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农村史料

清至民国沅江流域油桐业拓展与本土知识关联性研究

作者:马国君  责任编辑:王飞雪  信息来源:《中国农史》2019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20-01-05  浏览次数: 4374

 要】沅江属长江南部支流,流域面积广阔,范围涉及今湘鄂渝黔毗连地带。历史上该流域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带,樟科类珍稀树种繁多。有明以降,随着大木采办和改土归流的推行,在政府林业经济政策推动下,当地各族居民经营的原始常绿林逐渐被杉木、油桐等为主的人工营林代替。油桐系清至民国沅江流域经济营林重要树种之一,流域内各族居民在经营油桐业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选种、保种、整地、育苗、管护等本土知识。这样的知识系我国重要的林业文化遗产,曾有力推进了沅江流域人工营林的规模拓展和山地林业经济的发展,故深入其研究,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沅江流域油桐业本土知识林业文化遗产


油桐为大戟科(Enphorbiaccae)油桐属(Aleurites)中国特有经济林树种,栽培历史悠久。其种子压榨出的桐油,色泽金黄,可用来涂屋、涂船及各种木器,这是一种优质的生态涂料,很早就引起了国人关注,并形成规模宏大的林副产业。沅江流域位处湘鄂渝黔毗连地带,支流有酉水、锦江、㵲阳河、清水江、渠水、巫水等,流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明朝时,该流域仅有局部的油桐种植。然清改土归流、开辟苗疆后,新置的流官府属官员为发展地方经济,在此积极推行人工营林种植,使得以杉木、油桐等为主的人工林得以规模拓展,留下诸多文献记载。

需要注意的是,清至民国时期,随着沅江流域油桐业的规模拓展,各族居民形成了一系列油桐选种、保种、整地、育苗、管护等本土知识。这样的本土知识不仅再造了一次绿水青山,而且也使这样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为深化这一研究领域,笔者拟以沅江流域油桐业规模发展概况为线索,进而揭示各族居民油桐管护本土知识科学内涵,以服务于我国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一、沅江流域油桐业规模发展概况

历史上,沅江流域又称武陵蛮地、盘瓠蛮地、五溪蛮地等。该地区的原生生态系统属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出产的优质樟科类楠木等,曾是当地各族居民重要建筑用材和经济来源(1)。有明以降,随着改土归流、开辟苗疆的规模推行,导致珍稀楠木林管理无主,砍伐无序,人们的林业生产由以前依赖珍贵树木的销售,开始转向人工经济林木的种植,再造了一次以杉木、油桐、油茶等一类经济林木为主体的绿水青山

仅就油桐而言,该类植物浑身是宝,桐籽榨出的桐油是重要的生态涂料,桐壳能制造生态碱和胶水,老化的桐树杆和树枝还可供培养食用菌之用等等。《五溪蛮图志》第二集《五溪风土》载,桐为落叶乔木,寒露至,摘之,堆庭中,俟壳黑,以小刀(刀形如阿拉伯7字)剜取其仁。研细蒸熟,入榨压之,即有金色桐油,自榨中溜出,用以涂屋、涂船,及各种木器均佳碱以桐壳烧灰浸水中,提取其质,熬之即成。可以浣衣,可以制皂。亦为此,每年出口之一大宗桐壳还可以浸成胶水,供造伞之用等等。正因为种植油桐有诸多利益可寻,故清代至民国沅江流域油桐业在政府和市场的刺激下,迅速得以规模发展,桐油成为五溪出产中之最富者2)。

