度比较构建了不同类型国家的乡村发展路径图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中国乡村振兴逻辑关系图、提出中国方案。

2 中国乡村发展历史演变

2.1第一阶段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国内与国际双重压力主要任务是巩固新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在恢复国民经济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实行土地改革与发展农业生产互助组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村农业生产力二是恢复国内工业生产这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城市工作的重点内容。但是城市工业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要素的有限性致使工业产值增速与农业发展速度极不匹配。截至1952年年底国内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工业总产值的增加值是农业总产值增加值的近3倍。

2.2第二阶段城乡二元体制全面形成时期

中国政府于1953年推行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农产品完全由国家掌控旨在缓和粮食供求矛盾同时通过控制农产品形成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但其违背了市场发展规律、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发展。

另外1958年中国政府建立户籍制度进一步奠定了城乡二元体制格局。城乡二元结构致使城市产业集群程度显著高于乡村不合理的资源要素配置结构也使得农业的分工效益被工业吸纳[17]同时也助长了地缘群体和地方保护意识阻碍了社会整合与良性运行[18]

2.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初期

1982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殊国情相结合的新发展。另外1982—1986年中央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中心的1号文件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高度重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离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农业农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第四阶段民工潮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从而出现农业富余劳动力并逐步向城市与工业部门转移。1989年中国出现第一次“民工潮”并以乡镇企业为主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进城务工但受到户籍、教育、生活习惯等限制其地位较低20世纪末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又催生了新生代农民工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从事非农职业。

2.5第五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时期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旨在强调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19]

此阶段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城乡二元体制难以破除、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等。

2.6第六阶段乡村振兴战略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20]。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这一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制约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致使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1]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从时间、空间和思想维度上综合推进乡村发展的新思路实现了由城乡统筹发展向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转变[22]

3 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

3.1欧美发达国家

欧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普遍采取城市、工业优先发展的策略而乡村成为城市化、工业化所需资源要素的供给地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匹配并且强烈的生产主义逻辑和行为迫使生产性农业以及生产主义乡村均遭遇了致命的危机[23]各国相继出现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城市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欧美发达国家通过法律约束、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力量等优先支持乡村全面发展。其具体措施如下。

3.1.1保护历史古迹传承特色文化

乡村发展规划注重保护历史、传承文化。一方面对历史价值较高、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建筑加强保护与修缮制定科学合理的更新利用方案。另一方面传承特色文化、民情风俗融入现代理念、城市元素为优秀的历史文化、特色民俗提供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例如历史悠久的法国葡萄酒文化至今仍是法国的特色文化品牌。

美国和英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实现政府与社会团体协同发力。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等而社会团体以宣传教育等方式参与其中协调配合、互相补充、共同作用。英国最重要的志愿者组织之一国家信托基金会在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4]。而德国和法国通过法律法规施加强制约束如德国政府颁布《土地整理法》1953),禁止拆除具有特色性、历史性、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建筑[25]而法国政府通过《马尔罗法》1962等法律明确规定要保护历史文化资源。

3.1.2合理规划乡村用地保护原始生态环境

坚持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通常举措为合理规划乡村用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并加强培养乡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与均衡。例如法国政府设立大量的自然保护区坚守绿地、农村牧场等土地的最低限度修复与维持乡村自然景观与绿色风貌瑞士作为世界上生态环保相对较好的国家之一将环保教育元素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促使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而美国政府注重政策法规等的约束力如《清洁水法案》1948、《安全饮水法案》1974等从根本上遏制了污染源的肆意破坏而且《美国环保局公共参与政策》1981给予了农民环境保护的基本指导。英国政府先后出台《城乡规划法》1947、《国家公园和享用乡村法》1949、《村镇规划法》1968等法律对乡村资源开发利用、城市与乡村边界、环境保护等作出严格规定。另外英国社会环保组织是生态环保机制的重要参与主体1926年成立的乡村保护协会对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环境保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6]

3.1.3城乡协调互补实现一体化发展

加大政策与资金向乡村的倾斜力度通过城市带动乡村、工业推动农业促进一体化建设实现乡村与城市发展节奏匹配、均衡稳定。一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供水、供电、通信、绿化等保证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水平与城市平衡二是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乡村医疗卫生条件以及养老保障制度与城市接轨。

例如美国联邦政府提高对乡村医疗卫生以及养老保障的财力支持同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探索出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民间团体发起的多元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为不同健康程度提供不同社区的社区集中养老模式以及商业化程度比较高的专业机构养老模式等。而在《德国空间规划法》1965的基础上巴伐利亚州通过《城乡发展规划》1965明确了“城乡等值化”概念[27]通过法律规定乡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条件、工作待遇。另外英国政府颁布的《农村白皮书》2000也强调健全乡村社会保障制度目前英国农民拥有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

