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 俊 责任编辑:杨文茹 信息来源:《农业经济》2019年第10期,第33-34页。 发布时间:2019-12-23 浏览次数: 4075次
【摘 要】自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再次针对“三农”问题做出了新的指引与解读,希望在未来几年继续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最大限度提升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深刻认识到中国乡村经济治理的主要矛盾,针对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经济体制、经济治理模式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以便在多个视角、多个层面上寻找乡村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乡村经济治理;主要矛盾;创新路径
2018年7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农业农村部关于确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的函》(农经函[2018]5号),同意包括吉林省、江苏省、山东省在内的3省、50地市、150县(市、区)为2018年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期间,要不断创造保障条件,加强督导检查,以保证试点工作按期保质全面完成。而为了顺利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学术界、政界、实践界从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出发,以新时代乡村社会主要矛盾为视角,对乡村经济治理的经验、矛盾进行综合分析,以便为乡村经济治理绩效的提升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实现提供理论和实践层面的信息支撑[1]。为此,一方面需要解决好乡村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与贫困治理的问题,以便依据现有的比较优势,让中国乡村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始终保持高速、稳健增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充分认识到无论是横向的城乡经济还是纵向的乡村经济,都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只有深刻把握中国乡村经济演进脉络、努力消除其中的发展瓶颈,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一、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从改革开放至今,在四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乡村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不但农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乡村各项事业发展也蒸蒸日上。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的指引下,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社会发展持续推进,为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2]。但是,在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困难与阻碍依旧存在,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农业经济观念落后、农业经济管理重“数量”轻“质量”、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有关。
1.乡村经济治理观念落后。
在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乡村经济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无论是治理效率还是治理效果较之于以往都有很大进步,但在乡村经济治理观念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农产品的质量有待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有待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有待提高、农业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程度有待强化等。所有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了我国乡村经济治理的成效。
2.乡村经济治理重量轻质。
乡村经济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乡村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唯有借助多种力量和资源,才能实现既定的质量目标。但是,由于部分乡村基层管理者没有认识到乡村经济治理对农业现代化的积极影响,他们从错误的思想理念出发,重点提升农业产量,主动放弃了对农业发展质量的关注。其结果是,乡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虽然得到了提升,但这都是通过大量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置换”而来。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对农产品产量的过度追求,还让乡村地区土壤生态和水资源等遭受了严重的、甚至是不可逆的损害。长此以往,势必会让农民收入退回到之前的水平,乡村经济治理也将面临极大挑战。
3.乡村经济治理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虽然我国针对乡村经济治理投入了大量精力、人力和物力,可由于治理结构不合理,使得乡村生产力无法得到深度调整,所取得的成果和期望值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1)传统农业生产结构、价格结构、销售结构无法和市场经济的诉求保持一致,导致乡村经济治理波动性较大,农业产值的上升通道并不顺畅;(2)在乡村经济治理过程中,一些农村地区没有充分发挥地区特色,也没有和外围城镇形成空间上的资源互补和“能力借位”,无法形成集聚效应;(3)乡村经济治理需要一、二、三产业的共同参与,但部分乡村地区单纯发展第一产业,对第二、三产业的关注力度不足。结果是,农产品无法销往更大的市场,使得农民增收和扶贫开发都困难重重。
二、乡村经济治理的主要矛盾
当前,我国乡村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状态还将进一步持续[3]。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间的矛盾。在我国乡村,这种矛盾被进一步分解、以更加具体的形态表现了出来,比如发展与均衡的矛盾、短期与长期的矛盾、市场与政府的矛盾等。只有对这类矛盾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才能寻找到破解矛盾的方法和思路,才能让乡村经济治理取得更理想的成效,为更多乡村经济主体谋取利益和福祉。
1.发展与均衡的矛盾。