据研究表明,油桐种植可能源于魏晋六朝时。唐宋时,得到较大发展,明代在南方各省得以规模种植。沅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桐油产地,文献对此早有记载,然在土司制度时期,推行的力度还甚为有限,但多是自给或者内销,同时亦有外销他省者(3)。康熙《天柱县志》卷上《土产》载,县境出产桐油4)。康熙《思州府志》卷四《物产》载,府境油有桐油。雍正《平苗纪略》云,清江南北两岸及九股一带,虽多复岭崇冈,而泉甘、土沃,产桐油。以上资料言及沅江干流上游清水江流域,支流㵲阳河流域皆产桐油。清江南北两岸及九股一带指的是从清水江流域今雷山县以下段,具体包括雷山、剑河、锦屏、天柱、黎平、三穗、台江等县,九股即清朝文献所称的九股苗地区,范围大致在今巴拉河与清水江的交汇处。康熙时思州府治旧址在今贵州省岑巩县县城,府辖包括今贵州省的岑巩、玉屏、三穗等县及天柱县的一部分,总面积将近3000平方公里。由此可见,在雍正朝开辟苗疆以前,这里的桐油就已经外销江南诸地。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土司制度时期,沅江流域油桐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当时出口的主要产品是珍稀巨型大木。其后朝廷在此进行改土归流和开辟苗疆,并在此置流官府厅县,导致以前由土司经营的官山管理无主,珍稀林木砍伐殆尽。在政府支持下,沅江流域各族居民从经营珍贵优质木材向种杉栽桐、油茶等人工营林转型。如永绥厅、凤凰厅、乾州厅,以及溆浦、辰溪、泸溪、沅陵诸县皆有油桐规模种植。乾隆《辰州府志》卷十六《物产考下》载,膏桐又名荏桐,俗呼油桐。树小,长亦迟。实大而圆,粒大如枫子。取作油入漆,沿山种之,自下而上,行列井然。乾隆《永顺府志》卷十《物产》载,府境桐油山地皆种杂粮,岗岭间则植桐树,收子为油,商贾趋之,民赖其利。而沅江流域之贵州区域,油桐业在此时也得到大规模的发展,对此乾隆《黔南识略》多有记载,具体见表1



除了乾隆《黔南识略》对沅江流域属贵州部分油桐业有记载外,各乡土文献及部分方志对此也多详述。如《岑巩县下木召清代兴蓄培护木植碑》言,现奉上宪示谕,民间种植桐、茶,广兴其利5);《锦屏县彦洞清代严禁盗砍焚烧践踏木植碑》载,自示之后,如有该地方栽蓄杉(杉树)、桐(油桐树)、油(油茶树)、蜡(女贞树)等树,无得任意妄行盗砍及放火焚烧、牧放牛马践踏情事。倘敢不遵,仍蹈故辙,准该乡团等指名具禀。定即提案重罚,决不姑息宽容6);光绪《黎平府志》卷3《食货志》载,黎郡之油,产自东北路者,由洪江发卖。产自西南路者,由粤河发卖,每岁出息亦不小矣,等等。

民国时期,中国桐油曾一度取代丝绸,而名列出口之首。长江一带客商(从沅江)入境坐收7),导致桐油价格颇昂8),给沅江流域各族居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加之种桐三年即可小收,四年即可大收,政府部门对此甚为重视,大力推动油桐的培育与管护。民国《思县志稿》载,桐子、茶子、橙、橘、柑、柚需人工栽植。每年乡人获利匪浅。9)民国八年,思县县长杨牧焜拟定《整顿桐茶保护各种树木简章》九条,呈请省长公署立案,现已公布实行。10)民国十九年,第一区行政专员公署下文令锦屏县政府云,查今期近冬腊,新油迅将登场,天柱、三穗、锦屏等县又为产油之区,有关本处收油之业务,责任至重。故于本月十五日奉贵州分公司令,饬调查该县之桐油产销状况,有无走私情况在案,……即希转知各该县予以保护。11)民国二十年,锦屏县县长通告全县,强令种植桐树、漆树20万株。告示云,强制造林,上峰雷厉风行,每年派专员赴各县实地考查,如发现林数不合,或枯死等情,即由各区、乡、镇长负责补植,并届时造报表来府,以凭汇报。事关造林要政,切切勿违。同年,锦屏县政府颁布《强制植桐法》,等等。

大致而言,抗战以前,沅江流域油桐产量大兴,就沅江上游清水江流域言,民国初年,(桐)油价上涨,油桐栽培较为普遍。(台江县)南省排汪吴翁生栽桐十余年,共3000余株。12民国十二年,镇远县产桐籽40万公斤,剑河县产0.3万公斤,台江县0.2万公斤,丹寨县0.2万公斤13)。民国二十五年,剑河县产桐油籽5.8万担(每担约100市斤)。据研究,一株好的油桐树可结籽三四十斤,以此推算,民国十二年镇远县产桐籽40万公斤,如按每株桐树可产35斤桐籽计算,民国二十年镇远县约有22857株油桐树。民国二十五年,剑河约有桐树165714株等。据研究,油桐作为黔省重要的栽培树,所产于省东北部和东南部14),这一区域即主要为沅江属贵州之清水江、㵲阳河、锦江诸流域地。