3.1.4创新旅游模式实现乡村旅游与休闲娱乐功能契合式发展

对资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立足当地特色由依靠传统农业生存转型升级为以现代旅游产业为依托同时将休闲娱乐等创新元素纳入其中。休闲娱乐功能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是西班牙的首创将乡村特色建筑改建成景区酒店在对农场庄园进行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掘休闲娱乐项目斗牛、奔牛、登山、农事体验等。并且西班牙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高于海滨旅游。

而美国政府出台了《国家荒野和风景河流法案》1968、《国家走道系统法案》1968等政策法案在促进美国乡村农场、牧场发展的同时探索出了新的农业经营模式——建立了“嗜好农场”等为游客提供骑马、挤奶等休闲娱乐项目实现了休闲娱乐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同一时期英国政府颁布了《英格兰和威尔士农村保护法》1968),旨在将娱乐休闲功能纳入乡村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另外法国政府通过《质量宪章》1974),对乡村旅游服务如餐饮、住宿等配套措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

3.1.5加强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强化互联网技术在乡村发展中的应用改良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及提高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例如美国政府颁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明确提出加强乡村通信与宽带建设在此基础上《农业提升法案》2018中强调继续加强对乡村互联网建设的投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的结合。而英国政府于1978年建立的乡村生态服务系统中包含了加强乡村就业信息网站以及网络服务等项目。并且英国政府于2013年出台《农业技术战略》旨在通过互联网技术进一步促进乡村发展。而德国政府为缩短乡村网络与城市的差距2016年推出“数字战略2025”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互联网建设缓解城乡互联网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

3.2亚洲发达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韩国率先整顿国家经济、制订经济发展计划着重发展工业、推进城市化。因此日本于1955—1973年实现了长达18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而韩国在1996年实现人均国民收入12000美元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但是在此进程中乡村大量劳动力资源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出现了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与乡村发展停滞并存的局面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急速加剧。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先后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以振兴乡村具体如下。

3.2.1引导城市工业向乡村转移工农业融合发展

合理、适度的乡村工业是驱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带来了就业岗位并促进农民收入提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加大对乡村工业开发区的财力支持并通过制定相关税收、贷款优惠等政策措施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城市工业合理有序地向乡村转移。第二注入高新工业技术将其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相结合通过提供技术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三引导工农业部门融合发展打造特色的农业生产经营链实现农业生产与工业加工一体化服务。

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乡村工业化运动并辅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如《农业基本法》1961、《低开发地区工业开发优惠法》1961、《建设新工业城市促进法》1962、《农村地区引进工业促进法》1971以此驱动乡村工业的发展。

而韩国推行以乡村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园区模式政府引导乡村建设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工厂并且引进新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将传统农业模式转型升级为集生产、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新型经营模式。另外以色列一直将最新的工业技术引入农业生产活动中“滴灌技术”等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农业产出高速增长。

3.2.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

完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提高年金制度的正向效应保障乡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典型模式为新加坡政府推行的储蓄积累型养老保险制度农民通过储蓄积累型养老保险机制确保年老时的基本生活需求并且通过《中央公积金法》1955、《父母赡养法》1995等给予其法律保障。

另外韩国和日本的农民养老制度建立较早且体系完善。例如日本推行双层结构制度第一层是强制性的国民年金通过《国民年金法》1985保障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同等条件的养老保险政策第二层次为自愿加入的基金制。双层结构包含4种项目国民年金、共济年金、国民养老金基金、农民年金。以法律作为保障的多元化的养老保险模式基本满足了乡村养老保险需求。

3.2.3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与居住环境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

一方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重新规划交通网络及道路桥梁建设提升水、电供应系统能力并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例如韩国政府开展“新村运动”大规模修建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动员农民共同建设“安乐窝”进而改善乡村居住条件。通过“新村运动”韩国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

另一方面改善乡村内部环境一是禁止环境破坏行为通过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废弃物的无序排放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如日本《土地改良法》1949明确了乡村振兴中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28]。二是保护人文景观如日本政府出台《城市规划法》1968),加强保护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建筑维护历史财富。

3.2.4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与自然禀赋发展乡村旅游业

与欧美发达国家类似亚洲发达国家也将发展乡村旅游业作为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其中典型代表为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具体而言日本通过“造村运动”着重保护生态环境、美化乡村景观并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的潜在价值形成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韩国则通过“一人一村”运动设立专家咨询系统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供咨询、建议服务从而有效化解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部分矛盾同时韩国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更加注重其营销方式与宣传形式。而新加坡在几乎没有农业土地的背景下借助高科技发展都市农业[29]。现代集约的农业科技园以及垂直种植的方式成为新加坡乃至世界比较独特的农业观光旅游资源促进都市农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扩大。