当前,虽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到了新时代,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短时间内却不会改变,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对后者而言,我国乡村经济治理在历经了多年的实践之后,同样出现了发展和均衡之间的矛盾,其中尤以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不均衡对乡村经济治理绩效的影响为最:(1)乡村经济发展动力转换没有实现平稳衔接。在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下,乡村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事实让乡村经济治理结构出现了扭曲的情况;(2)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比例之间失衡。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在我国很多地区,农民不按照市场需求开展种养殖,加之当地政府不进行积极、科学的引导,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无法适销对路,而这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也加重的乡村经济治理的负担。
2.短期与长期的矛盾。
在经济发展动力不均衡、不充分的事实面前,优化乡村经济治理结构就成当前乡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在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需意识到我国国民经济还处在短期波动和长期震荡当中,这对乡村经济治理工作来说是明显的阻碍。在短期内,我国乡村经济治理绩效的提升会继续以传统周期性力量为支撑。但是,在经过多个“短周期”调整和优化之后,乡村经济治理会找到新的发展周期,很多在短期内被闲置的资源会被重新启动。这样一来,会有更多资源投入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短期内乡村经济治理的平稳推进和长期内乡村经济治理绩效下滑压力会同时存在。
3.市场与政府的矛盾。
在乡村经济治理实践中,存在“看不见得手”和“看得见的手”之间的博弈——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矛盾是影响治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1)虽然短期内政府会对乡村经济整体平稳运行起到积极作用,但市场产生的作用会更加直接、更加深远,如果不对乡村经济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进行优化,势必会让乡村经济治理偏离既定轨道;(2)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的引导下,基于乡村经济治理的政府性、政策性力量频繁出现,甚至呈现出了快速膨胀的态势。期间,如果不对市场变化做出积极反应,势必会影响到乡村经济治理的溢出效应。
三、乡村经济治理的创新路径
在结合世界各国经验和中国乡村经济改革实践之后发现,在我国乡村经济治理的过程中,除了要认真面对新时代、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深入学习、领会、推进、落实新发展理念外,还应顺应现代经济体系的建设要求,从乡村经济治理的主要矛盾出发,积极寻找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创新路径[4]。为此,本文认为,除了要坚持乡村经济体制创新、构建现代化乡村经济体系外,还应持续解放和发展乡村社会生产力,加快完善开放型乡村经济体制,全面激发乡村经济主体的创造力和发展动能,以全面实现乡村经济治理和乡村经济振兴的战略目标。
1.坚持乡村经济体制创新。
为了实现社会主要矛盾和乡村经济发展的动态耦合,就要求坚持乡村经济体制创新,通过完善乡村经济制度和创新经济体制,重点解决当前乡村经济治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和矛盾。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乡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对乡村经济体制内的经济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进行调整,以便最大限度的消除乡村经济治理的现实矛盾和弊端。
2.构建现代化乡村经济体系。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解决乡村经济治理主要矛盾的时代要求。为此,需要在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之间构建更多桥梁和通道,通过城市经济的辐射,让更多科技成果能够融入到乡村经济的机理当中[5]。同时,在构建全方位、系统化乡村经济体系的过程中,还应重建乡村市场,让乡村经济主体最大限度的释放其活力,确保乡村经济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增长。
3.完善开放型乡村经济结构。
在提升乡村经济治理绩效、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过程中,应在效益优先的前提下深入开展乡村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完善开放型的乡村经济结构,让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显著提升。同时,要借此契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让乡村经济结构更好的适应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的要求。
四、结束语
在当前乃至以后一段时期,在以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为出发点搭建乡村经济治理体系、构建乡村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除了要将乡村经济作为逻辑严密和科学系统的有机整体外,还要更好的激发乡村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重点对乡村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进行深度把握与正确理解,以便在顺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同时,提升乡村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让乡村经济发展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时段、不同阶段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陈晨,董棣,文冰.关于完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对策[J].经济研究,2015(2):92-95.
[2]刘邦杰.对当前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几个主要问题的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5(4):80-84.
[3]张婷.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18(1):40-43.
[4]蒋永穆.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必须坚持的基本取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2):29-33.
[5]吴秋余,赵贝佳,顾仲阳,庞革平,吴储岐.跨越关口建设现代经济体系[N].人民日报,2017.10.23.