抗战军兴,桐油(在油脂树种)居于首位,成了重要的军用物资(15),中央将全国桐区划分为湖南、湖北、四川、广西、贵州等五个指导区,其中湖南以沅江流域的湘中、湘西为中心,贵州以沅江上游清水江流域为中心(16),为了推行油桐生产,政府十分重视举办训练班培训技术人员。民国二十九年八月三十日,贵州农业改进所和植桐推广专员办事处曾报云,查本所为谋增进战时生产、换取外汇起见,特拟具贵州省油桐生产计划,业经呈送核示在案。兹为推广此项植桐事宜,拟开办植桐训练班,招收学员四十名。予以两个月之训练,分发各县办理业务。九月该所报告经省主席吴鼎昌批示,尚属可行,应准照办。故贵州农业改进所又下文有关各县云,训练班由本所直接招生二十八名外,分函锦屏、黎平、天柱、剑河……推广植林县份,每县保选学员一名来所受训等等。在政府的倡导重视下,植桐种杉成了清水江流域的新兴之业。民国《麻江县志》载,桐油为出口货大宗17)。锦屏县1940年植桐1028亩,到1943年就发展到2243亩,面积增长了54.17%。民国三十二年,麻江县全县总计造油桐林23763亩。到1945年,整个清水江流域油桐产量约58360担,约占贵州桐油总产量的27%。

而在沅江流域属湖南部分。民国三十二年《边声》载,湘西乾城、凤凰、永绥、泸溪、古丈五县,桐油年产量76950永顺、桑植、龙山、保靖等县年产桐油17450黔阳、辰溪、芷江、晃县、麻阳等六县,桐油年产量3477018)。抗战时期,沅江流域油桐业规模发展情况见表2

由表2可知,抗战时期,由于桐油是重要的军用物资,植桐在沅江流域得到了大力度的推广实施。此外,清代至民国沅江流域油桐业发展较快,目前出版的《清水江文书》(第一、二、三辑)、《天柱文书》(第一辑)、《黎平文书》(第一辑),涉及桐林买卖、桐林管护的内容甚多,大约有数千件之多。如《咸丰四年七月十八日姜开生弟兄断卖山场杉木油桐茶油木契》、《光绪八年二月十八日黄汉林卖桐油树柴山木植地荒契》(19)、《民国十四年五月二十八日杨由喜卖油树并桐油树契》(20)、《民国二十七年三月三日蒋昌江卖柴山桐油树木契》(21)、《民国三十四年二月十九日王克显卖桐油树荒山契》(22),其中契约文书中杉木桐油茶油木契指的是杉树桐油树油茶等组成的混交林。这样的混交林是一种以杉木为优势树种,并兼种油桐、油茶树等仿生人工营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林业经济,而且可以避免病虫害,这就自然涉及各族居民在植桐过程中所形成的本土知识,具体内容见下文。

从上可见,沅江流域的油桐业在政府的鼓励下、经济的刺激下得到规模发展,但是以上诸统计还不顶精准。民国学人易志秉言,我以为湘西的土壤,挺适合植桐和果木,试就第三清剿区(黔阳、会同、辰溪、芷江、麻阳)六县而论,桐油产量已达六万三千一百担。其中辰溪桐油产量五千担。我嫌这种统计,还不顶精确。据我知,辰溪桐油年产量当在八千石至一万二千石左右。有许多人民所收获的桐籽,在熔油以后,便私自出卖,或自用了。这种消耗的数量,是很大的。虽则如此,辰溪在湘西的桐油产量上,并不列为重要产地。23)需要注意的是,清代至民国沅江流域油桐业的规模发展,除了政府积极支持、经济刺激外,其实还与各族居民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本土知识直接关联,以下我们就对其展开深入探讨。

二、油桐业规模发展本土知识窥探

油桐系典型亚热带树种,土壤以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湿润中性或微酸性地块为好,而过碱、过酸、粘重、干燥瘠薄、积水的地方,都不利于其生长。如前文言,清至民国沅江流域油桐业的规模发展,除了政府的推动,经济的刺激外,还与各族居民在经营油桐业过程中,所形成的本土知识直接关联。这样的本土知识涉及如何选种、保种、育种、整地、桐林管护诸方面,以下以此为序,展开说明。