3.3金砖国家新兴经济体

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作为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各不相同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相似的难题城市化吸引大量乡村资源要素流向城市致使乡村经济社会处于低迷状态同时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城乡结构失衡的矛盾日益显现。在此背景下金砖国家采取相应措施加快发展乡村经济。

3.3.1推进土地改革解放乡村生产力

在乡村发展措施方面金砖各国普遍开展不同形式的土地改革运动。例如俄罗斯政府对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实行股份制改革集体和国营农场的普通职工持有农场的部分股份随后出台措施确保土地的自由流转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以及农业的现代化。印度政府则通过废除中间人制度、改革租佃制度并规定土地持有规模的上限等推行土地改革进而解放农业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而巴西通过实行《土地法》1964),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所有土地改革成效显著。另外南非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也推行了一系列土地改革法通过土地改革确定新的生产制度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3.3.2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发展环境并以政策支持或者法律为保障

金砖各国能够清晰地意识到政府权威、财政资金对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性。因此各国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等保障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与财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例如俄罗斯政府通过《2013—2020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商品市场发展规划》2012),对乡村企业、农业银行等提供资金支持、财政补贴以此带动农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另外俄罗斯政府为应对国际油价冲击2017),缩减财政预算、减少各项财政投入但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与扶持力度并没有降低。而巴西政府同样以法律的形式为乡村发展的相关政策农业信贷政策、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等提供法律保障如《巴西联邦共和国宪法》1988以及《城市法》2001[30]对农民生活以及乡村发展做出合理规划提升了乡村现代化治理水平。

3.3.3建立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并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技术与服务支持功能

金砖各国较为普遍的做法是成立乡村农业合作社通过农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技术与服务支持、打造当地农产品销售渠道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强农民的组织化水平以及提高乡村民主化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1]也可以促进农民增收与生活质量提升。例如巴西农业合作社在实现农业产业化、供销一体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立农场工人联合会、小农场主协会等社会组织与农业合作社相互配合、协调推动乡村经济转型与发展。而印度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合作社体系以自愿加入、民主管理为基本原则其特色体现在两点政府财力支持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协调发展将农业生产合作社延伸到工业合作社如化肥生产合作社等。

3.4不同类型国家乡村振兴措施的特征

根据对不同类型国家乡村发展措施的分析本文进行深度剖析提取其措施的个性与共性如表1所示。


不同类型国家乡村发展措施的特征


本表个性措施是相对而言意在说明不同类型国家更加注重何种措施。


本文进一步构建各类型国家乡村发展路径图如图1、图2、图3所示。欧美发达国家从传统禀赋与现代元素两个维度着手亚洲发达国家从注入内生动力与挖掘潜在价值两方面入手而金砖国家普遍以土地制度改革为契机逐步发展乡村。



1 欧美发达国家乡村发展路径



2 亚洲发达国家乡村发展路径



3 金砖国家新兴经济体乡村发展路径


4 乡村振兴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借鉴国际乡村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教训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中国可以加快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据此构建了中国乡村振兴逻辑关系图详见图4。



4 中国乡村振兴逻辑关系


4.1建设中国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链

利用乡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打造当地特色产业借鉴日本“一村一品”的成功经验加快培育农民的产业思维、商业思维并提高其产业风险意识实现特色农业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资源整合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链、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政府合理引导乡村土地的确权与流转充分挖掘新型经营主体的潜在效益。另外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将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经验打造农家乐等休闲场所培育乡村休闲娱乐项目吸引城市人口到乡村参观、休闲、进行农事体验。

4.2适度引入乡村工业注入内生动力

无论是韩国的乡村工业园区、日本的乡村工业化运动还是金砖国家的工业合作社都是以发展乡村工业为核心目标旨在发展乡村产业、增加就业、提升农民收入。中国乡村发展同样需要将城市工业合理有序地引入乡村。一是对乡村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明确农业用地与工业用地的界限二是加强环境保护的监测机制确保工业转移不给乡村生态环境带来负面效应三是政府提供适度的财力与政策支持四是引导乡村工业与农业生产合作社融合发展。以此为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产业基础。

4.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借鉴发达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举措如瑞士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同样需要通过乡村学校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能力。而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也为中国提供了参考例如构建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约束体系并建立问责机制与长效机制。另外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乡村保护组织还是亚洲发达国家的“新村运动”等都注重社会力量与乡村民众的参与、改善乡村人文景观与居住环境。中国也需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尤其是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4.4引导现代元素与历史文化相融合