(一)选种、保种、育种

1.选种

要提高植桐成活率,首先就得考虑种子的选取、保种、育种等。《五溪蛮图志》第二集《五溪风土》载,桐子得选壮年树所结之桐球为种,用以剖开置暖室,以草秆护过严冬。此段资料所揭示的内容有三:其一,对采集种子的母树有一系列严格的选择规则。壮年桐树一般指树龄五年以上,长势旺盛,要求是健壮生长于向阳坡的母株,或疏林中无病虫害、无人力损伤的孤生母树。这样的母树所结果球种子高度成熟整齐,能获得稳定的出芽率。其二,桐树种必须从桐树上摘取,掉在地上的果球不能作为桐种,目的是规避选用到已经遭逢了病虫害的果球。但凡遭逢病虫害的果球或种子,不仅会影响种子的出芽率,而且还将所带的病菌传给萌发后的幼苗,影响到后来油桐的产量和质量。至于如何判断果球已经充分成熟,当今田野调查资料可资补充,其要点是果球光泽透亮,果皮呈现微红色或者红色斑点,则表现为果球充分成熟,可以采摘为种子之用。其三,桐球摘下后,为了防止桐籽霉变,需要将桐籽与桐壳分离。这样分离出的桐籽还得认真处理,不应当直接堆在一起,这样会造成桐籽结露,容易霉变和提早生芽。故需要放置在温室里,并护以干草秆加以防寒。在这样的越冬环境下,种子会自然进入休眠状态,种子的桐油酸含量会稳定提升,水分会自然降低。经此处理的种子既不会提前出芽,又不会遭逢霉菌的感染,或者害虫的啃食,确保安全越冬。

为提高桐种出芽率,在播种前需选种催芽,方法是先用温水浸泡种子24小时,把浮于水面的种子淘汰,对沉水的种子,还需要选择色泽光亮、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去实施播种。故《五溪蛮图志》又载,取桐种置盆内,先在阳光下以温水浅浸十余句钟。三换温水,取出备用24)。句钟,即清代时所称一点钟。凭借这一记载可见,沅江流域各族居民在经营油桐业过程中,已经形成一系列的选种、保种、育种的本土知识,通过这样处理的桐籽,发芽率高达95%以上。而且,培育出来的树苗,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病虫害的感染。

2.整地

要提高油桐产量,就得注意油桐山场的整理,以规避沅江流域多雨湿润的气候特征,进而使得油桐树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环境。文献记载,沅江流域植桐之地,初宜测量,横直每距一丈,掘小穴记之。测量毕,将所有小穴一一掘成深三尺、宽三尺之大穴。以加有牛粪、塘泥,或坑粪之草屑、柴叶、绿萁和腐化土壤等肥料,填满之。然后将土盖成堆,每堆约一尺高。文中绿萁是指新鲜的豆叶和豆杆。此外,在下种之前,还宜先于每堆之上,扒成茶杯大小之品字形三土囦,每土囦略施肥灰,以与土囦中土拌和之。于是每土囦播种一颗,盖土寸余厚即成。25)材料所言的油桐树山场整地法可以概括为挖穴埋肥堆土法。类似山场整地之效用有三:

其一,先在桐树穴里埋牛粪、塘泥,或坑粪之草屑、柴叶、绿萁和腐化土壤,目的是保证桐树发芽生长过程中有足够的营养。而且可以确保桐树的立地位置土壤具有较高的通气透水能力,更有利于根系发育。这是一种对当地特殊土壤环境的适应手段。原来,在沅江流域的冲积土,或者山间的土层中,土壤过于致密,通气能力较差,不利于桐树的生长。因而需要在土层中埋入植物的茎叶,人为提高土壤的通气透水能力。

其二,这样的整地规范,树穴大致开到一个立方米的范围,但播种桐子的穴却较小,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此项操作规程的效用由两个部分构成,播种桐子的小穴,由于是开在地表的土堆上,因而接受阳光和温度的条件好,利于种子出芽,避开杂草的干扰。树苗长大以后,根系就可以接触到埋在坑底的有机肥,以及透气性能相当好的生长环境,树苗的养分有了充分保证,就能继续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其科学依据在于,用实生法造林,能同时兼顾到幼苗期和成年期土壤的不同需求,一次性播种后就能满足整个生长期桐树的需要。

其三,堆土育树,沅江流域山多地少,坡度在25°以上的宜林地占绝大多数,加之流域内雨量充沛,地表径流冲刷力很强。这样做的目的是防范暴雨时节,所形成的地表径流在桐穴汇集,导致土壤缺氧,从而影响桐树根系的发育。有的为了防止暴雨冲毁树苗,还会在桐树堆上方钉一块木板,让顺山下泄的地表径流,绕开桐树定置的土堆向下流动,才能确保桐树不会遭逢地表径流的损害。

此外,植桐的土壤还十分讲究,一般不能种在黄瘠土上,有的还需要对土壤实施改良。民国《岑巩县志》载,油桐树,宜种湿润肥沃之地,山石瓦砾地亦可,黄瘠土则不宜。桐树根系发达,特别需要土壤内空气的畅达,而黄土是石灰岩的风化土,透水性能差,土壤又成酸性,不适应桐树的生长。而油桐种植地的土壤,《从江县志》有如下记载,油桐树栽于山冲碎石裸露处,生长良好,产量高26)。《清水江文书》中将这样的土壤专称为油桐墦冲地27)等。所谓的山冲碎石裸露处,是指两山之间坡面土层下滑后形成的土石混合次生堆积土。这样的土壤疏松,不积水。山石瓦砾地”“油桐墦冲地都是经过人工改良的土地。,在清水江流域读“shā”,指用来种植旱地作物的园地。因这类地为两山冲击沙土,故称墦冲地。值得注意的是,沅江流域为丘陵地带,山多地少,故对于桐林山场坡地风向、土质等选择也很讲究,《五溪蛮图志》第二集《五溪风土》载,植桐最宜其斜向东南而不当恶风之山坡

乾隆《永顺县志》卷十一《檄示》载,永顺地方,山多荒土,尽可种植树木,已奉督宪檄行示谕在案,查民山土原须广种杂粮,为每年食用,岂知种树之利,数年之后即可致富。尔等须于近溪者种杉木,背阴者种蜡树,平坦者种油桐树,多砂石者种花椒树,园角墙边,或种桑养蚕,或种麻纺绩。长成之后,无需人力薅锄,年年可收利息。民国《施秉县志》载,西区紫荆关、白塘等处人民,领种桑秧五万余株,惟土质不宜,成活者少,不如改种桐、茶、漆树,收利较丰也28),等等。从以上材料可见,沅江流域各族居民在长期经营油桐业生产中,对流域内土地构成、气候与环境兼容的认知之精深。

3.育种

土地整好后,就得下种了。这就必然牵涉播种时间的选择,如何播种,以及护苗等。据文献记载,沅江流域各族居民一般在立春后清明前播种桐籽,播种时,要种脐朝下,不能朝上。关于播种桐籽的选取具体见前文,经过这样选种的种子,每穴种籽3,按品字形排列,覆土厚58cm,在季节性的干旱地区还需要盖草保墒。对此,民国《岑巩县志》载,油桐树于冬腊月至正二月间,以种子直接播之,俯置土种(谓种子仰置,则树高枝稀,结实不多)上覆松土,俟发芽须加保护。长成后,高一二丈,叶类梧桐,柄长,春末盛花。桐每年在立夏后至处暑前须锄一次,则枝叶繁茂,结实夥,而油汁亦多。材料中的俯置仰置主要是以桐籽的种脐为标准,种脐朝下种之,则谓之俯置,亦称直播,反之则仰置。如实施仰置,一则是因为幼苗发芽后,根要弯曲才能向下伸展,这就会对幼苗的生长造成不利;二则,桐籽的子叶肥厚,桐籽出芽后很难顶穿土层长出地面,即令能够长出地面,种子中储存养分消耗太大,长成的树苗也不能健康生长。因而,下种时种子必须俯置。这一材料反映了沅江流域各族居民已经掌握通过刺激种子的方法,扩大油桐树种植规模,进而提高其结实产量,这样的知识系统,是林业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需要引起林学界关注。

对于这样的技术,《五溪蛮图志》第二集《五溪风土》亦载,播种之桐树,至立夏时,必有嫩芽发出,每堆三株。此时宜锄松其土,略施便溺一次。待树长出一二尺,复待除草,将树兜周围扒一三寸许深之圆形小沟,施六合肥(此为桐树所最适宜之一种肥料。以晒干擂碎之塘泥、坑粪和以菜枯及渣、粗康、茶枯即成),或坑异莘枯于内,复以松土。秋间又宜除草施肥,并将桐树地中的空处之所有柴兜、树根铲除净尽,以便播种油菜、小麦或烟草、红薯。此段材料与前段资料而言,增补了一些新内容,值得关注的地方有三。