德国的《土地整理法》、法国的《马尔罗法》、英国的国家信托基金会、日本的《城市规划法》以及《土地改良法》等明确提出保护乡村古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中国应当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对乡村古建筑、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此同时借鉴韩国“一人一村”项目、新加坡的都市农业、欧美发达国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以及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金砖国家巴西的《城市法》等现代元素中国应当提升乡村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确保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契合。

4.5优化乡村治理水平向治理现代化转变

欧美发达国家拥有严格的法律限制乡村治理在其约束下体现出合理性与科学性而韩国的“一人一村”运动设立的专家咨询系统、巴西的《巴西联邦共和国宪法》与《城市法》等都强调乡村治理的合理性与现代化。中国应当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优化乡村治理水平一是要完善法律服务体系二是要提升农民的法治素养三是要注重农民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4.6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均衡

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城乡均等发展、亚洲发达国家的完善乡村社会保障制度还是金砖国家的土地改革、农业工业合作社等其主旨在于实现城乡的均衡发展、推进城乡协调。中国乡村振兴应当借鉴其背后的思维逻辑一是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相协调二是实现乡村教育、医疗、养老制度与城市均等三是充分利用城市与乡村的禀赋差异实现城乡协调、互补、融合发展四是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应用到乡村建设打造中国特色的数字乡村、数字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参考文献

[1]胡月田志宏.如何实现乡村的振兴?:基于美国乡村发展政策演变的经验借鉴[J].中国农村经济20192):128-144.

[2]陈仁安.英美农村区域规划经验及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86):24-28.

[3]高鸣武昀寰邱楠.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培养国际经验视角[J].世界农业20188):176-182.

[4]易鑫.德国的乡村治理及其对于规划工作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54):41-47.

[5]吴唯佳唐燕唐婧娴.德国乡村发展和特色保护传承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乡村规划建设20161):98-112.

[6]黄璜杨贵庆菲利普·米塞尔维茨.“后乡村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当代德国乡村规划探索及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201711):111-119.

[7]芦千文姜长云.欧盟农业农村政策的演变及其对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1810):119-135.

[8]吴昊.日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810):219-224.

[9]张佳书傅晋华.日本推行农村振兴的措施对中国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路线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92):43-48.

[10]李文静翟国方周姝天.乡村振兴背景下日本边缘村落规划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96):25-30.

[11]牛坤玉李思经钟钰.日本乡村振兴路径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810):10-15.

[12]茹蕾杨光.日本乡村振兴战略借鉴及政策建议[J].世界农业20193):90-93.

[13]沈权平.韩国推行“归农归村”的政策支持体系对中国乡村人力资本发展路径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910):53-60.

[14]赵广帅刘珉高静.日本生态村与韩国新村运动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812):183-188.

[15]郑兴明.乡村振兴的东亚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以日本韩国为例[J].兰州学刊201911):200-208.

[16]冯勇刘志颐吴瑞成.乡村振兴国际经验比较与启示以日本、韩国、欧盟为例[J].世界农业20191):80-85 98.

[17]陈仁安.英美农村区域规划经验及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86):24-28.

[18]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23-130.

[19]卢昌彩.加快推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考[J].决策咨询20191):46-49 55.

[20]张晖.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理论与我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路径[J].学术交流201812):122-127.

[21]于法稳.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2):80-85.

[22]马义华曾洪萍.推进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和战略重点[J].农村经济20186):11-16.

[23]王萍.发达国家乡村转型研究及其提供的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154):56-62 156-157.

[24]李建军.英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理念及其实现机制[J].中国农史20173):115-124 72.

[25]相阳.德国乡村聚落景观发展经验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82):42-46.

[26]安晓明.中英乡村环境保护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J].世界农业20175):39-43.

[27]毕宇珠苟天来张骞之.战后德国城乡等值化发展模式及其启示以巴伐利亚州为例[J].生态经济20125):99-102 106.

[28]牛坤玉李思经钟钰.日本乡村振兴路径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810):10-15.

[29]蔡建明杨振山.国际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J].地理研究20082):362-374.

[30]莫纪宏.巴西乡村发展政策法规特征研究[J].北方法学20096):145-152.

[31]李红涛.中国与巴西乡村发展历程比较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注释

详细内容参见相关资料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BD%E6%B0%91%E7%BB%8F%E6%B5%8E%E6%81%A2%E5%A4%8D%E6%97%B6%E6%9C%9F/3659687fr=aladdin。

本文关于发达国家的划分依据来源于维基百科网站https//wiki.hk.wjbk.site/baike-%E5%8F%91%E8%BE%BE%E5%9B%BD%E5%AE%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