其一,桐苗出芽后,要便溺一次。该句意思是说桐苗出芽后,要用人或家畜的大小便施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施的家畜大小便为多,因为家畜一般不会吃食自己的尿液。故这样的施肥还有利于规避鼠害和家畜的践踏。

其二,桐树长出一二尺,在树兜周围扒一三寸许深之圆形小沟,施六合肥。此处的六合肥是指由晒干擂碎之塘泥、坑粪和以菜枯及渣、粗康、茶枯等组成。其中塘泥、坑粪和以菜枯及渣、粗康,主要是提高桐树生长的土壤肥料。茶枯也叫茶籽饼,颗粒呈紫褐色,是油茶籽经榨油后的渣饼,有效成分是皂角甙素。茶皂角甙素是一种溶血性毒素,能使鱼的红细胞溶化,故能杀死野杂鱼类、泥鳅、螺蛳、河蚌、蛙卵、蝌蚪和一部分水生昆虫。茶皂角甙素易溶于碱性水中,使用时加入少量石灰水,药效更佳。由于茶粕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因此这也是一种高效有机肥,广泛应用在农作物及果树栽种中,效果极佳,也是一种植物源农药。值得注意的是,沅江流域的土壤里多蚂蚁、土蚕(金龟子的幼虫)等。这样的做法可以规避病虫害对幼苗的侵害。

其三,在种植油桐的山场还要间种油菜、小麦或烟草、红薯等。这些植物的根系发达,每年都换茬,根系枯萎后在土壤中会留下纵横交错的孔道,有利于提高土壤的通透性能。如前文言,沅江流域温暖湿润,土壤容易板结,通过间种以上诸类作物,就可以保证桐树根有充足的氧气,因而不会在桐树生长过程中因土壤板结窒息而死。同时桐树幼龄阶段喜光而不耐光,若在夏天,阳光直晒,则死亡率高,生长差,这样做还可以给油桐幼苗遮阴。因而大大提高了油桐树的成活率,拓展了油桐林的规模。

(二)桐林管护

油桐出苗后,还要勤于管护,如果不加以管护,就会影响桐树的生长。目前沅江诸农村还传有种桐俗谚云,如一年不垦桐山荒,二年不垦叶子黄,三年不垦减产量,四年不垦树死亡,等等。从此可见,要提高油桐籽产量,就得加强油桐林管护,主要体现在给油桐树修枝整形和病虫害预防方面。

1.剪枝

桐树一般到第三年就开始挂果了。因此对油桐树扶杆、管理树冠就甚为重要了。当地植桐谚语云,桐树一年是根杆,二年树冠是把伞,三年油老板。然要达到这一结果,就需对桐树实施剪枝。油桐修剪时间应于花谢后进行。因为油桐花芽都着生在一年生的枝杆上,两年以上的枝杆不宜结实,因而凡属头年结过果的枝杆,第二年都需要进行修剪。但秋冬时节,由于枝杆的生长年龄不宜作出判断,不宜修剪。而花谢后,哪些树枝结过果一望可知,修剪时就变得简单易行了。

《五溪蛮图志》第二集《五溪风土》载,第二年春初,见桐树之第一盘大枝桠长成时,当将其所发第二轮小枝桠之梢头剪去斜口,于下略涂以桐油,使其枝桠向上生长,勿任横蔓,以俾林中之空气得流通。如是,其被剪之处,必将另有一盘朝天长出。以后二盘、三盘,均宜如此剪之。此段资料揭示关键问题有三,其一是给油桐树修枝的形状要呈宝塔形,这样做除了利于空气流通,还能更好地使桐树接收阳光,如果过密,见不到阳光,导致油桐质量差,或不挂果。所以桐树要种在向阳或半遮阴处。其二是枝条修剪伤口的处理。沅江流域温暖湿润,微生物发育快,为了防止伤口遭病菌感染。当地各族居民已经掌握一整套技术,他们会把修剪下来的枝桠及时搬运出桐林区,并在桐枝修剪切口处涂上桐油,目的是防范病菌的感染。其三是修剪的枝桠为横蔓,因为此类枝条会影响油桐树内的空气流畅,不利于油桐树的生长,故这样的枝桠一定要修剪,要保持枝桠向上生长。这样就能保证油桐树接受充足的阳光,提高桐籽质量和产油量。

2.病虫害预防

对人工桐林管护还涉及油桐病虫害的防范。据研究,桐树的病虫害主要有白蚁、食桐蚕、蛀虫(钻心虫)和桐癣等。对此《五溪蛮图志》第二集《五溪风土》对此有专门描写,内容涉及病虫害名,治理技术等,具体见表3

3反映了三个问题,其一危害桐树的病虫害主要是白蚁、桐叶蚕、钻心虫等。此外还有真菌引发的桐癣,此类真菌主要会使桐树枯心,进而影响桐树林的稳定。白蚁属足肢纲昆虫,多生在黄土、红砂土中,经常吃油桐树根。桐叶蚕是刺蛾一类昆虫,对桐树危害很大。其二是针对油桐树不同病虫害的处理方法甚为独特系统,主要使用的是生态药剂,火烧等物理办法,如对于白蚁,主要是以石灰、茶枯拌硫磺舂碎,加以洋油等杀虫药料,将桐树兜下之土扒开,以现桐根为度,将制好之药末置兜下,略覆以土,蚁必退去洋油一般指煤油,此油类主要是加速茶枯内植物油的溶解。硫磺,别名硫、胶体硫、硫磺块等,外观为淡黄色脆性结晶或粉末,有特殊臭味,是无机农药中的一个重要品种,不溶于水,与碱反应生成多硫化物。它对人、畜安全,不易使作物产生药害,但对足肢纲昆虫具有很强的杀伤力。足见他们对生物药剂的性能把握之精深。此外,他们还采取人工杀虫法,如对桐叶蚕采取的除蛹法、火烧法。钻心虫采取的是铁钉蘸洋油刺死法。对待真菌桐癣采取的是刀削法等等。其三是灭虫方法与施肥并行,如灭白蚁采用的药剂石灰、茶枯。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药剂还是一种重要有机肥。

从上可见,沅江流域各族居民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维护人工油桐林稳定必需的本土知识,即充足的阳光,防止病虫害发作和研究这样的知识,对于推进今天人工营林的发展,防止化学药物对土壤、人体等再次毒害有积极意义。

(三)桐杉等混交种植

沅江流域的人工经济林实际上是一种以杉木为优势树种,并兼种油桐、油茶等仿生态混交林,这样植桐不仅可以获得很好的林业收益,同时亦可以减少杉林的早期病虫害(29)。《农政全书》有云,种桐者,必种山茶,桐子乏,则茶子盛,循环相代,较种栗利返而久。30)桐杉混交一般采取两行杉树,套种一行油桐的方式,效果较好。据研究,沅江流域干流上游清水江流域各族居民除了实施小块桐林种植外,并常与杉木、油茶混栽。此可从目前出版的清水江文书窥见一斑,为便于分析,现略举几例,具体见表4

“桐油即油桐树。从表4文书内容看,清水江流域的人工营林,这是一种以杉木为优势树种,并兼种油桐的混交林种植模式。具体做法是油桐树多作为辅助树种散生于杉树林中,栽培移植多以混合间植为主。或桐树与杉、茶等树木间植,即桐树幼苗常种植于大树下,故大树截去,幼苗已长成而可代生产矣31)。

从上可见,清至民国时期,油桐与杉木等树种的混合栽培已十分盛行,这一混交林做法,值得关注问题有三。其一是杉桐混合间植育林模式不仅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之物种多样性,还有利于桐林规模的扩大,保证当地林农的经济收入,促进当地桐油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其二是油桐树、油树指的不是同一类经济树种,油桐树是落叶阔叶树,即我们本文探讨的经济树种之一。油树是油茶树,该树系常绿阔叶树。因为是山林买卖,故需要做认真书写。其三是这样的混交林是为了提高对病虫害的预防,就是今天在清水江流域的杉木林经营中还得种上桐树、油树、杨梅树等。此类树木种植比例大约在15%左右,对此类种植的原因。彭泽元、覃东平在其《锦屏县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验调查报告》中言,从(锦屏)林业生产来说,单一的树种不利于病虫害的防治,混交林更利于树木的生长32)。这一论断乃是最有力的佐证,足以揭示多树种混合种植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三、余论

清代至民国沅江流域油桐诸人工营林的发展,除了政府的鼓励、经济的刺激外,还与各族居民在经营人工桐林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本土知识直接关联,这样的知识属林业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因此加深其研究,以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以下几个方面还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首先,加强林业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以形成林业文化数据库:我国是一林业大国,历史上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正史、档案、方志、私家著书、各类乡土文献,这些资料内涵林业知识甚多。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知识甚为分散,需要做系统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为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林业文化数据库就显得甚为重要了。

其次,加强民族学田野调查,提高林业文献的释读:典籍文献对于林业文化这样的知识记载,由于历史久远,文字简略,或由于历史的发展,这样的知识系统有的我们已经很难对此加以理解了。年鉴学派认为,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是长时段的历史过程,这样的知识系统属年鉴学派长时段事宜,在民间目前还有活态呈现。因此展开田野调查研究,就需要我们进行多次田野调查取证,通过历史文献与田野获取信息的有机结合,一定程度可以深化对我国林业文化的认识,进而推动林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申报。

再次,加强学科互动交流和合作:林业发展史属跨学科研究范畴,涉及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生态学、土壤学、农医药学、历史学等学科,只有加强国内外多学科学者的互动交流,才有可能真正推动对我国林业文化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林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胡炳章.尘封的曲线——溪州地区社会经济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2]朱圣钟.湘鄂渝黔土家族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

[3]沈光沛.论我国桐油今后之生产政策与贸易政策[J].贸易月刊,1942,(5).

注释

1)胡炳章:《尘封的曲线——溪州地区社会经济研究》,民族出版社,2014年,第284页。

2[]沈瓒纂,[]李涌重编,陈心传补编:《五溪蛮图志》,伍新福校点,岳麓书社,2012年,第116页。

3)朱圣钟:《湘鄂渝黔土家族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第113页。

4)康熙《天柱县志》上卷《土产》。

5)安成祥:《石上历史》,贵州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1页。

6)安成祥:《石上历史》,贵州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44页。

7)方嘉兴等:《中国油桐》,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第41页。

8)民国《八寨县志稿》卷18

9)民国《思县志稿》卷7《经业志·林业》。

10)民国《思县志稿》卷7《经业志·林业》。

11)贵州省编辑组:《侗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22页。

12)贵州省台江县志编纂委员会:《台江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81页。

1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林业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年,第187页。

14[]支那省别全志刊行会:《新修支那省别全志(贵州省)》,见民国贵州文献大系(第5辑中册),贵州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0页。

15[]支那省别全志刊行会:《新修支那省别全志(贵州省)》,见民国贵州文献大系(第5辑中册),贵州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0页。

16)沈光沛:《论我国桐油今后之生产政策与贸易政策》,《贸易月刊》1942年第5期。

17)民国《麻江县志》卷5《农利物产下·木之属》。

18)易志秉:《湘西生产建设之我见》,《边声》第1卷第6期,1943年。

19)张新民:《天柱文书》第1辑(3),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3页。

20)张新民:《天柱文书》第1辑(3),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2页。

21)张新民:《天柱文书》第1辑(3),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42页。

22)张新民:《天柱文书》第1辑(3),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6页。

23[]沈瓒纂,[]李涌重编,陈心传补编:《五溪蛮图志》,伍新福校点,岳麓书社,2012年,第264页。

24[]沈瓒纂,[]李涌重编,陈心传补编:《五溪蛮图志》,伍新福校点,岳麓书社,2012年,第116页。

25[]沈瓒纂,[]李涌重编,陈心传补编:《五溪蛮图志》,伍新福校点,岳麓书社,2012年,第116页。

26)贵州省从江县志编纂委员会:《从江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

27)张新民:《天柱文书》第1辑(22),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29页。

28)民国《施秉县志》卷1《农桑》。

29)贵州省锦屏县志编纂委员会:《锦屏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09页。

30[]徐光启:《农政全书》,岳麓书社,2002年,第609页。

31[]康堪农(C.C.Concannon):《桐油概况》,凌锡安译,贺闿校,实业部汉口商品检验局,1933年,第56页。

32)彭泽元、覃东平:《锦屏县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验调查报告》,《贵州民族地区生态调查》(贵州民族调查卷十八),贵阳市实验小学印刷厂印刷,2001年,第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